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4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1 認識創業之財務 ( 資金 ) 及稅務問題 講師 : 蘇炳章 日期 : 92 年 8 月 12 日.
Advertisements

素问 太阴阳明论 医学院 中医系 教师: 郭煜晖. 题 解 本篇讨论了足太阴脾、足阳明胃的生理功能、 病理变化,以及脾胃的相互关系。 故名: “ 太阴阳明论 ” 。
周围型肺癌 CT 征象 分 析 攀钢密地医院放射科. 周围型肺癌: 系指发生于段及 段支气管以远的肺癌,约占原发性 支气管肺癌的 1/4 ,以腺癌多见。 其发病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吸烟、 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 射、饮食与营养等。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癌症学会将结核列为肺癌发病 因素之一。尤其是结核瘢痕者,男.
结合实际解读藏獒标准 中国畜牧业协会犬业分会副主任 —— 张晓峰. 行业流行语 它的超群毛量震惊世人,高耸的头峰、丰密的 被毛、饱满的臀部饰毛以及飘逸的腿部绯毛皆 展露绝难匹敌的品质,骨量亦是不俗,一见难 忘,感受视觉上的无限震撼! 它拥有一副业界罕见的绝佳头版,方正之余又 不失圆浑饱满,超低的发毛点仿若起于那短方.
高齡自主學習團體終身學習試辦計畫經費核銷
硫化氢中毒及预防 硫化氢的特性与危害 硫化氢(H2S)是无色气体,有特殊的臭味(臭蛋味),易溶于水;比重比空气大,易积聚在通风不良的城市污水管道、窨井、化粪池、污水池、纸浆池以及其他各类发酵池和蔬菜腌制池等低洼处。 硫化氢属窒息性气体,是一种强烈的神经毒物。硫化氢浓度在0.4毫克/立方米时,人能明显嗅到硫化氢的臭味;70~150毫克/立方米时,吸入数分钟即发生嗅觉疲痨而闻不到臭味,浓度越高嗅觉疲劳越快,越容易使人丧失警惕;超过760毫克/立方米时,短时间内即可发生肺气肿、支气管炎、肺炎,可能引起生命危险;
腹部损伤病人的护理.
2013届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毕业设计(论文) 启动报告
如何提昇兒童語言及學習能力.
自傳 82410陳信宏.
第二章 人(虫)口-资源-环境动力模型 2007.
~麗寶樂園~ 麗寶樂園位於台中市后里區安眉路月眉糖廠後方、接近泰安休息站,面積廣大約為200公頃,麗寶樂園是麗寶樂園國際開發股份有限公司與台糖公司合作的大型遊樂區;麗寶樂園園區分為三部分,東側為複合休閒區、中央為綜合育樂區、西側屬家庭娛樂區,包含有主題樂園、水上樂園、歡樂街、好萊塢劇場、主題旅館、渡假村、企業家具樂部、文化藝術區、馬術中心等設施。
報告人 方萱玉 100上學期教學組業務報告.
台北縣98年三鶯區語文研習 --建國國小 修辭與標點符號 福和國中廖惠貞
第 三 节 电磁铁的应用.
国医门诊部 白癜风诊治规范及工作流程.
有三件事我很確定: 第一、愛德華是吸血鬼 第二、出於天性,他渴望喝我的血 第三、我無可救藥地愛上他了……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0 引言 2-1 微分方程的建立及线性化 2-2 传递函数 2-3 结构图 2-4 信号流图.
不治已病治未病 宋汉秋 焦作市中医院.
第二章 线性离散控制系统 Linear Discrete-Time Control Systems
肝损伤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 林 艳.
项目进度管理.
跳楼价 亏本大甩卖 清仓处理 买一送一 5折酬宾. 跳楼价 亏本大甩卖 清仓处理 买一送一 5折酬宾.
企业税收筹划与税务风险管理 暨南大学财税系 沈肇章.
罹癌=被判死刑嗎?.
第五章 关税法 王小宁教授 三峡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栖霞区初三“千人培优”空中课堂 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 王 涵 2015年12月27日.
目 錄 壹、緣由 貳、問題解析 參、問題歸納 肆、因應對策 伍、評鑑獎勵 陸、追蹤考核 1.
企業(委任經理人)留才 退休規劃與稅賦利基.
再生能源簡介.
电子信息系 苏虎 《计算机仿真》第三章 连续系统的数字仿真通用算法 电子信息系 苏虎
拉普拉斯变换.
第二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 数学模型的定义 数学模型: 描述系统变量间相互关系的动态性能的运动方程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
§2.4 结构图与信号流图 信号流图及梅逊公式 烟台大学光电信息学院.
公務員廉政倫理規範.
組 員: 王 新 惠 吳 映 暄 李 盈 慧 廖 香 涵 盧 姵 華 訪談日期:
第二章 運動學 二-1 運動學的意義 二-2 直線(一維)運動 二-3 平面(二維)運動 二-4 拋體運動 二-5 相對運動 第二章 運動學.
第五章 线性系统的频域分析 §1 频率响应及其描述
第十四章 网络函数.
自动控制原理.
数学模型: 数学表达式 - 第二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第一节 控制系统微分方程的编写 微分方程 差分方程 状态方程 等等
3.3 温度变送器 * 与测温元件配合使用,将温度或温差信号转换成为标准的统一信号;
第四章 连续系统的复频域分析 4.1 拉普拉斯变换的定义、收敛域 4.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4.3 拉普拉斯逆变换
第 14 章 触发器和时序逻辑电路 14.1 双稳态触发器 14.2 寄存器 14.3 计数器 14.4 由 555 定时器组成的单稳
放大电路中的负反馈 主讲教师:李国国 北京交通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工电子基地.
第3章 时域分析法 基本要求 3-1 时域分析基础 3-2 一、二阶系统分析与计算 3-3 系统稳定性分析 3-4 稳态误差分析计算.
第十一章 线性动态电路 暂态过程复频域分析 1 拉普拉斯变换 2 拉普拉斯变换的基本性质 3 拉普拉斯逆变换
第三章 控制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二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8) 2-1 控制系统的时域数学模型(2) 2-2 控制系统的复域数学模型(2) 2-3 控制系统的结构图(4)
常用的直流电动机有:永磁式直流电机(有槽、无槽、杯型、 印刷绕组) 励磁式直流电机 混合式直流电机 无刷直流电机 直流力矩电机
第7章 线性离散系统的分析与校正 1.
圓周 認識圓 圓的認識 圓面積.
8-1 题图8-1所示电路中,开关闭合已经很久,t=0时断开开关,试求t≧0时的电感电流iL(t) 。
地圖技巧練習(1) CE 97地圖 2005年4月11日.
第四节 动态结构图 一、建立动态结构图的一般方法 二、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与化简
自动控制原理 第3章 自动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主讲教师:朱高伟 核桃仁.
实验2.9 RC一阶电路的响应测试 一、实验目的 2. 学习电路时间常数的测量方法。 3. 掌握有关微分电路和积分电路的概念。
第二节 一阶系统性能分析 一、一阶系统的数学模型 二、一阶系统的时域响应及性能分析
教網單一入口請假系統操作步驟 人事室.
第四章 恒定电流的电场和磁场 §4.1  恒定电流的电场 §4.2  恒定电场与静电场的比拟 §4.3  恒定磁场的基本方程 §4.4  恒定磁场的矢量磁位 §4.5  介质中的磁场 §4.6  恒定磁场的边界条件 §4.7  电感的计算 §4.8  恒定磁场的能量和力.
宝 贝.
自动控制原理1 总结与复 习 基本概念 基本理论 基本方法.
集中保管有價證券 提存帳簿劃撥作業介紹 (發行人版)
組員:.
 主講人:楊文明主任委員   106/06/30 中華電信職工福利委員會台北分會業務簡介.
温故 1、实践的特点? 2、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
第十八章 电功率 18.4 焦耳定律 制作: pyzxwfx 单位:平遥中学.
9.3 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放大电路不仅要有合适的静态工作点,而且要保持静态工作点的稳定。由于某种原因,例如温度的变化,将使集电极电流的静态值 IC 发生变化,从而影响静态工作点的稳定。 上一节所讨论的基本放大电路偏置电流 +UCC RC C1 C2 T RL RE + CE RB1 RB2 RS ui.
第九章 基本交流電路 9-1 基本元件組成之交流電路 9-2 RC串聯電路 9-3 RL串聯電路 9-4 RLC串聯電路
第7章 波形产生与信号变换电路 7.1 正弦波产生电路 7.2 电压比较器 7.3 非正弦波产生电路 7.4 信号变换电路 7.5 辅修内容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章 控制系统的数学模型 2.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2.2 传递函数 2.3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4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2.6 系统的传递函数 习题

2.1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微分方程是在时域中描述系统动态特性的数学模型。 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是建立数学模型的重要环节。 研究控制系统时常用的传递函数、 动态结构图等都是在微分方程的基础上衍生出来的。

一般线性定常系统或元件的典型形式为   (2-1)  

图 2-1 带阻尼的弹簧系统

2.1.1 机械系统 例2.1 带阻尼的弹簧系统如图2-1所示, 试列写系统的微分方程。 解 (1) 明确输入、 输出量。 外作用力F为输入变量, 位移x为输出变量。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设质量m相对于初始平衡状态的位移、 速度和加速度分别为x、 dx/dt和d2x/dt2。 根据牛顿定律得

(2-2) 其中, k为弹簧的弹性系数, f为阻尼器的粘性摩擦系数。 (3) 整理, 得系统数学模型: (2-3)

2.1.2 电路系统 例2.2 已知一RLC电路如图2-2所示, 试列写其微分方程。 解 (1) 明确输入、 输出量。 uo(t)为输出量, ui(t)为输入量。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2-4) (2-5)

图 2-2 RLC电路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由式(2-5)得 代入式(2-4), 得 (2-6)  

2.1.3 机电系统   例2.3 已知一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如图2-3所示, 试列写其微分方程。 图中, u(t)为电枢电压; Ea为反电动势; Ia为电枢电流; Ra为电枢电阻; La为电枢电感; M为电磁力矩; Ω为电机角速度; J为电动机总的转动惯量; f为电动机和负载折算到轴上的等效粘性阻尼系数; If为励磁电流(常数)。    解 (1) 明确输入、 输出量。 输出量为Ω, 输入量为u(t)。

图2-3 直流电动机系统

(2) 建立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 在他励直流电动机系统中有机械运动及电磁运动, 二者之间还存在耦合。 根据几种关系建立的输入、 输出量的动态联系为 机械运动: (2-7) 电磁运动: (2-8)

机电之间的耦合关系: Ea=CeΩ        (2-9) M=CmIa        (2-10) 其中, Ce为电动机电势常数; Cm为电动机力矩常数。

(3)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数学模型。 消去中间变量Ea、 Ia和M, 得 (2-11)

当电动机的电感La和粘性摩擦系数f较小时, 二者对系统的动态影响可以忽略不计, 则式(2-11)可以简化为  (2-12) 其中 称为电动机的机电时间常数。

2.1.4 非线性方程的线性化  严格说, 现实系统中的元件几乎都具有不同程度的非线性, 所以对于系统的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之间的关系来说, 其实应该用非线性动态方程来加以描述。 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 非线性因素都比较弱, 可以将它们近似为线性元件, 然后用线性微分方程加以描述。 然而, 有的元件的非线性程度较为严重, 如果简单地将它们看作线性元件, 则会使建立的数学模型与实际情况偏离过大, 从而导致分析结果出现错误。

通常采用“小偏差法”对非线性方程进行线性化。 应用“小偏差法”的条件是输入变量和输出变量的函数及各阶导数值在预定的工作点附近都存在。 该方法的实质是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将非线性曲线用一段直线来代替。 方法如下。 设非线性函数y=f(x), 其特性如图2-4所示。

图 2-4 非线性特性

图中, A点为工作点, y0=f(x0)。 x、 y在工作点附近做小范围增量变化, 即当x=x0+Δx 时, 有y=y0+Δy。 则函数y=f(x)在工作点附近可以展开成泰勒级数: (2-13)

当Δx很小时, 可以忽略上式的高次项, 则式(2-13)可以改写为 y=f(x0)+f′(x0)Δx      (2-14) 或 y-y0=f′(x0)Δx       (2-15) 即 Δy=f′(x0)Δx      (2-16)

对于式(2-16), 如果略去增量符号Δ, 那么非线性函数y=f(x)在工作点处的线性化方程就是 y=f′(x0)x         (2-17) 令k=f′(x0), 则有 y=kx          (2-18)

2.2 传递函数 2.2.1 传递函数的概念 设RC电路如图2-5所示, 输入电压为ui(t), 输出电压为uo(t)。 (2-19) 2.2 传递函数 2.2.1 传递函数的概念    设RC电路如图2-5所示, 输入电压为ui(t), 输出电压为uo(t)。   (2-19) 令RC=T, 上式改写为 (2-20)

图2-5 RC电路

设初始值uc(0-)=0, 对式(2-20)进行拉氏变换, 得 TsUo(s)+Uo(s)=Ui(s)       (2-21) 比较式(2-20)和式(2-21)可以看出, 只要将微分方程中的d/dt变为s; uo(t)变为Uo(s); ui(t)变为Ui(s), 就可以得到象方程。 二者的结构、 项数、 系数和阶次完全一致。

将式(2-21)整理, 得  (2-22) 式(2-22)中, Uo(s)和Ui(s)分别为输出量和输入量的象函数。 由式(2-22)可知, Uo(s)和Ui(s) 的比值是s的有理分式函数, 只与系统的结构和参数有关, 而与输入信号无关。 由于它包含了微分方程(2-19)中的全部信息, 故可以用它作为在复频域中描述RC电路输入-输出关系的数学模型, 可记为

(2-23) 这一关系可以用图2-6所示的方框图表示, 输入信号经过G(s)动态传递到输出, 故称G(s)为RC电路的传递函数。

图2-6 RC电路方框图

2.2.2 传递函数的定义    传递函数是指在零初始条件下, 线性定常系统输出变量的拉氏变换象函数与输入变量的拉氏变换象函数之比。    设线性定常系统为 (2-24)

设初始值为0, 对式(2-24)两边进行拉氏变换得 (a0sn+a1sn-1+…+an-1s+an)C(s) =(b0sm+b1sm-1+…+bm-1s+bm)R(s) (2-25) 根据传递函数的定义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为  (2-26)

2.2.3 传递函数的性质 (1) 传递函数是将线性定常系统的微分方程经拉氏变换后导出的, 因此传递函数的概念只适用于线性定常系统。    (2) 传递函数是复变量s的有理分式函数, 通常n≥m, 且所有的系数均为实数。    (3) 传递函数只取决于系统或元件的结构和参数, 与输入量的形式和大小无关。    (4) 传递函数是在零初始条件下求得的。

2.2.4 传递函数的求法    1. 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求传递函数     首先列写出系统的微分方程或微分方程组, 然后在零初始条件下求各微分方程的拉氏变换, 将它们转换为s域的代数方程组, 消去中间变量, 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例2.4 试求例2.2中RLC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有 (2-27) (2-28)

在零初始条件下, 将上两式进行拉氏变换得 (2-29) (2-30) 消去中间变量I(s)后, 得 (LCs2+RCs+1)Uo(s)=Ui(s)   (2-31) 根据传递函数的定义, 可得RLC电路的传递函数为 (2-32)

2. 用复阻抗的概念求电路的传递函数    在电路中有三种基本的阻抗元件: 电阻、 电容、 电感。 流过这三种阻抗元件的电流i与电压u的关系是 电阻: u=Ri;  电容: ;   电感: 。

对以上各等式两边作拉氏变换(零初始条件), 得: 电阻: U(s)=RI(s) 可见电阻R的复阻抗仍为R。 电容: 整理得 可见电容的复阻抗为1/(Cs)。

电感: U(s)=LsI(s) 可见电感的复阻抗为Ls。 复阻抗在电路中经过串联、 并联, 组成各种复杂电路, 其等效阻抗的计算和一般电阻电路完全一样。 通过复阻抗的概念可以直接写出一个电路的传递函数, 省掉了微分方程的推导和计算过程, 从而减小了计算量。

例2.5 试用复阻抗的概念求例2.2所示电路的传递函数。 解 根据基尔霍夫定律, 有 (2-33) 整理得 (2-34)

2.3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控制系统的动态结构图(方框图)是描述系统中各变量间关系的数学图形。 应用动态结构图可以简化复杂控制系统的分析和计算, 同时能直观地表明控制信号在系统内部的动态传递关系, 因此在控制理论中的应用十分广泛。

2.3.1 动态结构图    动态结构图是系统中各环节函数功能和信号流向的图形表示, 由函数方框、 信号线、 信号分支点、 信号相加点等组成(如图2-7所示)。    (1) 信号线(如图2-7(a)所示): 表示输入、 输出通道, 箭头代表信号的传递方向。    (2) 函数方框(传递方框, 如图2-7(b)所示): 方框内为具体环节的传递函数。

(3) 信号相加点(综合点、 比较点, 如图2-7(c)所示): 表示几个信号相加减。    (4) 信号分支点(引出点, 如图2-7(d)所示): 表示同一信号输出到几个地方。  

图2-7 动态结构图的基本组成部分

2.3.2 动态结构图的绘制    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的绘制步骤如下:    (1) 根据信号传递过程, 将系统划分为若干个环节或部件。    (2) 确定各环节的输入量与输出量, 求出各环节的传递函数。    (3) 绘出各环节的动态结构图。    (4) 将各环节相同的量依次连接, 得到系统动态结构图。

例2.6 试绘制图2-8所示RC电路的动态结构图。 图 2-8 RC电路

解 (1) 根据信号传递过程, 将系统划分为四个部件: R1、 C1、 R2、 C2。    (2) 确定各环节的输入量与输出量, 求出各环节的传递函数。   R1:  输入量为ui-u1, 输出量为i1; 传递函数为

C1: 输入量为i1-i2, 输出量为u1; 传递函数为 R2: 输入量为u1-uo, 输出量为i2; 传递函数为 C2: 输入量为i2, 输出量为uo; 传递函数为

(3) 绘出各环节的动态结构图(如图2-9所示)。 (4) 将各环节相同的量依次连接, 得到系统动态结构图(如图2-10所示)。

图 2-9 RC电路各部件的动态结构图

图 2-10 RC电路的动态结构图

2.3.3 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方式    动态结构图的基本连接方式有三种: 串联、 并联、 反馈。 复杂系统的动态结构图都是由这三种基本的连接方式组合而成的。 1. 串联 如图2-11所示, 在串联连接方式中, n个环节首尾相连, 前一个环节的输出作为后一个环节的输入, 这种连接方式称为串联。

图 2-11 串联环节

n个环节串联后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2-35)

2. 并联 如图2-12所示, 在并联连接方式中, n个环节的输入相同, 而总输出为各环节输出的代数和, 这种连接方式称为并联。

图 2-12 并联连接

n个环节并联后的总传递函数等于各环节的传递函数之代数和: (2-36)

3. 反馈    图2-13所示为反馈连接方式的一般形式, 其特点是将系统的输出信号C(s)在经过某个环节H(s)后, 反向送回到输入端。

图 2-13 反馈连接

从E(s)到C(s)的通道称为前向通道, 从C(s)到B(s)的通道称为反馈通道。 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在系统中形成闭合回路。 从R(s)到C(s)的传递函数称为闭环传递函数, 一般用Φ(s)表示。 根据反馈信号加在相加点的极性, 反馈连接方式可以分为负反馈和正反馈。 由图2-13可知, 在负反馈的情况下: C(s)=G(s)E(s)=G(s)[R(s)-B(s)]=G(s)[R(s)-H(s)C(s)] 即 [1+G(s)H(s)]C(s)=G(s)R(s)             

整理得 (2-37) 相应的, 在正反馈的情况下: (2-38) 如果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H(s)=1, 则称闭环系统为 单位反馈系统。

2.4 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2.4.1 相加点的移动 1. 相加点的前移    将图2-14(a)中G(s)方框之后的相加点移到方框之前, 需要在被挪动的通道串上1/G(s) 方框, 其等效结构如图2-14(b)所示。

图 2-14 相加点的前移

移动前          C(s)=R(s)G(s)±X(s) 移动后 移动前后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2. 相加点的后移    将图2-15(a)中G(s)方框之前的相加点移到方框之后, 需要在被挪动的通道串上G(s) 方框, 其等效结构如图2-15(b)所示。 移动前 C(s)=[R(s)±X(s)]G(s) 移动后 C(s)=R(s)G(s)±X(s)G(s)=[R(s)±X(s)]G(s)   移动前后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图 2-15 相加点的后移

  3. 相加点之间的移动 将图2-16(a)中的两个相加点交换位置之后, 其等效结构如图2-16(b)所示。 移动前 C(s)=R1(s)±R2(s)±R3(s) 移动后 C(s)=R1(s)±R3(s)±R2(s)   移动前后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这说明相加点之间可以任意移动。

图 2-16 相加点之间的移动

2.4.2 分支点的移动 1. 分支点的前移    将图2-17(a)中G(s)方框之后的分支点移到方框之前, 需要在被挪动的通道串上G(s) 方框, 其等效结构如图2-17(b)所示。 移动前 C(s)=R(s)G(s) 移动后   移动前后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图2-17 分支点的前移

2. 分支点的后移    将图2-18(a)中G(s)方框之前的分支点移到方框之后, 需要在被移动的通道串上1/G(s)方框, 其等效结构如图2-18(b)所示。 图 2-18 分支点的后移

移动前 C(s)=R(s) 移动后 移动前后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3. 分支点之间的移动 将图2-19(a)中的两个分支点交换位置之后, 其等效结构如图2-19(b)所示。 移动前后相邻分支点的输出相同, 可见二者是等效的。 说明分支点之间可以任意移动。

图 2-19 分支点之间的移动

例2.7 化简图2-10所示RC电路的动态结构图, 并求出传递函数。    解 这是一个多回路的动态结构图, 图中有多处交叉, 所以必须移动相加点和分支点, 消除交叉连接, 使各个回路互相分离。 移动过程如图2-20(a)、 (b)、 (c)所示, 从而求得系统的传递函数: (2-39)

图 2-20 RC电路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过程

2.5 信号流图与梅逊公式 信号流图与动态结构图一样, 也是一种描述控制系统信号传递关系的数学图形, 它比动态结构图更简洁。 利用梅逊公式可以避免复杂的动态结构图的等效变换, 直接写出信号流图或动态结构图所描述的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

2.5.1 信号流图的组成    信号流图的基本单元有两个: 节点和支路。 在图2-21所示的信号流图中, 节点表示系统中的变量或信号, 在图中用一个小圆圈表示。 支路是连接两个节点的有向线段, 支路上的箭头表示信号传递的方向; 两个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式叫做增益(相当于动态结构图方框中的传递函数), 增益标在相应的支路上。支路相当于一个乘法器, 信号流经支路时, 乘上支路增益变为另一信号。

如节点变量X2与其它变量的因果关系可以表示为: X2=aX1-dX4        (2-40) 节点具有两个特点: ① 节点所表示的变量等于流入该节点的信号之和。 ② 从节点流出的每一支路信号都等于该节点所表示的变量。 可见节点起到了动态结构图中相加点和分支点的作用(这一特点对于根据动态结构图画出信号流图而言是非常有用的)。

节点分为三种:    (1) 输入节点。 只有输出支路的节点, 又称为源节点, 用来表示系统的输入变量, 如图2-21 中的X1节点。   (2) 输出节点。 只有输入支路的节点, 又称为阱节点, 用来表示系统的输出变量, 如图2-21 中的X5节点。    (3) 混合节点。 既有输入支路, 又有输出支路的节点, 如图2-21中的X2、 X3、 X4节点。

图 2-21 信号流图

2.5.2 信号流图的绘制    信号流图可以根据系统的微分方程绘制: 在列写出系统的微分方程以后, 利用拉氏变换将微分方程转换为s域的代数方程; 再根据系统中各变量的因果关系, 将对应的节点从左到右顺序排列; 最后绘制出有关的支路, 并标出各支路的增益, 就可以得到系统的信号流图。 当然, 在画出系统的动态结构图的基础上, 也可以根据动态结构图绘制信号流图。

例2.8 试绘制图2-22所示RC电路的动态结构图对应的信号流图。

解 在动态结构图中的信号线上流动的信号对应于信号流图中的节点。 图2-22中有8个不同的信号: Ui、 E1、 I1、 E2、 U1、 E3、 I2、 Uo。    (1) 按从左到右的顺序, 画出上面的8个信号对应的节点。    (2) 按结构图中信号的传递关系用支路将这些节点连接起来, 并标出支路的信号传递方向。    (3) 将结构图中的传递函数标在对应的信号流图中的支路旁。 如果动态结构图的输出信号为负, 则信号流图中对应的增益也应该加一个负号, 如图2-23所示。

图 2-23 RC电路的信号流图

2.5.3 梅逊(S.J.Mason)公式  应用梅逊公式可以不进行结构变换而直接得到系统的传递函数。    梅逊公式为(对于动态结构图而言)   (2-41)

其中, Δ为系统的主特征式, 且: Δ=1-∑La+∑LbLc-∑LdLeLf+…   (2-42) ∑La为各回路的回路传递函数 回路传递函数是指每一个回路前向通道和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之乘积, 并且包含表示反馈极性的正、 负号。

例2.9 试用梅逊公式求图2-23所示RC电路的信号流图的传递函数。 例2.10 试用梅逊公式求图2-24所示动态结构图的传递函数。

图2-24 某系统的动态结构图

2.6 系统的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一般受到两类信号的作用。 一类是有用信号r(t), 即输入信号、 给定信号、 指令信号; 另一类是各种干扰信号n(t)。 输入信号r(t)加在控制装置的输入端, 即系统的输入端。 干扰信号n(t)一般作用在受控对象上, 但也可能出现在其他元部件上, 甚至夹杂在输入信号中。 一个系统往往有多个干扰信号, 一般只考虑其中主要的干扰信号。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结构如图2-25所示。 在控制系统中, 影响系统输出的因素不仅有输入信号r(t), 而且还有干扰信号n(t), 因此在研究系统被控量c(t)的变化规律时, 要同时考虑r(t)和n(t)的影响。 下面介绍控制系统中经常使用的几个系统传递函数的概念。

图 2-25 闭环控制系统的典型动态结构图

2.6.1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在图2-25中, 将反馈环节H(s)的输出端切断, 断开系统的反馈通道。 则反馈信号B(s)与输入信号R(s)的比值, 称为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 (2-51) 也就是说,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等于前向通道的传递函数与反馈通道的传递函数的乘积, 一般用Gk(s)表示。

需要注意的是: ① 要将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与开环控制系统的传递函数区别开来。 ② 闭环控制系统的开环传递函数与梅逊公式中的回路传递函数是不同的, 开环传递函数不包含反馈的极性。

2.6.2 给定输入信号r(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由于只考虑r(t)的作用, 因此可设n(t)=0, 图2-25简化为图2-26。   (2-52) 称Φr(s)为r(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而输出量为 (2-53)

图 2-26 r(t)作用下的系统动态结构图

2.6.3 扰动信号n(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由于只考虑n(t)的作用, 因此可设r(t)=0, 图2-25简化为图2-27。 图 2-27 n(t)作用下的系统动态结构图

输出量c(t)与扰动信号n(t)之间的闭环传递函数为 (2-54) 称Φn(s)为n(t)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而输出量为 (2-55)

2.6.4 系统的总输出    根据线性系统的叠加原理, 系统的总输出为给定输入r(t)和扰动输入n(t)引起的输出的总和, 将式(2-53)和(2-55)相加, 得到系统的总输出 (2-56)

2.6.5 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控制系统误差的大小反映了系统的控制精度, 故有必要分析误差与输入信号r(t)和扰动n(t)之间的关系。 闭环系统的误差e(t)是指给定输入信号r(t)和反馈信号b(t)之差:   e(t)=r(t)-b(t)       (2-57) E(s)=R(s)-B(s) (2-58)

1. r(t)作用下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令n(t)=0, 以E(s)为输出量, 将图2-25转换为图2-28。 求得 (2-59)

图 2-28 r(t)作用下的误差输出结构图

2. n(t)作用下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令r(t)=0, 以E(s)为输出量, 将图2-25转换为图2-29。 求得 (2-60)

图2-29 n(t)作用下闭环系统的误差传递函数

3. 系统的总误差   由叠加原理可得, 系统的总误差为 E(s) =Φer(s)R(s)+Φen(s)N(s) (2-61)

比较Φr(s)、 Φn(s)、 Φer(s)和Φen(s)可以看出, 它们都具有相同的分母——[1+G1(s)G2(s)H(s)], 即它们均具有相同的特征方程   该特征方程反映了它们共同的本质, 其根就是反馈控制系统的闭环特征根。

习 题 2.1 试列写出习题2.1图中各电路的动态方程。 2.2 试求习题2.2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习 题 2.1 试列写出习题2.1图中各电路的动态方程。 2.2 试求习题2.2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2.3 试求习题2.3图所示有源网络的传递函数。

习题2.1图

习题2.2图

习题2.3图

2.4 试用拉氏变换变换下列微分方程(初始值为0)。

2.5 系统的微分方程如下:

式中, T1、 T2、 K1、 K2、 K3均为正的常数, 系统的输入量为r(t), 输出量为c(t), 试画出动态结构图, 并求传递函数C(s)/R(s)。

2.6 系统微分方程如下: x1(t)=r(t)-c(t)-n1(t) x2(t)=K1x1(t) x3(t)=x2(t)-x5(t)

式中, T、 K1、 K2、 K3均为正常数。 试建立以r(t)、 n1(t)和n2(t)为输入量, c(t)为输出量的系统动态结构图。 2.7 试将习题2.7图所示的动态结构图转换为信号流图。 2.8 分别用等效变换及梅逊公式求解习题2.8图所示各图的传递函数C(s)/R(s)。 2.9 试求习题2.9图所示系统分别在输入信号和扰动信号作用下的闭环传递函数, 并求系统的总输出。

习题2.7图

习题2.8图

习题2.9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