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三章 经络针灸 中医学教研室 2 经络腧穴总论 起源与发展: 腧穴理论的形成要早于经络理 论的形成。 砭石 → 针刺 火(温热) → 灸.
Advertisements

足 阳 明 胃 经足 阳 明 胃 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 ST 阳面 阳经向下降 下肢阳面 从头走足 下肢外侧前缘.
第三章 足阳明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阳明经络 足阳明胃经在鼻旁与手阳明大肠经衔接 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鼻,目,上齿,口唇,喉咙和乳房,属胃,络 脾.
任脉 (the Ren Meridian, RN) 循行 功能 病候 腧穴. 任脉循行 《素问 · 骨空论》: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上颐循面入目。 《难经 · 二十八难》: 任脉者,起于中极之 下,以上毛际,循腹 里,上关元、至咽喉.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经络系统的主要内容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 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及其外围所连 系的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任 脉 Ren Meridian. 目的要求 1 .熟悉《素问》《难经》任脉循行的原 文。熟悉经脉病候。掌握腧穴的定位和起 止穴。 2 、掌握重点腧穴的主治。掌握天突、廉 泉的刺灸方法。 3 、熟悉非重点腧穴定位和主治。熟悉腧 穴的刺灸方法。 4 、了解腧穴的命名、局部解剖。
足 少阴 肾经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KI. (一)经脉循行 体表:起于小趾下,斜走足心, 循内踝,沿下肢内侧后缘上行, 经胸腹第一侧线,止于锁骨下。 体内:属肾,络膀胱,贯肝入肺, 循咽挟舌。支脉从肺联络心脏, 流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 接。
经络概述 经络是指经脉和络脉,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 贯串上下打的通路 经脉 --- 经络系统中的主干。 经:有路径的含义,贯通上下,沟通内外 络脉 --- 经脉别出的分支。络 有网络之意,较经脉细小,纵横交错, 遍布全身.
1 2  1、定义  是在头部特定的穴位进行针刺防 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 头针的理论依据主要有:一是根 据传统的脏腑经络理论,二是根据 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在头皮的投影, 选取相应的头穴线。   一、概述.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目的要求 1 、掌握足少阳胆经的体表循行,及其脏腑属络关 系和与组织器官的联系。重点掌握所讲述的常用穴 位的定位方法、主治特点和刺灸方法。 2 、熟悉经脉的病候和主治概要。 3 、了解其余穴位的内容。
足太阴脾经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目的要求 1 、背诵经脉循行的原文,掌握经脉病候。 掌握 21 个穴位的标准代号、定位和起止 穴位。掌握重点穴位的主治作用。 2 、熟悉其它穴位的主治及 21 个穴位的刺灸 方法。熟悉络脉的循行及病候。 3.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 45 穴) (一)主治概要: ① 胃肠病:食欲不振、胃痛、呕吐、 噎膈、腹胀、泄泻、便秘等 ② 头面五官病:目赤痛痒、目翳、眼 睑润动等 ③ 神志病:癫狂等 ④ 热病 ⑤ 经脉循行部位的其它病证:下肢痿 痹、转筋等.
1 头 痛 一、概述: 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一种自觉症状,可见 于多种慢性疾病,其病因病机极为复杂,涉及 范围很广。 针灸科最常见如血管神经性头痛、鼻窦炎、 三叉神经痛、枕神经痛、高血压。
月经不调 主要内容 概述 病因病机 辨证论治 按语 概述 定义  广义 ---- 泛指一切月经病  狭义 ---- 指月经的周期、经色、经量、经质出 现异常改变,并伴有其他症状。 本节课主要以月经周期的异常作为本病 的主要特征介绍。
中医常见病症的针灸治疗 西安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中医科 董炳耀.
针灸基础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刘 悦.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Lung meridian of hand taiyin
The Lung Meridian of Hand-taiyin
常用中医护理技术.
第一章 手太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手太阴经络 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为十二经脉气血流注的始发经, 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中医基础理论 经络.
针灸学 中医教研室.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 and Acupoints
靳三针疗法.
中国传统康复技术光盘 中国传统 康复技术.
经外奇穴 头颈部腧穴 背部腧穴 上肢部腧穴 下肢部腧穴 山东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宋海英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中医教研室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The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第一章 经络总论 一、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指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
第十二章 足厥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厥阴经络 足厥阴肝经在足大趾甲后与足少阳胆经衔接, 在肺中与手太阴肺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第八章 足少阴经络与腧穴 第一节 足少阴经络 足少阴肾经在足小趾与足太阳膀胱经衔接, 在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联系的脏腑器官有
The Kidney Meridian of Foot-shaoyin and Acupoints
经外奇穴.
奇 穴.
督脉.
第十六章 奇经八脉-任脉 主讲人 :熊 俊 Lecturer:Jun Xiong Ren meridian 《经络腧穴学》本科教学
珠海市夏湾中学 曾雪静 引言: 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共有12位皇帝。他们各有个的故事,有的开创了“盛世”有的则把清朝推向灭亡。下面,请看清朝列位皇帝简介 清朝皇帝史.
一、经络学说概论 ▲经络学说-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经 络 学 河北中医学院 解剖教研室.
中医 经络养生.
上篇 经络与腧穴 第一章 经络总论.
短歌行.
第七章 耳针、头皮针、腕踝针.
督脉 Du Meridian.
一.手太阴肺经(11穴) 起穴:中府→上肢内侧前缘→止穴:少商。 本经名穴:列缺。 第三节 十四经穴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 云门(LU2)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The Stomach Meridian of Foot-yangming
足厥阴肝经 (The Liver Meridian of Foot-Jueyin, LR)
足少阳胆经 (The Gallbladder Meridian of Foot-Shaoyang, GB)
任 脉 Ren Meridian.
常见急诊的针灸技术应用 主讲 熊芳丽.
足厥阴肝经.
第五章 经络.
第四节 经 外 奇 穴 康复医学系老服教研室 罗清平.
手阳明大肠经.
TDS检测穴位 解 说 手 册 北京人人健康预防保健科技实业有限公司 制.
奇经八脉 Eight Extra Meridians.
(The Spleen Meridian of Foot-Taiyin, SP)
第十章 针灸学基础 广州医学院 刘义海、潘俊辉 人民卫生电子音像出版社出版.
第五章 经络学说 Theory of The Meridians
Points of Bladder Meridian of Foot—Taiyang,BL.
头 针.
第三章 经络腧穴各论 第一节 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一)经脉循行 释:1.胃口:胃之上口。 2.肺系:与肺连接的气管喉咙等组织。
運動穴位按摩 中國經絡學 穴位按摩 手掌按摩 腳底按摩.
中医学经络部分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医科 李 桐.
X-射线荧光分析.
经络概念及运用 Concept and Utility of Meridian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第十三章 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指十二经脉之外“别道奇行”的八条经脉,包括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阳蹻脉、阴蹻脉、阳维脉、阴维脉。

第一节 督 脉 督,本义为观察、审察,《说文》:“督,察也”。 引伸为总督、统率、正中。 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 第一节 督 脉 督,本义为观察、审察,《说文》:“督,察也”。 引伸为总督、统率、正中。 督脉主干行于身后正中线。 按十四经流注与足厥阴肝经衔接,交于任脉。 联系的脏腑器官主要有:胞中、心、脑、喉、目等。 其络脉从长强上背、项、头。

一、督 脉 循 行 示 意 图 两目之下中央 (承泣) 起于睛明 入脑 龈交 沿膀胱经第一侧线(直者) 风府 陶道 贯心 任脉行线 ⑤与足太阳 沟通 龈交 沿膀胱经第一侧线(直者) 风府 陶道 贯心 任脉行线 并 于 脊 里 风门 起于 ①起源 身柱 胞 中 腰中 (♀) (♂) ⑥与任脉沟通 腰俞 入循膂络 溺孔 ③旁 支 阴 茎 阴器 ②本支 ④与足少阴沟通 会阴 绕臀 长强 会阳 贯脊属肾

生殖器,肾,脊,脑,心,目(睛明,承泣),喉,唇 三、腧穴 本经穴:28 交会穴: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二、联系脏腑器官 生殖器,肾,脊,脑,心,目(睛明,承泣),喉,唇 三、腧穴 本经穴:28 交会穴:会阴,风门,会阳(膀胱经,原属督脉), 另:后溪通督脉 被交会穴:龈交 任脉 水沟 手阳明 神庭 足阳明、足太阳 百会、脑户 足太阳 风府、哑门 阳维 大椎 手足三阳 陶道 足太阳 长强 足少阴

“总督诸阳”,“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 2. 督领经脉之海 3. 调补脑脊 4. 调节脏腑功能 通过膀胱经背俞穴 四、作用 1. 统率、督领诸阳经脉气 “总督诸阳”,“阳脉之海”,“阳脉之都纲” 2. 督领经脉之海 3. 调补脑脊 4. 调节脏腑功能 通过膀胱经背俞穴 督脉本身有支脉, “并于脊里” 五、病候 六、用药 鹿角胶 鹿角霜 皆通阳 生精补髓,养血益阳,强筋健骨 牛、羊、猪脊髓 督脉病多从足少阴、足太阳论治 叶天士称为“直入奇经” 通阳刚药:多入太阳,如附子、肉桂、干姜、川椒、桂枝、细辛、蒿本等 通阳柔剂:多肾经药,如牛、羊、猪脊髓、麋角胶、熟地  

督脉穴 本经首穴为长强 末穴为龈交 一名一穴 共28穴

长强 1.长强* (DU 1) 络穴,督脉、足少阳、足少阴经交会穴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定位】 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取法:胸膝位或侧卧取之。 【主治】 ● 痔疾,脱肛,泄泻,便秘 ● 癫狂痫,瘈疭 ● 腰痛,尾骶骨痛 【操作】 斜刺,针尖向上与骶骨平行刺入0.5~1.0寸。 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 长强

骶管 裂孔 岬 骶角 骶骨和尾骨

4.命门* (DU 4)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腰痛,下肢痿痹 ● 遗精,阳痿,早泄,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尿,尿频 ● 泄泻 【操作】 直刺0.5~1.0寸。 3.腰阳关* (DU 3) 【定位】 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法:两髂嵴最高点连线的中点下方凹陷处。 【主治】 ● 腰骶疼痛,下肢痿痹 ● 月经不调,带下,遗精,阳痿 筋缩 中枢 脊中 悬枢 命门 腰阳关 腰俞

大椎 陶道 身柱 神道 14.大椎* (DU 14) 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主治】 ● 热病,疟疾,骨蒸盗汗,咳嗽,气喘 ● 癫痫,小儿惊风 ● 感冒,畏寒,风疹,头项强痛 【操作】 斜刺0.5~1.0寸。 按语 本穴为退热要穴。《素问·骨空论》“灸寒热法”,首选大椎。临床上,无论实热、虚热皆可取之。现代研究报道,针刺大椎、足三里等穴可提高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 灵台 至阳 12.身柱 Shēnzhù (DU l2)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三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13.陶道 Táodào (DU 13) 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9.至阳* (DU 9) 【定位】 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取法:两肩胛骨下角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 黄疸,胸胁胀痛,身热 ● 咳嗽,气喘 ● 胃痛,脊背强痛

15.哑门* (DU 15) 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主治】 ● 暴喑,舌强不语 ● 癫狂痫 ● 头痛,项强,中风 【操作】 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 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0寸。 不可向内上方深刺,防止刺伤延髓。 16.风府* (DU l6) 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 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l寸,枕外隆凸直下, 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主治】 ● 头痛,眩晕,项强,中风不语,半身不遂,癫狂痫 ● 目痛,鼻衄,咽喉肿痛 【操作】 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 0.5~1.0寸。针尖不可向上,以免刺入枕骨大孔,误伤延髓。 强间 脑户 风府 哑门

20.百会* (DU 20) 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主治】 ● 头痛,眩晕,中风失语,癫狂痫 ● 失眠,健忘 ● 脱肛,阴挺,久泻 “或针风,先向风府百会中”——百会偏于治疗内风(肝风); 风府偏于治疗外风。 【操作】 平刺0.5~1.0寸。 23.上星* (DU 23) 【定位】 在头部,当发际正中直上1寸。 【主治】 ● 鼻渊,鼻衄,目痛,头痛,眩晕,癫狂 ● 热病,疟疾 【操作】 平刺0.5~0.8寸。 24.神庭 (DU 24) 督脉、足太阳、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 后顶 百会 前顶 囟会 上星 神庭

25. 素髎* (DU 25) 【定位】 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主治】 ● 鼻塞,鼻渊,鼻衄,酒皶鼻,目痛 ● 惊厥,昏迷,窒息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一般不灸。 26.水沟* (DU 26) 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 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1/3与中1/3交点处。 【主治】 ● 昏迷,晕厥,中风,癫狂痫,抽搐 ● 口口呙,唇肿,齿痛,鼻塞,鼻衄,牙关紧闭 ● 闪挫腰痛,脊膂强痛 ● 消渴,黄疸,遍身水肿 【操作】 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按掐)。一般不灸。 素髎 水沟 兑端

28.龈交 (DU 28) 【定位】 在上唇内,唇系带与上齿龈的相接处。 龈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