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与张幼仪
徐志摩与林徽因
徐志摩与陆小曼
英国剑桥大学 高中必修一 高 霞
中国现代诗人简介 现代诗诞生于五四运动前夕,它不断接受外来影响并溶化在自己民族风格中,涌现了众多艺术流派。 代表作家有郭沫若、闻一多、艾青等。闻一多、臧克家和徐志摩都是我国新诗发展史上的先驱,虽然他们风格迥异,生活道路也各不相同,但都为我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徐志摩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1897——1931 现代诗人,散文家。 别名:南湖,云中鹤 浙江省海宁人。 追求“爱,自由和美” 主要作品有诗集: 《猛虎集》 《志摩的诗》 《翡冷翠的一夜》
英国· 伦敦 剑桥大学
康 桥
那榆阴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我敢说,康河是世上最美的一条水! ______徐志摩
“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 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意识是 康桥给我胚胎的。” ——《吸烟与文化》 康桥情结
再别康桥 徐志摩
.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风格。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含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鉴 赏 要 点 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1、这首诗的离别对象特别,不是一般离别诗中的“人”而是自己深爱着的康河。 鉴 赏 要 点 构思别致,不落俗套; 1、这首诗的离别对象特别,不是一般离别诗中的“人”而是自己深爱着的康河。 2、这首诗以“轻轻”“悄悄”“沉默”造成一种寂然无声的寂静环境,排除了离别中因“伤别”而产生的沉重感,可谓是“此时无声胜有声”。 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意象选择独具特色; 选取云彩、金柳、青荇、星辉等自然景物,营造出一种独特的清新感。 喻成“夕阳中的新娘”,这样就把无生命的景物化作有生命的活物。那金色的枝条随风轻轻摇摆,影子倒映在水中,像美丽的新娘。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的心头荡漾。景中见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在一起。 “河畔的金柳” 其他意象的选择也如此。绿油油的水草在柔波里招摇,仿佛在向诗人招手示意。而到晚上泛舟归来,水波与星光交相辉映,所以诗人情不自禁地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诗人的快乐通过恰当的意象选择达到了顶点。这正是本诗意象选择的独具特色之处。
<<再别康桥>>的音乐美 1、 ,音节和谐,节奏感强。 押韵 2、回环复沓, 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 首节和末节 3、诗中不仅用顶真、拟人来增强诗的抒情味,而且各个比喻也新鲜准确,形象生动,如流水般自然淌出。
<<再别康桥>>的绘画美 全诗几乎每一节都包含一个可以画得出的画面。 诗人使用了色彩较为绚丽的词语,给人带来视觉上美的享受。例如:云彩,金柳,夕阳,波光,艳影,青荇,彩虹,青草,星辉斑斓等。另外,加之一些动作性很强的词语,如“招手”“荡漾”“揉碎”“挥一挥”等,使每一幅画面都有立体感,给人以流动的感觉。
<<再别康桥>>的建筑美 节的匀称和句的整齐。 全诗共七节,每节两句,单行和双行错开一格排列,无论从排列上,还是从字数上,都整齐划一,给人以美感。
A 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对《再别康桥》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 优美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色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拓展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延伸 偶 然 徐志摩 C 拓展 对下面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延伸 偶 然 徐志摩 我是天空里的一片云, 偶尔投影在你的波心—— 你不必讶异, 更无须欢喜—— 在转瞬间消灭了踪影。 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 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 你记得也好, 最好你忘掉, 在这交会时互放的光亮! A.这首诗把“偶然”这样一个极为抽象的时间副词形象化,充满情趣,富有哲理,不但珠圆玉润,朗朗上口,而且余味无穷,溢于言外。 B.此诗写的是两件比较实在的事情,一是天空里的云偶尔投影在水里的波心,二是“你”“我”(都是象征性的意象)相逢在海上。 C.如果我们用“我和你”“相似”之类的标题,当会更富有诗味。 D.“云”、“波”、“你”、“我”、“黑夜的海”、“互放的光亮”等意象及其之间的关系构成,都可以因为读者个人情感阅历的差异,及体验强度的深浅而进行不同的理解。
作业: 背诵这首诗。 总结这首诗中的意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