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衰竭的临床表现及护理 蒋丽娟
定义 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导致其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的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出现以凝血机制障碍和黄疸、肝性脑病、腹水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病因 ①各型病毒性肝炎。如甲、乙、丙、丁、戊型病毒性肝炎,也可由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肝炎病毒混合或重叠感染引起。 ②药物。解热镇痛药如扑热息痛、安痛定、阿司匹林等;抗结核药如雷米封、利福平等;其他如氟烷、甲基多巴、锑剂、砷剂、磺胺药等。 ③毒物中毒。如毒蕈中毒、臭米面中毒、四氯化碳中毒等。 ④缺氧性肝损伤。如持续一定时间的心力衰竭、休克所致的肝瘀血、缺氧。 ⑤其他。如急性威尔逊氏病等。 慢性肝衰竭:多发生于各型肝硬变等疾病过程中。
临床表现 原发病的表现 在慢性肝病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衰竭可有肝病面容,肝掌及皮肤血管蜘蛛痣等,由中毒引起者可有相应的中毒表现,由Wilson病引起者可有角膜K-F环,由肿瘤浸润引起者可有原发肿瘤的表现。
临床表现 黄疸在短期内迅速加深,同时伴有血清转氨酶明显升高及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及活动度显著下降 在病程的早期可有低热,如低热持续不退提示有内毒素血症或持续性肝细胞坏死 全身情况极差,如食欲极差,极度乏力、烦躁不安等 出现顽固性的呃逆,恶心,呕吐及明显的腹胀 有明显的出血倾向,可出现皮下淤点,淤斑,往往在注射部位更为明显,可有齿龈渗血,鼻出血,严重者有上消化道出血 腹水迅速出现,一般病程超过2周者多有腹水及低白蛋白血症 体检肝脏进行性缩小;可出现肝臭
并发症 肝性脑病 性格改变,昼夜节律颠倒,言语重复,过度兴奋,行为怪癖,随地便溺,严重者有意识障碍;其他神经精神异常如肌张力增高,锥体束征阳性,定向力及计算力障碍,昏迷等。 脑水肿
并发症 继发感染 肺部感染,自发性腹膜炎,其他 消化道出血 肝肾综合征 肝肺综合征
诊断 ( )急性肝衰竭:急性起病 2 周内出现Ⅱ度及以上肝性脑病 黄疸可小于正常值上限10 倍 短期内黄疸进行性加深;查体或超声提示肝脏进行性缩小 ( )亚急性肝衰竭:起病较急 发病期限为 15 日~26 周 黄疸迅速加深 要求大于正常值上限10 倍或每日上升≥ 17.1 umol/L
( )慢加急性(亚急性)肝衰竭:在慢性肝病基础上 短期内发生上述急性(亚急性)肝功能失代偿表现 化验TBIL≥171 umol/L 同时PTA≤ 40 %
治疗 目前肝衰竭的临床治疗尚无特异有效的治 疗手段 强调综合治疗 包括内科基础治疗 人工肝支持治疗和肝脏移植治疗三方面
内科基础治疗 病因治疗 激素治疗 营养支持 促肝细胞再生治疗 肠道保护及其它 积极防治各种并发症
人工肝支持治疗 包括种类很多 目前临床最为常用的是血浆置换,其原理是通过将肝衰竭患者血浆与新鲜血浆进行置换,达到清除有害物质, 补充机体必需物质,改善内环境的作用 ,暂时替代衰竭肝脏部分功能,为肝细胞再生及肝功能恢复创造条件或等待机会进行肝移植。
肝移植治疗 肝移植是内科-人工肝-肝移植综合(一体化)治疗肝衰竭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近年来除移植手术外排异药物的应用经验 术后抗病毒治疗和预防肿瘤再发等均有重大学术进展 但由于肝源短缺 费用昂贵等问题受到一定限制 对于各种原因所致的中 晚期肝衰竭 经积极内科和人工肝治疗仍呈不可逆转的急性肝衰竭者应及早考虑肝移植
护理 绝对卧床休息 平卧时肝脏血流量增加40%,有利于肝细胞再生,减少消耗,减轻肝脏负担,待肝功能恢复正常后方可逐渐增加运动量,且以不感觉疲劳为度。 饮食护理 低盐低脂、清淡饮食为主,以适量蛋白质、糖和丰富的维生素、高热量为基本原则,避免进食粗糙、坚硬的食物。 心理护理
病情的观察及护理 意识和行为 生命体征的观察 记录24小时尿量 皮肤的观察 并发症的观察
出院治疗 休息3-6个月 饮食以清淡为主,避免饮酒、过饱及刺激性食物 抗病毒药物要坚持长期服用,不能自行停药,根据肝功能情况继续服用护肝药物 药物使用应慎重 常见的药物性肝衰竭中中药不可忽视 摒除“中药无害”的想法 定期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