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评分说明 4、扣总分:旷课一次扣2分。 1、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思政 2 班 帅宇迎. 延长石油 是什么公 司? 什么是 有限责任 公司? 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有限公司): 它由五十个以下股东共同出资设立, 注册资本的最低限额为人民币 3 万元, 股东可以用货币出资,也可以用实物、知识产 权、土地使用权等作价出资, 股东以其认缴的出资额为限对公司承担责任的.
Advertisements

财务管理 / 第六章 / 第三节 sv.hep.com.cn sve.hep.com.cn 第三节 利润分配 一、利润分配的原则 必须严格遵照国家财经法规进行企业利润分配。 必须正确处理分配与积累的关系,增强企业后劲。 必须坚持维护所有者权益的完整。 必须适当考虑企业经营者和职工利益。
2012 年长春高新技术产业股 份(集团)有限公司 小组成员:胡佳英 杨玲 陈依云 骆朱岚. 长春高新技术产业集团概况 : 年末流动资产合计( ) 年末流动负债合计( ) 存货( 0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资产总额(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永康杯”2015年度邢台 青年创业大赛创业计划书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关于汇率计算.
一、关于课程的参考书目 二、关于课程的教学大纲(内容) 三、关于课程的考试
第10章 投资银行的业务经营(下).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20个常用财务指标 判断短期偿债能力的两大财务指标: 1, 流动比率=流动资产/流动负债>1
自主创业.
银行的分类及其职能 高一政治 王西伟.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政治经济学 主讲:刘爱文.
第六章 职能资本与平均利润 从本章开始对资本主义生产总过程进行考察,运用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考察剩余价值在现实经济中的各种具体形式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其本质.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要点 资本原始积累 价值规律 劳动价值论及其意义 剩余价值论及其意义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表现形式与经济危机
政治经济学原理 信阳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八章 资本主义制度的形成和剩余价值的生产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走势分析.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中国的经济发展 社会主义经济理论 第七章.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通货紧缩 唐山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管理工程系 李文鹏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第四章 资本积累 第一节 简单再生产 第二节 扩大再生产 第三节 资本有机构成和相对过剩人口 第四节 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和历史趋势.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三章 中国改革开放背景下经济思想转型(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苏格兰皇家银行集团主要数据 交易本金 1039亿美元 (2006年3月23日) 评分 (美国标准普尔)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毛泽东思想 12建筑学第二小组18~34.
第 3 章 基本概念.
Harvard ManageMentor®
何勉 新浪微博: Scrum框架及其背后的原则 原始图片 何勉 新浪微博:
4.3.4 范围经济 合成效应 内部市场 减少经营风险 扩大发展空间.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第九章 资本主义地租 第一节 资本主义地租的本质 第二节 地租的两种形式 第三节 土地价格 课时:3 作业题
第七章 产业利润和商业利润 第一节 产业利润的平均化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课时:3 作业题.
第6章 社会资本再生产及其周期性.
政治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政治经济学 第五章 个别资本的循环与周转 —江西财经大学 经济学院 第一节 资本的循环 第二节 资本的周转.
通货膨胀对债权人有利,还是对债务人有利?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南.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政治经济学评分说明 4、扣总分:旷课一次扣2分。 1、期末考试60%,平时成绩40%。 2、平时成绩:学习态度10% (迟到早退+课堂纪律)+小论文30% 3、加总分:课堂提问加1-3分; 课堂笔记加2-4分。 4、扣总分:旷课一次扣2分。 5、请假要事先,凭请假条(辅导员签名)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基础。 2、马—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政治经济学 序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 1、马克思主义哲学是马克思学说的理论基础。 (唯物史观) 2、马—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 (剩余价值) 3、科学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核心。

曹雪芹《红楼梦》 10年 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 哥白尼《天体运动论》36年 马克思《资本论》 40年 曹雪芹《红楼梦》 10年 达尔文《物种起源》20年 李时珍《本草纲目》27年 哥白尼《天体运动论》36年 马克思《资本论》 40年 “马克思的经济学就 是马克思理论最深刻、最全面、最详细的证明和运用”——列宁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阅读书目: 1、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二版跋”。 第一章 政治经济学的对象和任务 阅读书目: 1、马克思《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导言》;《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二版跋”。 2、列宁《马克思主义的三个来源和三个组成部分》——列选第二卷(P441) • 思考题: 1、2、3、4 (P34)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 (一)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权—(生存权、民主权、自由权) (二)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1、生产力—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 三个要素、可持续发展、生产力标准(提醒注意)

2、生产关系—反映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1)三方面内容说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基础、决定) 人们在生产中的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2)四个环节说 生产 交换 分配 消费 二者不矛盾,是相一致的。

(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社会生产方式 2、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 (一)政治经济学这一学科的来源 经济学——家庭管理 政治经济学——国家管理 (二)研究生产关系必须联系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1、必须联系生产力来研究生产关系 对立统一关系、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2、必须联系上层建筑研究生产关系 概括并提醒四点:(1)(2)(3)(4)

三、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是揭示社会经济运动规律 (一)什么叫经济规律 ——关于生产关系运动变化的规律。社会经济现象之间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过程。 (二)经济规律的客观性 1、经济规律的产生是客观的(经济条件)

2、经济规律的作用是客观的 3、 规律的客观性与人的主观能动性 规律可以认识、掌握、利用,但不能改变、创造、消灭 (三)经济规律的特点 (与自然规律相比) 1、经济规律大多数不是长久不变的,它只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发生作用,具有局限性。 2、经济规律不能离开人的社会经济活动而存在并发生作用。 3、在阶级社会里发现和利用经济规律是有阶级背景的。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四)经济规律的分类 1、一切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2、几个社会共有的经济规律 3、一个社会特有的经济规律 特有经济规律 ※ 值得注意的问题 1、2、 第二节政治经济学的发展 一、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 (一)古典政治经济学 1、主要代表人物 威廉 • 配弟——开始(1623-1687) 和代表著作 亚当 • 斯密——发展(1723-1791) 大卫 • 李嘉图——完成(1772-1823) 一般经济规律

威廉——《赋税论》《政治算术》 亚当——《国民财富的情况和原因的研究》 大卫——《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 三个人都是英国人,为什么? 2、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内容和历史局限性 (1)主要科学内容 流通   生产 劳动价值论 (2)历史局限性 受利益的限制,不能科学地论证资本主义发展规律 (二)庸俗政治经济学 1、主要代表人物和著作 法国的萨伊——《政治经济学概论》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2、反科学的内容 “生产三要素”理论 另: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西斯蒙第、蒲鲁东 另:小资产阶级的代表: 西斯蒙第、蒲鲁东 反庸俗政治经济学,具有改良主义的性质。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一)继承了古典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成分,克服了它的阶级与历史局限性,而创立的。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阶级性和科学性相统一的科学。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与时俱进。 1、现代西方政治经济学的二重性。 (1)揭示了不少市场经济运行过程中具有规律性的现象。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于1936年 发表了《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 宣告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 (2)回避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 2、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批判地吸收和借鉴西方经济学。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满足谁的需要) 原始—奴隶—封建—资—社—共产主义 1 2 3 经济发展系列: 3、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 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一)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满足谁的需要) 社会发展系列: 原始—奴隶—封建—资—社—共产主义 1 2 3 经济发展系列: 1.自然经济—2.商品经济—3.产品经济 (二)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资源配置作用) 二者是发展经济的手段,不具有社会制度的性质 ----------------------------- --------------------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 总的说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是唯物辩证法,即逻辑的研究和历史的研究相统一的方法。 具体说 第一、深入调查研究,详细占有材料。 第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规律,掌握矛盾分析的方法。 第三、从现象到本质,进行科学的抽象。 概括说 抽象——具体 具体——抽象

第三章 商品经济 第一节 商 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 商品开始 阅读书目: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刘诗白:现代财富 第三章 商品经济 阅读书目: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 刘诗白:现代财富 宋鸿兵:货币战争 思考题(p55)1-4 第一节 商 品 一、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必须从 商品开始 (一)不能从人口、阶级、雇佣劳动与资本开始 (二)研究资本主义必须从商品开始

二、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 1、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普遍、最常见的经济现象。(惊人庞大的商品堆积) 2、商品是资本主义社会最简单、最基本的因素,是资本主义经济细胞。(表现为它的元素形式) 二、商品的二因素 (一)商品 商品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它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它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

(二)商品二因素 1、使用价值——物能用来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自然属性)体现了人与物的关系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同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比例。 100斤谷子 = 20尺布 按常规:不同质的东西是不能交换的,谷子和布为什么可以交换。 2、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社会属性) 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劳动的二重性 3、商品是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统一。 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表现形式) 价值是使用价值的基础。(看不见) 1、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劳动。(自然属性) (具体形式) 2、抽象劳动——撇开具体形式的人类一般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社会属性)(实质) 3、劳动的二重性创造了商品的二因素。p29

四、商品的价值量 商品价值的质——人类一般劳动 商品价值的量——劳动量(劳动时间) 1、商品的价值量的确定 一般来说商品的价值量由劳动时间来决定。 (1)个别劳动时间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2)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

五、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经的枢纽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2、简单劳动与复杂劳动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根源 3、商品的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的关系 五、劳动二重性学说是理解政经的枢纽 六、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一)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根源 1、商品生产产生的两个条件 2、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 (矛盾解决,交换) (二)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 1、在商品经济内在矛盾中起决定作用。2、商拜教产生的经济根源。3、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起来的基础

第二节 货 币 一、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一)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偶然的价值形式 等式: 2只羊 = 1把石斧 (一)货币的起源 (商品价值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 偶然的价值形式 等式: 2只羊 = 1把石斧 位置: 相对价值形态 = 等价形态

第二阶段:扩大的价值形态(方便与不足) 等式: = 1 把石斧 = 1 担米 2 只羊 = 10 斤茶叶 = 1 两黄金 等式: = 1 把石斧 = 1 担米 2 只羊 = 10 斤茶叶 = 1 两黄金 = 其他商品 第三阶段:一般的价值形态(方便与不足) 1 把石斧= 1 担米 = 10 斤茶叶 = 1 两黄金 = 2 只羊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第四阶段:货币形态 等式:1 把石斧= 1 但担米 = 10 斤茶叶 = 2 只羊 = 其他商品 =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就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一种特殊商品 1 两黄金

二、货币的五种职能 1、价值尺度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衡量一切商品的价值大小的尺度。 价格标准;美圆、英镑、人民币等 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流通手段 ——货币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公式:商品——货币——商品

3、贮藏手段 充当流通手段货币的数量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次数 商品价格总额由待销售的商品量和价格水平构成。 货币流通次数取决于货币流通速度。 3、贮藏手段 ——把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 储蓄与贮藏的区别 商品价格总额 货币流通次数

——越出国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货币作用。(贵金属) 三、货币形态的变化 4、支付手段 ——这一职能是随着商品交换中的赊帐买卖的产生而出现的。 支付手段的出现使货币流通公式发生了变化。(见37页) 5、世界货币 ——越出国界在国际经济交往中发挥货币作用。(贵金属) 三、货币形态的变化 金银(足)——铸币(铲、刀、圆)——纸币

宋代交子 据发现者张先生称:他岳父是一位新加坡的归国华侨,去世前曾将其祖上传下来的一箱古籍线装书交给他,并再三叮嘱要小心保存。去年在整理古籍线装书时,张先生在一本残破泛黄的宋版线装书《南岳旧稿》中,发现了这张破旧的纸币。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 《清明上河图》的作者是宋代画家张择端。张择端是山东人,早年在汴京(今河南开封)学习绘画,后为北宋画院画师。虽然有关...《清明上河图》中画有五百五十余人,各种牲畜六十多匹,木船二十多只,房屋楼阁三十多栋,推车乘轿也有二十多件。

第三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 第三节 价值规律与市场机制 一、价值规律的内容与形式 1、价值规律的内容 ——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商品的价值量有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商品是天生的平等派) 2、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 价格受供求关系的影响自发地围绕价值上下波动 。

二、市场机制与市场调节 1、市场机制 ——市场上价格价值关系和商品供求关系相互作用的工程。价格机制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市场机制主要包括七种机制: 价格机制、供求机制、竞争机制、风险补偿机制、利率机制、汇率机制、工资机制 2、市场调节 ——市场机制对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的调节作用。

三、价值规律作用的双重性 1、价值规律的积极作用 第一、自发地调节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间 的分配,调节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 第二、刺激商品生产技术的改进。 第三、导致商品生产的优胜劣汰。(公平) 2、价值规律的消极作用 在调节生产时造成社会劳动的巨大浪费, 阻碍了生产力发展。(宏观调控)

第四节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 商品外延的扩大 一、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第三产业的产品也是商品 。 52年 03年 上海 第四节 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和 商品外延的扩大 一、社会化的商品经济中第三产业的产品也是商品 。 52年 03年 上海 第一产业 —— 农业 83.5 49.1 9.6 第二产业 —— 工业 7.4 21.6 41.0 第三产业 —— 服务业 9.1 29.3 49.4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就业人口第三产业占70%。

二、服务产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 (一)其使用价值的特点(与物质产品比) 1、以服务活动的形式存在。 2、不能离开服务者独立存在。 3、相当部分属于精神、艺术、科技创新。 (二)其价值的特点 凝结在无形的劳务产品上。 (三)其价值量的确定 重复型——社必 创新型——个别时间

第三章 资本与剩余价值 阅读书目: 见73页 思考题: 4题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劳动力成为商品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商品流通中的货币与资本流通的货币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 G——W——G 一、货币向资本的转化 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一)商品流通中的货币与资本流通的货币的区别 1、流通形式不同 商品流通公式 W——G——W 商品——货币——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 G——W——G 货币——商品——货币

2、流通目的不同   商品流通  为买而卖   资本流通 为卖而买 3、货币所起的作用不同 商品流通中货币起媒介作用 资本流通中货币起带来M的作用 4、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 资本总公式: G——W——G′

资本总公式中带来了剩余价值 总公式与价值规律相互矛盾,按等价交换原则交换,是不能带来M。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两个条件 货币当它能带来M的时候就成为资本 2、离开流通领域M也不能产生 1、劳动者有人身自由——可能性 2、劳动者必须一无所有——必要性 这两个条件是在资本主义原始积累中形成的 最典型的是“圈地运动”

(二)劳动力价值和使用价值 1、劳动力价值——指维持工人生存、发展和延续后代所必须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包含历史的、道德的因素,自然条件、历史发展和文化水平的影响。 2、劳动力使用价值——就是创造商品,创造价值的能力。最大特点是创造M(看中)

第二节 M 的生产过程 1、资本主义劳动过程(自然属性) 一、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社会属性) ——价值形成过程变成的。M生产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1)价值形成过程 —— 抽象劳动形成价值的过程。 (2)价值增殖过程 —— 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 如:6小时生产一双皮鞋,生产资料价值12元,工人劳动力价值3元,卖15元。这是价值形成过程。 12小时生产两双皮鞋,共卖30元,劳动力价值3元,问价值增殖多少,即M多少? 工人劳动分为: 必要劳动和剩余劳动

30-3-24=3M 其实资本总公式与价值规律不矛盾。 资本总公式需要补充:G——W——G′ A 劳动力 G—W ……P生产过程……W′ —G′ Pm 生产资料 流通————————生产—————流通 3、剩余价值 ——由雇佣工人创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价值。

1、资本——指能够带来M的价值。它是 是一个历史范畴。 (二)资本 1、资本——指能够带来M的价值。它是      是一个历史范畴。  2、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 (1)不变资本 C ——用来购买生产资料的资本和已经购买的生产资料。它们在生产中不会增殖。 (2)可变资本 V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 两种方法 ——用来购买劳动力的资本。在生产中会创造价值。M是有可变资本带来的。 3、资本的本质 ——资本体现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即资本家剥削工人的关系。 英国的皮尔先生的例子 第三节 生产剩余价值的 两种方法

一、剩余价值率 M′ 1、从价值角度分析 M 3 M′= = =100% V 3 2、从时间角度分析 剩余劳动时间 6 小时 剩余劳动时间 6 小时 M′= = =100% 必要劳动时间 6 小时

二、生产 M 的两种方法 剩余价值率也称为剥削率 1、绝对M 的生产 (1)绝对M ——由于劳动日绝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增加而生产的M 。 0 6 12 15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6+3=9

原来 M′= 100% 延长后 M′= 150% (2)工作日的长短是个可变量,只能在一定的限度内变动。 第一、科技水平 (现在一周五天工作日) 第二、生理和社会道德 (吃饭睡觉、文化娱乐) 第三、工人阶级的反对 (1866年大罢工、五一) 2、相对M 的生产 (1)相对M

——由于缩短必要劳动时间,相对延长剩余劳动时间而生产的M。 0 4 6 12 必要劳动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 原来 M′=100%。现在 M′=200%。 缩短必要劳动时间是提高劳动生产率的结果。整个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才能产生这样的结果。

三、M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 经济规律 1、基本经济规律 (2)超额剩余价值 ——是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 超额剩余价值的获得对某个资本家提高劳动生产率得到的,是暂时的。 三、M规律是资本主义基本 经济规律 1、基本经济规律

四、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1、2、3 ——决定社会生产发展的一切主要方面和一切主要过程的规律。 2、资本主义基本经济规律是 M 规律 M规律——就是M产生及其增殖的规律 第一、对M 的追逐,使资本主义经济战胜了封建主义经济。 第二、对M 的追逐,使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经济繁荣,最后也会走向灭亡。 四、值得注意的三个问题 1、2、3

第四节 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M 学说的继续 1、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第四节 工资 一、工资的本质和形式 马克思的工资理论是M 学说的继续 1、工资的本质 ——工资是劳动力价值的货币表现形式。 2、劳动力与劳动的区别

(1)劳动力——指劳动者脑力和体力的总和。(事先存在) (2)劳动——是劳动力的使用过程。 (事先不存在) (3)劳动没有价值或价格 第一、劳动不是商品,无法买卖。 第二、劳动没有价值。 第三、劳动不能等价交换。 (哥达纲领批判)

3、工资的两种形式 (1)计时工资 ——按工人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月、周、日、小时) (2)计件工资 ——按工人生产的产品数量支付的工资。(泰罗制) 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

(一)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 二、工资量的变动及工人阶级为提高工资而斗争 1、名义工资 ——指工人所拿到的货币工资数额。 (货币工资) 2、实际工资 ——指工人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生活资料的总额。

二者的关系 (二)工人为提高工资而斗争 值得注意的问题 流通过程、管理过程、科技研发过程的劳动都创造价值的。P59-61

马克思说:“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 理解为静止物” 第四章 资本流通与交易费用 阅读数目: 马克思《资本论》第2卷第1章 思考题:P86 1、2、3 第一节 资本循环 马克思说:“资本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 理解为静止物”

三种职能形式 一、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 (一)什么叫产业资本 ——指投放到工业、农业、建筑业等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产业资本的运动要 经过三个阶段具有三种职能形式 (二)产业资本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三种职 能形式

第一阶段 购买阶段 采取货币资本形式 公式: A 劳动力 G——W PM 生产资料 第二阶段 生产阶段 采取生产资本形式 公式: A劳动力 W ……P ……W'

—— 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第三阶段 销售阶段 采取商品资本形式 公式: W' —— G' (三)资本循环 —— 指资本依次经过三个阶段,采取三种职能形式,使价值得到增殖,最后回到原来的出发点的全部运动过程。 公式: A 劳动力 G—W ……P生产过程……W′ —G′ (购买) Pm 生产资料 (生产) (销售) (货币资本) (生产资本) (商品资本)

二、产业资本的三种循环形式 第一种 货币资本的循环 公式:G—W……P……W'—G' • G 特点: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货币资本,生产过程在中间作媒介,终点的货币增殖了,又作为下一个再生产的起点。假象 第二种 生产资本的循环 公式: P……W'—G' • G —W……P 特点:起点和终点都表现为生产资本,两个流通在中间作媒介,明确了M的真正来源,

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的假象。假象:好象资本家生产的目的不是为了M,而是为了生产。 第三种 商品资本的循环 公式: W'—G' • G —W……P…… W' 特点:起点和终点都表象为商品资本,它是生产过程的直接结果,实现了M,这是生产的真正目的和动力。

三、分析资本循环的现实意义 1、社会主义企业也必须把全部资本按比例分成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个部分,并使三个部分相互协调发展。 2、三种职能形式的循环在空间上是并存的,在时间上是继起的,三者密切联系互为条件。 3、要尽量缩短流通时间,节约流通费用,以争取更大的经济效益。

第二节 资本周转 一、资本的周转时间和周转次数 (一)资本周转 ——就是周而复始的资本循环。 马克思说:“资本的循环,不是当作孤立的行为,而是当作周期性的过程时,叫做资本的周转。” 考察资本循环与资本周转的不同点: 考察资本循环—主要是了解资本运动所经历的阶段和形态。

n = (周转次数) 考察资本周转—主要是了解资本运动所经历的时间。 (二)资本周转时间 ——就是资本的生产时间和流通时间的总和。(轻工业与重工业不同) (三)资本周转次数 公式: U (年) u(周转时间) n =           (周转次数)

结论:资本周转时间与资本周转次数、周转速度成反比。 二、 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 (一)固定资本 ——指用于购买机器设备、工具、厂房等劳动资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在物质上全部参加生产过程,长时间发挥作用;价值上按消耗程度逐渐转移到新产品中去。

——用于购买劳动力及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物质上全部参加生产,价值上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还创造出新价值。 (二) 流动资本 ——用于购买劳动力及原料、燃料、辅助材料的那部分生产资本。 特点:物质上全部参加生产,价值上一次全部转移到新产品中去。劳动力还创造出新价值。 (三)固定资本与流动资本的区别 1、固定资本一次预付逐渐收回,流动资本一次预付,全部收回。 2、固定资本周转一次的时间内,流动资本可以周转多次。

(四)两对概念的划分与区别 (P78) 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是按在M生产中的作用不同划分的,目的在于揭示M的真正来源。 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是按价值周转方式不同划分的,目的是为了考察资本周转速度对M生产的影响。 (五)固定资本的折旧和磨损 1、固定资本的折旧 ——根据固定资本的磨损程度逐步以货币形式提取的补偿。那部分补偿金额叫折旧基金或折旧费。

折旧费与固定资本总额的比率叫折旧率 公式: 折旧费 折旧率= 固定资本原有价值 2、固定资本的磨损 (1)有形磨损 即物质磨损 原因有2点 (2)无形磨损 既精神磨损

三、预付资本总周转和年剩余价值率 P79 + = 公式: 一年内固定资 一年内流动资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一年内固定资 一年内流动资 本周转总额 本周转总额 预付资本总额 年剩余价值率是一年生产的全部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 预付资本的 总周转次数 =

选择题: 某资本家预付不变资本800万元,可变资本200万元,一次生产过程结束后可获得剩余价值300万元。如果流动资本年周转2次,年剩余价值率为( ) a、 100% b、 150% c、 200% d、 300%

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费用(运输、仓储、分类、包装、装配、配送等)——物流业务。 第二节 流通与交易费用 一、马克思的流通费用理论 从二重性理论出发,考察两类流通费用: 一类:生产性流通费用 商品使用价值的运动引起费用(运输、仓储、分类、包装、装配、配送等)——物流业务。

二、交易与交易费用 另一类:纯粹流通费用 由商品资本向货币资本形态转变引起的费用。(簿记、广告费和交易费) 生产性流通费用可以从哪里补偿? 纯粹流通费用可以从哪里补偿? 二、交易与交易费用 科斯交易费用——(英国)1930年揭示交易前、交易后、合约生效与监督所发生费用。P81

第五章 剩余价值的分割 阅读书目: 1、资本论第三卷1、9、22章 2、P111 思考题:1、2 第一节 利润和平均利润

一、利润和利润率 掌握五个转化: 1、M转化为利润 2、剩余价值率转化为利润率 3、利润转化为利润率 4、利润率转化为平均利润率 5、商品价值转化为生产价格 一、利润和利润率 (一)利润(P) ——P是M的转化形式。 (二)利润率(P')

1、P' ——M和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它反映资本的价值增殖程度。 M'反映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 2、决定P'高低的主要因素 (1) 取决于M’的高低 (2)取决于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 (3)取决于资本的周转速度 (4)取决于不变资本的节省

二、平均利润率和生产价格 (一)平均P'和平均P 同一部门内部以技术、降价为特征的竞争是为了获得超额P或M。 社会总C

万元 部门 总资本 资本有机构成 M' M P P' 平均P' 平均P 机械 1000 9:1 100 10% 20% 200 纺织 8:2 100% 100 10% 20% 200 纺织 8:2 食品 7:3 300 30% 合计 3000 600

2、平均利润 ——按平均利润率取得的利润。 公式: 平均P = 个别资本X 平均P' 注意几个问题: (1) (2) (3) (二)生产价格 ——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1、生产价格与商品价值 注意几点: (1) (2) 2、生产价格学说与劳动价值理论 第二节 商业资本和商业利润 一、商业资本 (一)商业资本的产生 (二)商业资本 (商人资本) (三)商业资本的职能 G —— W —— G'

二、商业利润 (一)商业利润 (二)商业利润的实现 万元 部门 投资 C :V 平均 P' 平均P 生产价格 产业资本 900 8 :2 20% 18% 180 162 1080 商业资本 100 18 1062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统称为职能资本 原来: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平均利润 现在: 生产价格=生产成本+产业P+商业P 1080 = 900 + 162 + 18 产业资本和商业资本统称为职能资本

第三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一、借贷资本的形成 (一)高利贷资本 G——G' 马克思:“高利贷资本有资本的剥削方式,但没有资本的生产方式” (二)借贷资本是生息资本 (三)借贷资本的来源(三方面) 注意:(1)(2) 二、利息和利息率 (一)利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M的转化形式。 (二)利息率——利息和借贷资本的比率。

三、银行资本和银行利润 (一)银行及其职能 (二)银行利润 借贷资本的运动形式是资本主义信用 四、信用 (一)概念 ——以还本付息为条件的借贷活动的总称。

第四节 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二)种类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一)两种方式形成道路 一种是普鲁士式的道路(改良) 第四节 地租 一、资本主义土地所有制的形成 (一)两种方式形成道路 一种是普鲁士式的道路(改良) (德国、意大利、沙皇俄国等) 另一种是美国式的道路(革命) (法国等)

(一)地租的概念 (二)资本主义农业制度的特点 1、大量土地归资本主义土地所有者。 2、土地所有权与农业经营权相分离。 3、使用农业雇佣工人。 4、还存在数量众多的小商品经济的个体农民。 二、资本主义地租 (一)地租的概念 德国马克

(二)资本主义地租的两种形式 ——农业资本家向大土地所有者缴纳的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那部分M。 1、级差地租 ——指租种与土地的等级相联系的地租,即经营较好土地所获得的地租。 (1)级差地租 I ➀ 土地肥沃程度不同形成

土地 等级 投资 收成 平均P' 平均P 生产价格 单价 上等地 中等地 劣等地 农产品的价格不取平均值,而是取最低值,即把劣等地的生产价格作为社会生产价格。 土地 等级 投资 收成 平均P' 平均P 生产价格 单价 上等地 100元 600斤 20% 20元 120/600=0.20 中等地 500斤 120/500=0.24 劣等地 400斤 120/400=0.30

上等地 0.30X600=180-120=60元 中等地 0.30X500=150-120=30元 上等地60元和中等地的30元交级差地租I。 ➁由土地位置不同而形成 甲地 离市场20公里,运400斤运费40元 生产价格原120+40=现160元 乙地 离市场5公里,运400斤运费10元 生产价格原120+10=现130元 按160元卖 按离市场远的定价乙地按160卖多30交级差地租I。 注意现代新动向:一方面 另一方面

(二)绝对地租 三、土地价格 2、级差地租 II 1、概念 2、来源 ——来自农产品价值与生产价格的差额。 注意的问题:1、 2、 3、 河北农村青年村长的事例 注意的问题:1、 2、 3、 三、土地价格 (一)概念(地价) 美圆 英镑

(二)决定地价的因素和地价的计算方法 1、决定地价的两个因素 2、地价的计算方法 地租 利息率 地价实际上是资本化的地租 地价 = 日元 法郎

第六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 与经济危机 阅读书目: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3篇,第2章 思考题: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第六章 资本主义再生产 与经济危机 阅读书目: 恩格斯的《反杜林论》第3篇,第2章 思考题: 1、社会总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2、社会总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什么? 3、什么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它是怎样形成的?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第一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和资本积累 一、资本主义再生产 (一)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家把M全部用于个人消费,生产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二)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家把M的一部分用于追加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扩大再生产分外延式和内涵式两种。

二、资本积累 (一)资本积累 ——就是M资本化。 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唯一源泉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二)资本积累的原因 1、内因——资本家对M的追求(M规律) 2、外因——市场的激烈竞争(竞争规律) 不是资本家的“节欲”和“忍欲”

三、资本扩大的形式 (一)资本积聚 ——个别资本通过资本积聚即剩余价值资本化来扩大生产规模。(资本积累) (二)资本集中 ——把许多规模较小的资本合并成为大资本。(有两种方式) 1、通过竞争,大资本把小资本吞并过来。(较残酷) 2、通过股份公司,大资本把许多小资本合并过来。(较文明)

结论: 资本积聚速度慢,资本集中速度快。 四、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马克思对股份公司的赞扬: 四、资本有机构成 (一)资本构成 1、资本的技术构成 ——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的比例 2、资本的价值构成 ——不变资本的价值和可变资本的价值 之间的比例

(二)资本有机构成 ——由资本技术构成决定,并且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的价值构成。 公式: C :V 资本有机构成提高说明C大,还是V大? 注意一个现实问题: 资本技术构成决定资本价值构成及资本有机构成提高是一般趋势。但现代有些产业有特殊。如信息产业和基因生物技术产业,V的比重在提高。(人才资源)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1、个别资本 2、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 第二节 社会总资本再生产 一、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一)个别资本和社会总资本 1、个别资本 2、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 用列宁的话说:P117—118(解决三个问题) 概括: 研究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问题,就是讲价值的补偿和实物的替换,就是要说明社会总产品的实现问题。

(二)社会总产品(社会产品) ——社会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社会物质生产部门所生产的全部物质资料的总和。 (三)社会产品的价值构成和实物构成 1、社会产品在价值形态上有三个部分 C + V + M 2、社会产品在实物形式分为两类 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社会生产分为两大部类: I . 生产资料的生产 II. 消费资料的生产 概括: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两个基本原理,就是分析社会总资本再生产的出发点。 第三节 资本主义再生产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

一、社会资本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9000万元= 进行三方面的交换: (1)第一部类内部交换 (2)两个部类之间的交换 (3)第二部类内部交换 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I (V+M)= II C I 6000=C4000+V1000+M1000 II 3000=C2000+V500 +M500

(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二、社会资本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一)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P121) I (V+M)> II C I 6000 = 4000C + 1000V + 1000M II 3000 = 1500C + 750V + 750M (二)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经过三个方面的交换后 实现条件: I (V+ΔV+ )= II(C+ Δ C) M X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注意几个问题 1、2、3、 一、经济危机的形成及其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的形成 1、危机的可能性 注意几个问题 1、2、3、 两大部类的平衡 生产资料优先增长 重视Ⅱ生产 第四节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一、经济危机的形成及其阶段性 (一)经济危机的形成 1、危机的可能性 买卖脱节(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2、危机的现实性(即危机的现实原因) 资本主义的两对矛盾: ( 1)生产有无限扩大的趋势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落后之间的矛盾。

(二)危机的阶段 危机、停滞、恢复、繁荣 • 危机‥‥‥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 —— 固定资本更 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2)个别企业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二)危机的阶段 危机、停滞、恢复、繁荣 • 危机‥‥‥ 危机周期性的原因 —— 固定资本更 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二、经济危机的实质与根源 (一)实质 —— 生产相对过剩 (二)根源 ——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第七章 企业社会化与国家参与经济 阅读书目: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1、2、3章 思考题: 1、怎样认识企业社会化、资本社会化、 劳动资本化与剩余价值分享的关系? 2、国家参与经济是怎样发展起来的?有那些调节手段? 3、什么叫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 4、什么是“滞胀”?它是怎样产生的?

第一节 大企业的构成及其形成原因 当今世界,是大中小企业并举,但乃是大企业为中心的时代 一、大企业的规模与构成 (一)规模 世界500强企业(美国《财富》杂志)

2005年美国《财富》杂志排名 1 沃尔玛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263009.0百万 2 英国石油 英国 炼油 232571.0 3 埃克森美孚 美国 炼油 222883.0 4 壳牌石油 英国/荷兰 炼油 201728.0 5 通用汽车 美国 汽车与零件 195324.0

2006年排序 百万美元 1、埃克森美孚 美国 炼油 339,938.0 2、沃尔玛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315,654.0 2006年排序 百万美元 1、埃克森美孚 美国 炼油 339,938.0  2、沃尔玛 美国 一般商品零售 315,654.0  3、皇家壳牌石油 英国/荷兰 炼油 306,731.0  4、英国石油 英国 炼油 267,600.0  5、通用汽车 美国 汽车 192,604.0 

2006年,中国内地共有19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比去年的15家增加4家。这19家企业分别是: 中石化23 [987 2006年,中国内地共有19家公司入围世界企业500强,比去年的15家增加4家。这19家企业分别是:  中石化23 [987.84亿美元 ]、国家电网、中石油、 中国工商银行、中国移动、中国人寿、中国银行、南方电网、中国建设银行、中国电信、宝钢、中国化工、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铁路工程总公司、中国粮油、一汽集团、上海汽车、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486 [141.22 亿美元]。 (二)构成 P137 1、横向联合 2、纵向联合 3、多样化经营

二、企业社会化及其原因 三、股份制现代企业的新特征 2、原因:生产力社会化决定 1、企业社会化——企业所有权的多元化和管理的专业化。(资本的社会化、两权分离)(企业总部与具体业务单位的分离) 2、原因:生产力社会化决定 三、股份制现代企业的新特征 1、所有权——私人对资本所有权的垄断让位于资本多元化基础上的股权社会化。 2、管理体系——“三位一体”的资本家让位于“三者分离”公司治理结构。(p144) 3、劳资关系——劳资两极的简单对立让位于多元化主体结构的分工体系。(委托代理) 4、劳动者范围——蓝领向灰领、白领拓宽。

第二节 现代企业中的净剩余分配 委托代理案例 P148 提问:迪斯尼公司首席执行官艾斯纳的薪酬有几部分组成? 一、净剩余分配的形式 第二节 现代企业中的净剩余分配 一、净剩余分配的形式 (一)净剩余分配的转变 净剩余价值分配由资本家独占转变为由资本和劳动等多元化利益主体的分享。 (二)净剩余分配的形式(效益收入) 1、利润分成 (奖励)(p151) 2、股票期权和增与

二、净剩余分享模式 1、劳动资本化——通过劳动获得企业股权。 比重越大,标志企业社会化程度越高。 2、资本社会化——资本所有权由独自老板或合伙人控制转变为多元股东分散持有。 三、原因 1、劳动资本化的驱动因素 (1)科技含量程度(科技含量和创新性程度越高的劳动参与净剩余分享的越多) (2)同一企业内部劳动参与剩余占有的程度(行情)

第三节 国家参与经济的起因、 形式和后果 一、起因 2、资本社会化的驱动因素 (1)创业的自筹资金 (2)扩股融资(股东增加) (3)信用融资 (4)创业者生命周期 第三节 国家参与经济的起因、 形式和后果 一、起因 1929—1933年的空前严重的世界经济危机后,尤其是二战后形成了政府干预经济的体系。

原因: 1、市场机制存在内在缺陷,即市场失灵 ——指社会经济发展中的有些问题,依靠市场对资源配置的调节,已无法很好解决。如企业生产造成的环境污染和竞争产生的失业、贫穷的弱势群体等 2、前苏联社会主义在30年代的成就,对自由放任经济学提出了挑战。资本主义学习社会主义办国有企业 3、凯恩斯主义经济学的形成与发展,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理论指导。1936年出版《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 4、国内政治发展需要,加大了国家干预经济的作用。如解决就业、救助贫穷和社会保障等社会问题。

二、国家参与经济的形式(六种) 1、国有经济 ——是资产阶级国家所有,主要有国有银行、国有企业和国私合资中的国有资本。 14个发达国家国有经济较高时期(1978—1987) 邮政 铁路 电讯 煤气 电力 钢铁 汽车 煤炭 14 11 9 7 6 50—75% 25— 100% 5 50—

2、宏观政策调节 ——是一种对经济的间接调节,即通过影响和改变市场信号,(价格、成本、利润等)来间接影响市场主体(企业)的经济行为,从而达到影响总体经济运行的目标。 宏观政策的调节目标一般包括四项: (1)充分就业 (谋求充分就业是政府的责任) (2)经济增长(控制通货膨胀是重点目标) (3)物价稳定 (4)国际收支平衡

宏观政策调节目标的实现通过如下方法: 3、财政调节 ——是指财政收入、支出以及公债的决策对经济的影响。 4、货币调节 ——是指政府运用货币供应量来影响经济运行。(中央银行调节商业银行准备金率13%) 传导机制: 货币供应量影响 利率 利率影响 投资

5、收入政策 ——是指通过政策措施对工资和物价进行目标性干预的政策,目的是为了制止通货膨胀。 6、经济计划与产业政策 资本主义经济计划的特点: (1)建立在私营企业的充分自主权的基础上;(2)国家计划对私营公司没有行政约束力。国家实现计划目标的手段:一是国家直接的经济活动;另一是国家的经济杠杆调节。

三、国家参与经济的后果和政府调节 产业政策: ——国家通过对不同部门的投资实行有区别的税收、津贴、信贷等政策,去鼓励或抑制一些部门的投资。 (一)后果(分两段) 第一段 二战至60年代末 (1)运用凯恩斯主义的宏观调控政策都取得了显著成效。(凯恩斯革命)

(2)危机时间缩短,四个阶段区别不明显。 (3)再生产周期中生产增长时间(复苏、高涨)大大超过生产下降时间(危机、萧条) 。 (资本主义国家20多年中总的处于高速增长时期) 第二段 进入70年代后 出现“滞胀”局面——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同时上升。 菲利浦斯曲线 P179-180 ——失业率与通胀率之间的此消彼长关系。

(二)政府调节与政府失灵 1、政府调节是市场失灵的产物,但国家干预太多不仅导致政策效果的下降,而且产生了新的弊端,即政府失灵 2、政府失灵的原因: (1)政府决策与利益集团的竞争。资本主义财政政策容易倾向于大利益集团,政府调节客观上很难起到大的作用,增支容易节支难,减税容易增税难。 (2)政策实施过程中的官僚主义。

第九章资本国际化与国际垄断 阅读书目: 列宁《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第4—10章 思考题: 1、什么是资本国际化,它表现为哪些形式? 2、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如何评介经济全球化? 3、经济国际化与经济全球化有哪些区别?

第一节 生产的国际化 一、国际分工及战后的新特征 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的基础 二、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1、世界市场 三、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第一节 生产的国际化 一、国际分工及战后的新特征 国际分工是生产国际化的基础 1、国际分工( P184) 2、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两个条件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技术条件   结果:发达国家搞工业,落后国家搞农业 3、二战后国际分工的新特征(1)(2)(3) 二、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1、世界市场 2、二战后世界市场的新变化 三、劳动力的国际流动 科技人员的国际流动是当今的新现象

四、生产国际化主要表现 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化 生产要素国际化 产品国际化 生产过程国际化 科技国际化 第二节 资本的国际化 生产的国际化必然要求资本国际化 一、资本输出是帝国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之一 (一)资本输出 (二)资本输出的三种形式

二、跨国公司 1、跨国公司 ——是一种国际性的企业,它以本国总公司为基地,通过对外直接投资在其他国家和地区设立子公司,从事跨国界的生产、销售和其他业务活动。 2、跨国公司的发展特点 3、跨国公司的作用 第三节 国际垄断 一、私人垄断和国家垄断

1、私人垄断 垄断的产生:自由竞争引起生产集中,生产集中到一定程度必然产生垄断。 垄断是帝国主义最深厚的经济基础。 垄断——是指若干个大资本为了避免竞争中两败俱伤,为了操纵和控制某一部门或几个部门的产品生产、销售以及原材料供应,以获取垄断高额利润而达成的协定同盟或联合。 垄断组织形式:短期价格协定、卡特尔、 辛迪加、托拉斯、康采恩

垄断不能消灭竞争 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就是私人垄断资本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义。其形式主要有国有经济、国私合营经济等。 二、国际垄断 (一)国际垄断同盟 ——是生产社会化、资本国际化达到新高度的产物,它以国内垄断为基础,以世界资本集中和生产集中为条件,在国际竞争中形成。跨国公司是一种国际性垄断组织。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 一、概念 (二)国际垄断利润 ——就是超过国内垄断利润的那部分利润。 第一、第二次世界大战就是帝国主义 国家为了争夺国际垄断利润,重新瓜分殖民地的斗争引起的。 第四节 经济全球化 一、概念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生产要素等跨国界流动的规模与形式不断增加,技术与信息在各国间的广泛传播,使各国经济相互依存、融为一个体系的趋势。 50年代始;80年代发展

二、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 1、经济国际化是工业经济的产物。经济全球化是知识经济的产物。 2、经济国际化是垂直型国际分工,即发达国家从事工业制成品,落后国家从事原料生产提供给发达国家。经济全球化是水平型国际分工,即各国积极参与制造业内部的分工。 3、经济国际化以商品和资本输出输入为主。经济全球化还有劳务贸易、科技转让、信息交流、人员流动和旅游等

4、经济国际化以你来我往的线型联接方式。经济全球化以全方位的联接方式实现国际经济交流。 5、经济国际化的国家间经济联系主要是政府和企业。经济全球化主要是跨国企业和跨国银行。 6、经济国际化是通过国际市场实现一种外部的联系。经济全球化是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相互融合的联系。

三、经济全球化的作用 (一)正面作用 1、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的优化配置。 2、加强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 3、推动世界贸易、就业和投资的增长。 (二)负面作用 1、把市场经济的盲目性、自发性等消极方面也全球化了,增大了世界经济风险。 2、国家的经济主权、经济安全受到挑战。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有利有弊,贫富悬殊。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3、少数国家借机推行经济霸权和强权政治。 当今世界需要的经济全球化是各国的双赢和共存,但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旧秩序依然存在,经济全球化只能在曲折中发展。 跨国公司对经济全球化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四、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两种社会制度的并存和发展 (一)经济全球化趋势使各国相互依赖,也使两种社会形态的共存将是长期的。 (二)社会主义国家要抓住机遇,学习、吸收发展生产力的成功经验,发展自己。

社会主义部分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 社会主义本质 1、马恩《共产党宣言》第2章 阅读书目: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第十章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和 社会主义本质 阅读书目: 1、马恩《共产党宣言》第2章 2、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3、十六大报告和十六届四中全会《决议》、 五中全会《关于十一五规划的建议》

思考题: 1、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 的历史阶段?它的基本纲领是什么? 2、社会主义的本质是什么? 3、怎样正确理解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 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 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4、如何正确理解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一、马恩关于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设想和历史现实 1、马恩的设想 从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发展规律出发。 2、历史现实 3、结论 (1)社-代替资-是历史的必然 (2)革命胜利的途径没有固定的模式

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1、马恩的理论模式 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爆发革命,建立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 (1) (2) (3) (4) (1) (2) (3) (4) 2、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 十一届六中全会《建国以来若干历史问题的决定》中指出, 新民主主义 1956年 社会主义 (1) (2) (3)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毛泽东的探索 邓小平的探索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第二节 社会主义的本质 一、社会主义本质的提出 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 是首要的基本问题 毛泽东的探索 邓小平的探索 “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1992年南巡讲话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二、对社会主义本质科学概括的意义 第一 基本路线 根本任务 理论基础 第二 公有制 明确方向 第一 基本路线 根本任务 理论基础 第二 公有制 明确方向 第三 解放思想 突破传统观念 第三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及其客观依据 (一)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过程 马恩的科学预测 列宁的第一次 毛泽东认识的两个阶段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作了九个方面的回答) (一)概念 根据上述回顾,应明确两点:1、 2、 (二)初级阶段理论的提出 十三大前 十三大(1987.10)标志该理论的形成 十四大(1992.10)作为中特理论的立论基础 十五大(1997.9)作为中国最大的实际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一个什么样的历史阶段(十五大报告作了九个方面的回答) (一)概念 ——是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商品经济不发达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经的特定阶段。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二)初级阶段的两层含义的科学论断 1、社会主义 (坚持) 2、初级阶段 (从实际出发) 1、社会主义 (坚持) 2、初级阶段 (从实际出发) 第四节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所有制结构 一、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经济结构共同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项基本经济制度 这一制度的确立,是有社会主义性质和国情决定的

二、全面认识公有制经济的含义 1、公有制经济不仅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还包括混合所有制经济中的国有成分和集体成分。 2、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的主要体现 (1) (2) (3) 3、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 4、公有制实现形式可以多样化

三、非公有制经济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我国所有制结构的趋势(据国务院研究室测算) 注意三个问题:1、2、3、 占GDP 国有经济 集体经济 非公经济 1995年 41.5 43.9 14.6 2000年 38.5 41.3 20.2 2010年 34.7 34.5 30.8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书目: 1、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 第十一章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阅读书目: 1、邓小平经济理论学习纲要 2、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十六届三中全会) 3、十七大报告 思考题: 1、如何正确理解市场经济的双重性质和市场经济体制的内涵? 2、怎样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一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探索 一、马恩的设想 二、列宁的实践 三、毛泽东的探索 四、邓小平的胆略 “实践是检验真理标准”的讨论,1979,1982,1984,1987,1992, 1993.11十四届三中全会《建立------决定》 2003.12十六届三中全会《完善------决定》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1、含义 2、发展阶段 (1)萌芽时期 (简单商品经济时期) 第二节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市场经济的内涵及发展阶段 1、含义 2、发展阶段 (1)萌芽时期 (简单商品经济时期) (2)发育时期 (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期) (3)成熟时期 (现代市场经济即有宏观调控的) 3、现代市场经济体制的主要内容 (1)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主要形式,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2)企业是市场的主体。 (3)国家运用各种手段实行宏观调控,克服市场经济的弱点和消极方面。 二、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的结合 1、市场经济的二重性质 (1)自然性质(一般性质) ①市场的含义与作用 ②现代市场经济自然性质的特征 (六化)

(2)社会性质 2、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 商品经济是市场经济的前提条件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3、计划与市场 计划——就是预先决定的比例。在计划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就是计划经济。 市场——就是交换进行的场所。在市场调节下运行的经济就是市场经济。 计划和市场都是调节经济的手段。

4、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特征 第一、在所有制结构上 第二、在分配制度上 第三、在宏观调控上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主要有五个方面 1、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2、建立全国统一的开放的市场体系 (1)市场体系和市场机制

(2)市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整体性 统一性 开放性 (3)培育和发展市场体系的重要作用和两个必须 3、建立健全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合理的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1)实行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2)原因 (3)正确处理个人收入分配的四个关系 5、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制度

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福利和社会互助等制度,解决职工养老、医疗、失业救济等方面的需要,有利于社会稳定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 四、完善我国市场经济体制基本目标 五个统筹: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 第四节 科学发展观与可持续发展 一、科学发展观 (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 1、20世纪80年代初,改革开放后,中央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基本路线。

2、20世纪90年代初,党中央又制定了快速、协调和持续发展的方针,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 各地在实践中大都还是把经济增长,特别是GDP(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作为发展的核心,客观上对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重视不够。 十七大提:经济发展 3、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的科学发展观。 4、十七大进步强调科学发展观 “拉美陷阱”——巴西农业部提供的三个数据:巴西2002年人均GDP超过了3000美元,城市化率达到82%,但贫困人口却占到国民人口总数的34%。一边是现代化,一边却产生了那么多穷人;有增长、无发展,大多数人享受不到现代化的成果,缺乏协调发展,这就是人们常提到的“拉美陷阱”。 ( 阿根廷、智利、哥伦比亚等)

(二)科学发展观——就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是指导发展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十六届五中) 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十七大) 第一要义是发展, 核 心是以人为本, 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 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 (三)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四个要求

1、要求我们始终坚持“一个中心、两个 基本点”的基本路线。 2、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3、要求我们继续深化改革开放。   4、要求我们切实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 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又好又快”,改变了以往“又快又好”的提法。十七大进步强调。

二、可持续发展观 (一)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 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采纳了此概念,便推广了。 50、60年代,世界进入大发展时期,却带来了“能源高消费、环境高污染、人口高增长”的结果。 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大会发表了“人类环境宣言”,认识到:人类只有一个地球。发达国家提出要治理环境,发展中国家没响应。

1992年6月联合国在巴西召开“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李鹏总理参加,并向世界庄严承诺,并组织力量编写《中国21世纪》。“可持续发展”一词被世界各国认可。 (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 1、 《中国21世纪议程》的完成 52个部门、300多专家,修改5次 1994年3月25日国务院第16次常务会议通过。 《中国21世纪议程——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

2、 《中国21世纪议程》主要内容 共20章,78个方案,20来万字 分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第一部分 可持续发展总体战略 第二部分 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三部分 经济可持续发展 第四部分 资源的合理利用与环境保护 (三)可持续发展与可持续发展战略 可持续发展是指“从长远角度看问题”的观点。 战略较具体,如发展循环经济,是建设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和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 制和经营目标 第十二章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 制和经营目标 阅读书目: 十六届三中全会 通过的“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若干问题的决定” 思考题: 1、社会主义需要有什么样的素质才能同市场经济相适应? 2、现代企业制度有哪些特点,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将使国有企业在经营机制上出现哪些重大变化

3、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是什么,怎样实现这一目标? 第一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机制 一、企业经营机制的内涵 1、机制——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后来生物学和医学借用这个词来说明有机体的构成,生理特点和动作原理。这个词引入经济学领域后,就出现了经济机制、企业机制等概念。 企业有两种形态:实物形态和经济形态

2、经营机制——是企业的经济形体产生的,是企业经济形体构成和运行的原理及各种制约因素的总合。 企业机制包括生产机制和经营机制 2、经营机制——是企业的经济形体产生的,是企业经济形体构成和运行的原理及各种制约因素的总合。 四个特征:先天性 本质性 系统性 功能性 二、企业经营机制可划分为六种 机制 划分 无外在 约束力 有外在 有内在 无动力 1 2 3 有动力 4 5 6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具有三个 基本素质 第一、自主决策权 第二、自我发展动力 第三、自我约束能力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形式 三、转换企业经营机制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企业具有三个 基本素质 第一、自主决策权 第二、自我发展动力 第三、自我约束能力 2、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形式 承包制 租赁制 股份制 中小企业 大型企业

第二节 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 一、现代企业制度及其特点 1、现代企业制度 ——是同社会化大生产和现代市场经济相适应的一种企业制度。 2、特点 产权清晰 权责明确 政企分开 管理科学 二、现代企业制度的形式 实行公司制

第三节 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 一、社会主义企业的经营目标 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利润最大化) 二、实现企业目标的途径 1、改进生产技术,改善经营管理,降低产品成本。 2、扩大生产规模,增加产品种类。 3、根据市场需求,增加价格有利产品的生产

现在国际上流行的企业分类: 四类企业卖资源; 三类企业卖产品; 第四节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困难 四类企业卖资源; 三类企业卖产品; 二类企业卖品牌; 一类企业卖标准。 第四节 国有企业与市场经济的相容性 一、认为能相容的观点 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可以分离(股份制) 二、国有企业改制中的困难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分配 和社会保障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2、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困 第十三章 社会主义分配 和社会保障 阅读书目: 1、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 2、邓小平:坚持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必须摆脱贫困 3、十六届六中全会的决定 构建和谐社会 思考题:P398 5、什么是社会保障?我国建立社会保障制度,应遵循那些基本要求?

第一节 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制度 一、按劳分配及其客观必然性 (一)按劳分配 (二)客观必然性 分配是所有制的实现

三、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制度 (一)必然性 把按劳分配与按生产要素分配结合起来 (二)个人收入分配的种类 1、劳动收入 2、资本收入 3、经营收入

四、分配制度要体现效率与公平 (一)我国实行初次分配和再分配讲效率、也要讲公平(十七大报告) (二)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 2003年我国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国际现象: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3000美元,会出现两种现象,一是黄金发展期、二是矛盾凸现期。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需要。 又好又快的发展。 让人们共建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五、共同富裕与和谐社会 1、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发展的本质要求 邓小平: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通过诚实劳动先富起来,最后达到共同富裕。 波浪式地达到共同富裕。(承认个人收入差距) 中央强调:“保护合法收入,整顿不合理 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防止 收入分配差距的过分扩大。”“反对腐败。”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论 2、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特点: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 和谐社会的提出是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发展论 我们要建立的是一个共同富裕的社会,也是一个和谐的社会。

第二节 社会主义保障 1、社会化大生产的产物 一、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的依据 2、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3、改企业事业单位保障为社会保障 二、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P393) 1、社会保障 2、社会救济 3、社会优抚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 对外经济关系 阅读书目: 1、十七大报告 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第十四章 社会主义国家的 对外经济关系 阅读书目: 1、十七大报告 2、十六届五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 思考题: 1、怎样正确理解对外开放是我国的一项长期基本国策? 2、如何认识我国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第一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一、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的对外开放格局? 3、我国对外开放的主要形式有哪些? 4、如何正确理解独立自主、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第一节 我国发展对外经济关系的必要性及理论依据 一、必要性 对外经济关系——是指一个国家同其他国家和地区之间经济联系的总称。 当今世界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不是平行发展的,而是既联系又竞争的长期共存是不可避免的。

其必要性: 1、社会化大生产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市场经济的本质是开放的经济) 2、国际分工和经济全球化的客观要求。 3、对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得出的科学结论。(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 4、对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发挥国内外两个市场作用) 5、适应国际形势的变化和当代世界发展的需要 (利用国内外两个资源)

二、理论依据 1、国际分工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2、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理论。 国际价值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 古典经济学家 亚当 • 斯密提出国际分工理论(进步) 大卫 • 李嘉图提出比较优势理论(出口本国生产相对优势产品,换回生产劣势的产品,也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 2、国际价值和国际价格理论。 国际价值就是国际市场价值,它的货币表 现就是国际价格既国际市场价格。 (价值规律在国际上的作用) 第二节 我国对外开放的形式与发展战略

——一国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由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 一、我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形式 (一)对外贸易 ——一国同别国和地区进行商品和劳务交换的经济活动,由国内贸易向国际的延伸。 从一国角度看叫对外贸易,从国际上看称国际贸易。 1950 年11.35 亿美元 数据 年份 1978 2000 2004 2005 2006 进出口总额 206.4 4742 11548 14000 17607 居世界位子 32 7 3

2010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有可能提前) 2007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可望达到21000亿美元, 增长20% 据国家海关总署统计司司长张丽川预测,若按照比GDP稍快的速度10%计算,我国进出口总2010年可望实现25000亿美元,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 2010我国将成为全球第二大贸易国(有可能提前)

对外技术输出主要是针灸医疗、烹饪、少量工业技术和高新技术。 (二)利用外资 主要有三种形式: 财政、信贷、直接投资 (三)引进先进技术 (四)国际劳务合作 (五)对外技术和资金输出 对外技术输出主要是针灸医疗、烹饪、少量工业技术和高新技术。 对外资金输出主要是(P451) 2006年,美国对华投资为65.54亿美元,仅占美国对外投资的3%;中国对美国投资为1.98亿美元,仅占中国对外投资的1.1% 。

二、我国对外开放的发展战略 (一)中国特色的对外开放战略格局 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 形成: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沿边、沿江和内陆中心城市——全国 (2001年加入WTO组织) (二)对外开放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三)对外开放与自力更生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