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讲 腹外疝 医学院 杜开南
疝:是指人体组织或器官一部分离开了原来的部位,通过人体间隙、缺损或薄弱部位进入另一部位。 腹外疝 腹内疝 疝(气) 腹 疝
先天性膈疝是因一侧或两侧膈肌 有缺陷,腹部脏器进入胸腔所致。
第二十八章 腹外疝
1.熟悉腹外疝的概念、病因、病理解剖、临床类型及表现;了解其病理解剖特点; [目的要求] 2学时 1.熟悉腹外疝的概念、病因、病理解剖、临床类型及表现;了解其病理解剖特点; 2.了解腹股沟疝的病因,熟悉其处理原则;掌握其临床表现、诊断及鉴别诊断; 3.了解股疝的临床特点。
第二十八章 腹外疝 一、概述 [概念] [病因及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类型] [处理原则] 二、腹股沟疝 三、股疝
一、概述 [概念] 腹外疝是由腹腔内脏器 或组织经腹壁薄弱点或缺损 向体表突出形成的包块。 一般按突出的部位 命名。
股疝 腹股沟疝 脐疝 切口疝
[病因及发病机制] (一)腹壁强度降低 1.先天性因素 如腹股沟管、脐部、股管 和海氏三角等处。 2.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损伤、感染等 1.先天性因素 如腹股沟管、脐部、股管 和海氏三角等处。 2.后天性因素 腹部手术、损伤、感染等 引起腹壁伤口愈合不良,肥胖等。 (二)腹内压力增高 1.三慢:慢性咳嗽、便秘、排尿困难。 2.腹部肿瘤、腹水、妊娠、婴儿啼哭等。
腹外斜肌 腹内斜肌 皮下组织 皮肤 腹横肌 腹横筋膜 腹膜 腹股沟管 精索
[腹股沟区局部解剖概要] 腹直肌外侧缘 髂前上棘与腹直肌 外侧缘的水平线 腹股沟韧带
[腹股沟区结构特点] 1.腹外斜肌在此区无肌组织,向下移行为腱膜; 2.腹内斜肌、腹横肌下缘达不到腹股沟韧带而形成弓状线,无肌覆盖、薄弱; 3.腹股沟管的存在:内有精索(子宫圆韧带)通过; 4.站立时,承受的压力比平卧时高3倍; 5.为疝气好发部位。 [腹股沟区结构特点]
[腹股沟区局部解剖概要]
[腹股沟区局部解剖概要]
[腹股沟区局部解剖概要]
[股管解剖]
[病理解剖] 典型腹外疝由 疝环、 疝囊、 疝内容物、 疝外被盖 组成。
1.疝环 腹壁薄弱点或缺损处。 2.疝囊 是壁层腹膜经疝环向外突出的部分。 分疝囊颈、疝囊体、疝囊底三部分。 3.疝内容物 经疝环进入疝囊的腹内脏器或组织,以小肠和大网膜最为多见。 4.疝外被盖 覆盖在疝囊以外的各层组织。
[临床类型及表现] 按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分: [临床类型及表现] 按病理变化和临床表现分: 1.易复性疝 (1)概念 是指疝内容物容易回纳入腹腔者。 (2)表现 ①包块 时隐时现 ②自觉症状 部分病人可出现如行走不便、 坠胀或隐痛不适等。
2.难复性疝 (1)概念 是指疝内容物不能回纳或不能完全回纳入腹腔者。 (2)表现 ①包块 时大时小 ②自觉症状 坠胀感或隐痛不适
3.嵌顿性疝 (1)概念 疝环较小而腹内压力突然增高 时,疝内容物强行扩张疝囊颈而进入,随 后因囊颈弹性收缩,又将内容物卡住,使 其不能回纳者。 (2)表现 ①腹痛→急性肠梗阻 ②肿块 痛性肿块
(1)概念 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及系膜受压不断加重,肠管血运障碍,即为绞窄性疝。 4.绞窄性疝 (1)概念 嵌顿如不能及时解除,肠管及系膜受压不断加重,肠管血运障碍,即为绞窄性疝。 (2)表现 ①腹痛→绞窄性肠梗阻 ②肿块 炎性肿块
二、腹股沟疝 分为腹股沟斜疝和直疝。约占各 类腹外疝的85%,其中斜疝约占腹股沟 疝的95%,男多于女;右侧多于左侧。 [概况]
腹内疝 斜疝90% 腹股沟疝 直疝5% 股疝3-5% 其它腹外疝—切口疝、脐疝、 其它疝——膈疝、脑疝 腹外疝 疝
[分类] (一)腹股沟斜疝 [概念] 疝囊经过腹壁下动脉外侧的腹 股沟管内环突出,向内、向下、向前斜 行经过腹股沟管,穿出腹股沟管外环, 并可进入阴囊者。 (二)腹股沟直疝 [概念] 腹内脏器经过腹壁下动脉内侧 直疝三角由后向前突出而形成的疝。
[病因] (一)腹股沟斜疝 睾丸的下降与斜疝的关系 1.先天性斜疝 原因 鞘状突未闭 婴儿啼哭 右侧睾丸下降较迟所以多见。
[病因] 2.后天性斜疝 原因 内环处发育缺陷 腹内斜肌及腹横肌薄弱 当腹内压增高时,不能发挥 保护作用,脏器随之突出。
[病因] (二)腹股沟直疝 原因 肌肉萎缩、肥胖 “三慢”
[病因] (二)腹股沟直疝 原因 肌肉萎缩、肥胖 “三慢”
[右直疝三角的解剖层次] 直疝三角
(一)腹股沟斜疝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1.肿块 (1)位于腹股沟区,呈椭圆形或梨形,上 部带蒂,可进入阴囊; [临床表现]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1.肿块 (1)位于腹股沟区,呈椭圆形或梨形,上 部带蒂,可进入阴囊; (2)外环松弛,咳嗽时有冲击感; (3)压迫内环,肿块不再脱出 2.自觉症状 坠胀感或隐痛不适。
巨大双侧腹股沟斜疝
(二)腹股沟直疝 [临床表现] 多见于年老体弱者。 1.肿块 腹股沟区内侧,呈半球形, 基底部较宽,不进入阴囊,压迫内环,包 块仍脱出。 1.肿块 腹股沟区内侧,呈半球形, 基底部较宽,不进入阴囊,压迫内环,包 块仍脱出。 2.自觉症状
斜疝与直疝鉴别 斜疝 直疝 发病年龄 多见于儿童及青壮年 多见于老年人 突出途径 经腹股沟管突出,可进入阴囊 又直疝三角突出,不进阴囊 疝块外形 椭圆或梨形,呈蒂柄状 半球形,基底较宽 压迫内环实验 疝块不再脱出 疝块仍可突出 外环 外环口松弛,咳嗽时手指有冲击感 外环口紧张,咳嗽时手指无冲击感 疝囊颈与腹壁下动脉的关系 精索在疝囊后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外侧 精索在疝囊外方,疝囊颈在腹壁下动脉内侧 嵌顿机会 较多 较少
股 疝 中年女性: 骨盆相对宽大 肌肉欠发达 怀孕分娩 股疝多见女性,最容易嵌顿.
[鉴别诊断] 透光试验 睾丸鞘墨积液 交 通 1.睾丸鞘膜积液 性 精 (1)可扪及包块上界; 索 (2)扪不到睾丸; 鞘 (3)阴囊透光实验阳性 2.交通性鞘膜积液 (1) 扪不到睾丸; (2)阴囊透光实验阳性 3.精索鞘膜积液 (1) 牵拉睾丸肿块可上下移动; (2) 透光实验阳性 [鉴别诊断] 透光试验 睾丸鞘墨积液 精 索 鞘 膜 积 液 交 通 性
4.隐睾 (1)阴囊一侧或双侧发育不全,阴囊内空虚扪不到睾丸。 (2)可在腹股沟区触及睾丸样肿物,挤压时有特殊的酸胀感 (3)B超、CT等可帮助诊断
[处理原则]——以手术为主。 (1)适应症 ①1岁以内婴儿; (2)处理 婴儿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 1.非手术疗法 ② 年老体弱的患者或伴有其他严重疾病。 (2)处理 婴儿可采用棉线束带或绷带压 住腹股沟管内环;其他患者用疝带。
2.手术疗法 (1)易复性疝、难复性疝 择期手术 (2)嵌顿性疝、绞窄性疝 急症手术 疝囊颈高位结扎术 疝修补术 疝成形术 要点: ①解除疝环压迫; ②保护周围脏器组织; ③正确判断肠管生命力。 肠管色泽; 蠕动功能; 动脉搏动。
显露疝囊 切开疝囊
显露疝内容物 高位缝扎疝囊颈
缝合腹股沟韧带与耻骨肌筋膜 缝合腹股沟韧带与耻骨韧带
[术后处理] 1.体位 平卧位→半卧位 2.饮食 3.局部置沙袋(食盐)压迫,托起阴囊,并密切观察肿胀情况 4.活动 术后3-5天,特殊者延迟 5.避免腹内压增高的因素 6.预防切口感染 7.术后3个月内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
各种脐疝外观
1500名硕士竞聘卖猪肉工作 女硕海归争面试(图) 2008年11月28日03:06 来源:人民网 自称中大研究生毕业的小邓卖猪肉一招一式已颇为娴熟。本版摄影 信息时报记者 何建
第二十九章 腹部损伤 1.简述腹股沟斜疝的临床表现? 2.腹外疝术后处理要点? 思考题 预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