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1.“ 百家争鸣 ” 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主要分为:儒家,道家、法家、墨家、名家、阴 阳家、纵横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不同思想流派的学者或思 想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徒,争相发表自己的见解。
诸子百家. 诸子百家 ( 一 ) 儒家 孔子 孟子 荀子 ( 二 ) 道家 老子 庄子 ( 三 ) 法家 韩非子 ( 四 ) 墨家 墨子.
孔子故里山东曲阜孔庙举行祭孔大典 2014 年 9 月 28 日. 探究:孔子思想在今天的社会价值?
荀子 墨子 韩非子 孙膑 墨家 法家 兵家 孔子 老子 庄子 道家 孟子 儒家 诸子百家出现在哪一时期? 背景如何? —— 春秋战国.
【教学目标】 掌握春秋时期思想文化的主要内容;认识老子和他的《道德经》;深入了解孔子 的生平事迹和主要贡献;了解《孙子兵法》的主要内容及其价值;弄清春秋时期在科 学技术方面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重点难点】 本节课教学的重点是老子、孔子和孙子的生平事迹及其主要思想。难点是轻天重.
练一练: 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 并指出这些点相互间的关系: -6 , 6 , -3 , 3 , -1.5, 1.5.
半部《论语》治天下 宋朝宰相赵普曾赞颂说.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 愠,不亦君子乎 ?” (《学而》)
中共咸宁市委党校 邓如松. 孔子是一位历史巨人,《论语》是孔子等人的言论 汇集,是孔子思想和言行的写照,是儒家经典,是 可以发掘利用的思想宝库。我们应当学习研究孔子 和《论语》,从中吸取知识和思想营养。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 “ 百家争鸣 ” 局面的出现 具体原因: ( 1 )政治上:周王室衰微,士大夫阶层的崛起; ( 2 )经济上: 生产力的发展,井田制的崩溃 ; ( 3 )思想文化:从 “ 学在官府 ” 到 “ 学在民间 ” ; 1. 背景: 根本原因: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
走进经典名句 — 五年级中华经典晨诵. 1. 子曰: “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 乎 ?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人不 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2. 子曰: “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 师矣。 ” 复习.
时代背景 周政权衰落,富有学识的人流落民 间传播知识,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 自由的文士阶层,为百家争鸣提供 了人才。 当时社会动荡不安,各国纷纷变法, 以壮大自己的力量,各诸侯统治者 四处网罗人才,文士们对社会问题 提出不同看法和治国主张。因而出 现了 “ 百家争鸣 ” 的局面。
第 1 课 “ 百家争鸣 ” 和 儒家思想的形成. “ 百家争鸣 ” 的含义: 所谓 “ 百家 ” :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分为:儒 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 横家、兵家、小说家等十家。 所谓 “ 争鸣 ” 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力量的学 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
第一单元复习 课前准备:这些内容你还能表述下来吗?回顾一下,课上期待你的表现? 1、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及主张、百家争鸣的影响?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PROJECT NAME 项目名称 上海xx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初中历史课堂.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初 近代化的探索 洋务运动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新文化运动 开端 技术 制度 思想.
必修二经济文明史可以使人们熟悉物质文明的发展 必修三思想文化史能继承历史上的思想文化成果
中国最早的诗书 原名 [诗]或[诗三百] 原点 王宫采诗 周朝的帝王 民间诗谣 孔子删诗 从三千首到三百首 公卿献诗 官臣献给帝王 内容跨越了600年的历史 西周初朝 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 春秋时期中 公元前770-公元前476 至今有超过三千年的历史.
第10课 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
山东英才学院 SHANDONG YINGCAI UNIVERSITY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线索一 专题三 复习线索 线索二 模块一 第二部分 考点一 高考考点 考点二 配套课时检测.
第二课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主讲人:贾俭英.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府 曲阜孔庙 曲阜孔林 一、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上:提出“仁”的学说。 教育上:创办私学、注意     “因材施教”、主     张“温故而知新”。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职称:***(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
第一课 先秦诸子语录.
阅读领航 便民生活 绿色科技 追风小队.
影响中国历史的100伟人 004 与天地君亲并位的万世师表 孔子 024 立人定胜天学说的唯物思想家 022 光大儒家仁政学说的亚圣 荀况
第二课 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课标要求 1、 知道诸子百家及其各自的主张。 2、认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原因与重要意义。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论语》导读 第五讲 孔子的仁学思想(三) ——仁学的扩展内容.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两晋与南朝.
第二章 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春秋战国时期)经济思想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第3课 汉代的思想大一统 晋江一中 沈凤华 课标: 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高中历史必修三 文化史专题.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第四章 国际货币体系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必修(Ⅲ) 专题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1.“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人教版必修三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专题复习 中外思想解放运动 古陶一中 杨继风.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从孔子那里我读到一颗爱心;在孟子那里我读到一股正气;从墨子那里我读到一腔热血;在韩非那里我读到一双冷眼。”
温故而知新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同时,也掀起了一场社会大变革的风暴。结合所学知识,这一时期的变化表现在哪些方面呢?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整合思维导图的初中英语教学设计 主讲人:卢璐.
实用网络营销基础 冯英健 2006年8月6日 首页.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新中国成立以后,历史上的邪教、帮会经人民政府的打击,退出了历史 舞台。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礼courtesy Value of the Month每月一德.
GIS基本功能 数据存储 与管理 数据采集 数据处理 与编辑 空间查询 空间查询 GIS能做什么? 与分析 叠加分析 缓冲区分析 网络分析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 第二章 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
浅谈医生灰色收入 第三小组.
第四章 UNIX文件系统.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请添加标题 请添加作者.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十二单元 中国古代主流思想的演变和科技文化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考纲要求 考情分析 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从考查的力度上看,新课标地区高考一直比较重视对本单元的考查,并且呈现逐年加大的趋势。2010年新课标地区高考涉及本单元的有12道选择题,2道非选择题;2011年有12道选择题,1道非选择题;2012年有11道选择题,3道非选择题。从考查的内容上看,重在考查儒家思想的演变历程,“百家争鸣”、明清之际的儒家思想和古代文学艺术也是重点考查的区域。从题型上看,以选择题为主,非选择题较少 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宋明理学 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 古代科技成就 汉字的起源、演变和书画的发展 古代文学成就 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 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通史线索 历史特征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 变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221年) (1)春秋时期孔子创立儒学; (2)战国时期经孟子、荀子改造的儒学与其他学派形成“百家争鸣”局面 儒学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冷遇,但儒家思想体系更加完整; 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奠定了中国传统思想文 化的基础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在不断吸收、更新中逐渐完善;儒学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中国传统文化 主流思想的演 变 秦汉至明清(公元前221年至1840年前) (1)秦朝受到打击; (2)西汉成为正统思想; (3)宋明进一步发展; (4)明清在批判继承中再度活跃 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和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与时俱进,在不断吸收、更新中逐渐完善;儒学经历了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历程,并呈现出多元化的特性

(1)战国时发明司南后经两宋指南针演变成熟;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与文学 艺术 古代科技 (1)战国时发明司南后经两宋指南针演变成熟; (2)两汉是纸发明和改进的重要时期,魏晋以后成为主要书写材料; (3)火药在唐末被用于军事; (4)印刷术经历隋唐的雕版印刷到北宋以后的活字印刷,技术不断成熟 成就全面突出,长期领先世界;对世界影响深 远;重视人文问题的研究和经验总结,忽视理 论概括;集中于应用型的传统科技;明清科技 落后于世界

(3)经魏晋的承上启下到唐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古代中国的科 学技术与文学 艺术 古代文学艺术 (1)春秋战国文学艺术出现繁荣; (2)秦汉文学艺术各放异彩; (3)经魏晋的承上启下到唐代文学艺术全面繁荣; (4)宋元明清时期文学艺术逐渐世俗化和个性化 题材丰富,种类繁多;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世俗化和多元化;文学艺术时代性明显;各门类独自发展又相互借鉴吸收;先后相继,一脉相承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第26讲 “百家争鸣”、儒家思想的形 成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知识诠释  思维发散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①士活跃起来,纷纷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原来社会地位较低的①士活跃起来,纷纷 提出自己的主张,受到各诸侯国统治者的重用。   (2)政治和经济大变动,导致贵族垄断教育、学术的局面被打 破,出现了私人讲学,进而在社会上出现了一些学者和思想流 派,被称为“②诸子百家”。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 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 韩非子等。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 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商鞅、 韩非子等。 2.孔子和早期儒学 (1)春秋晚期,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其思想核心在于“③仁 ”,提出“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观点,强调 统治者要以德治民,爱惜民力,取信于民,反对苛政,主张“④ 克己复礼”。另外还主张“⑤有教无类”,打破了贵族垄断 文化教育的局面。

(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⑥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 主张“性本善”。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2)战国时期,孟子将孔子“仁”的思想发展为“⑥仁政”, 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在伦理观上 主张“性本善”。 (3)荀子主张统治者施政要用“⑦仁义”和“王道”,提出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的著名论 断,认为“人之性恶”,强调用礼乐来规范人的行为,使人向善。

(2)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⑨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道家和法家 (1)老子认为万物的本原是“道”,提出“无为而治”的政治 主张,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老子的学说蕴涵了⑧ 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认为世界万物和人类社会总在不停地运 动,有无、难易、贵贱、祸福都是相互依存,不断转化的。庄 子把世间万物都看做是相对的,认为放弃一切大小、生死、 贵贱、荣辱等差别观念,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自由。 (2)战国末期的韩非子是法家学派的集大成者。他提出了系 统的法治理论,迎合了⑨大一统专制国家的历史发展趋势。

【易错扫描】 (1)孔子的“仁”指的是爱人,但是要与墨子 的“兼爱”思想相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级的,而墨 子的“兼爱”则是不分等级的。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易错扫描】    (1)孔子的“仁”指的是爱人,但是要与墨子 的“兼爱”思想相区别。孔子的“爱人”是有等级的,而墨 子的“兼爱”则是不分等级的。 (2)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但不是道教的创始人,道教兴 起于东汉。 (3)孟子的“仁政”不是对孔子“仁”的简单继承,从纵向来 说,孟子的政治思想是对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继承与发 展。孔子的“仁”是一种含义极广的伦理道德观念,其最基 本的精神即“爱人”。孟子从孔子的“仁”的思想出发,把 它扩充发展成包括思想、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的 施政纲领,即“仁政”。

(4)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许多 是儒家以外的,可以和法家、道家相通,甚至包含了一些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4)荀子虽然是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但是他的思想中有许多 是儒家以外的,可以和法家、道家相通,甚至包含了一些朴素 的唯物主义思想。 【推敲细节】    孔子思想中体现的人文精神:(1)“仁”的思 想有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为提倡人文精神提供宽松的 社会环境。(2)“有教无类”等教育主张,保证了个性发展, 推动了个人素质的提高。 【知能拓展】    法家思想最有利于封建统治者的原因:(1)法 家思想认为历史向前发展,人们应按照现实需要进行政治改

(1)汉初,统治者吸取⑩道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革,有利于新兴地主阶级通过变法确立封建制度。(2)法家思 想主张实行君主集权,有利于封建国家的统一和巩固。(3)地 主阶级必须依靠严厉的刑罚,镇压人民反抗和旧贵族势力的 反扑。 二、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从“无为”到“有为” (1)汉初,统治者吸取⑩道家思想,采取与民休息的政策。 (2)汉初社会潜伏着危机: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 严重,匈奴不时骚扰中原地区。为了适应中央集权和国家统 一的需要,政治思想必须由“无为”转为“有为”。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法家和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2.“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提出 (1)为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把诸子百家中 道家、法家和 阴阳五行家的一些思想糅合到儒家思想中, 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2)为加强君权,董仲舒宣扬“君权神授”,提出了“天人合 一”和“ 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天子受命 于天,所以人民和诸侯都要服从天子的统治;如果天子无道, 上天便会降灾于他。

(1)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 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董仲舒还提出了“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和仁、义、礼、智、信五种为人处世的道德标准,后人归 纳为“ 三纲五常”。它有利于巩固君权,维护统治秩序。 3.儒学成为正统 (1)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政府选拔人才、任官授爵的标 准。士人纷纷研习儒家经典,儒学得以大兴。 (2)公元前136年,汉武帝正式规定《诗》《书》《礼》《易 》《春秋》为“ 五经”,并设立“博士”专事研究和传播 五经。自此,教育为儒学所垄断。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 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公元前124年,汉武帝兴办 太学,打破了以往由贵族官僚 世代为官的陈规,同时也大大提高了儒学的地位。另外他还 下令在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初步建立了地方教育系统。这 样,儒学于各郡县得到推广,在民间开始处于独尊的地位。 【易错扫描】    (1)汉初实行的与民休息政策源自道家思想, 汉武帝实行的大一统思想源自儒家思想。虽然二者有着本 质的区别,但都是统治者根据统治的需要,为维护统治,在不 同时期所采取的相应的治国思想。 (2)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和“君权神授”思想是在儒家思 想的基础上吸收了道、法、阴阳五行等各家学说糅合而成

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 会各方面,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的。用“天、神”等方式,既符合了中央集权君主专制的需 要,又可以要求统治者实行“仁政”,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 君权。这是一种符合封建制度需要的政治学说,而不能简单 地理解为封建迷信。 【知能拓展】    儒学在汉武帝时期取得正统地位的原因:(1) 汉武帝要解决王国问题,巩固中央集权国家,需要一种符合实 际的统治思想。(2)儒家倡导积极入世,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 感,且能够随时代需要的变化而不断调整。汉代董仲舒对儒 学进行了改造,为儒学获得独尊地位发挥了重要作用。(3)汉 武帝接受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献策,尊儒兴 学,把教育、考试与选官结合起来,使儒家思想逐渐渗透到社 会各方面,封建政治与儒学思想密切结合起来。

1.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道家创始人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这表明他 (     )   A.强调“大一统”      B.推崇法的作用 C.主张顺应自然   D.相信天人感应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本题考查对道家老子思想主张的理解能力和阅读 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抓住材料关键信息“道法自然 ”,它主要说明了老子的思想是主张顺应自然。 [答案]    C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 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2.“贤者举而上之,富而贵之,以为官长;不肖者抑而废之,贫 而贱之,以为徙役。”这句话主要反映了中国古代的 (         ) A.墨家思想 B.儒家思想 C.道家思想 D.法家思想 [解析]    材料的大意是:(君主对于)贤人便选拔上来使其处 于高位,给他富贵,让他做官长;没有才能之人便免去其职位, 使之贫贱,让他做奴仆。这反映了墨子的“尚贤”主张。 [答案]    A

[解析] 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 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 降下祥瑞以鼓励。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2010年1月15日下午15时31分左右(北京时间)出现号称 “千年最长日环食”天象奇观。历史上,西汉宣帝年间发生 一次日食时,宣帝即刻下诏说:“皇天见异,以戒朕躬,是朕之 不逮、吏之不称也。”汉宣帝的认识和做法体现了下列哪 种主张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大一统” C.“天人感应”   D.“君权神授” [解析]    天子代表天管理民众,但是天子违背了天意,不仁不 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如果政通人和,天就会 降下祥瑞以鼓励。 [答案]    C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核心突围  技能聚合

一、诸子百家的阶级属性、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分别是什 么?应该怎样评价?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一、诸子百家的阶级属性、代表人物、主要主张分别是什 么?应该怎样评价?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评价 没落 的奴 隶主 贵族 道家 老子、庄子 主张“无为”,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 表现了其没落、消极的情绪 儒家 孔子 核心思想:“仁”“礼 ” 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

主张“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制天命 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 利益和利用 自然发展生 产的信心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新兴地主阶 级 儒家 孟子 主张“仁政 ”“民贵君 轻” 调和了阶级 矛盾,以利 于封建统治 荀子 主张“仁义 ”“王道” “君舟民水 ”“制天命 而用之” 体现了新兴 地主阶级的 利益和利用 自然发展生 产的信心

续表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评价 新兴地主阶级 法家 韩非子 加强君主专制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续表 阶级 派别 代表人物 主要主张 评价 新兴地主阶级 法家 韩非子 加强君主专制 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改 革旧制度的进取精神和 加强中央集权的迫切愿 望

反映了广大 小生产者要 求和平及稳 定社会生活 的愿望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小生 产者 墨家 墨子 “兼爱” “非攻” “尚贤” “节用” 反映了广大 小生产者要 求和平及稳 定社会生活 的愿望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材料一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公曰:“善哉!……”季康 子问政于孔子曰:“如杀无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对曰: “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 草,草上之风,必偃。” 材料二    子贡问政。子曰:“足兵(军事力量充足),足食(粮食 充足),民信之矣。”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三者何先? ”曰:“去兵。”子贡曰:“必不得已而去,于斯二者何先?” 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不取得百姓信任是立 不住脚的)。” ——以上材料均出自《论语·颜渊》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材料一表明了孔子“克己复礼”以德治民的 “仁”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民无信不立”的诚信思想,两 则材料共同体现了孔子“仁”和“礼”两大核心思想体系, 并进而阐释了孔子思想在当今世界的现实价值。 【误区警示】    不能说“民本”思想就是“民主意识”。 因为从根本上讲,孟子是地主阶级的思想家,其提出“民贵” 主张的目的是使地主阶级更长久稳固地统治和压迫人民,其 提出“君轻”主张的目的是使君主更有效地统治、剥削人 民。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归纳总结】    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思想的特点:儒家思想较 为具体,带有浓厚的理想化色彩;没有严密的理论基础,大多 是关于思想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政治理想方面的治国原 则;孟子的“仁政”“民贵君轻”主张使儒家思想开始与政 治相结合,但因脱离现实政治而遭到新兴地主阶级的冷遇。

二、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二、西汉时期董仲舒新儒学的实质和特点分别是什么? 1.实质:适应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神化皇权,实行封建 的文化专制,以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2.特点:董仲舒的新儒学既宣扬了“君权神授”,又继承了儒 家的民本思想和仁政思想;宣扬“天人感应”,为儒学披上了 神圣的外衣;受到统治阶级的重视,成为正统思想;外儒内法, 兼采各家思想,适应时代的要求。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 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异)方,指意不同,是 以上亡(无)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那 些)不在六艺(六经)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一致)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董仲舒新儒学的基础是“天人感应”学说。他认 为天子受命于天,进行统治,所以应当“屈民而伸君,屈君而 伸天”。如果天子无道,天就会降下灾异来谴责和威慑。如 果天子面对灾异而不思改悔,就会出现“伤败”,因此天子必 须仿效天道,实行仁政。    材料一表明了董仲舒的“大一统”及“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材料二表明了其“天人感应”“君 权神授”的思想主张。两则材料共同印证了董仲舒新儒学

【辨析比较】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思想产生的背景及其特点,这两大理论体系分别解决了中央 集权政治和君主专制制度的问题,纠正了先秦儒家思想在这 两个方面的缺陷,因而才被封建统治者接纳,成为官方正统思 想。 【辨析比较】    董仲舒新儒学与先秦儒学的不同 项目 先秦儒学 董仲舒新儒学 主题 讨论现实问题 讨论神学问题 功能 是对“真理”的追求 为现实政治服务 内容 包含民本思想,具有 古典人文主义色彩 外儒内法,兼采各家思想 地位 只是诸子百家之一 官方化,成为封建正统思想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归类分析】    从春秋战国到汉武帝时期,儒家思想所经历 的变化:(1)思想内涵的变化:孔子创立儒家学说;孟子、荀子 促进了儒家思想的发展;董仲舒吸收道家、法家和阴阳五行 家的一些思想,对儒家学说进行了改造,形成了新的儒学体系 。(2)社会地位的变化: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说受到各诸侯 国的冷落;秦朝时期,秦始皇“焚书坑儒”,儒家学说受到沉 重打击;汉武帝时期,儒家学说成为正统思想。

【对比分析】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的异同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对比分析】    秦始皇和汉武帝对待儒学的态度的异同 (1)相同:①目的:巩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以思想的统一 来巩固政治统治。②实质:文化专制。③作用:有利于国家的 统一,但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不利于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2)不同:①政策:秦始皇对儒学排斥、打击,汉武帝则尊崇儒 学。②原因:秦始皇面对刚统一的国家,需要巩固君主专制; 汉武帝时国力强盛,建设“大一统”成为政治需要。③影响: 秦始皇时儒学发展进入低潮,汉武帝时则确立了儒学的正统 地位。

基础·角度·思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 张相矛盾的是 ( )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基础·角度·思路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基础再现)孔子的教育思想中与其“贵贱有序”的政治主 张相矛盾的是 (     ) A.因材施教      B.有教无类 C.学而不思则罔   D.知之为知之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在政治上,孔子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了尊卑贵贱 的社会等级秩序。而教育上孔子却主张“有教无类”,认为 不分社会等级,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这两者是相互矛盾的 。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2.(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周润发版《孔子》曾引发热议: “周润发没有读过《论语》、江湖气太重……”但当剧照 曝光后,这些争议之声随之渐弱,因为周润发成功地塑造了一 个大众认可的形象。这个形象应该是 (     ) A.“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B.“专制君主的参谋” C.“劳苦大众的代表” D.“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解析] 注意抓住各派的思想特点:“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注意抓住各派的思想特点:“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 ”——道家,“专制君主的参谋”——法家,“劳苦大众的代 表”——墨家,“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 儒家。孔子开创了儒家学派,故选D项。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3.(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据《孔子家语》载:子路为蒲宰(地 方官),以民之劳烦苦也,(每)人与之一箪食、一壶浆。孔子闻 之,使子贡止之曰:“汝以民为饿也,何不白于君,发仓廪以赈 之?而私以尔食馈之,是汝明君之无惠而见己之德美矣。” 这体现了孔子 (     ) A.要求人们之间应互相爱护 B.强调统治者要扩充人的善性 C.注重道德行为的实际效果 D.要统治者爱惜民力顺应自然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材料中孔子认为子路的仁义行为虽然能够表现自 己的道德,但是不如将民众的烦苦告诉君王,使君王发放国家 的仓廪赈济民众。这样做能使民众得到更多的好处,同时也 能使民众看到君王的美德,这比子路拿自己的一点财富赈济 民众更有效果。 [答案]    C

4.(视角拓展)“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 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 )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4.(视角拓展)“君设其本,臣操其末;君治其要,臣行其详;君操 其柄,臣常其事。”(《申子·大体篇》)这实质上反映了  (     ) A.君主专制集权  B.君臣共理国政 C.君权兼并相权  D.君臣分工明确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主张君臣有别,君主应实行专制,加强 对臣下的控制。 [答案]    A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 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 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5.(基础再现、视角拓展)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 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详细解析了 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使用、 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 (     ) ①墨子反对一切战争 ②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 张战争的正义性 ③墨子主张以积极的军事谋略抵御外来 进攻 ④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 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误;从墨家所代表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结合墨家学说的基本内容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环 境决定了墨家不可能反对一切战争,故①错误;从墨家所代表 的阶级利益看,④是不正确的。 [答案]    B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6.(基础再现、视角拓展)韩非子主张“事在四方,要在中央; 圣人执要,四方来效”;“万乘之主,千乘之君,所以制天下而 征诸侯者,以其威势也”。这些主张得到了统治者的认可,最 主要的原因是 (     ) A.严刑峻法可以使民众安分守己 B.反映了新兴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和要求 C.施刑法恰恰是爱民的表现 D.适应了建立大一统专制国家的需要

[解析] 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因为其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韩非子的主张之所以得到统治者的认可,是因为其 主张突出君主的权力,符合统治者的政治要求。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7.(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据《汉书》载,朱买臣说《春秋》 《楚辞》,汉武帝甚悦,拜为中大夫;主父偃学《易》《春秋 》被拜为郎中并多次提拔,公孙弘专心学习《公羊春秋》以 及各家解释《春秋》的著作而官至丞相之职。这则材料主 要表明 (     ) A.儒学在民间开始兴起  B.儒学地位显著提高 C.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D.平民将相大量涌现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人物因为熟读儒家经典 而被提拔升职,说明儒学地位提高。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从材料可以看出,材料中的人物因为熟读儒家经典 而被提拔升职,说明儒学地位提高。 [答案]    B

8.(基础再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 政”思想的是 ( )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8.(基础再现)董仲舒的新儒学思想主张中,体现儒家的“仁 政”思想的是 (     ) A.“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B.“天人合一”和“天人感应” C.“三纲五常”   D.轻徭薄赋,减轻人民负担 [解析]    儒家的仁政思想主要是指为了巩固统治,“省刑罚, 薄税敛”,减轻人民负担,缓和阶级矛盾。 [答案]    D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9.(基础再现、视角拓展)董仲舒说:“后人言大一统者,咸指 万民归心,国家统一而说。”这说明在董仲舒看来,“春秋大 一统”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关系是 (     ) A.用君权神授的思想来巩固统一 B.用政治上的统一保证思想上的统一 C.儒家思想逐步成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D.用思想上的统一为政治上的统一服务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 ”为政治实践,思想为政治服务。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一种政治思想,“大一统 ”为政治实践,思想为政治服务。 [答案]    D

[解析] 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 扬君权神授。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0.(视角拓展)秦始皇、汉武帝、唐玄宗等古代帝王都曾到 泰山举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 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 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共同用意在于 (     ) 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 C.宣扬君权神授  D.报答天地之恩 [解析]    从材料内容分析,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宣 扬君权神授。 [答案]    C

[解析]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 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1.(基础再现、视角拓展)清朝学者赵翼说:“西汉开国,功臣 多出于亡命无赖;至东汉中兴,则诸将皆有儒者气象。”出现 “儒者气象”是因为 (     ) A.孔子有教无类   B.孔子创立儒家学派 C.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D.五经的流传 [解析]    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使儒学成为中 国主流思想,所以东汉时,“诸将皆有儒者气象”。 [答案]    C

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 董仲舒 ( )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2.(视角拓展、高度提升)有人认为董仲舒的“天人感应” 学说继承了儒家的“仁政”思想。这一观点主要是看到了 董仲舒 (     ) A.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B.提出“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C.认为天子受命于天,地位不可动摇 D.认为人君要爱护百姓,如果残暴,天将降灾祸于他

[解析]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 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解析]    本题只有C、D两项符合董仲舒的思想,其中D项董 仲舒“天人感应”思想继承了儒家“仁政”思想。 [答案]    D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二、非选择题(第13题20分,第14题20分,共40分) 13.(基础再现、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说:“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则达人。 ”“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 仁而死者也。”“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 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材料二 孟子曾对梁惠王说:“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 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 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 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 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之敌?故曰仁 者无敌,王请勿疑。”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6分)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材料三 有乱君,无乱国;有治人,无治法。……故法不能独 立,类不能自行;得其人则存,失其人则亡。法者,治之端也;君 子者,法之原也。故有君子,则法虽省,足以遍矣;无君子,则法 虽具,失先后之施,不能应事之变,足以乱矣。……君者,民之 原也。原清则流清,原浊则流浊。故有社稷而不能爱民,不能 利民,而求民之亲己爱己,不可得也。 ——《荀子·君道》 (1)根据材料一,归纳孔子的主要政治主张。(6分) (2)结合材料一、二,归纳孟子的主要政治主张。(6分) (3)结合材料一、三,归纳荀子的政治主张,指出荀子是怎样 继承发展孔孟思想的。(8分)

[答案] (1)政治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 德治民,遵循周“礼”。(6分)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答案]    (1)政治主张:“仁”是孔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主张以 德治民,遵循周“礼”。(6分) (2)政治主张: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主张“政在得民”, 反对苛政;给农民一定土地,不夺农时,宽刑薄税。(6分) (3)荀子主张以德治民,以法治国。法是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 依据,礼法并用才能维护国家的统治,礼义教化和刑罚奖惩二 者缺一不可。(4分) 荀子继承了孔子与孟子的“仁政”思想,对“礼”的内容作 了新的发展,即在“礼”的基础上又赋予了“法”的内容。 (4分)

14.(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4.(高度提升、能力综合)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代郡国学的首创者是景帝时蜀郡守文翁。汉武 帝即位后,对文翁兴学一事极为赞赏。下诏令天下郡国仿效, 设置学校官。从此,主持地方的官吏,渐次重视设置学官。 材料二 汉代地方政府中从事教育的官员,称郡国文学,文学 是地方学术官,除作为地方长官的学术顾问外,在建立起地方 官学之处,文学还负责进行教学活动,并向上司荐举“通明经 术者”,推广教化等。汉元帝时开始在各郡国设置五经百石 卒史,是为地方学官立品佚之始。文学的“百石”之俸禄虽 低,但其地位要比同品佚的其他地方属官高。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材料三 汉代各地教育活动主要是传授经学和实施教化。 一些发达的郡国学也仿效太学分经立官,进行专经教授。授 经目的在培养通晓儒家经典的郡县属吏,贯彻以“儒术饰吏 事”的统治策略。郡国学还是地方实施教化的得力工具。 它不仅教授生徒,而且面向社会推广教化,移风易俗。郡国学 经常通过“乡饮酒”“乡射”等传统典礼活动,向百姓宣扬 封建伦理道德,以达到“教化万民”的目的。 ——以上材料皆引自《汉代的太学和地方教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 何作用?(4分)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1)材料一说明汉武帝为汉代儒学发展采取了什么措施?有 何作用?(4分) (2)材料二表明汉代为促进地方教育的发展,设置了哪些官 职?如何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与地位?(6分) (3)根据材料三,汉代地方教育的途径有哪些?汉代教育的根 本目的是什么?(10分)

[答案] (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2分) 第十二单元 第26讲 [答案]    (1)措施:下诏在全国各郡国兴办学校。(2分) 作用:汉代地方教育逐渐得到发展。 (2分) (2)官职:郡国文学、五经百石卒史。(2分) 看待:这些官职的职责众多,地位相对较高,说明汉代对地方 教育的重视。(4分) (3)途径:传授经学、实施教化、专经教授等。(6分) 根本目的:向百姓传授儒家思想,宣扬封建伦理道德,以巩固 统治。(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