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 医 内 科 学 第三章 第 六节 腹痛
概述 【定义】 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症的病证。 腹痛在临床上极为常见,可出现在多种疾病中。
【源流】 《内经》已提出寒邪、热邪客肠胃可引起腹痛,并提出腹痛的发生与脾胃、大小肠、膀胱等脏腑有关。 张仲景《金匮要略》对腹痛的辨证治疗有了进一步认识,并根据不同病因拟定了附子梗米汤、厚朴三物汤等方剂治疗。 《诸病源候论·腹痛病诸候》对腹痛病机论述更为详尽,指出:“腹痛者因腹藏虚,寒冷之气,客于肠胃膜原之间,结聚不散,正气与邪气交争故痛。” 《景岳全书·心腹痛》记载了寒滞、血积、食滞、下虚、火邪、热郁、虫痛、痰饮等各种腹痛临床表现。并列举了治法方药。
【范围】 西医学内科的腹痛常见于肠激惹综合征,消化不良,胃肠痉挛,不完全性肠梗阻,肠粘连,肠系膜和腹膜病变,泌尿系结石,急慢性胰腺炎,肠道寄生虫等以腹痛为主要表现者,均可参照本节内容辨证治疗。
一、病因病机 1.外感时邪 外感风、寒、暑、热、湿侵入腹中,均可引起腹痛。伤于风寒则寒凝气滞,经脉受阻,不通则痛;若伤于暑热,暑邪湿热中阻,邪气壅滞于内;或寒邪不解,郁而化热,或湿热壅滞等均可导致气机阻滞,腑气不通则腹痛。 2.饮食所伤 暴饮暴食,伤及脾胃,饮食停滞;恣食肥甘厚腻或辛辣,酿成湿热,内蕴胃肠;或恣食生冷,遏阻脾阳,均可导致脾胃纳运升降失常,腑气通降不利而发生腹痛。如饮食不洁,肠虫滋生,阻于肠间,腑气不通亦痛。
此外,跌仆损伤,脉络淤阻;或腹部手术后,血络受损,也可形成腹中瘀血,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3.情志失调 抑郁恼怒,则肝失条达,气机不畅,气机阻滞而作痛;若气滞日久,血行不畅,则瘀血内生,导致气滞血瘀,“不通而痛”;忧思伤脾,或肝郁克脾,肝脾不和,气机不利而发生腹痛。 4.阳气素虚 由于脾阳素虚,健运失职,寒湿内生;或因脾运失职,气血化源不足,导致气血亏虚,脏腑失于温养;或老年病久等导致肾阳虚衰,脏腑失于温煦,脏腑虚寒,阴寒内生,脏腑气机不利而至腹痛。《诸病源候论·久腹痛》说“‘久腹痛者,脏腑虚而有寒,客于腹内,连滞不歇,发作有时”。说明阳气素虚,脏腑虚寒,其腹痛久延不愈,病程缠绵。 此外,跌仆损伤,脉络淤阻;或腹部手术后,血络受损,也可形成腹中瘀血,气机升降不利,“不通则痛”。
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阳气虚弱,脏腑经脉失于温养,“不荣亦痛”。 腹痛发病涉及脏腑与经脉较多,病理因素主要有寒凝,火郁,食积,气滞,血瘀。 总之,本病的基本病机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阳气虚弱,脏腑经脉失于温养,“不荣亦痛”。
病机 “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 病位 腹中有肝、胆、脾、胃、肾、大小肠、膀胱等脏腑,又是足三阴、足少阳、手足阳明、冲、任、带等经脉循行之处,若相关脏腑功能失调,使气血淤滞,脉络痹阻,或脏腑失于温煦濡养均可导致腹痛。
病机转化 若急性暴痛,治不及时,或治不得当,气血逆乱,可致厥脱之证;若湿热蕴结肠胃,或术后气滞血阻,可造成腑气不通,气滞血瘀日久,可变生积聚。
二、诊断与鉴别诊断 1.患者主诉:凡以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部位的疼痛为主要表现的,均属腹痛范畴。其疼痛性质各异,包括冷痛、灼痛、隐痛、胀痛、刺痛等。又因病因和涉及脏腑不同,临床表现有别。若涉及肠腑,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膀胧湿热可见腹痛牵引前阴,小便淋漓,尿道灼痛;蛔虫作痛多伴嘈杂吐涎,时作时止;瘀血腹痛多有外伤或手术史;少阳表里同病腹痛可见痛连腰背,伴恶寒发热,恶心呕吐。 2.病史:腹痛发病可无特殊病史,急性发作;也可为慢性腹痛急性发作。其痛发或加剧,常与饮食、情志、受凉等因素有关。
3.辅助检查 血常规,血、尿淀粉酶检查,胃肠道压力测定,电子胃镜,肠镜,腹腔镜,消化道钡餐,B超,腹部X线(全消化道钡餐,腹部平片、腹部透视等),腹部CT等有助诊断。
鉴别诊断 1.腹痛与胃痛 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常伴有胃痛的症状,胃痛也可伴腹痛的症状,常需鉴别。胃痛部位在心下胃院之处,常伴有恶心、嗳气等胃病常见症状,腹痛部位在胃院以下,多伴有泄泻、便秘等肠病症状。若胃肠同病须辨别主次。 2.腹痛与其他内科疾病中的腹痛症状 许多内科疾病常见腹痛的表现,但均以基本病特征为主,此时的腹痛,只是该病的症状。如痢疾之腹痛,伴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积聚之腹痛,以腹中包块为特征。而腹痛病症,当以腹部疼痛为主要表现。
3.腹痛与外科妇科腹痛 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一般不剧,痛无定处,压痛不明显;外科腹痛多先腹痛后有发热,疼痛剧烈,痛有定处,压痛明显,可见腹痛拒按,腹肌紧张等。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如痛经,先兆流产,宫外孕,输卵管破裂等,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诊断。
三、辨证论治 辨证要点: 1、辨腹痛缓急 2、辨腹痛部位 3、辨腹痛性质
治疗原则 腹痛的基本病机为“不通则痛”,因而治疗腹痛以“通”为主法,应根据辨证的虚实寒热,在气在血,确立相应治法。在通法的基础上,结合审证求因,标本兼治之原则。实则泻之,虚则补之,热者寒之,寒者热之,滞者通之,郁者散之。属实证者,重在祛邪疏导。若虚痛,应温中补虚,益气养血,不可滥施攻下,对于久痛入络绵绵不愈之腹痛,可采取温煦、活血、通络之法。
【分证论治】 1.寒凝腹痛 证候:腹痛急暴,得温则减,遇冷痛甚,畏寒,手足不温,口淡不渴,小便清利,或见大便溏薄,舌苔白腻,脉沉紧。 治法:温中散寒。 方药:良附丸合正气天香散加减。
2.热结腹痛 证候:腹胀痛拒按,胸脘痞闷,大便多秘结或溏滞不爽,烦渴引饮,自汗,小便短赤,舌苔黄腻,脉象濡数。 治法:泄热通腑。 方药:大承气汤加减
3.虚寒腹痛 证候:腹痛绵绵,时作时止,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等证,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法:温中补虚,和里缓急。 方药:小建中汤加减。
4.气滞腹痛 证候:腹痛胀闷,痛无定处,攻窜两胁,时聚时散,得嗳气或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舌苔薄白,脉弦。 治法:疏肝解郁,理气止痛。 方药:柴胡疏肝散加减。
5.食滞腹痛 证候:脘腹胀满疼痛,拒按,恶食,嗳腐吞酸,或痛而欲泻,泻后痛减,或大便秘结,舌苔腻,脉滑实。 治法:消食导滞。 方药:积实导滞丸加减。
6.血瘀腹痛 证候:脘腹疼痛,且痛势较剧,痛处不移,痛如针刺,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 治法:活血化瘀。 方药:少腹逐瘀汤加减。
四、案例分析 杨某,男,80岁。 主诉:腹痛5日。 病史:素体较弱,腹痛时作时止,5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绵绵,喜热恶冷,痛时喜按,饥饿劳累后更甚,得食或休息后稍减,大便溏薄,兼有神疲、气短、怯寒,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要求:写出本案诊断(病名证型)、辨证分析、治法、方药(含用量用法)。
小结 1、腹痛是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 2、脏腑气机阻滞,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不通则痛,或脏腑经脉失养,不荣而痛。 3、诊断与鉴别诊断 4、治疗原则:通法。 5、辨证分型及论治。
THANKS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