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一、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及其解法 二、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的简单应用 三、 小结及作业 §6.2 一阶线性微分方程.
Advertisements

仪 器 分 析 实 验仪 器 分 析 实 验 主讲人:刘江涛 重庆师范大学 化学学院.
3-1 食物中的養分與能量 趣味科學實驗:膨糖的製作 3-2 酵素 重要性 可改變代謝作用反應進行的快慢 成分 蛋白質 影響因素
台灣科技之父 李國鼎 先生.
九年级化学 下册 横岗中学 周庆明
第四章:生物科學與環境 第二節:生物資源.
九年级化学 下册.
和 吗? 你喜欢吃 经常吃对身体有益吗?.
第十二单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Rate Constant for the Saponification of Ethyl Acetate by a Conductometric Method 化学系基础实验中心.
物理化学实验教学案例 二级反应--乙酸乙酯的皂化 主讲人:孙红先 讲师.
第4章 化学反应速率 第一节 反应速率的定义 一、平均速率 以单位时间内反应物(浓度)的减少量或生成物(浓度)的增大量表示
基础化学实验Ⅲ (物理化学实验)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实验十二 乙酸乙酯皂化反应速率常数的测定.
基础化学实验—物理化学 电导法测定乙酸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西北大学国家级化学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关于优秀科技辅导员 综合知识问辩的思考 第24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 优秀青少年科技辅导员评审专家组 天津师范大学杨书远主讲.
低碳生活 从我做起! 10级物理系 张羽菲
§11.2 速率方程的积分形式 2.2 一级反应 (1)积分形式 (2)动力学特征 (3)应用举例
第七章 糖类 油脂 蛋白质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一节 葡萄糖、蔗糖.
点拨复习之 坐标曲线图 嘉兴三中 曹芳.
第七章 化学反应速率 本章主要内容及要求: 1.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及其实验测定方法。 2.了解反应速率理论:碰撞理论、过渡状态理论。
第十二元 化学与生活 课题1 人类重要的营养物质.
第十章 食品 药品与健康 考点1 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1 . 食品中的营养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第十五章 糖类化合物习题解答 1. (1) (2) (3) (4) (6) (5) CH2OH HOCH2 CH2OH HO H H HO
第3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第 5 章 化学反应速率.
第4章 化学反应速率.
化学反应速率 一定条件下单位时间内某化学反应的反应物转变为生成物的速率。
溫室效應.
物理化学电子课件-第五章 化学反应速率及温度的选择.
不确定度的传递与合成 间接测量结果不确定度的评估
实验3 邻甲苯胺法测定血糖.
船舶高级消防 第七章 船舶灭火中的危险与应对措施.
第二章 分析试样的采取和预处理 上饶师范学院化学化工学院.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根据所给溶液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电荷守恒关系式。
龙湾中学 李晓勇 学习目标: 能写出单一溶液、混合溶液中的质子守恒关系式。
混合离子络合滴定的最低允许PH值的计算 报告人:肖开炯.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Rate Constant for the Conversion of Sucrose by a Polarimetric Method
第六章 化学动力学 6.17 阿雷尼乌斯公式.
—— Potential-pH Diagram
实验二 电导法测乙酸 乙酯皂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强酸(碱)溶液 一元弱酸(碱)溶液 多元弱酸(碱)溶液 两性物质 混合酸碱溶液 各种体系[H+]浓度的计算
过程自发变化的判据 能否用下列判据来判断? DU≤0 或 DH≤0 DS≥0.
化学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Northwest University 基础化学实验I(无机化学与化学分析实验)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
问1:四大基本反应类型有哪些?定义? 问2:你能分别举两例吗? 问3:你能说说四大基本反应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物质类别吗?
Home Work 现代科学中的化学键能及其广泛应用 罗渝然(Yu-Ran Luo)
火,第一次支配了一种自然力,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温州市第十四中学 李雅.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最大泡压法测定溶液的表面张力.
Synthetic Chemical Experiment
光合作用的过程 主讲:尹冬静.
陕西省陕建二中 单 糖 授课人:庄 懿.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嘉兴市秀洲现代实验学校 沈丹英.
四、标准加入法 (Q=0) 序 号 测定液浓度 c c c 测定液体积 V V V 标液浓度 cS cS cS
第三章 化学动力学基础 §3.1 化学反应速率的概念 §3.2 浓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速率方程式 §3.3 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
第五节 缓冲溶液pH值的计算 两种物质的性质 浓度 pH值 共轭酸碱对间的质子传递平衡 可用通式表示如下: HB+H2O ⇌ H3O++B-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氧化还原反应.
一 测定气体分子速率分布的实验 实验装置 金属蒸汽 显示屏 狭缝 接抽气泵.
——The Iodation Reaction of Acetone
化学反应速率与活化能的测定.
温州中学选修课程《有机化学知识拓展》 酯化反应 温州中学 曾小巍.
三元合金显微组织分析 一、实验目的: 2.了解三元系合金的显微组织与三元相图的关系; 3. 学会利用三元相图的投影图分析合金的凝固过程
过氧化氢含量的测定.
活度系数γ=1,离子积Kw、任意n元酸HnA第m级电离常数Kam、分析浓度CHnA已知且为真值的情况下酸的水溶液[H+]近似计算的误差分析
—— Potential-pH Diagram
本底对汞原子第一激发能测量的影响 钱振宇
实验八 化学反应速率和活化能 v = k ·cm (S2O82-)·cn(I-) 实验原理: 在水溶液中S2O82-与I-发生如下反应:
第三节 水溶液的酸碱性及pH计算 一、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的质子自递反应: 水分子是一种两性物质,它既可 给出质子,又可接受质子。于是在水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基础物理化学实验 旋光法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

Ⅰ 实验目的 1、测定蔗糖转化反应的速率常数和半衰期。 2、了解反应的反应物浓度与旋光度之间的关系。 3、了解旋光仪的基本原理,掌握旋光仪的正确使用方法。

Ⅱ 实验原理 1、蔗糖在水中转化成葡萄糖与果糖,其反应为: C12H22O11 + H2O → C6H12O6 + C6H12O6 ( 蔗糖 ) (葡萄糖) ( 果糖 ) 2、它是一个二级反应,在纯水中速率极慢。H+离子能催化此反应进行.在水大量存在的,尽管有部分水分子参加了反应, 仍可近似地认为整个反应过程中水的浓度是恒定的.因此蔗糖转化反应可看作为准一级反应。 反应物:蔗糖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α]D20 =66.6o;生成物:葡萄糖是右旋性物质,其比旋光度[α]D20 =52.5o;果糖是左旋性物质, 其比旋光度[α]D20 =-91.9o.

由于旋光度与物质浓度成正比,所以有: 体系最初的旋光度为 α0=β反Co ( t=0,蔗糖尚未转化 ) (1) 体系最终的旋光度为 α∞=β生C ( t=∞,蔗糖已完全转化 ) (2) 其中β反和β生分别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比例常数。 当时间为t时,蔗糖浓度为c,此时旋光度为αt,即 αt=β反C + β生(Co – C) (3) 联立(1)、(2)、(3)得 C0=(αo-α∞)/( β反-β生) = β′(αo-α∞) (4) C=(αt-α∞)/( β反-β生) = β′(αt-α∞) (5) 根据一级反应的速率方程可得: ln(αt-α∞)=-k0t+Ln(αo-α∞) (6) ln(α0-α∞)对t作图可得一直线,从直线斜率既可求得反应速率常数k0

Ⅲ 实验步骤 1 具体步骤 1)仪器装置。了解旋光仪的构造,原理,掌握使用方法。 2)反应过程的旋光度的测定。 3)α∞的测量。反应完毕后,将旋光管内反应液与试管内剩余的反应混合液合并,置于50~60oC的水浴内温热40min,使其加速反应至完全。然后取出,冷至实验温度下测定旋光度,在10~15min内,读取5~7个数据,如在测量误差范围,取其平均值,既为α∞值。 4)同上法测量其它温度下不同反应时间对应的旋光度。

2注意事项 数显全自动旋光仪其电源用的是直流电源。掌握全自动旋光仪和手动旋光仪的使用方法。 3提问 1)旋光度与哪些因素有关? 2)在蔗糖转化反应过程中所测的旋光度αt是否必须要进行零点校正?

Ⅳ 实验总结 1 数据处理 1) 将测得的旋光度αt对时间t列表、作出图。 2)将αt-t曲线上,等间隔取8个(αt-t)数组,并通过计算,以ln(αt-α∞)对t作图,由直线斜率求反应速率常数k并计算反应半衰期t1/2。 3)根据实验测得的k(T1)和k(T2),利用阿仑尼乌斯(Arrhenius)公式计算反应的平均活化能。

2 讨论 1)在混合蔗糖溶液和盐酸溶液时,我们将盐酸加到蔗糖溶液,而不能将蔗糖溶液加到盐酸溶液中去。 2)配置蔗糖溶液时称量不够准确,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

Ⅴ 实验延伸 1、研究型 利用该方法可以测定许多有机化合物的旋光性。 2、参考书 .复旦大学编.物理化学实验(第三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