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出血性疾病 Disorders of Hemostasis 2 3 第一节 概述 l 出血性疾病是指由于人体的止血、 凝血功能发生障碍而导致临床上 皮肤、粘膜、内脏的自发性出血 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的一组疾 病。
Advertisements

第二十五章 血液与造血系统药物. Ⅹ Ⅹ a 凝血酶原 凝血酶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纤维蛋白 纤溶酶原激活物 ( + ) 凝 血凝 血凝 血凝 血 纤 溶,抗凝 纤溶酶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酶原 激活物 血栓形成 ( Ca 2+ ) 血栓溶解.
 病因及发病机制  实验室及其他检查. 病因 上胃肠道疾病 门脉高压引起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 上胃肠道邻近器官或组织的疾病 全身性疾病.
肾上腺素受体激动药 Adrenoceptor blocking drugs. 人体 β 1 - 肾上腺受体 受体 - 腺苷酸环化酶偶联和受体 - 磷 脂酶偶联示意图.
出血性疾病 浙二医院血液内科. 概 述 定义: 由于止血机制 ( 包括血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纤溶功能和抗凝等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或创伤后 出血不止,称为出血性疾病。 出血性疾病可分为: 遗传性和获得性两大类.
第九章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
出血性疾病概论. 目 录 定义 正常止血、凝血机制 分类 诊断 治疗 定 义 由于止血机制(包括血 管、血小板、凝血因子 ) 异常引起的自发性出血 或创伤后出血不止,称 为出血性疾病。
第十七章 中枢兴奋药. 第一节 大脑皮层兴奋药 咖啡因 (caffeine) [ 药理作用 ] 1. 中枢兴奋作用 消除瞌睡 减轻疲劳 改善思维 (对大脑皮层有选择性兴奋作用) 大剂量 : 呼吸加深加快 血压升高 (兴奋延脑呼吸中枢和血管运动中枢)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ffecting Blood  Thrombosis  Platelet inhibitor  Anticoagulants  Thrombolytic agents  Treatment of Bleeding  Treatment of Anemia.
1. 健康感知 — 健康管理形态 1.1 保持健康能力改变 1.2 个人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3 不合作 ( 特定的 ) 1.4 家庭执行治疗方 案无效. 1.5 社区执行治疗方案无效 1.6 保护能力改变 1.7 寻求健康行为 ( 特定的 ) 1.8 有感染的 危险 1.9 有受伤的危险 1.10.
第十二章 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 平顶山市卫校药理教研室.
解热镇痛抗炎药 非甾体类抗炎药(nonsteroidal anti-inflammatory drugs, NSAIDs)
第二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药 安徽中医药高等专科学校 机能学教研室.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抗贫血药.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第二十四章 血液及造血系统药理.
第 十 六 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作用于血液及 造血器官的药物 药学院 陈百泉.
国家级精品课 药物化学 沈阳药科大学药物化学教研室.
第九章 凝血与抗凝血平衡紊乱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内容纲要:
流动的组织 血液 岳阳市第十中学 王瑕.
第二十九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Blood and Hematopoietic System
第十一章:血液 (blood-system).
第29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 器官的药物 给学生的问题: 1、体内、体外均有抗凝作用的药物有哪些? 2、肝素如何发生作用的?
第三章 出血与血栓的检测 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实验诊断学教研室.
肺结核.
第三章 血 液 Blood.
第二节 抗贫血药.
具有抗血栓作用的酶抑制剂 血栓形成的三个因素: 1)血管壁改变 2)血液成分改变 3)血流改变.
止血与凝血障碍检查 复旦大学中山医院 血液科 徐建民.
Coagulation-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s
临床医学五年制 实验诊断学 艾 清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Disturbance)
实验诊断 血栓与止血检验.
第六篇 血液系统疾病 出血性疾病.
Coagulation and anticoagulation imbalance
药 理 学 Pharmacology 药理教研室.
五、作用于神经系统的受体拮抗剂 兴奋性氨基酸(EAA)受体拮抗剂 抑制性氨基酸受体受体拮抗剂 神经肽Y受体拮抗剂
咯血药物治疗.
第十四章 血液的生物化学 Hemal Biochemistry.
抗痛风药的作用、分类及典型抗痛风药的结构、理化性质和临床用途 蔡楚璇 广东省潮州卫生学校
第十章 局部麻醉药.
抗血栓药.
第七节 维生素与辅因子.
第二节、血友病 甲型血友病 乙型血友病 丙型血友病.
凝血機轉 a指的是酵素的active type(活化態) 12 (表面因子) 7 (促凝血酶原激酶原) (3,因子 III) 11
第三章 出血、血栓与止血检查.
形态与功能 中国医科大学生理教研室 白 霞.
血栓形成及其治疗 进展 周浦医院心内科 张湘.
MA (Megaloblastic Anemia )
消化功能调节药.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Systems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甲状腺激素.
抗血小板药和抗凝药的 临床合理应用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 博学社 主讲:王海
FSD-C10 一个极有希望的药物 汇报人:李艳花 生物化学教研室.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疲劳 苍白 贫血 贫 缺乏 软弱无力 心悸 红细胞计数 血红蛋白 低于正常标准 头晕.
第三十四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器官的药物.
促进凝血因子形成药.
藥理學 Pharmacology 影響凝血用藥 Drugs for Coagulation Disorders 輔英科技大學 康雅斐 陳威全.
新生儿与新生儿疾病 Newborn and Neonatal Disease
第三部分 补体及C反应蛋白测定 一、总补体活性的测定(溶血实验):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遗传物质--核酸 核酸分子组成 核酸分子结构.
第四章 缺 氧 概念:组织得不到氧气,或不能充分 利用氧气时,组织的代谢、功 能,甚至形态结构都可能发生 异常变化,这一病理过程称为 缺氧。
Pharmacology of Efferent nervous system
贫血概述 长沙医学院 内科教研室.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正常人胸腔内有3-15ml液体,在呼吸运动时起作用,胸膜腔中的积液是保持一个动态(产生和吸收的过程)平衡的状态。若由于全身或局部病变破坏了此种动态平衡,致使胸膜腔内液体形成过快或吸收过慢,临床产生胸腔积液(简称胸液)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第二十八章 作用于血液及造血系统的药物 Drugs acting on the blood and the Hematopoietic System 扬州环境资源职业技术学院 Department of Pharmacology

第一节 抗贫血药 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分类: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第一节 抗贫血药 定义:贫血是指循环血液中红细胞数或血红蛋白量低于正常的病理状态。 分类: 缺铁性贫血 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再生障碍性贫血 溶血性贫血 治疗: 铁剂、叶酸、VitB12

铁剂(硫酸亚铁、枸橼酸铁铵) 【体内过程】 口服铁剂以Fe2+形式由十二指肠和空肠上段的肠粘膜吸收。非血红素铁和无机铁必须还原为Fe2+才能被吸收,且受饮食成分干扰。 Fe2+吸收后迅速氧化为Fe3+,与转铁蛋白结合,在肝、脾 骨髓等组织利用并 储存。

铁剂 【作用及用途】 1.用于慢性失血所致贫血 (如月经过多、痔疮出血、子宫肌瘤、钩虫病等) 2.需铁量增加所致贫血 (妊娠、哺乳、小儿生长发育期 ) 3.吸收障碍所致贫血 用药后一般症状及食欲迅速改善,网织红细胞10~14日达高峰,血红蛋白需4~8周,血红蛋白正常后仍需半量继续服药2~3个月。

铁剂 【不良反应】 口服可致胃肠道反应。饭后服用可减轻。 小儿误服1g以上可引起急性中毒。 急救措施应用磷酸盐或碳酸盐洗胃,并以特殊解毒剂去铁胺注入胃内以结合残存的铁。

促进吸收因素:胃酸、维生素C、谷胱甘肽、氨基酸、枸橼酸、苹果酸等有助于Fe3+的还原,可促进吸收。 铁剂 【药物相互作用】 干扰吸收因素:碱性药(抗酸药),多钙、高磷酸盐食物,茶叶、鞣酸,四环素 促进吸收因素:胃酸、维生素C、谷胱甘肽、氨基酸、枸橼酸、苹果酸等有助于Fe3+的还原,可促进吸收。

二、叶酸(folic acid) 【药理作用】 1.作为一碳单位的传递体,参与多种代谢。 2.叶酸缺乏时,最明显的是胸嘧啶脱氧核苷酸的合成受阻,导致细胞分裂障碍,形成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叶酸和维生素B12作用示意图 叶 酸 甲酰四氢叶酸钙 (增援剂) 叶酸还原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二氢叶酸 维生素B12 (dTMP) 叶 酸 甲酰四氢叶酸钙 (增援剂) 叶酸还原酶 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 二氢叶酸 维生素B12 (dTMP) 二氢叶酸还原酶 -甲基 DNA +亚甲基 N 5 甲基四氢叶酸 四氢叶酸 -亚甲基 (储存型) (活性型) 尿嘧啶脱氧核苷酸 +甲基 (dUMP) N 5· 10 亚甲基四氢叶酸 维生素B6 甘氨酸 丝氨酸

叶酸 【临床应用】 1、用于补充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 2、叶酸对抗剂甲氨蝶呤、乙胺嘧啶、甲氧苄氨嘧啶等所致贫血无效。 3、对VitB12缺乏所致贫血只纠正血象对神经症状无效。

VitB12 【体内过程】 【药理作用】 经胃肠道吸收时,“内因子”为其保护伞。 1. 使5–甲基四氢叶酸转化为四氢叶酸,促进四氢叶酸的循环利用。 2. 5,–脱氧腺苷B12, 使甲基丙二酰辅酶A转变为琥珀酰辅酶A进入三羧酸循环。

VitB12 【临床应用】 治疗恶性贫血,与叶酸合用治疗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对神经炎和神经萎缩也有一定疗效。

第二节 促凝血药 维生素K vitamin K 【来源】 一、促凝血因子活性药: 脂溶性, 需胆汁协助吸收 K1 植物性食物中 水溶性, 不需胆汁协助吸收 人工合成,

【药理作用】 作为辅酶参与凝血因子Ⅱ、Ⅶ、Ⅸ、 Ⅹ的 合成。 g-羧化酶 氢醌型维生素K 环氧型维生素K 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 凝血因子 II, VII, IX, X 凝血因子IIa, VIIa, IXa, Xa 氢醌型维生素K 环氧型维生素K 维生素K环氧化还原酶

【临床应用】 【不良反应】 维生素K 用于维生素K缺乏引起的出血 1.低凝血酶原血症(吸收和利用障碍)。如阻塞性黄疸、胆瘘、慢性腹泻、胃肠广泛手术后患者 2. 新生儿出血 3.长期口服广谱抗生素 4. 口服过量香豆素类和水杨酸类等所致出血 1. 局部潮红,出汗,胸闷,支气管痉挛,血压剧降等(静注过快) 2. 溶血和高铁血红蛋白症 【不良反应】

二、抗纤维蛋白溶解药 常用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抗纤溶剂(antifibrinolysin):是一类能竞争性对抗 纤溶酶原激活因子,使纤溶酶原不能转变为纤溶酶, 从而抑制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生止血作用,主要用于 纤溶亢进所致出血。 如肺、肝、胰、前列腺、甲状腺、肾上腺等手术时引起的出血及产后出血、前列腺肥大出血、上消化道出血等。 常用药:氨甲苯酸、氨甲环酸

Ⅶ Ⅻ Ⅻa Ⅺa Ⅺ Ⅸ Ⅸa Ⅶa Ⅹ Ⅹa Ⅱ Ⅱa 血凝过程 纤溶过程 纤溶酶原 纤溶酶原 激活物 (-) (+) Ca2+ 尿激酶 内源性途径 (胶原表面) 外源性途径 (组织损伤) 纤溶酶原 Ka Ⅶ Ⅻ Ⅻa 纤溶酶原 激活物 Ⅺa Ⅺ 氨 甲 苯 酸 (-) (+) Ca2+ 尿激酶 Ⅸ Ⅸa Ⅶa (+) 链激酶 Ⅷa Ca2+ PL TPL Ca2+ PL Ⅹ Ⅹa Ⅴa Ca2+ PL 纤 溶 酶 Ⅱ Ⅱa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

第三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概念 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因子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 第三节 抗凝血药 anticoagulants 概念 抗凝血药是一类通过影响凝血因子而阻止血液凝固的药物。     临床主要用于防止血栓形成和阻止已经形成的血栓进一步发展。

抗凝血药的分类 2、体内抗凝血药: 香豆素类 3、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 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 一、抗凝血因子药: 肝素 1、体内外抗凝血药: 肝素 2、体内抗凝血药: 香豆素类 3、体外抗凝血药:枸橼酸钠 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链激酶

1、肝素(Heparin) 【来源】 药用肝素来自猪小肠粘膜和猪、牛的肺, 是一种粘多糖硫酸脂,呈强酸性,带大量负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一、抗凝血因子药: 1、肝素(Heparin) 【来源】 药用肝素来自猪小肠粘膜和猪、牛的肺, 是一种粘多糖硫酸脂,呈强酸性,带大量负电荷且与其抗凝作用有关。

肝素 【体内过程】 口服无效。皮下注射吸收少,肌注易出血肿,临床多 采用静脉给药。t1/2为1~5h。 60%集中于血管内皮,大部分经单核-巨噬系统破坏,小部分经尿排出。

肝素 【药理作用】 1、抗凝血作用 作用环节 特点:⑴体内体外 ⑵强、快、短 ⑶口服无效 (1)AT-Ⅲ抑制含丝氨酸的因子活性。 Ⅻa、 Ⅸa、Ⅹa、Ⅺa、Ⅱa (2)肝素增强AT-Ⅲ的抑制作用。

肝素 【药理作用】 2、降血脂作用 3、抗炎作用 4、抑制血管平滑肌增生,抗血管内膜增生。 5、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

肝素 【临床用途】 血栓栓塞性疾病。 治疗早期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防治心肌梗死、脑梗死、心血管手术及外周静脉术 后血栓形成。 用于体外抗凝 如心血管手术、心导管检查和血液透析时防止血栓形成。

肝素 【不良反应】 易致自发性出血。 应仔细观察病人和监测凝血时间或部分凝血活素时间。 解救:缓慢静脉注射鱼精蛋白。 血小板减少。 连用3~6个月,可引起骨质疏松,产生自发性骨折。 偶有过敏反应,如哮喘、荨麻疹、结膜炎和发热。

肝素 【禁忌症】 对肝素过敏、有出血倾向、血友病、血小板功能不全和血小板减少症、紫癜、严重高血压、细菌性心内膜炎、肝肾功能不全、溃疡病、颅内出血、活动性肺结核、孕妇、先兆流产、产后、内脏肿瘤、外伤及术后等禁用。

2.香豆素类抗凝药 华法林(warfarin,苄丙酮香豆素) 双香豆素(dicoumarol) 新抗凝(acenocoumarol,醋硝香豆素) 均具有4-羟基香豆素的基本结构,口服吸收后参与体内代谢发挥抗凝作用,故又称口服抗凝血药。   均具有4-羟基香豆素的基本结构,口服有效,故又称口服抗凝血药。

2.香豆素类抗凝药 【体内过程】   华法林口服吸收迅速而完全,90%以上与血浆蛋白结合,主要在肝中代谢,经肾脏排泄,t1/2约40h,作用可维持2~5天。 双香豆素口服吸收慢而且不规则,吸收后几乎全部与血浆蛋白结合,与其他血浆蛋白结合率高的药物同服时,可增加双香豆素的游离药物浓度,使抗凝作用大大增强。

【药理作用】 机制: 是Vitk的拮抗剂。 特点: 1.香豆素类体外无效。 2.起效缓慢。 3.作用持久。

【临床用途】 口服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防止血栓形成和发展。 优点: 口服有效,价格低廉,作用持久。 缺点: 显效慢,难于应急;作用过久,难控制。 用途: 1.治疗静脉血栓和肺栓塞。 2.预防外科大手术、风心、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静脉血栓发生率。

【不良反应】 1.过量易致自发性出血。 2.对胎儿影响。 预防及抢救: Vitk对抗 2.对胎儿影响。 预防及抢救: 应用这类药物必须测定凝血酶原时间(18~24s),并据此调整剂量,一旦出血应立即停药,并缓慢静脉注射大量Vitk对抗或输注鲜血。

【药物相互作用】 1. 阿司匹林、羟基保泰松等使抗凝作用增强。 2. Vitk减少可减弱香豆素类的作用。 3.肝脏疾病、抗血小板药增强其作用。 4.肝药酶诱导剂使抗凝作用降低。 5.肝药酶抑制剂可使抗凝作用增强。

二、抗血小板药:阿司匹林、双嘧达莫 血小板在止血、血栓形成、动脉粥样硬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抗血小板药主要通过抑制花生四烯酸的代谢,增加血小板内cAMP浓度、阻断血小板膜糖蛋白受体等机制而抑制血小板的粘附、聚集和释放功能。

分类: 一、抑制血小板代谢的药物 (1)环加氧酶(COX)抑制药 阿司匹林 (2)TXA2合成酶抑制药和TXA2受体阻断药 利多格雷 (3)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双嘧达莫 二、阻碍ADP介导的血小板活化的药物 噻氯匹定 三、凝血酶抑制药 水蛭素、阿加曲斑 四、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受体阻断药 阿昔单抗

阿 司 匹 林 aspirim 药理作用 抑制血小板功能 减少血栓素A2(TXA2)的生成 花生四烯酸 PG过氧化物 TXA2 环氧化酶 PGI2合成酶 (-) PGI2 阿司匹林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潘生丁) ★磷酸二酯酶抑制药 2、主要用于血栓栓塞性疾病,可与华法林合 用用于人工心脏瓣膜术后防止血小板血栓 形成。 双嘧达莫(dipyridamole,潘生丁) 1、机制 抑制磷酸二酯酶 激活腺苷酸环化酶 CAMP 抑制血小板

三、纤维蛋白溶解药(fibrinolytics): 纤溶酶 纤溶酶原 纤维蛋白 降解产物 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溶解药可使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纤溶酶 通过降解纤维蛋白和纤维蛋白原而限制血栓增大和溶 解血栓,故又称血栓溶解药(溶栓药,thrombolytics)。 可治疗急性血栓栓塞性疾病。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纤维蛋白溶解药 链激酶(streptokinase,SK) 来源 机制 用途:主要用于治疗血栓栓塞性疾病,IV注射治疗动静脉内新鲜血栓形成和栓塞。 注意:须早用药(6h内最佳,>14h易机化) 不良反应:出血,用氨甲苯酸对抗;过敏反应;静脉注射速度过快可致低血压。

纤维蛋白溶解药 尿激酶(urokinase,UK) 作用同SK相似,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 但价格昂贵 仅用于SK耐受或过敏者。

纤维蛋白溶解药 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 1、内源性t-PA由血管内皮产生,现在可用DNA重组技术制备。 2、新型纤溶药; 优点:选择性高,对与纤维蛋白结 合的纤溶酶原作用比血液循 环中的强数百倍。

三种促纤维蛋白溶解药作用比较 过敏 作用 优缺点 形成复合物,无选择性 重组链激酶 有 便宜,易出血 尿激酶 无 直接激活,无选择性 昂贵,易出血 纤溶酶原 激活剂 无 有选择性 昂贵,不易出血

第四节 血容量扩充药 对血容量扩充药的基本要求: 1、能维持血液胶体渗透压。 2、排泄较慢,作用持久。 3、无毒、无抗原性。

右旋糖酐(dextran) 【药理作用】 1. 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中分子 ) 据分子量大小可分为中、低、小分子右旋糖酐。临床 应用的有:右旋糖酐70,右旋糖酐40和右旋糖酐10。 【药理作用】 1. 扩充血容量,维持血压。(中分子 ) 2. 抗凝、抗栓、改善微循环。(低分子、小分子) 3.渗透性利尿。 (低分子、小分子)

右旋糖酐 【临床应用】 1.低血容量性休克,扩血容量并可改善微循环。 2.防治血栓形成性疾病。脑血栓、心绞痛、心肌梗塞、血栓性静脉炎、肢体再植及血管外科手术后血栓的形成。

右旋糖酐 【注意事项】 1.过敏反应 少数病人首次输入本品后数滴至数毫升时,可出现血压下降,甚至休克等,故初次用药时应严密观察5~10分钟,发现症状,立即停药,及时抢救,每日用量不应超过1000~1500ml。 2.心功能不全、肺水肿及严重肾功能不良患者禁用。血小板减少症及出血性疾病患者禁用。 3 .用量过大可致凝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