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刻板印象
前言 在傳統以男性為主的父權社會文化下,男性表 現陽剛的行為獲得讚賞。 女性在表現陰柔的行為上獲得讚賞,要求男性 要勇敢、獨立、理性、果斷、堅毅、主動,要 求女性要溫柔、整潔、文靜、被動、同情、依 賴、委婉。 久而久之逐漸形成男性就是要陽剛,女性就是 要陰柔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性別刻板印象是 如影隨形的伴隨在生活中的。
性與性別(sex vs. gender) 一個人出生之後,便由其生物上的性徵(sex)予以「男性」、「女性」的標 籤,此為生物上的性別;但是也由於此生物上之區分,在其社會化的過程中, 建構了社會性的性別(gender)。而當生物性別和社會性別畫上等號時,便 是性別不平等之開始。 「男女有別」--生物結構上確實如此,兩性生理結構之不同,除了表現在體 型、骨骼、重量、肌肉等差異,也同時反映在生理功能、感官、認知能力上。 從外型來看,男性比女性更為強壯有力,但是就此一體能上的差異,造成許 多人類社會中由男性支配女性的性別階層。然而,此差異並不能成為現今許 多社會中男性社會地位高於女性社會地位的合理化解釋。這樣以生物基礎的 差異來決定性別階層化的謬誤,最常見的例子就是性別與種族,也是現今社 會中許多社會不平等的最大根源。 雖然從外顯特徵來看,男性在體能上顯現出優勢,但是從生命力的角度來看, 女性的壽命平均要比男性較長,在胚胎時期,男性胚胎的夭折率也高於女性 胚胎。因此,兩性在生物上特性上確有區分,但並無優劣之說;許多社會行 為的表現是在社會文化期望之下所建構的。在許多社會發展的初期,一旦男 尊女卑的階層模式形成之後,便影響到後來社會角色的界定(例如職業區 隔)、社會/家務工作的分配(男主外、女主內)、社會資源的分配(財產 的分配與繼承)等。
生理結構 指兩性之間器官、外型、體能與感官知覺之異同。除了 生殖器官不同外,兩性之間在青春期之前,男性的體型 雖較女性大一些,但嚴格比較起來,兩者的差異相當些 微,直到青春期之後,差異才逐漸明顯。 一般說來,男性平均身高與體重超過女性,肌肉也較強 壯,所以較擅長舉重與投擲的運動;而女性脂肪較多, 所以較不畏寒冷且柔軟度較佳,擅於體操活動。基於這 些差異,人們常指派男女從事不同的工作與運動訓練。 事實上,許多實驗顯示,只要施以訓練,兩性之間的運 動或體能表現並不會因為性別不同而有所差異。在感官 知覺方面,兩性之間也有一些天生的差異,女性的味覺、 嗅覺、觸覺與高音的聽覺都比較敏銳,但是男性擁有較 佳的距離感、空間感與視覺敏銳度。值得注意的是,這 些先天的差異只要經過訓練就可以改善,而且個人之間 的差異往往大於性別之間的差異。因此,以性別為基礎, 區隔教育與工作的機會與內容是十分不恰當的。
性別階層化 性別階層化是社會階層化的一種現象。每一個社會在分配資 源時,往往會根據一些不同的特質而將人分群或分層,並且 讓不同群或層之間擁有的資源不相同也不相等,這種現象是 社會不平等。 當這種不平等的現象重覆又穩定的發生,並且形成比較定型 化的結構,一代傳一代時,就是社會階層化的現象。在階層 化的社會中,社會資源的分配依團體的階層而不同,呈現出 不平等的關係。有些團體因為屬於較高的社會階層而享有較 其他團體多的社會資源。主要的社會資源有三種: (1)生活機會:指影響生活水準的各項利益,例如教育、 健康、工作與財富等; (2)社會地位與聲望;以及 (3)政治影響力:指權力,那些可以影響他人或團體決策 的能力,或個人可從決策獲得利益的能力。擁有愈多社會資 源的團體,歸屬於其中的成員越能在社會生活中獲得優勢。 性別階層化就是指社會依性別將男性與女性劃分屬於不同的 社會階層,加上父權思想,男性階層高於女性階層,以至於 女性擁有的各項社會資源都較男性短少,形成兩性之間不平 等的基礎。
性別刻版化 性別刻版化(sex typing): 是教養男孩與女孩成為公認適合他們性別的行為的過程。 人們認 為女性應該是被動、依賴的,而男性則應該是主動與獨立。甚至 初生的嬰兒 的父母因性別不同而給予不同的標貼(labeling)。他們 描述女嬰比男嬰柔軟、脆弱 、嬌小、輪廓好、笨拙、注意力不集 中、漂亮、細緻;男嬰則比女嬰堅硬、協調、 警覺、倔強及強壯。 但他們的生理特徵並無差異,父母眼中男女嬰孩的不同,完全是 " 標貼"造成的。男女學齡前到了四歲時,已顯出明顯的性別差異, 而男孩對性別的認 同比女孩子的發展來得完全。 模仿: 經由觀察並模仿成人或其他"示範者"(models)的行為,經由耳濡目 染,習得 女性化或男性化的行為。由於絕大多數男人在孩子醒著 的時候並不在家,男孩子的 模仿學習常是從電視或閱讀中學習, 男孩子的性別角色強調不能做什麼,如不能模仿 母親或其他女性 的行為,女孩子則傾向學習到應該做什麼。其他的示範者如祖父 母 、朋友
防衛性認同(defensive identification): 男孩子認同並模仿父親的行為以解決"伊底帕斯情結",經由模仿學習父親, 他能夠象徵性地與母親維持關係,也用不著懼 怕父親。女孩因沒有閹割 恐懼,但以"安娜利奇認同"(anaclitic identification) 來解釋,女孩一方面又愛 又依賴母親,一方面又怕失去這種連結,所以促使她認同 母親。男同性 戀的形成是因認同的對象由父親轉為母親而造成,他也認同母親的性 對 象選擇,通常是母親比父親更具支配性,或父親比較懦弱畏縮。女性同性 戀者 是由於認同父親所致,小女孩否認她不具陰莖,因此扮演男性的角 色,並將女性 視為合適的性對象。 增強作用(reinforcement): 父母用獎懲的手段來強化,以塑造認可的行為, 如不同的玩具,不同的 衣服。父母對男孩加的壓力大過對女孩的,他們會很反對 "女性化"的行為 如擦口紅或女性打扮,但他們對女兒的"男性化"行為較少反對, 因為感覺 上做個男性比較好。 自我社會化(self-socialization): 心理學家Lawrence Kohlberg 認為當孩童 接納自己是"男孩"或"女孩"的標籤 後,會試圖使自己的行為符合自我的性別標籤, 性別刻版化的歷程就開 始。他們選擇的活動、態度和價值觀會反映他們的性別取向。
性別刻板印象形成與轉變 (一)影響性別刻板印象形成的相關因素探討如下: 1、家庭因素 兒童在家庭中與父母及兄弟姐妹共同生活,而 父母又為影響子女的重要因素,因其教養子女 的態度,及子女對其認同與模倣,直接或間接 形成子女的性別刻板印象,兄弟姐妹對角色學 習也具有影響力,有兄弟的女孩子易具男性化 特質,有姐妹的男孩子易具女性化特質等即可 說明
2、學校因素 教師的年齡、性別角 色態度、專業經驗、 教材表達、活動安排 等,在與學生互動中 皆影響了學生,其影 響程度可推論不亞於 父母之重要。而同儕 如手足,因而同儕的 性別與活動方式也會 對兒童性別角色產生 影響。
3、媒體因素 大眾傳播媒體迅速發 展及印刷業發達之後, 電視和書籍成為十分 普及的娛樂享受,但 卻也對兒童性別刻板 印象造成了影響 。
性別刻板印象改變的方法 究竟用什麼方法可以改變人的態度,心理學家們認為以傳 播手段,對被傳播者發生說服作用,所以社會刺激情境的 設計可使個人受影響改變態度。對學生而言,教師即是強 有力的傳播者,具權威性及可信賴性,甚至具吸引性,在 教學時,教師適時給予正確的兩性教育的知識,並引導男 女學生對自我做更深入的了解。其次,教科書及教材乃學 生訊息來源之一,若給予充滿性別歧視的訊息是危險的, 所有教育人員應從速提供師生具兩性平等觀念的課程教材。 至於消除性別刻板化的行為,Grossman等人(1994)曾提出 相關作法,Grossman和Grossman (1994)在其著作中以專門 章節提到消除性別刻板化的行為
查訪民情 為了更加了解現在年 輕人對性別刻板印象 的想法,我們做了一 百份的問卷來實地訪 問南女和一中的學生, 來探索這個留傳數千 年的傳統觀念是否還 留存,我們以其中四 個問題來製作圖表 【見左→】 Q1〉請問您家裡有沒有 重男輕女的觀念? Q2〉請問您是否曾因為 自己的性別而感受到不平 等的對待? Q3〉您是否覺得男生是 負責工作,女生負責顧家? Q4〉是否男性也可以擁 有女性化的特質;讓女性 擁有男性化的特質?
女生的看法
男生的看法
結論 重男輕女— 女性:好像有點感覺。(60%沒有或不確定) 男性:當然有!! (60%確定有) 性別不平等的對待— 女性:沒有吧?(75%以上沒有或不確定) 男性:開什麼玩笑!!當然有!!(90%確定有)
結論 男性工作,女性顧家— 女性:沒這回事!!(95%說沒有) 男性:有….吧?(40%說有、其他大多不確定) 擁有異性的特質— 女性:可以….吧。(50%說有,40%說沒有) 男性:可以….吧。(45%說有,38%說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