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当前形势和 国际静安建设 静安党校 王小林. 国际 —— 问题很大、霸权犹在。 1 、国际产业分工的后果 经济全球化的双刃剑: 新兴产业尚未形成 -- 高失业率 老龄化 -- 高福利 -- 高负债 权威缺失 -- 民主治理的危机 再平衡战略 -- 保护主义抬头。
Advertisements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二、北京水资源现状 三、北京水资源管理措施 主要内容 北京市行政区 域面积 1.6 4万平 方公里,西北部 为山区,约占总 面积的三分之二, 东南部为平原区, 约占总面积的三 分之一。 一、北京水务情况简介.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 河北省金融票据协会 2014 年二季度河北省金融票据市场 运行情况分析会. 目录 全国货币信贷及金融票据市场情况 河北省货币信贷及票据市场运行情况 2014 年二季度宏观经济运行概况 中国银行河北省分行票据业务发展概况 票据市场走势分析及票据业务发展建议.
做好就业和自主创业的准备. 我国目前就业形势 根据全国人口普查数据, 2007 年有 1100 万新增劳 动力有就业要求。据不久前教育部公布的数据显 示, 2008 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预计将达到 420 万人,比 2007 年增加 58 万人,增幅 20.71% 。 2007 年年底 830.
2 你会唱这首歌吗 ? 这首歌反映出我们什么样的情怀? 我的中国心 河山只在我梦里,祖国已多年未亲近,可是 不管怎样也改变不了,我的中国心! 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我的 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 长江,长城,黄山,黄河,在我心中重千斤! 无论何时无论何地,心中一样亲! 流在心里的血,澎湃着中华的声音,就算生.
道德讲堂 第一讲 放眼改革开放 上海市泾南中学 杨丽萍 第一章:放眼 -- 《邓小平时代》
學習目標 指指出中國地理區的劃分方式 了了解中國七大地理區的區域特色 了了解中國三大經濟地帶的發展特徵 分分析中國區域政策對三大經濟地帶 的影響.
长沙经济发展情况介绍与分析 长沙市委党校经济学部 长沙经济发展研究中心 李 跃 教授. 一、长沙市的基本情况 二、 2000 年来长沙经济发展的主要特点 三、长沙发展的长板和短板.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解读 十八届五中全会 精神. 党的会议 全国代表大会 1 全国代表大会每 5 年召开一次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简称 “ 党的十八大 ” 中央委员会全体会议 2 简称中央全会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中央委员会第五次全体会议 简称 “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 ”
公共管理 0701 班.  3 月 1 日,在酝酿了一年之后,《神木县全民免费医 疗实施办法 ( 试行 ) 》如期推行。这项被媒体称为 “ 开 国内先河 ” 的医疗保障制度推行两个多月以来,让全 体神木人民真正体会到了 “ 看得起病 ” 的前所未有的 实惠,同时,公众道德风险却又把政府推到了一个.
总量核算:围绕GDP的是是非非 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 石良平教授 2015年9月5日 1.
《关注经济发展》 知识复习 1、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 ? 2、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 ?它的基本要求是 ?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2013年10月.
“积极老龄化”理论视角下的 老龄旅游产业发展战略 中国旅游研究院 黄璜
人口再生产.
学科:思想品德 九年级 教科版 第十六课 可持续发展 :控制人口,提高素质 单位:覃塘区东龙初中 周志宾.

C ①以人为本 ②全面发展 ③协调发展 ④可持续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高考真题回放
煤铁之城 枫叶之都 山城本溪.
第三节 学前教育与社会经济、政治、 文化等方面的关系.
第九章 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第一节 经济增长与增长方式的转变 第二节 经济发展与工业化 第三节 经济发展中的结构变化与优化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常识判断解题技巧 主讲:付丁丁.
102年10月 公共債務法 講師:財政部國庫署 林組長達聰.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
齐鲁大地 人杰地灵 2011能力备考 2011年基本能力备考.
第七讲 徽州文化生态保护 实验区保护与建设.
微山县干部学习会讲课提纲 区域经济 转型发展与全民创业 中国企业管理无锡培训中心 顾 品 教授.
考 纲 点 击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小康社会、经济建设的 要求。 2.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科学发展观、经济持 续协调发展.
大学生就业指导手册 规划就业 规划人生.
经济成长和差距平等化 东京学艺大学 铃木亘.
1994年,94岁的冰心毅然说:“我要写一部甲午战争大作。”老人多次提笔,可是,竟然一字没留下!不是因为老,因为病,而是因为哭,因为大哭,因为一握起笔就禁不住老泪纵横地痛哭!哭得完全不能下笔,纸上惟有落下的热泪。此时此刻的冰心,一边哭,一边说:“气死我了!气死我了!真可恨!真可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知与思辨 —学习习近平关于核心价值观的相关论述
时政热点专题 授 课 时 间 :8 课 时.
工 资 把工资问题放在国际大背景下看一看, 会是怎样? 配乐: 樱桃树下 摘自刘植荣的文章《世界工资研究》   请点击鼠标观看.
第四章 市场与行业分析.
第六章 社会主义本质和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
读图辨史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 给图片、材料出一个标题 通用汽车的生产 等待领取食物的非洲儿童 发展中国家反经济全球化示威
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
正确履行职责 强化安全管理 红土乡安全生产办公室 谭 金.
复习回顾 1.我国之所以建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 A.是由我国生产力整体水平比较低决定的
第一节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 战略目标和战略步骤
承前启后,求实创新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全局 (2002-2007年)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 时间:2011年6月
《造福人民的基本经济制度》 教案课件 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召陵镇一中 林云飞.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
《造福人民的基本经济制度》.
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 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
第六章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
2015新课标试卷考情分析及2016年备考指要 清远博爱学校 张立勇
谈“十七大精神与 青年的责任和使命” 广州市第七十五中学党总支书记 吴旭红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如何看待当前经济形势 目 录 第一章、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 第二章、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第三章、客观看待挑战和困难 第四章、下半年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目 录 第一章、经济运行仍处于合理区间 第二章、结构调整稳中有进 第三章、客观看待挑战和困难 第四章、下半年仍将保持在合理区间.
就业政策与法规 主讲人:颜建仁.
第 11 章 總體經濟的度量 本章內容要點 利用循環流程圖來瞭解總體經濟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意義與計算方法 衡量物價水準的指標
全国新课标卷的使用情况 新课标卷 (宁夏卷) (11省用) 新课标Ⅰ卷 (河南等7省) 新课标Ⅱ卷
第一课《文化与社会》 第二框:文化与经济、政治 政治组:王宏.
單元 5 中國的產業.
子模块1:经济增长及影响因素 子模块2:经济波动与经济周期 实践子模块3:当前金融危机爆发的原因、过程及应对
Chapter 2 当代世界经济格局 2.1 何谓世界经济格局? 世界经济格局的定义 具体界定:
本 节 目 录 一、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二、工业化阶段 三、高效的益综合发展阶段 四、课堂巩固.
中国财政支出 庄志辉 赖灿荣
單元 1 生活素質概論.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日本總體經濟 指導老師 許淑媖 國企三甲 余孟雪.
一、 区域发展战略概念与内容 1、概念: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作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 2、内容:制定战略依据、战略目标、战略方针、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既有总体的、又有行业的、空间的。
目标及学习重点 第四章是全课程最基本的分析,了解总量指标和相对指标的概念、分类及表现形式。掌握各种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和应用。原则。
东南亚各国国旗.
宏观经济学 国内生产总值的定义 作者:于姗姗 单位:辽东学院 教学课程:宏观经济学 适用对象:经济类本科.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 经济目标.
适应保险业发展新常态 推进保险让生活更美好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Chapter 13 總體經濟的衡量 本章內容 國民所得與循環流程圖 衡量總產出的指標 國內生產毛額的三種計算方法 台灣的國民所得 福利與綠色國民所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 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第八章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

专题一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专题二 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 专题三 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专题一 社会主义也可以搞市场经济 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什么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一、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不是划分社会制度的标志 什么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一定社会组织内部资源配置的机制、方式和结构的总和,是生产关系的具体实现形式,是社会经济采取的资源配置方式。

经济体制的两种基本类型: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 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是两种不同的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调节机制。 人类社会面临同一个严酷的事实:稀缺性,即相对于人类的需要而言,社会资源是普遍稀缺的。因此,所有社会都面临同一个课题,运用何种手段和方式对社会资源进行配置。

计划经济 计划经济是人类通过自觉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人类通过自发的社会活动来调节经济过程、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体制。

选择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依据 一是当时的国情决定的。从我国当时的国情看,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我们面临着全面进行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艰巨任务,百废待兴。但当时的国民经济实力极其薄弱,要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只有集中全国的力量,而要做到这一点,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则是基本的体制保证。

二是从主观认识来看,当时在理论上把计划经济看作是社会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因此,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也是在这一理论指导下的必然产物,在理论上不会去探索实行其他的经济体制。

苏联体制的示范效应 三是苏联的实践对我们产生的示范性的影响。苏联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我国在建立了社会主义以后,对于实行怎样的经济体制,是一个全新的问题。苏联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取得的举世瞩目的成就,使我们仿效苏联的体制具有现实合理性。

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建立以后,在经济建设中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具体表现为,在我国整个国民经济实力非常弱小的条件下,我们快速地展开了工业化建设,成功地进行了156个重大项目的建设,并在此基础上初步建立了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我推进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发挥作用的原因 (1) 当时全国的经济结构比较简单。 (2) 社会利益关系比较单纯。

问题与弊端 一是计划不能反映实际的变化, 二是计划难以解决利益矛盾。 三是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二、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模式的确立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由此全面展开的经济体制改革,涉及到的一个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如何认识和解决好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设想未来共产主义将消灭商品和货币。 “一旦社会占有了生产资料,商品生产就将被消灭,而产品对生产者的统治也将随之消除。社会生产内部的无政府状态将为有计划的自觉的组织所代替。”

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实行“余粮征集制”,后来搞了个“新经济政策”。 斯大林承认社会主义社会存在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但否认生产资料是商品。

毛泽东在50年代末曾指出我国很需要有一个发展商品生产的阶段,讲价值规律是一所大学校。

长期以来,人们形成这样一个思维定势:社会主义就是计划经济,资本主义就是市场经济,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水火不相容。

人们排斥市场经济,其理由有: (1)市场经济是与私有制联系在一起的。 (2)市场经济是无政府经济。 (3)市场经济的差异性,导致人们收入 的分化。

经济体制改革的实践,要求对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进行新的理论思考。邓小平同志最先从理论上思考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在《邓小平文选》中,从最早的1979年到1992年,有9个地方论述了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的关系问题。在这期间,我们党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也不断深化。

20世纪90年代,我国的经济体制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对经济活动调节的比重已经超过了计划的比重,整个经济的市场化程度日益提高,实践的发展使人们对市场经济的看法发生了变化,在观念上不再排斥市场经济。

“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特征 (1)所有制结构 在所有制结构上,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把握 第一,公有制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必须坚持公有制的主体地位,离开这一点,就不是社会主义。这是对社会主义性质的把握。 第二,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需要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离开这一点,就脱离初级阶段的实际。这是对初级阶段的实际的把握。 第三,一切符合于“三个有利于”标准的所有制形式,都可以用来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服务。

正确理解和认识什么是公有制经济 关键要掌握这样两条:一是公有制必须是全体社会成员或部分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人们在生产资料占有上是平等的;二是对生产资料支配、使用以及由此取得的收益必须服从和服务于他们的共同需要,也就是说,收益必须是共同占有,这才是公有制的真正实现。

二是要使国有资产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有资产也是优质资产。 对主体地位的认识 一是要有量的优势,更要有质的提高。 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在数量上占优势,这里的公有资产既包括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也包括混合所有制中的国有和集体资产。 二是要使国有资产的质量不断得到提高,与其他经济成分相比,国有资产也是优质资产。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必须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就是要具体落实在坚持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坚持国有经济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 关于对国有经济进行战略性调整,中央指出,要根据“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强重点,提高国有资产的整体质量。

二是通过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构成控制力的物质基础。 国家控制力的主要手段: 一是对财政金融等经济部门的控制和运用。 二是通过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和行业的国有企业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社会经济资源,构成控制力的物质基础。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方针。国有经济主要控制以下四类行业和领域: 国有经济的“进”与“退” “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是调整国有经济布局的基本方针。国有经济主要控制以下四类行业和领域: ⑴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如国防工业、造币工业,以及国家的战略储备系统(包括国家粮食储备、国家能源储备等) ⑵自然垄断行业,如邮政、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等行业。 ⑶提供重要公共产品的行业,如城市供水、煤气、公共交通以及港口、机场、水利设施、重点防护林等产业。 ⑷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中的重要骨干企业。

案例分析: 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有一种观点认为,国有企业不应该在市场经济发展中与其他经济成分竞争,应该退出竞争性领域,只能存在于一些基础性产业和自然垄断产业。请说说您的观点和理由。

对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认识 非公有制经济法律地位的确立是在1988年,全国人大七届一次会议通过了宪法修正案,对宪法第十一条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党的十五大对私营经济做出了新的经济定位: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一个构成内容。这一定位从理论上解决了私营经济发展的两个重大问题。其一,把私营经济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外纳入到了制度内。其二,把私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按照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相互关系的基本观点,十六大报告指出:“在社会变革中出现的民营科技企业的创业人员和技术人员、受聘于外资企业的管理技术人员、个体户、私营企业主、中介组织的从业人员、自由职业人员等社会阶层,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2)分配制度 在分配制度上,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

(3)宏观调控 宏观调控上,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和归宿,把人民的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结合起来,更好地发挥计划和市场两种手段的长处。

市场经济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结合,不是要改变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和运行机制,而是要使市场经济的发展体现社会主义的特征,这也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区别所在。

专题二 社会主义的公平与效率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三、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现状分析

二是按劳分配的客观性在于所有制、生产力、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在这些既定的条件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分配原则 1、如何认识按劳分配 一是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性质的分配制度,只存在于公有制经济中,在非公有制经济中不存在按劳分配的问题。 二是按劳分配的客观性在于所有制、生产力、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决定的,在这些既定的条件下,只能实行按劳分配。 三是要充分认识现阶段按劳分配的特点,现阶段的按劳分配与马克思所设想按劳分配有很大的不同,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特点:

第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第一,按劳分配的主体是企业,而不是社会,因此,在不同的企业,对于劳动者来说就不能按照同一的标准来进行分配,即在不同的企业中,劳动者付出了同样的劳动,并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 第二,按劳分配的“劳”是被市场承认的劳动量,而不是劳动者实际付出的劳动量。由于企业经营状况的差别,在同一企业的不同时期,劳动者付出了相同的劳动量,也不一定就能够得到相同的报酬。 第三,按劳分配是通过价值形式来实现的,而不是实物形式。因而市场价格的波动,也会影响到按劳分配的实现程度。

主要来源是联系多种收入形式来认识这一问题,在人们的各种收入中,按劳分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如何认识按劳分配主体地位的问题 主要形式是联系基本经济制度来认识这一问题,在社会范围内,按劳分配是基本的分配方式,是大多数人取得收入的主要形式。 主要来源是联系多种收入形式来认识这一问题,在人们的各种收入中,按劳分配是最主要的收入来源。

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的客观性 在多种经济成分存在的情况,一定有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这多种分配方式的存在,才能够使多种经济成分不断地得到发展。

2、对按生产要素分配的认识 按生产要素分配,实质是按生产要素的所有权进行分配。要使生产要素的所有者把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必须使他们能够在经济上得到回报,这是符合市场经济规律和原则的。按生产要素分配是保证各生产要素的所有者能够把他们所有的生产要素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基本前提和必要条件。

第二,是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3、按生产要素分配的三种类型 第一,以劳动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 第二,是以劳动以外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第三,是以知识形态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参与分配。

效率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二、正确处理公平与效率的关系 效率是指劳动耗费与劳动成果之间的比率,效率的提高意味着劳动时间的节约,意味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经济进步和社会财富的增加。 公平是指一定社会人们之间利益和权利分配的合理化。公平的内涵包括:取得收入的机会均等、分配的尺度统一、不应存在剥削、收入差距适度。

公平与效率的矛盾是一个世界性的魔方。 美国经济学家A·奥肯在《平等与效率》一书中指出:“为了效率就要牺牲某些平等,并且为了平等就要牺牲某些效率”。 “馅饼”理论:艾哈德在《来自竞争的繁荣》一书中指出:“十个人分一块蛋糕,若取均分方案,蛋糕本身便会萎缩,而差等分配则能带来蛋糕自身的增长”。

⑴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或平等。 关于公平的哲学思考 ⑴公平是相对的,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或平等。 ⑵对公平的理解是因人而异的,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同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也有不同的理解。

可以从两个层面上理解公平,即市场公平和社会公平。市场公平的核心是机会均等。市场公平与市场效率是不矛盾的。社会公平所包含的内容更广,层次更高。我们所讲的公平与效率的矛盾,严格讲是社会公平与市场效率的矛盾。 有效率的市场经济并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公平,为了实现某种程度的社会公平,政府就要有所作为。

洛伦茨曲线

基尼系数 意大利统计学家基尼(Corrado Gini,1884-1965)在洛伦茨曲线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基尼系数(Ginicoefficient)的概念,其含义是指实际洛伦茨曲线与绝对公平线所包围的面积A占绝对公平线与绝对不公平线之间的面积A+B的比重。 用公式表示:  G= A/(A+B)

专题三 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专题三 又好又快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五、统筹区域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一、国民经济又好又快,要求“好”与“快”有机结合 又好又快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 实现又好又快发展,关键在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考察经济增长的最常用指标是GDP(或GNP)及其增长速度。但GDP也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不是万能的。一是它不能反映社会成本,二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方式和为此付出的代价,三是不能反映经济增长的效率、效益和质量,四是不能反映社会财富的总积累,五是不能衡量社会分配和社会公正。 GNP有“三解”: Gross national product Garbage、Noise、Pollution Great neat place

如果只注重经济总量和速度的增长,而不顾资源损失、环境污染、生态破坏,就有可能造成经济增长了,而人民生活质量却下降了的局面,甚至经济本身也不可能持续增长。因此,我们应该采取科学的态度对待GDP。既需要高度重视它,却又不能片面地去追求其增长速度。 

中国经济还能增长多久? 在1978-2010年期间,中国的GDP实现了年均9%以上的增长速度。这个记录在世界经济中是罕见的。经过30多年增长,到2010年,按照美元换算,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美国,世界第一。

曾担任世界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的劳伦斯·萨莫斯博士(现任哈佛大学校长)在1993年就预测说,如果中美两国各自维持过去14年的增长趋势或者说保持两国增长速度的“差”不变的话,那么到2015年中国将超过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

而在人均GDP方面,即使按照购买力平价方法,中国与发达经济之间也还是存在着相当大的差距。假设美国从现在起每年保持人均GDP2%的增长率,而中国保持人均GDP6%的增长率,那么要在2040年以后中国的人均GDP水平才可能达到美国的一半。而根据世界银行的研究,从经济起飞到实现人均GDP达到美国的一半水平(按购买力平价计算),韩国和中国台湾花了近35年的时间,而日本则仅仅用去了17年。

英国《金融时报》马丁·沃尔夫在“为什么中国可以再保持20年的高速增长?”一文中指出:“东亚国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高速增长的记录表明的不是中国在缩小与世界上最发达国家的差距上赶得多么快,而是多么慢。” 在他看来,东亚经济赶超最发达经济的经验和教训是,这些赶超型经济在他们的人均收入超过美国人均收入的50%之前是很容易保持高速增长的。

二、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 1.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 建设创新型国家,把创新提到一个新的高度来认识,这是继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既反映了我们党对世界经济、科技发展趋势和内在规律的准确把握,也反映了对我国基本国情和战略需求的科学分析。

今天国际范围内的竞争,已经主要不是物质要素数量的多少,也不是劳动力数量的多少,也不是资源是否丰富,而是科学技术和综合国力是否能够占有优势。如果做不到这一点,在世界范围竞争中只能处于被动的地位。

2.创新的本质、形式 创新就是不能只是跟在别人后面发展,走别人走过的老路,要遵循客观规律,从中国的实际出发,大力推进科技创新,在观念上牢固树立创新的意识,并具体落实到各项具体的工作中。 经济的发展要靠科技,科技的发展关键在于人才,而人才的培养基础是在教育。经济、科技、人才、教育这些是建设创新型国家必须要把握好的各个环节。

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在2006年制定的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了用15年的时间使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的行列。这是一个关系到我国未来发展的重大战略任务。 要充分发挥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进一步形成技术创新的整体合力,为创新型国家提供良好的体制保证。

1.新型工业化究竟新在哪里 三、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 新型工业化就是一方面要大力发展工业,但更要考虑在工业化过程中如何避免其消极的后果。如何提高工业化本身的效益。所以,新型工业化就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出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工业的道路。

一是突出了现代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即工业化是和信息化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这是现代工业发展的趋势,强调信息化对工业化的带动作用,实现二者的互动关系。 二是突出工业化发展的效益、质量,以及与资源、能源、环境的关系,把这作为与传统工业化相区别的重要特征,防止工业化的发展导致严重的社会问题,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2.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着力点是要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目标是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服务业全面发展的产业格局。高新技术产业以信息产业为代表,对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渗透及带动作用强,是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基础产业是现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基本物质条件。制造业处于工业的中心地位,是国家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基础和前提。

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决策。集中体现了我们党现阶段解决“三农”问题的新思路。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本方针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要求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五句话内涵丰富,要求明确,全面体现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农村的整体风貌和美好图景。

《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 我国农村正在发生新的变革,我国农业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正面临新的局面,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具备许多有利条件,也面对不少困难和挑战,特别是城乡二元结构造成的深层次矛盾突出。

农村经济体制尚不完善,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低,农产品市场体系、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国家农业支持保护体系不健全,构建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要求紧迫;

农业发展方式依然粗放,农业基础设施和技术装备落后,耕地大量减少,人口资源环境约束增强,气候变化影响加剧,自然灾害频发,国际粮食供求矛盾突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主要农产品供求平衡压力增大;

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较低,区域发展和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改变农村落后面貌任务艰巨。

农村社会利益格局深刻变化,一些地方农村基层组织软弱涣散,加强农村民主法制建设、基层组织建设、社会管理任务繁重。

总之,农业基础仍然薄弱,最需要加强;农村发展仍然滞后,最需要扶持;农民增收仍然困难,最需要加快。我们必须居安思危、加倍努力,不断巩固和发展农村好形势。

五、统筹区域发展 1.统筹区域发展的意义 由于自然的、历史的、现实的种种因素,区域发展的不平衡有其客观性,但这种发展的不平衡,差距的拉大,又会影响到整个的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因此,统筹区域发展不仅是经济问题,也是政治问题和社会问题。它关系到现代化全局的发展。

2.统筹区域发展的思路 统筹区域发展,并不是要否定区域之间的差别,而是要实现各区域的共同发展,在共同发展的过程中缩小区域之间的差距。国家要从宏观上采取有效的措施,更多地扶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发达地区也有责任更多地支持落后地区的发展,在互惠互利中实现共同发展。

六、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1.是我国国情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我国是一个资源大国,但按人均水平来计算,我国又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这对于一个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是一个严重的制约。另一方面,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要处理好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生态的关系。这就是经济要发展,资源消耗要下降;经济要发展,环境要不断得到改善;经济要发展,生态要得到保护。这将是我国今后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

2.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自然规律,我们曾经受到违反这一规律而导致严重后果的惩罚。所以,从这一意义上说,节约资源,就是增加了生产,保护了环境和生态,就是保护了我们生产、生活的家园,就是保护了人类自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