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任教师培训专题
Advertisements

第六章 社会系统结构的解析 ——社会的基本结构与文明进步 社会经济结构与要素 社会政治结构与要素 社会文化结构与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B项哲学寓意是告诉我们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要认识到事物在曲折中向前发展,
【全书基本框架图】 哲学(第一、二课) 哲学的一般知识 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三课) 世界的本质 辩证的唯物论(第四、五课) 辩证唯物主义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西安文理学院法政系.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第七章 历史规律与社会 形态的更替 主讲人:阎华荣.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社会发展的动力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党的群众路线研究.
第七章 历史演进规律的把握 ——社会发展规律与历史主体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两课”系列CAI软件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必修四 第四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第十一课 寻觅社会的真谛.
寻觅社会的真谛 决定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反映 、 反作用(阻碍、促进) 决定 (生产关系 适应生产力 发展规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反作用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六章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人类社会的发展 人类社会是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那么社会发展的动力在哪里?这是本章所要揭示的内容。社会发展的原因在于社会的基本矛盾,社会基本矛盾构成了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研究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系统,有助于我们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自觉投身于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伟大实践活动中。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南通大学法政与管理学院课件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物质/意识/规律) 辩证唯 物主义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践观、真理观) 唯物辩证法(联系、发展、矛盾、创新)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社会历史观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㈠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1.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人们对社会历史的总看法和 最根本的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缔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自治规范视野下的网规 ——网络法治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C-田田老师.
Windows网络操作系统管理 ——Windows Server 2008 R2.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1085至1125年间的官员地域分布与社会关系 1.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西藏 Tibet.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HULUO Finance and Economics College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祝愿我们的国家和党永远强大, 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 让我们一起为党呐喊,为党祝福!.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把握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着重了解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社会发展的动力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观点,提高运用历史唯物主义正确认识和现实、正确认识社会发展规律的自觉性和能力。 教学要点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社会形态发展的一般规律 阶级斗争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革命和改革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第一节 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 一、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一)、两种根本对立的历史观 历史观:是指人们在认识社会历史现象、解决社会问题时所采取的根本观点。

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社会历史的基本问题。这是认识和解决社会历史问题的出发点,是社会理论的基石。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何者为决定性、第一性的问题是区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标准。

决定 唯物史观 唯心史观 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 决定

历史唯心主义的表现形态: 1.天命史观(客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2.英雄史观(主观唯心主义历史观)

唯心史观的两个主要缺陷 “第一,以往的历史理论至多只是考察了人们历史活动的思想动机,而没有研究产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探索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没有把物质生产的发展程度看作这些关系的根源;第二,以往的理论从来忽视居民群众的活动,……马克思以前的‘社会学’和历史学,至多是积累了零星收集来的未加分析的事实,描述了历史过程的个别方面。” —— 列宁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意识…….”

(二)、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及其辩证关系

1、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概念: 社会存在: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是人类物质生活要素与条件的总和,主要包括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口因素和自然地理环境。其中,生产方式起着主要的、决定性的作用。

社会意识:是人类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内容上包括社会心理、道德、宗教、政治思想、法律、艺术、科学和哲学等基本要素。在形式上则包括社会心理和社会意识形式、个体意识和群体意识等不同层次。

社会意识构成 A. 从意识的主体 B. 从意识高低层次 C. 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关系 个人意识和群体意识 社会意识形式和社会心理 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上层建筑社会意识形态和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C. 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关系 a、属于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即社会意识形态:是对一定的经济基础的反映,是社会经济、政治制度在意识中的表现,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宗教、艺术、哲学等大部分社会科学。

b、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社会意识的基本类型 C. 社会意识形式与经济基础关系 b、非上层建筑的社会意识形式:包括自然科学、技术科学以及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中的某些管理科学、语言学、形式逻辑等。

法律思想 道 德 逻 辑学 政治思想 宗 教 艺 术 自然科学 技术科学 管理科学 语 言学 社会意识形态 社 会 意 识 非意识形态

2、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的产生要以社会存在为物质基础; 社会意识的内容来源于社会存在; 社会意识随着社会存在的变化而变化。

网络流行语 “贾君鹏 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 “不要迷恋哥,哥只是个传说” “哥吃的不是面条,而是寂寞”

躲猫猫

楼歪歪、楼脆脆

信春哥不挂科

②、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不平衡性。 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有能动的反作用。 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阻碍作用。

案例1:人民圣殿教悲剧 1978年11月18日,一个名叫“人民圣殿教”的美国教派的900多名信徒,突然在该教派设在圭亚那首都乔治敦附近的一个营地里集体服毒自杀。   这一集体自杀事件,是在前往这一营地调查的美国众议员瑞安和几名记者以及这一教派的成员的一些家属在那里被杀害之后发生的。据目击者的话说,信徒们首先毒死了婴儿和儿童,然后集体自杀。不愿自杀的信徒被强迫服毒,有的被开枪打死,还有一些人为逃避死亡而逃进了四周的丛林。在营地之中,尸体狼藉,惨不忍睹。

不少人受虚无主义思想影响,认为人生无常,活着是一种痛苦。因而他们入教之后,经常议论自杀。“圣殿教”的“教主”在圭亚那还组织过“集体自杀演习”。这一教派的教规极其野蛮。信徒入教之后,从经济、信仰到肉体都受教主支配。信徒常受到殴打和种种精神折磨。小孩违犯教规,也要受罚,甚至可能被投入水中溺毙。它的教主极其专横,生活腐朽透顶。这一教派因此受到了外界的抨击和信徒亲属的控告;但是,却得到一些美国人士的赞扬。众议员瑞安就是到圭亚那调查教徒受虐待的情况的。在他启程回美国时,有约20名信徒要求随他离开营地。这时“圣殿教”教主下令枪杀了瑞安和随行的记者等人,然后又强迫营地全体信徒服毒自杀。

琼斯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5500人受伤。 案例2:1995年3月20日 东京地铁沙林毒气事件 12人死亡,14人终身残疾,5500人受伤。 麻原彰晃

3、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理论意义 ①.它在人类思想史上第一次正确解决了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是社会历史观革命性变革的基础。 ②.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正确而充分地发挥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推动社会文化建设特别是先进文化的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③.正确认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的原理,对于我们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充分认识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1、生产力 ①、涵义:是指人们改造和利用自然获取物质生活资料的能力,它表明的是在生产过程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生产力具有客观现实性和社会历史性。同时包括有量的规定性即生产力的水平、质的规定性即生产力的性质。

②、生产力的构成 劳动资料 实体性要素 劳动对象 生产力 劳 动 者 渗透性要素 科学技术 科学管理

劳动资料:是在劳动过程中用以改变或影响劳动对象的物质资料或物质条件,是人和劳动对象之间的媒介体。

劳动对象: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加工的对象。 劳动对象分为两类: ①是进入生产过程的那部分自然界,即自然界直接提供的用于生产的自然物。 ②经过人们加工的劳动对象,即原料。

劳动者: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直接或间接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人。 劳动者既包括体力劳动者,也包括为生产过程提供科技服务和从事管理的脑力劳动者。 劳动者是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和决定性要素。

劳动者 管理人员 体力劳动者 工程技术人员 科研工作者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和劳动者素质的深刻变革和巨大进步。 科学应用于生产的组织管理,能够大幅度提高管理效率。 科学技术为劳动者所掌握,可以极大地提高劳动生产率。

广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2. 生产关系 ①、涵义 广义:是人们在社会生产、分配、交换、消费过程中建立起来的人们之间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狭义:是指同生产力一定发展阶段相联系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发生的、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物质性的社会关系。 它表明的是社会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所有制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 产品分配形式 最基本的方面、决定其它二方面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②、生产关系的构成 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关系,指的是生产资料归谁占有、由谁支配的问题。 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就是人们在生产中互相交换其活动的关系。 产品的分配关系,可以分为总产品的分配、收入的分配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三个层次。

生产关系的类型: 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为劳动者共同占有,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处于平等地位,产品分配上不存在剥削。 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生产关系。生产资料归少数非劳动者占有,劳动者占有很少或没有生产资料并处于被支配地位,人与人的关系包含剥削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的规律 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构成社会的生产方式。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内容,生产关系是形式。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 (1)、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A、生产力的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B、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生产关系的变革

手工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 ——马克思

原始社会: 生产资料归集体所有、劳动产品归集体所有、共同劳动、共同消费、没有剥削、没有压迫。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 原始工具 青铜器 铁器 大机器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2)、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就会阻碍以至破坏生产力的发展。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A、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真舒服! 生产力 生产关系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的反作用 B、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它对生产力的发展起阻碍作用。 真难受! 生产力 生产关系

案例:包产到户 1978年秋天,当地遇上百年罕见的旱灾,受灾面积达6000多万亩,农民生活陷入困境。在小岗生产队的一间破草屋里,18个农民借助一盏昏暗的煤油灯,面对一张契约,一个个神情紧张地按下血红的指印,并人人发誓:宁愿坐牢杀头,也要分田到户搞包干。于是中国最早的“包产到户”在小岗村出现了,第二年小岗村就实现了大丰收。

1979年,小岗生产队成为全公社的“冒尖队”,全年粮食总产量13 1979年,小岗生产队成为全公社的“冒尖队”,全年粮食总产量13.9万斤,相当于该队1966年至1970年5年产量的总和;人均产粮1200斤;全队农副业总收入4.7万元,人均400多元。1980年1月24日,时任安徽省委第一书记的万里来到凤阳县小岗村考察,他不仅批准小岗的“包产到户”可以干5年,而且同意安徽各地可以学习小岗村的经验。1980年4月2日和5月31日,邓小平先后对小岗和安徽率先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农村改革给予肯定。由此,全国各地推行了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土地所有制性质不变,仍归集体所有,但经营使用权承包给了农民,实现了土地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分离。

生 产 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促进作用。 决定 当生产关系不适合生产力状况时,对生产力发展起阻碍作用。 反作用

2、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规律 A、内容:生产力的状况决定一定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及其变化发展的方向和形式;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当生产关系适合生产力的状况时对生产力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反之将起着阻碍作用。

B、过程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 社会化大生产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铁 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青铜器 适合 打破 社会主义 资本主义 机器化大生产 适合 打破 资本主义 封建主义 适合 打破 铁 器 封建主义 奴隶社会 适合 打破 青铜器 奴隶社会 原始社会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原理的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首先,这一原理在人类思想史上彻底否定了以“道德说教”作为评判历史功过是非是思想体系,第一次科学地确立了生产力发展是“社会进步的最高标准” 其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矛盾运动规律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重要依据。

三、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运动的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1、经济基础:社会一定发展阶段的生产力所决定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A、总和的制度化的物质社会关系。 B、与经济制度有内在联系。

2、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和设施。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政治思想、法律思想 道德 艺术 宗教 哲学

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法律设施:包括军队、警察、 法庭、监狱、政府机构等国家机器以及与此相联系的一整套政治组织、社会团体组织等。

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意识形态(观念上层建筑) 指导 制约 政治法律制度及设施和组织(政治上层建筑) 政治上层建筑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建立在意识形态基础之上,政治上层建筑一旦形成,就影响制约着人们的思想理论观点。

3、国家政权是政治上层建筑的核心 A、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B、国家的职能 C、国体和政体

A、国家的起源和本质 历史上关于国家起源: 君权神授论; 道德外化论; 社会契约论。

“君权神授”论 秦始皇 唐太宗 康熙

国家是“道德观念的现实”外化,“理性的形象和现实”,是“地上的神物”。 “道德外化”论 卢梭

马克思主义的国家起源学说: (1)阶级根源:国家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必然产物和表现。 (2)社会根源:国家的社会管理职能的独立化。

“国家这种强制人的特殊机构,只是在社会划分为阶级,即划分为这样一些集团,其中一些集团能够经常占有另一些集团的劳动的地方和时候,只有在人剥削人的地方,才产生出来的。” 列宁

国家的本质:是阶级统治和压迫的工具,是一个阶级镇压另一个阶级的暴力机关。

(1)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本阶级内部实行民主。 B、国家的职能 国家的对内职能   (1)政治统治:是统治阶级对被统治阶级和敌对势力实行专政,对本阶级内部实行民主。 (2)社会管理:管理社会公共事务,维护社会秩序,调节社会生活,组织经济建设。

国家的对外职能 (1)维护国家的主权和领土完整,防止和抵御外来的侵袭和颠覆。 (2)调整国际关系,进行国际交流,参与国际事务。

C、国体和政体 国体:指社会各阶级在国家中的地位。 政体:指政权组织形式。 (1)君主制:君主专制、二元君主制、君主立宪制 (2)共和制:总统制、半总统制、议会制

国体 政体 奴隶主阶级专政 地主阶级专 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君 主 专 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君 主 制 总 统 制 地主阶级专 政 资产阶级专政 无产阶级专政 君 主 专 制 二元君主制 君主立宪制 君 主 制 政体 总 统 制 半 总 统 制 议 会 制 共 和 制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1)、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

(2)、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A、服务的方向上:保护自己,排斥异己。 B、服务的方式上:强制与非强制。 C、服务的效果上:促进作用,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 促进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生产力 适合 适合 不适合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 适合 不适合 生产力

(3)、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A、基本内容: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但这种反作用的性质和程度归根到底取决于经济基础发展和变革的要求。

B、客观要求: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而经济基础本身又适合生产力状况时,要保持上层建筑的相对稳定性;当上层建筑不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要求,从而阻碍生产力发展时,要适时地变革上层建筑,以适合经济基础的变革和生产力发展的客观要求。

案例:2009年12月8日全球三大评级机构之一的惠誉宣布,将希腊主权信用评级由“A-”降为“BBB+”,前景展望为负面,这是希腊主权信用级别在过去10年中首次跌落到A级以下。 2009年年底,希腊财政赤字达323.42亿欧元,财政赤字率(财政赤字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3.6%,政府债务余额为2734.07亿欧元,债务负担率(国债余额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为115.1%。 2010年5月5日,希腊全国公职协会和私营雇员工会这两大公会已宣布合作,从5月5日开始,举行为期48小时的全国性大罢工。一场几乎涵盖所有公共领域的大罢工,席卷希腊,也让这个刚刚因为政府债务危机接受欧盟援助的国家陷入瘫痪。而民众大罢工的原因,正是不满政府为获得援助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当天的罢工,也引发流血冲突,导致至少3人死亡。

案例:自2011年2月15日利比亚爆发抗议活动以来,该国局势持续紧张。目前,利比亚东部大部分地区,包括第二大城市班加西等多个城镇都已被抗议示威者控制。 全国各级各类生产及各项活动基本停滞瘫痪。截止到2月27日,我国已从利比亚撤出16000人 每日将派15架飞机 。

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一般规律及特殊形式 1、含义 同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是社会的经济形态、政治形态和文化形态的统一体。

2、划分: 1、经济社会形态(生产关系性质) A、五种划分 B、三种划分:自然经济社会、商品、产品 2、技术社会形态(生产力发展水平) 渔猎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信息社会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第二节 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 一、 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1、社会基本矛盾: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两对矛盾存在于一切社会形态之中,贯穿于每一个社会形态的始终,决定着其他一切社会矛盾,决定着整个社会的面貌和发展。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推动着每一种社会形态的发展,也推动着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更高的社会形态的转化,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2、社会基本矛盾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生产力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 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是一切历史冲突的根源,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 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

上层建筑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生产力的最终决定作用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形成了三层结构的系统。生产力是整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动力之源。正说明了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 生产力

二、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阶级斗争的概念 阶级斗争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社会集团之间的斗争。争取和维护本阶级的经济利益是阶级斗争的实质内容。

A、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阶级斗争作用的表现 A、阶级斗争推动了同一社会形态自身的发展。 B、阶级斗争的作用更突出地表现在阶级社会中一种社会形态向另一种社会形态转变的质变过程中。 C、阶级斗争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最集中地表现在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中。

三、革命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社会革命:社会革命是社会发展中质的飞跃,是阶级斗争的最高表现。 2、社会革命的实质:是革命阶级推翻反动阶级的政治统治,用先进的社会制度代替旧的社会制度。 3、社会革命的最深刻的根源:在于新的生产力和腐朽的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冲突。 4、社会革命的任务:是解决生产关系同生产力、上层建筑同经济基础的矛盾,建立和发展新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解放社会生产力。

5、社会革命的根本问题是:国家政权问题。 6、社会革命胜利的首要和基本的标志是:国家政权从反动阶级手里转到先进的革命阶级手里。 7、社会革命爆发和胜利的条件是:客观前提和主观条件。 8、社会革命的形式有:暴力革命的形式和和平方式。

9、社会革命的历史作用:首先,社会革命是阶级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决定性手段。其次,人民群众在革命时期能发挥出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所以马克思说:“革命是历史的火车头。”

第三节 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谁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

“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历史的动力。”

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的历史观 A.民本论、唯意志论、宿命论 B.唯心史观两个主要缺陷:

民本论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孟子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君以此思危,则危将焉而不至矣。” 荀子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唯意志论 尼采 历史的意义在于“超人”的诞生,“超人”具有“决定一切的力量”,“可以使千万年的历史生色” ;人民群众 “是一堆任人使用的无定形的材料,是一块需要雕刻家加工的石头”。 梁启超 “大人物心里之动进稍易其轨,而全部历史可以改观”,“历史者,英雄之舞台也,舍英雄几无历史”。

宿命论 奴隶主贵族是“神”用“金子”做的,具有统治能力;农民和手工业者是“神”用“铜”和“铁”做的,只能被人统治。 “公民们,你们是兄弟,但是神塑造你们是大不相同的。……神谕说,一旦铜质或铁质的人掌握了政权,国家就行将灭亡了。” ----《理想国》 柏拉图

宿命论 宇宙精神是历史必然性的基础,历史人物不过是“宇宙精神”的受托人。 黑格尔

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是社会成员的大多数。 从事物质财富生产的体力劳动者和从事精神财富生产的脑力劳动者是人民群众的主体。 群众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A、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物质财富的源泉。 B、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精神财富的源泉。 C、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秋收起义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二、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

1、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 (1)、杰出人物及其作用 A、杰出人物的定义:是指那些反映时代要求、推动历史进步,并在历史进程中留下深刻印记的正面人物,包括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科学家、艺术家。

B、杰出人物的作用 ①、历史人物是历史事件的当事人和策划者。 ②、历史人物是历史任务的发起者和组织者。

A、思想界的杰出人物为社会发展提供锐利的精神批判武器,在思想观念上为社会发展开辟道路; B、文化界的杰出人物为历史的发展提供时代精神的直觉,创造全新的文化氛围; C、科技界的杰出人物探索自然界的奥秘,使自然力为人类所用,发展人类社会的生产力,创造着人类的物质文明。

2、如何评价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

案例: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案例: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要永远保留下去 1980年8月,一向以爱提尖锐问题甚至挑衅性问题而闻名的意大利著名女记者奥法拉奇来到北京,两次采访了邓小平。法拉奇有备而来,问题一个接一个,她的提问主要是围绕着对毛泽东的评价展开的。下面是他们二人的访谈实录: 奥琳埃娜·法拉奇:天安门上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 邓小平:永远要保留下去。过去毛主席像挂得太多,到处都挂,并不是一件严肃的事情,也并不能表明对毛主席的尊重。尽管毛主席过去有段时间也犯了错误,但他终究是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拿他的功和过来说,错误毕竟是第二位的。他为中国人民做的事情是不能抹杀的。从我们中国人民的感情来说,我们永远把他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

案例分析: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毛泽东并不认为自己就是百分之百的正确。他说,自己也犯过错误。他说,“一个人能够‘三七开’就很好了,很不错了;我死了,如果后人能够给我以‘三七开’的估计,我就很高兴、很满意了。”同许多伟大的历史人物一样,毛泽东也有他的缺点和错误。我们将肯定毛主席的功绩是第一位的,他的错误是第二位的。我们要实事求是地讲毛主席后期的错误。我们还要继续坚持毛泽东思想。毛泽东思想是毛主席一生中正确的部分。毛泽东思想不仅过去引导我们取得革命的胜利,现在和将来还应该是中国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所以,我们不但要把毛主席的像永远挂在天安门前,作为我们国家的象征,要把毛主席作为我们党和国家的缔造者来纪念,而且还要坚持毛泽东思想。我们不会像赫鲁晓夫对待斯大林那样对待毛主席。邓小平对毛泽东的功过评价,完全突破了个人角度的狭隘视野,从历史高度和现实需要出发,为我们评价历史人物指明了一条正确的路径。

普通个人的作用 肯定普通个人的历史作用,也是唯物史观的一条重要原理。恩格斯在《致约·布洛赫》的书信中曾说 :“每个意志都对合力有所贡献,因而是包括在这个合力里面的。” 即:每一个追求自己目的的人创造着自己的历史,无数的人按不同的方向活动,这些活动对外部世界的各种影响所产生的结果,就是社会历史。

第一,普通个人也可以做出伟大的事情来。

第二,历史上的杰出人物是由普通个人发展而来的。 瓦特 毕升

第三,在现代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条件下,普通个人有可能对历史发展产生“超常性影响”。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 (1)党的群众路线及其内容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是无产阶级政党最基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