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說心理學 超越心理學的態度與行為 新碩一劉琮琦 96451002
理論的形成背景 20世紀70年代的社會心理學危機 對個人主義的批評 對傳統方法的批判 對理論的批評
言說心理學的系譜 維根斯坦的語言哲學(語言遊戲) 奧斯汀(語言行動理論) 後結構主義與文學理論(蘿蘭巴特與傅柯) 人類學(民族誌法/常人方法學)
言說分析的流派比較 1)傳統社會心理學 言說心理學 批判言說心理學 2)批判言說心理學 v.s Van Dijk話語研究取徑 傅柯的論述研究
簡介 一般人對言說心理學的第一印象可能是「應用論述領域的概念來解決傳統心理學的問題」,然而言說(論述)心理學真正關切的問題恐怕是「人們如何透過語言(行動)來”做事”」(主體在語言),而非透過語言來理解人們心理在想些什麼(主體在心理,語言只是工具)。 本文一開始將簡單描述作者所採用的「批判論述心理學」和一般「論述心理學」分析取向的異與同,並以作者一項針對男性(man)和男性特質(masculinity)研究的質化資料為例,導入詮釋語庫(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意識型態的進退兩難(ideological dilemma)和主體位置(subject positions)的概念來進行實際的分析和說明,以避免紙上談兵的抽象說理。
一.概念釐清(1) 一般言說心理學的特點: 基本上是意向和功能上的分析 相當重視語境(因此分析所得到的結果不會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大結構或通用的現象,而應該比較停留在local層次的詮釋) 以價值中立的態度對建構的過程予以評述(descriptive analysis)
概念釐清(2) 批判言說分析的特點 在當下的語境中加入了歷史和文化的概念。 與傅柯論述的概念有關。(被組織化的可理解的型式”the institutional forms of intelligibility”) 人們在話語(discourse)中同時兼俱了生產者與產品兩種角色(在建構主體經驗的同時同步建築了主體概念)。 談話者的主體從特質理論/角色理論/到(無主體vs有主體的)建構實踐論 話語的使用(/行動)涉及了語言文化的爭霸(hegemony)。
概念釐清(3) 批判性言說分析的目的在於: 瞭解語言(及語言所建構的事物)常規化(normalization)的過程。 在不同的語言行動(/使用)中誰的利益被徹底服膺(be best served)。 補捉言說主體和論述間的矛盾關係。
二.作為一種論述的男子氣概 男子氣概(masculinity)被為是一種經由論述所建構和實踐的產物,而非男性與生俱來的性別特質。 本章定義下的論述範圍較廣,舉凡服裝、言行等均包含其中,也就是「傳統上與男性有關的(社會)實踐和特徵」(a normative form of behaviors)。 生物學上的性别概念(本質論/化約論 ) 社會化理論 言說心理學的性別流動概念 People’s gender identities remain relatively fluid, capable of adapting to the particular social settings or contexts in which people find themselves. Gender comes to be understood as something that is done or accomplished in the course of social interaction.
三.男子氣概論述的再生產 論述心理學對於性別的巔復性概念雖帶來了性別解放的可能(鼓勵了變異(variation)的發生),但實際上關於性別論述的實踐決非是天馬行空的(anything goes)。 性別認同(論述)不是自己說了算,而須進一步與社會他人協商甚或角力(共同建構以得到肯認),所以也與權力的運作脫不了干係。(Of course it is also their culture history which determines the kind of identities they can assume) 為了讓(關於自我的)性別認同論述能為他人接受,人們通常選擇較為典型的論述版本,圖方便並降低風險。 除了功能性或外界壓力的考量,典型論述半”entrenched in the daily life”以致另類論述失去了實踐的可能(out of practice)。
四.分析資料 本文之分析資料來自於1992~1993年間一 項關於「男性特質認同的建構」研究計劃中之訪 本文之分析資料來自於1992~1993年間一 項關於「男性特質認同的建構」研究計劃中之訪 問(談話)內容。資料之一源自17~18歲之中學男 學生,資料之二則來自就讀空大身份較具異質性 (aged:20~64/各自有不同的職業背景)的男學。 訪問主題主要和工作、家庭生活、性別、友誼和 大眾文化中的男性形象等議題有關。
五.三大分析概念(詮釋語庫) 根據Potter和Wetherell的定義詮釋語庫是” a lexicon or register of terms and metaphors drawn upon to characterize and evaluate actions and events.” 對於同一現象的不同描述一般而言都會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或使用(一組)相關的語言單位(/邏輯),此即詮釋語庫,是完成日常社會交往(/論述實踐)的基石。 詮釋語庫也可解釋為:經過歷史和文化歷練(成功的對話模板(pattern)。
分析 案例:Extract1~6 對於女性主義者形象(what is feminism)之兩大詮釋語庫: (1)想和男性(權力)平等的女性(從內涵面著手描述)及 (2)在外表、行為舉止和性情上較近似男性的女性。 Q (1)語庫和語庫間的分際為何? (2)在對話研究主中,受訪者的回答基本上受限於研究 者之提問,那麼我們是否可將提問者的問題視為蒐 尋語庫之語言線索?
五.三大分析概念(意識型態) Billing認為,Ideoglogy在本質上可被區辨為: (1)Intellectual Ideology (2)Lived Ideology (2)和(1)完全不同,其特徵為不一致、碎裂且自相矛盾。正是這種不統一性,讓社會互動和日常道理(sense-making)產生無限可能。因為這樣的dilemma可能是不同語庫的發源。 The different way of talking about an object or event do not necessarily arise spontaneously and independently, but develop together as opposing position in an unfolding, historical, argumentative exchange.(p.204)
分析 案例:Extract7~12 (I1)男主外女主內觀念的打破/男女平等 (I2)父母(至少之一) (I3)除了照顧孩子以 需陪伴孩子成長 外,夫妻應有獨立的 時間培養感情 Q 此種Ideology Dilemma和單純的”三思而後行”vs”思考太多不足以成事”的矛盾在性質上似乎不大相同?可不可以把這樣的Ideology Dilemma當作是一種共生關係,共同維繫者男主外/女主內的性別分工邏輯? Q Ideology Dilemma和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的關係究竟為何?是否某一主題中最普騙的Lived Ideology就是共通之詮釋語庫基源?不同的dilemma就等同於不同的詮釋語庫?
五.三大分析概念(自我定位) Althusser認為意識型態藉由吸引(/召喚)人們落入特定的位置和認同建構主題,據此,「主體性」(who we are)是一種意識型態的效果。 若從建構論的立場來看,自我的概念永遠和論述/文本有關,也就是說並不存在一個等待我們發掘或揭示的自我(pre-figured/pre-formed),存在的只是我們現在和過去所做的歷史性的以及跨文化的不同語言表述中所存在的多重自我。因此探討的問題不再是什麼是自我的真實本質,而是我們如何談論自我(如何替其賦予意義),以及在談話中自我如何被理論化。
分析 案例:Extract13~18 Subject Positioning Mr. Fighter (A man who seeks out and enjoys the challenge of risky situations, who has the courage or nerve to face his enemies without losing his cool) Mr. Average(masculine heroes are now alien, artificial and too extreme to be true) Mr. Unconventionality(Male-Nurse&Emotional Guy) Q在前面的例子中,自我指涉的是被發話者召喚的聽者;但在後面 的分析中,研究者探討的卻是言說者如何透過言語論述建構自 我。”自我定位/主體位置”的分析焦點在這兩種不同的論述中是否 有別?
六.結論 透過”Four in one night”的對話資料回顧三大主要概念 Interpretative Repertoires:對於同一事件主題不同的表述(/說法)立場 Subject Position:a)整體對話中對於男性性別角色的 自我定位 b)對話情境下的主體位置 Ideological Dilemma:是一種內在於culture common sense的特質,因為有這樣的特質,不同的主體位置會在dilemma中游移不定,選擇不同的詮釋語庫。 Q 在作者的概念裡,這三大分析概念似乎是相互影響的,分析概念的序列應用會否影響分析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