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 科 学 (Pediatrics) 第二章 生长发育 儿科教研室
生长发育 课时安排:2节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目的要求: 掌握: 1、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 2、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熟悉:1、熟悉生长与发育的区别和联系 2、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生长发育 2、小儿生长发育规律 教学重点与教学难点 重点:1、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 难点:生长与发育的区别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 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
概述 生长(growth)是指小儿身体各器官、系统的长大和形态变化,可以用测量方法表示其量的变化。 发育(development)是指细胞、组织、器官的分化完善与功能上的成熟,是质的变化。
概述 生长与发育的关系——生长和发育两者紧密 相关,生长是发育的物质基础,生长的量的 变化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身体器官、系统的 成熟状况,发育是生长的目的。
生长发育规律 生长发育是连续的、有阶段性的过程 各系统、器官生长发育不平衡 生长发育的个体差异 生长发育的一般规律 由上到下、由近到远、由粗到细、 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
各系统器官发育不平衡
影响生长发育的因素: 1.遗传 2.性别 3.内分泌 4.营养 5.孕母情况 6.疾病 7.生活环境 内因 外因
体格生长 体重(weight) 各器官、系统、体液的总重量。 生理性体重下降:出生后由于摄人不足、胎粪排出和水分丢失等可出现暂时性体重下降(3%-9%),约在生后3-4日达最低点,以后逐渐回升,7-10日恢复到出生时的体重。
体重 第一个增长高峰:第一个月可增加1-1.5kg;3月龄的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2倍(6kg),12个月龄时婴儿体重约为出生时的3倍(9kg),生后第二年体重增加2.5-3.5kg,2岁时体重约为出生时的4倍(12kg); 2岁至青春前期体重增长减慢,年增长值约2kg。
体格生长 身高或身长: 指头部、脊柱与下肢长度的总和。 <3岁儿童立位测量不易准确,应仰卧位测量,称身长。立位测量时称为身高,立位测量值比仰卧位少1-2cm。
身高(长)测量法 体重测量法
身高(长) 出生时身长平均为50cm,生后第一年 身长增长最快,约为25cm,前3个月 增长约11-13cm,约等于后9个月的增 第2年身长增长速度减慢,约10- 12cm,即2岁时身长约87cm。2岁以后身高(长)增长平稳,每年约6-7cm。
身高(长) 女孩进入青春期较男孩约早2年,故女孩在10-13岁时常较同龄男孩为高;但因男孩的青春发育期虽开始晚,而持续时间较女孩长,故男孩最终成人身高通常较女孩为高。
身材的增长 指距 是两上肢水平伸展时两中指尖的距离,代表上肢长骨的生长。正常人指距略小于身高值,如指距值大于身高值1-2cm,则有长骨生长异常的可能,如马方综合症。
头围的增长 头围:出生时相对较大,约 33-34cm;在第1年的前3个月头 围的增长(6cm)约等于后9个月头围
胸围的增长 胸围的大小与肺和胸廓的发育有关。 出生时胸围平均为32cm,比头围小1-2cm,1 岁左右胸围等于头围,头围与胸围的增长曲 线形成交叉。1岁以后胸围应逐渐超过头围。 头围、胸围增长线的交叉时间与儿童的营养 和胸廓发育有关,发育较差者头、胸围交叉时间延后。
上臂围的增长 上臂围值代表肌肉、骨骼、皮下脂肪和皮 肤的生长。1岁以内增长迅速,1-5岁期间 增长缓慢,约1-2cm。在无条件测体重和 身高的地方,可测量上臂围以普查1-5岁 小儿的营养状况:>13.5cm为营养良 好;12.5-13.5cm为营养中等;<12.5cm为营养不良 。
皮下脂肪 通过测量皮脂厚度反映皮下脂肪。 常用的测量部位:腹部皮下脂肪、背部皮下脂肪。 要用皮下脂肪测量工具(测皮褶卡钳)测量才能得出正确的数据。
头、躯干和下肢在各年龄期所占身高的比例不同。 身体比例与匀称性 头与身长比例 在宫内与婴幼儿期头领先生长,而躯干、下肢身长则较晚,生长时间较长。因此头、躯干、下肢长度的比例在生长进程中发生变化。头长占身长(高)的比例在新生儿为1/4,到成人后为1/8。 头、躯干和下肢在各年龄期所占身高的比例不同。
头与身长的比例
体型匀称 表示体型(形态)生长的比例关系,如身高 的体重(W/H),胸围/身高(身高胸围指 数),体重(kg)/身高(cm)x1000 (Quetelet指数),体重(kg)/身高(cm2) (Kaup指数,幼儿用),年龄的体块指数 (BMI/age)
身材匀称 坐高(顶臀长)与身高(长)的比例表示,反 映下肢的身长情况。坐高(顶臀长)占身高 (长)的比例由出生时的0.67下降到14岁时 的0.53。任何影响下肢生长的疾病,可使坐高占身高的比例停留在幼年状态,如甲状腺功能低下与软骨营养不良。
青春期的体格生长规律 青春期体格生长出现生后的第二个高峰,有 明显性别差异。一般男孩骨龄15岁,女孩骨龄13岁,身高长度达最终身高的95%。 青春期体重的增长与身高平行,同时内脏器官增长。
体格生长的评价 充分了解儿童各阶段生长发育的规律及特点和正确评价其生长发育状况,给予适当的指导与干预,对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十分重要。
体格生长的评价 衡量体格生长的常用方法如下: 1)均值离差法 2)百分位、中位数法 3)标准差比值法(Z评分,Zscore,SDS)
体格生长的评价 4)指数法:即用两项指标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比较。 常用者为Kaup指数,即体重(kg)/身高(m)2,亦称为体块指数,BMl,指数值在生后6—8个月内随月龄而增加,1岁以后随年龄而下降,正常男孩指数均值为12.71-17.84,女孩为12.67-17.31。
体格生长评价要求 (1)采用规范的测量用具和正确的测量方 法,力求获得准确的测量数据。 (2)必须定期纵向观察,了解儿童的生长趋势,不能凭一次检查结果就作出结论。
体格生长评价要求 (3)根据不同的对象选用合适的参考人群值。 (4)体格生长评价内容应包括发育水平、生长速度、匀称程度三个方面。评价身材是否匀称;Kaup指数可指示体型匀称度,是否过胖或过瘦等。
与体格生长有关的其他系统的发育 头颅骨的发育 头颅骨发育 :颅骨随脑的发育而增长,故较面部骨骼发育为早。可根据头围大小、前囟大小及前后囟闭合时间来评价颅骨的的生长及发育情况。
面骨发育 婴儿期的颅骨较大、面部较短的圆胖脸形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 5-2 颅骨缝出生时尚分离,约于3-4个月时闭合;前囟对边中点连线长度在出生时约1.5-2.0cm,后随颅骨发育而增大,6个月后逐渐骨化而变小,约在l-1.5岁时闭合;后囟在出生时已很小或已闭合,至迟约于生后6-8周闭合。
前囟早闭或过小见于小头畸形;前囟 迟闭、过大见于佝偻病、先天性甲状腺功能低下 症等 前囱饱满常示颅内压增高,见于脑积水、脑炎、 脑膜炎、脑肿瘤等疾病,前囟凹陷则见于极度消 瘦或脱水者。
脊柱的发育 脊柱的增长反映脊椎骨的发育。生后第1年脊 柱增长快于四肢,1岁以后四肢增长快于脊柱。 新生儿出生时脊柱仅呈轻微后凸,3个月左右 随着抬头动作的发育出现颈椎前凸。 6个月后能坐时出现胸椎后凸。 1岁左右开始行走时出现腰椎前凸。
长骨 用X线检查测定不同年龄儿童长骨骨骺端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并将其标准化,即为骨龄。测定骨龄,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
骨化中心的出现时间、数目、形态变化及其融合时间, 可判断骨骼发育情况、测定骨龄
长骨的发育 其出生后的出现次序 头钩骨三角月,大小多角舟状豆。 1-9岁腕部骨化中心的数目约等于其岁数加1.
牙齿的发育 人一生有两副牙齿,即乳牙(共20个)和恒牙(共32个)。 生后4-lO个月乳牙开始萌出,12个月尚未出牙者可视为异常;最晚2.5岁出齐。2岁以内乳牙的数目约为月龄减4-6。
乳 牙(20个) 人生有两副牙齿 恒 牙(32个)
1岁时的乳牙萌出 3 岁时的颌骨
牙齿的发育 恒牙的骨化则从新生儿时开始,生后4-10个 月乳牙开始萌出,约2.5岁乳牙出齐。6岁左 右开始萌出第1颗恒牙;12岁萌出第2磨牙; 18岁以后出现第3磨牙(智齿)。
作业及思考 简答题。 1.小儿疾病在病种分布与临床表现上有何特点? 2.小儿生长发育有何规律? 3.小儿生长发育的各项指标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