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開發史 《台灣歷史圖說》 第四章 美麗島的出現 指導:蘇一志 主任
「美麗之島」的由來 十六世紀葡萄牙人航經台灣時,望見島上草木蔥鬱、綠意盎然,遂稱台灣為:Ilha Formosa。葡語中Ilha為島嶼,Formosa為美麗的,Ilha Formosa即「美麗之島」。
台澎擁有不同的歷史脈絡 明鄭以前,台灣與澎湖各有其歷史脈絡。澎湖於宋代(約公元12世紀)便有漢人定居,於元代正式納入中國版圖,但僅有一水之隔的台灣卻直到清代才納入中國的疆域,可能因為台灣自古就是南島語族居住地,漢人移民因此劃地自限。
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使台灣成漢人移民地區 明代實施朝貢貿易與海禁政策,導致亞洲國際商品流通受阻。朝貢貿易,指外國惟有接受中國冊封,方能藉朝貢名義來與中國進行有限度的貿易。 十六世紀時,因中國明朝與日本足利幕府政府的勢力衰退,海上走私貿易活躍,「倭寇」猖獗。因走私貿易興盛,中國沿海交通路線也多樣化,原先未在國際路線的台灣,也成為交通路線要地之一。 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與荷蘭人相繼來到此海域,使東亞貿易圈與歐洲貿易圈連結。
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使台灣成漢人移民地區 荷蘭於1602年成立「荷蘭東印度公司」(簡稱VOC),其成立是為保護荷蘭在印度洋的貿易,並協助荷蘭掙脫西班牙統治的獨立戰爭。 為與中國貿易,荷蘭東印度公司在中國沿海尋找貿易根據地與中途站,1622年於澎湖建築防禦工事,但澎湖為中國屬地;1624年荷蘭東印度公司便轉而佔領台灣。他們在當時的「大員」即今台南安平,建立堡壘,「大員」也可寫作「台原」或「台灣」,後來成為台灣島的全稱。
因荷蘭東印度公司招募,使台灣成漢人移民地區 荷蘭人於大員所建立的堡壘即熱蘭遮城(Fort Zeelandia),或稱熱蘭遮堡、大員城,現今安平古堡為熱蘭遮城的遺跡。 在大員半島對岸,因明末逃難而來的中國移民漸增,便形成市鎮,1656年於此地興建另一座城堡,即普羅文西城。此城堡於19世紀毀於地震,1875年清政府於同一地點興建赤崁樓。熱蘭遮城與普羅文西城皆為西式城堡,其市街在城堡之外。
荷蘭據台時期(1624-1662) 荷蘭東印度公司於1624年佔領台灣至1662年被鄭成功驅逐,其統轄長達39年。期間,西班牙人於1626年佔領淡水、基隆一帶,但於1642年被荷蘭人驅逐,但西班牙人也於台灣北部留下痕跡,如三貂角即西班牙文的聖地牙哥。依據荷蘭人編製的「番社戶口表」,荷蘭人約管轄四成到五成的原住民人口。
新港社 荷蘭人來台後,為新港社人創造一套羅馬拼音文字,即「新港語」,為台灣南島民族擁有文字的開端。 新港社位於現今台南新市,為荷蘭人最初佈道的村社。荷蘭東印度公司至東亞的目的除貿易外還有傳教,1627年第一任牧師甘迪斯(Gerrgius Candidius)抵台,先在新港學習當地語言新港語,並至大員附近西拉雅族的社群傳教:新港、麻豆(今麻豆)、蕭壟(今佳里)、目加溜灣(今善化)與大目降(今新化)。
新港文書 荷蘭牧師教導原住民使用拉丁字母書寫其語言,即以拉丁字母來表音,拼寫其語言。其教導原住民使用文字影響深遠,拉丁化的新港與在荷蘭人離台後,繼續使用至少150年。 新港語不但用於翻譯聖經,也應用於生活上,如土地契約。民間所言「番仔契」即用新港語所書寫的土地契約,日據時代學者獎此類契約列為「新港文書」。新港語土地契約會單張出現。
文字、圖片資料來源: 《台灣歷史圖說(史前至一九四五年)》/周婉窈 著/台北市:聯經,1998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