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報(一) 鷄籠中元祭巡禮 1
鷄籠中元祭巡禮 「基隆」是一個好地方 「鷄籠中元祭」巡禮 「鷄籠中元祭」大富翁 2
「基隆」是一個好地方 巨舶輻輳的國際港市 3
「基隆」是一個好地方 熱鬧豐美的中元祭典 4
「基隆」是一個好地方 多樣精緻的廟口小吃 5
「基隆」是一個好地方 充滿歷史味道的炮臺與隧道 6
「基隆」地名的由來 「基隆」以前的名字是~~~~~~~ 鷄籠 ??為什麼?? 7
「基隆」地名的由來 取平埔族凱達格蘭族名首尾Ke-lan二音 轉譯所得。 源自凱達格蘭族的鷄籠社或大鷄籠社, 即由社名變成地名。 源自凱達格蘭族的鷄籠社或大鷄籠社, 即由社名變成地名。 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站在高山上,可 以聽到對岸福州的鷄叫聲,因而得名。 8
「基隆」地名的由來 基隆東南方的錐狀火山體,外型像罩鷄 的籠子,故名鷄籠山。 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鷄籠,因而 得名。 基隆東南方的錐狀火山體,外型像罩鷄 的籠子,故名鷄籠山。 三面環山,一面臨海,形似鷄籠,因而 得名。 清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沈葆禎取 「基地昌隆」之意,將「鷄籠」改名 「基隆」。 9
基隆的歷史發展 凱達格蘭時期 西班牙佔領時期 荷蘭時期 鄭氏時期 清領時期 日治時期 中華民國時期 10
基隆的歷史發展 凱達格蘭時期 屬平埔族,屬游耕、游獵為主的小型未固定集村 ,靠海的聚落以捕魚維生。 11
基隆的歷史發展 西班牙佔領時期 佔領社寮島(今和平島),築聖薩爾瓦多城、炮臺,以鷄籠為發展遠東貿易據點。另修建教堂,以天主教教化原住民。 12
基隆的歷史發展 荷蘭時期 將聖薩爾瓦多城改名為北荷蘭城,正式領有全臺灣。幾乎毫無建設,對拓墾並不熱衷,但允許漢人在鷄籠拓墾。 13
基隆的歷史發展 鄭氏時期 鷄籠位居邊陲;加上清朝對外採取海禁政策,鷄籠遂因地利之便,成為海上走私和海盜棲息 的地點。 14
基隆的歷史發展 清領時期 康熙22年(西元1683年):臺灣納入中國版圖。 鷄籠屬於諸羅縣管轄。當時清廷採消極治臺政策, 並無開發鷄籠的計畫。 雍正元年(西元1723年):漳州人與泉州人入墾鷄籠。 道光21年(西元1841年):鴉片戰爭。 同治2年(西元1863年):鷄籠開港通商。 光緒10年(西元1884年):中法戰爭,即「西仔反」。 光緒11年(西元1885年):臺灣建省,劉銘傳為首任臺 灣省巡撫,於基隆展開興建西式炮臺、修築鐵路等現 代化建設。 15
基隆的歷史發展 清領時期──漳州人入墾鷄籠 活動地點在港區,建立鷄籠第一市街── 崁仔頂街,移民逐漸增加,漁業也慢慢開 始起步。 嘉慶20年,將奉祀媽祖的小廟遷至崁仔頂 街現址,正式命名為慶安宮。 同治13年,在外木山附近建一木造小祠, 奉祀隨度來臺的鄉土守護神開漳聖王陳元 光,此即為奠濟宮的前身。 16
崁仔頂魚市場 17
慶安宮 18
奠濟宮 19
基隆的歷史發展 清領時期──泉州人入墾鷄籠 時間比漳州人稍晚。 居住在河谷和山地為主。 嘉慶6年建安德宮,奉祀媽祖及泉州人的守 護神清水祖師與保儀大夫。 20
安德宮 21
基隆的歷史發展 日治時期 光緒21年(西元1895年),清廷於甲午戰爭中戰敗,臺灣割日。 6月3日基隆陷落, 引發「番仔反」。 二次大戰末,美國 軍機轟炸基隆。 22
基隆的歷史發展 中華民國時期 民國34年(西元1945年),臺灣光復,基隆市政府成立。 23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漳泉械鬥 鷄籠中元祭的發展 24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漳泉械鬥 同鄉、同村或同姓集居,因方言、原鄉信仰、風俗習慣不同,當有利益衝突,如爭奪水源、土地時,就容易導致械鬥,漳州人與泉州即 常因此爆發械鬥。 25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漳泉械鬥 咸豐元年,漳、泉人士在魴頂(今南 榮公墓)發生激烈械鬥。 漳、泉兩邊以獅球嶺為界 →「尪公無過嶺」 26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鷄籠中元祭的發展 咸豐4年,建老大公墓(今老大公廟) ,雙方議定每年農曆7月15日舉行普 渡,以「賽頭陣代替打破頭」。 自清咸豐5年起,由基隆地區(金包 里、鷄籠、三貂嶺、石碇堡)十一字 姓團體聯合輪流主普。 27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鷄籠中元祭的發展 現已發展為十五字姓,依序為: 張廖簡、吳、劉唐杜、陳胡姚、謝、 林、江、鄭、何藍韓、賴、許、 連姓會、李、黃、郭。 2008年由郭姓宗親主普, 2009年則是輪到張廖簡姓宗親主普。 28
「鷄籠中元祭」的緣起 鷄籠中元祭的發展 「鷄籠中元祭」這一名稱則是在民國 73年市長張春熙正式定名。在傳統祭 典之外,還注入精采的「藝文活動」 ,並廣邀中外人士蒞臨參觀。 民國90年,被交通部觀光局列為臺灣 地區十二項大型地方節慶。 29
老大公廟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