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威先生.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登 岳 阳 楼 杜甫 昔闻洞庭水, 今上岳阳楼。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泗流。
Advertisements

作者 作者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背景 朗诵 结构 名句 用典 对偶 写景 教学目标 1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 —— 对偶与用典。 2 .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3 .背诵全文,积累文化知识。 1 .了解骈文的两大特征 —— 对偶与用典。 2 .体会本文优美的语言及其表达方式。
第 5 课 灿烂的青铜文明 北京人、山顶 洞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是什 么? 打制石器 河姆渡人、半 坡人时期用的 生产工具又是 什么? 磨制石器 夏商西周时期 用的生产、生 活工具又是什 么呢? 青铜器.
李时珍,明朝杰出的医学家和 药物学家。其父是当地名医。 李时珍继承家学,在长期的行 医过程中,他发现以往的本草 书有不少错误,于是立下了重 修本草书的宏愿。在近30年 的时间,他三易其稿,完成了 《本草纲目》这部药物学巨著 的编定。
陈二军 河南省安阳市文峰区. 我很矛盾:生在 《水浒》的世界,却 长了一颗《红楼》的 心,在这个《三国》 纷争的年代,独自去 《 》
语文园地八. 我的发现 那么多星星,你怎么能数得清呢? 那么多星星,你是数不清的。 那么多星星,你数不清呀! 发现:三个句子的意思一样,但句 式不同(反问句、陈述句、感叹 句),表达的语气就不同。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红楼梦》概况  全书一百二十回(前八十为 曹雪芹著,后四十为高鹗续 写)  中国古典小说创作的最高峰  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 — — 毛泽东  推荐读本 —— 《红楼梦》 1982 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新 校注本,中国艺术研究院红 楼梦研究所校注.
《菲律宾华语课本》第十二册 小学六年级 1 、复习 2 、生词学习 3 、语法学习 4 、课文讲解 5 、布置作业.
2015年陕西省中考语文试题评析 咸阳市秦都中学 陈飞跃.
学习目标: 1.会认9个生字。 2.了解戚继光是一位抗击倭寇的民族 英雄,他不但作战英勇,而且很有 智谋。(重难点)
苏 轼.
屈 原 列 传 临武一中多媒体课件 设计制作:黄素娥 临 武 一 中 上课.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海伦·凯勒.
自我检测:不看书,你记住了吗? 1.东周分哪两段? 2.春秋时著名的霸主有哪三位? 3.辅佐商汤、周文王、齐桓公的分别是哪些贤人?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2013年4月24日 第三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 研究进展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蒋永萍 2013年4月24日.
河中石兽 纪昀.
河中石兽 导学案 主备人:杨凤菊.
“乐圣”贝多芬用它的智慧谱写的《命运交响曲》告诉我们:向命运呐喊,向命运抗挣,我们会胜利的,前面就是美好和幸福。
窗 泰格特(澳大利亚).
梳理探究 优美的汉字.
南昌 --我的家乡 姓名:万欣 时间:
此地别燕丹,壮士发冲冠。 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
( ) 2、我似乎能感觉得到,她就是那个来对我启示世间的真理、给我深切的爱的人。 ( )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语文园地八.
22 窗前的气球 李桂琳.
贴经:考官任意选取“五经”中的某一段用纸条将其中的几个字或几句话遮盖住要求考生将其默写出来。它是古代科举考试“明经科”中的一种试题类型。
福建省2016届高三毕业班语文学科研讨会议资料之八
展苞初放的唐五代词 菩萨蛮 温庭筠.
第十六讲 中国古代建筑屋顶 本讲内容: 1 概述; 2 屋顶做法。 本讲重点: 中国古代屋顶的基本形式及屋面曲线的形成原因。
高考诗歌鉴赏 复习系列(六) 按内容分类鉴赏.
语文 第三册 人教版上学期 黄荔娴.
2009年《语文中考说明》 解读.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小学语文第二册 识 字 四 白蕉镇中心小学 一(4)班 主 页.
《大学语文》 俞晓红.
不可全抛一片心 逢人只说三分话 闲时莫论人非 静坐常思己过 言多语失 祸从口出 沉默是金 守口如瓶 三缄其口
秋声赋—-欧阳修 一、 作者简介 二、文体简介 三、《秋声赋》内容述评 四、《秋声赋》艺术特色.
孟子名言 1.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2.天时不如地利, 。 3. ,威武不能屈。 4.得道者多助, 。 5.穷则独善其身, 。 6.
寡人之于国也 《孟子》.
我用残损的手掌 戴望舒.
蔡勉旃坚还亡友财 ——徐珂.
我的早年生活 温斯顿 . 丘吉尔 chemlihua.
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 猫.
夹 竹 桃 江阴市澄江中心小学 曹洁.
病家两要说.
对 联 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 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 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
第22课 特点鲜明的明清文化.
圆又圆,像火球, 一大早,准时到。 花草树木,有了它, 生机勃勃,又一天。
第10课 秦末农民起义.
西师大版语文二年级上册 21、小 雨 点 袁玉丽.
克隆技术的伦理问题.
31 女娲补天.
芦 叶 船.
邓州市小杨营乡安众小学 李冬.
大自然的文字 江门实验中学 梁晓燕.
秦始皇 千古一帝.
咏雪.
15 画风.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库庄初级中学 王周瑜.
客舱安全案例分析共享 7.26机上纵火事件 报告人: 深圳航空客舱服务部 姜 波.
17、小壁虎借尾巴 授课班级:一年三班 授课人:马海燕.
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 梁实秋.
汉字概说 1.
二十四节气.
劝 学 《荀子》.
第四课 诗两首 1、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2、未选择的路.
四时田园杂兴 麻丘中心小学 尚隆丹.
红树林.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华威先生

一、快速浏下面的材料,用笔画勾画重要信息。 作者简介 张天翼,原名张元定,祖籍湖南湘乡,出生于南京。中国著名的现代小说家和作家、文学家,儿童文学作家。他善用轻松明快的笔调,讽刺与幽默的手法暴露和讽刺生活中的庸俗、可笑和罪恶。是左联时期涌现出来的现实主义讽刺作家。代表作有《大林与小林》《宝葫芦的秘密》等。《华威先生》发表于1938年4月16日。

时代大事记 1.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 2.1935年的华北事变前后,仍然实行的是不抵抗政策,但是这次加了一个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 3.1937年的七七事变后,宣布准备自卫发表自卫宣言,准备抗战,到8•15会战后国民党开始了真正的抗战。 4.1938年武汉会战『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战略防御阶段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歼敌最多的一次战役,中国军队浴血奋战,大小战斗数百次,以伤亡40余万的代价,毙伤日军20余万,大大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日军虽然攻占了武汉,但其速战速决,逼迫国民政府屈服以结束战争的战略企图并未达到。此后,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失败后国民党开始了消极抗日的政策,至1939年五届五中全会正式确立了国民党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

掌握下列词语的字音、字形 转弯抹角  交涉  撮嘴 救济  踌躇 怠工  胸脯 颤抖zhàn 寒噤jìn

自主探究

梳理文章结构 1.简介“我”与华威先生的关系和他繁忙。 2.通过与黄包车对比 进一步写华威先生的匆忙。 3.华威先生参加难民救济会 会议。 4.华威先生参加 通俗文艺研究会 会议。 5.华威先生参加 文化界抗敌总会 会议。 6.华威先生加入 战时保婴会 的情形。 7.华威先生因未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而感到 愤怒失落与恐惧 。

请用一个字形容华威先生的生活状态 忙

1.比较华威先生几次参加会议的异同。 同:每次开会都迟到兼早退;都要中途打断别人的讲话,且都说的是空话;讲话内容基本一致,强调确立一个领导中心。

异:第一个会议,他到会场时,别人都在等他,他“点点头”,“眼睛并不对着谁,只看着天花板”,旁若无人,态度傲慢;“他不大肯当主席”,“拿着雪茄烟打手势”,指定“刘同志当主席”,限定“主席能够在两分钟之内报告完”,他在主席报告时“猛地站了起来”,“摆摆手”打断主席报告,然后抢先发言,发言后“挺着肚子走了出去”,又“把当主席的同志拽开”,“伸出个食指顶着主席的胸脯”,居高临下,颐指气使。第二个会议,他到会场时,会议已经开始,虽有几分不悦,但在抢先发言前,先“拍了三下手板”,请示了主席,申明了理由,然后才开始发言,态度比第一个会议要收敛些。第三个会议,他在入场时“脸上堆上了笑容,并且对每一个点头”,“伸了伸舌头,好像闯了祸怕挨骂似的”,抢先发言前先递个纸条请示主席,发言时“点点头站了起来”,并且分别向主席和各位参会人员“腰板微微地一弯”,显得卑躬屈膝。三个会议,三种态度,勾画出华威先生骄妄、虚伪、庸俗善变的国民党党棍和文化官僚的丑恶嘴脸。

2.概括华威先生性格特征,并作简要分析。 首先,具有“开会迷”、“会议阀”的外部特征。作者赋予了 华威 先生一个贯穿的动作“忙”,仿佛是一个热心抗日的积极分子,但他的忙却不解决任何实际问题,而只是“包而不办”、伸手攫取一切领导权力。其次,具有强烈的权力欲和投机性,企图垄断和操纵一切群众性组织的活动, 是一个混在抗日文化阵营中的文化官僚的典型。第三,具有虚伪而做作、色厉内荏的性格本质。 华威先生平时看起来温文尔雅、一副现代文明人兼绅士的派头,实质却是独断专横,在遭到冷落的时候,更是会立刻撕下其斯文的假面具,抛弃文明人的教养,显得气急败坏、骄横跋扈。在遇到沉重打击的时候,还会露出其本质虚弱的一面

合作探究

1.小说为了讽刺华威先生的庸俗可笑运用了哪些手法,请举2-3个例子加以说明。 一、 鲜明的对比 1、仪表和风度上优雅与失范的对比。他“上帽子”,“永远挟着公文皮包”,“永远带着那根老粗老粗黑油油的手杖”,同时还“戴着戒指”,十分注意仪表和形象;他经常“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显得很有领导风度,风雅高贵;当没能参加战时保婴会时,“他开始打听,调查”,“把下巴挂了下来”,“食指点对方的胸脯”;当没能参加日本问题座谈会时,他“发脾气”、“吼着”、“猛地跳起来了”、“瞪着眼”、“咬着牙,嘴唇在颤抖着”、“没命地喝许多酒”、“嘴里嘶哑地骂着”、“打碎了一只茶杯”等等。原来他优雅的外表和风度只是故作姿态,吓唬人的,哪怕是一点点威胁到其领导地位的风吹草动,就令他丑态毕露、歇斯底里,毫无风度可言,甚至丧失了最起码的仪态和尊严。

2、日常“工作”中快与慢的对比。他坐的包车“‘叮当,叮当,叮当——’一下子就抢到了前面”,“黄包车立刻往左边躲开”,“小推车马上打斜”,“担子很快让到路边”,“行人赶紧避到两旁的店铺里去”,“来不及看清楚就跑得老远老远”,“像闪电一样快”,“速度全城第一”,总让人觉得他有十分要紧的事情;他经常“掏出表来看一看”,“把表放在面前”,“一脸丰满的肌肉立刻紧张起来、眉毛皱着、嘴唇使劲撮着”,“立刻就走”,让人觉得他时间观念非常强;但他每到一个会场,“下车的时候总得顺便把踏铃踏它一下”,“态度很庄严,用种从容的步子”,“照例——会场里的人全到齐了坐在那里等着他”,“有几位拉长了脸”,“有一位甚至抓着拳头瞪着眼”,对他敢怒不敢言,每次开会总是迟到早退;“他每天都这么忙着”,“要到刘主任那里去联络”,“要到各学校去演讲”,“要到各团体去开会”,“这就戴起帽子去赴一个宴会”,“而且每天——不是别人请他吃饭,就是他请人吃饭”。原来他的忙不过是一个幌子,他其实是虚张声势,欺民扰民,忙于泡会、应酬、宴请,虚伪无聊而又毫无时间观念。

3、描写主人公对不同人物的不同态度语言对比加深讽刺效果。在华威先生看来,不光他参加的会议级别不同并且区别对待,连他周围的人也可以分为三、六、九等,对他们的语言明显不同:密司黄是太太,又是秘书,是最亲近的人,因而有事“可以去问密司黄”,她可以代为安排工作和具体日程;对叙事角度的“我”,主人公很谦恭,不让叫先生,让称“威弟”或“阿威”;对可以私谈悄悄话的“小胡子”、“硬要我参加意见”和多灌了我酒的刘主任、“又打了三个电报来”的王委员等,是官场上的同伙,语言平和;而对长头发青年、战时保婴会负责人、出席日本问题座谈会的两个学生等人,则是“冷冷地瞅”、“带着鼻音哼”、“把下巴挂了下来”,甚至大发雷霆。这种截然不同的态度和语言,我们不难看出“变色龙”的影子。

二、 运用反复的段落和语言加深讽刺效果。 作者对华威先生戴上帽子,挟着公文皮包的形象描述,在小说中反复出现;“划洋火”、“抽雪茄”、“翘兰花指”、“拍几下手板”等细节也是多次出现;对三个会议,主人公无一例外地在中途予以打断;关于“加紧工作”、“认清一个领导中心”这两条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意见,更是三次以类似的句式和段落出现。这些语言和段落的运用,一方面就像诗歌的反复咏叹,加深了读者对作品主人公的印象;另一方面,让读者透过这种机械呆板的形象和语言,觉得主人公就像《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别里科夫一样可悲可笑。

2.这篇小说情节的设置上与一般小说有什么区别。 这里没有情节的连缀——发生、发展、高潮等等;没有关于华威先生的完整的故事,甚至连他的年龄、籍贯、生平、学历等都不曾交待。作者以漫画式的笔法描写了他赴三个会和为两个会居然没有邀请他而大发其火的场面。总共五个小小的人生片断,就像画家东涂一笔,西抹一下,一个官僚型的文化人的形象仿佛在你面前转了一圈,便奇迹般地构成了。

作者不用大的矛盾冲突和十分连贯的中心情节,而是以叙事者“我”作为外视点,用漫画的方式,通过对华威先生三次参加会议的忙碌、衣着以及像“变色龙”一样的市侩形象,重复的陈词滥调以及可笑的行为动作夸张而不失真的绘声绘色描写,以异常简单的“写意”手法,几笔就勾画出虚伪狂妄、庸俗浅薄、色厉内荏的文化官僚形象。《华威先生》在中国最早暴露和刻画了假抗战的现实典型,体现了高超的讽刺艺术。

一本正经的教训,即使最尖锐,往往不及讽刺有力量。规劝大多数人,没有比描写他们的过失更见成效了。 ——莫里哀

阅读钱钟书的《围城》,感受钱氏的讽刺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