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统一性是以物质为本原、以意识为最高产物、以实践为中介的多样性的统一
总览 第四课 第一 框 第二单元 知识细解一 知识细解二 对点训练.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第1~2章 课堂模拟考试练习题 1、从物质与精神的关系来看,“画饼不能充饥”,这是因为 A. 精神与物质不具有同一性
碰撞 两物体互相接触时间极短而互作用力较大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第三讲 认识论.
5.1意识的本质.
课前几点说明 一、本课程的性质与类型: 思政专业主干专业课,是一门重要的“思想政治课”。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10.2 立方根.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生活与哲学》 高考第一轮复习.
马克思主义哲学 辩证唯物论 复习.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三章 世界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第四课 探索世界的本质 一、世界的物质性.
UI(用户界面)集训班 Illustrator 高级班.
《小学教育学》 模块二 小学教育源流 第五单元 小学教育走向的探究成果分享 自主学习指南.
二轮复习 生活与哲学 主讲人:黄石根 高三(17)班.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一课 认识世界 尊重实际 第一节 客观世界的本来面目.
2-7、函数的微分 教学要求 教学要点.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1.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06/04.
第五章 人类历史之谜的探究 ——人类社会的基础和本质特征 社会历史观及其基本问题 从自然界向人类社会过渡的辩证法 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一、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 二、意识的能动作用。
第二章 物质与世界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本章明确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唯物主义基本原理。学习本章要求弄懂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运动观、时空观。理解社会的物质性,搞清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及人工智能的实质和意义。 重点与难点: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意义。自在世界与人类世界的关系。意识的本质。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生活与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2018/9/2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心理学 和 新纪元运动.
第十章 方差分析.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第五课 把握思维的奥妙.
超越自然还是带来毁灭 “人造生命”令全世界不安
第一节 土地利用对生态系统的干扰与生态重建.
§6.7 子空间的直和 一、直和的定义 二、直和的判定 三、多个子空间的直和.
专题一: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一) 教学内容:世界本质的追寻 ——世界本质的物质性.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工业机器人技术基础及应用 主讲人:顾老师
第二课 百舸争流的思想 2.2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 物质的根本属性或根本特征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物质性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重点问题 ● 物质的根本属性或根本特征 ●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现代意义 ● 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 人类社会的产生及其物质性 ● 物质与意识的关系 ●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哲学依据

一、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一)物质的根本特征:客观实在性 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然而,对物质的理解,唯物主义本身也有一个发展过程。 古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一个历史阶段。 近代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二个历史阶段。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是哲学物质观发展的第三个历史阶段。 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二)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自然存在是指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客观事物,包括无机界、有机界和生物界;社会存在是指为物质生产方式所决定的社会物质生活过程,主要包括物质生产方式以及自然环境。 一般说来,物质运动有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五种形式。 物质运动可归结为三种基本形式,即无机界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相应地,物质存在的基本形态也可划分为无机物质、生物物质与社会物质或社会存在。

社会存在是从自然存在发展而来的。人类社会产生之前,只有单纯的自然存在。人类社会产生之后,一部分自然存在通过人的实践活动进入社会生活领域,以被改造过的形式被包含在社会存在中。可以根据与社会生活的关系把自然存在分为两个部分:一是未进入社会生活的自然存在;二是进入社会生活的自然存在。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意义 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创立,在哲学史上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坚持了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论与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第四,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

二、时间与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一)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不存在没有物质的运动,也不存在没有运动的物质;无运动的物质或无物质的运动都是不可能的。物质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运动是物质所固有的属性。 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关系: 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没有不运动的物质。 另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没有脱离物质的运动。

(二)运动的绝对性质与相对形式 从整个物质世界来看,一切都处于运动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这说明运动是永恒的和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就具体存在形式来说,物质又有静止的状态,有某种稳定的形式;不过,这只是运动过程中的静止和稳定,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这说明静止是暂时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是物质运动的两个属性,它们辩证地统一在一起。

可以在三种情况下把静止看作运动的特殊状态 1 从局部情况看,物体在此时此地、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如机械运动 三种情况 2 从一定的参考系看,物体与物体之间,没有发生位置移动,从而保持一定的平衡 从事物本身看,处于量变过程中的事物,仍然保持着自身的性质 3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确认运动绝对性的前提下,肯定相对静止的存在及其作用。 首先,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理解静止,也就无法了解运动。 其次,不了解相对静止,就不可能理解物质的多样性。 在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关系上,马克思主义哲学既反对相对主义和诡辩论,也反对形而上学的不变论。

(三)时间与空间: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任何物体不仅是运动的,而且都要经历一定的时间和占有一定的空间。这就是说,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空间是指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表示物体之间的并存关系和分离状态,表示物体的体积、形态、位置和排列次序等特性。 时间与空间离不开物质运动,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与空间是不存在的。物质运动也离不开时间与空间,离开时间与空间的物质运动也是不存在的。坚持时间、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的原理,就要反对形而上学的时空观。

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是指,作为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实在性是不变的、无条件的,因而是绝对的。承认时间与空间的客观实在性,就必然要承认时间、空间存在的绝对性。时间与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与空间的具体特性受物质运动的具体特性所制约,随着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具体特性的变化而变化,是可变的、有条件的,因而是相对的。时间与空间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现为时间与空间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时间的无限性是指,时间的一维持续性是无限的,永远不存在无时间的状态;空间的无限性是指,空间的三维广延性是无限的,永远不存在无空间的状态。时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的发展过程是有始有终的,凡是产生出来的东西,都会走向灭亡;空间的有限性是指,每一具体事物占有的空间位置总是有限的。

三、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和现实基础 (一)人类社会产生的物质前提 现代科学进一步证明,人和人类社会是从古猿及其动物联合体演化发展而来的。古猿的体质形态、群体结构及其生存环境,构成了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自然前提或物质前提。 (二)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 人和人类社会产生的内在机制与现实基础是劳动。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基本条件,它既是使人类社会从自然界独立出来的基础,又是人类社会区别于自然界的标志。在人和人类社会的形成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劳动是专属于人和人类社会的范畴。劳动是人类对自然界的积极改造,其根本标志在于制造工具。在这种劳动中,人类实现了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从而为满足自身的需要占有自然,同时又实现了人与人之间活动的互换,并结成一定的社会联系和社会关系。

四、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 (一)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自然环境或地理环境是指与人类社会所处的位置相联系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它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条件。 人自身的生产和物质生产是社会的两个基本因素。二者在人类历史上“同时并存”并相互作用,构成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因素。 (二)生产方式决定社会的发展 第一,生产方式构成了人类社会赖以存在的基础。 第二,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和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就有什么样的社会结构。 第三,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五、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一)意识产生的物质基础 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 由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 由高级动物的感觉和心理到人的意识的产生 三个决定性的环节

从低级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到高级动物的感觉、心理的发展,为人类意识的产生准备了自然前提。在这个意义上说,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意识不仅仅是自然界发展的产物,更重要的,是社会的产物。意识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同时创造了人的意识。 首先,劳动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客观的需要和可能。 其次,作为意识外壳的语言也是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 在劳动和语言的推动下,猿脑变成人脑,并日趋完善,容量越来越大,结构越来越复杂,从而为意识的产生提供了物质基础。意识有其物质基础,是物质的产物,但又不是物质本身。意识是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作为人脑的机能,意识是人脑在第一信号系统和第二信号系统的基础上进行的精神活动。

(二)意识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 意识的主观性表现 意识的差别性 意识的创造性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

意识形式的主观性并不能否定意识内容的客观性,任何意识都是主观形式和客观内容的统一。尽管意识的形式是主观的,但意识所反映的对象都是客观存在的;尽管个体意识之间具有差别性,但这种差别性,无非是先天素质和后天实践的差异所造成的,归根到底都可以从物质生活过程中得到说明。意识的任何反映,即使是虚假的主观映象,归根到底也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 意识作为“被意识到了的存在”,也就有两种基本形式,即关于自然存在的意识与关于社会存在的意识。

(三)意识的结构和功能 从意识的具体内容看,意识是知、情、意三者的统一。“知”指知识,是人类对世界一种真理性的追求,它与认识的内涵是统一的;“情”指情感,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感受和评价,表现为热爱、仇恨、向往以及喜怒哀乐等心理的体验活动;“意”指意志,是人类自身追求某种目的和理想时表现出来的自我克制、毅力、信心和顽强不屈的精神状态。 从意识的自觉程度看,意识可划分为潜意识与显意识。潜意识又叫无意识,它是未被主体自觉意识到的心理活动、思维活动的总和,是一种不知不觉的意识活动,或者说,是一种没有意识到的意识;显意识是人们自觉认识到、有一定目的控制,并用言辞表达的意识活动。

从意识的发展角度看,意识又可区分为传统意识、现实意识与未来意识。传统意识是人类从历史发展中继承下来的意识,它已经自然而然地渗透于人们业已习惯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情感方式之中,具有强大的惯性作用;现实意识是人们在现实的实践和交往活动中所形成的意识;未来意识则是人们依据社会和实践的发展趋势而形成的意识。 从意识活动的指向性看,意识又可以区分为对象意识与自我意识。对象意识指向客观世界的各种事物、现象、关系和过程,它形成对客体的“物的尺度”的认识;自我意识则指向人类自身的各种关系、体验以及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它形成对主体的“内在尺度”的认识。

作为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意识具有其独特的功能,具有巨大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人的活动中预定的蓝图、目标、活动方式和步骤等,都体现着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能动性和创造性,意识不仅能够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不仅能够“复制”当前的对象,而且能够追溯过去,推测未来; (3)更重要的是,意识可以通过“思维操作”,实现对客观事物超前的、观念的改造,指导并通过实践把理想变成现实,从而改变、创造世界。

在现时代,要理解意识的功能,还需要把握人的意识和人工智能的关系。 就其本质而言,人工智能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对人的思维的模拟可以从两条道路进行:一是结构模拟,仿照人脑的内在结构,制造出“类人脑”的机器;二是功能模拟,撇开人脑的内部结构,从其功能过程进行模拟。 “机器思维”同人脑思维、电脑同人脑具有本质的区别: 其一,人工智能纯属机械的、物理的过程,而人的意识主要是生理的、心理的过程。 其二,人工智能没有人的意识所特有的能动性、创造性。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及其证明 六、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在世界统一性问题上,马克思主义哲学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既同唯心主义以及二元论相对立,又与旧唯物主义有原则区别。 马克思主义哲学则认为,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形态,但又不能归结为其中的某一形态或某一层次,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是在客观实在基础上的统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以具体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为前提;而物质形态的差异性、多样性,又以它们的客观实在性为基础。 科学发展,特别是天体演化和物质结构理论、生命起源和生物进化理论、人类起源和社会发展理论,以及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等,从广度和深度上不断证明着世界的统一性在于世界的物质性。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二)实事求是及其哲学依据 毛泽东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 “实事求是”之所以能够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是因为实事求是源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 实事求是又是与辩证法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并不是否定主观能动性,相反,它要求正确理解和把握客观规律性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关键术语 物质/运动/时间和空间 生产方式/劳动 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意识 实事求是

复习题 1.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及其意义? 2.如何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如何理解意识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 如何理解实事求是的内涵及其哲学基础?

Thank y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