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文两篇 巴 金
日、月,自古以来就是文人墨客吟诵的对象,并为此给我们留下了不少意蕴悠远的诗篇
想一想: 我们知道的有关“日”的诗句有那些?
1、白日依山尽,黄河人海流。 ____ 孟浩然《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____ 孟浩然《登鹳雀楼》 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_______王维《使至塞上》 3、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______ 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4、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____白居易《忆江南》
走近作者 巴金,1904年出生,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中国现当代著名文学家。1928年发表处女作长篇小说《灭亡》,发表时开始使用“巴金”笔名。 《家》 《春》 《秋》 《激流三部曲》 长篇小说 《雾》 《雨》 《电》 《爱情三部曲》
写作背景 本文写于抗战时期的1940—1941年,当时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光明被黑暗取代,和平被屠杀侵淫。为了中华民族的独立与生存,千千万万不甘做亡国奴的人们,拿起武器,走上战场,不惜牺牲。作者写此文,就是由此而发。
写作背景 南京大屠杀
学习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品味文中富有深刻含义的语句。 2、学会文中象征手法的运用。 3、走进作者,了解文章的写作背景。 4、追求积极奋发、坚韧向上的理想人格。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撮 露 宁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cuō 撮合,一撮灰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字词读音 kuā hào héng yáng shùn 夸父 皓月 姮娥 旸谷 瞬间 cuō 撮合,一撮灰 撮 露 宁 zuŏ 一撮头发,一撮胡子 lòu 露马脚,露怯 lù 露台,暴露 nìng 宁愿,宁可 宁静,安宁 níng
解释下列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露台:晒台。 旸谷:古书上指日出的地方。 yáng,日出。 倘使:假使。
整体感知 1. 给本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2.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 3.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对光和热的追求? 4. 追求的结果如何? 1. 给本文分段,并概括大意。 2.日给我们的感受如何? 3.文中用了哪两个事物来表现对光和热的追求? 4. 追求的结果如何? 5.作者对这种行为的态度如何? 6.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却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谈谈你的看法? 7.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
日 为着追求光和热,将身子扑向灯火,终于死在灯下,或者浸在油中,飞蛾是值得赞美的。在最后的一瞬间它得到光,也得到热了。 我怀念上古的夸父,他追赶日影,渴死在旸 谷。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生命是可爱的。但寒冷的、寂寞的生,却不如轰轰烈烈的死。 没有了光和热,这人间不是会成为黑暗的寒冷世界吗? 倘使有一双翅膀,我甘愿做人间的飞蛾。我要飞向火热的日球。让我在眼前一阵光、身内一阵热的当儿,失去知觉,而化作一阵烟,一撮灰。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1.《日》段落结构 第一部分(l、2段):写飞蛾、夸父为追求光和热而甘愿牺牲。 第二部分(3、4段):写人间没有了光和热,只是黑暗的寒冷世界。 第三部分(5段):写作者甘愿做人间的飞蛾,去追求光和热。
2.光和热 3.飞蛾与夸父 4.都死了 5.赞美
共同研讨 在文中,作者并没有具体描绘太阳,却去写“飞蛾扑火”“夸父逐日”,并对飞蛾,夸父进行了高度评价,这与太阳有关吗?联系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铺垫. 太阳是光和热的象征,飞蛾,夸父的行为是为了追求光明,不惜牺牲自我的一种伟大行为,写飞蛾和夸父是为后文“为着追求光和热,人宁愿舍弃自己的生命”做铺垫. 15
如何理解“光和热”和“寒冷的、寂寞的生”?这是什么写作手法?文中哪些事物也应用了这样写作手法?
明确: 光和热: 希望、光明和胜利。 寒冷的、寂寞的生:作者所处的国民统治和日本入侵的黑暗社会。 象征手法; 飞蛾 夸父 日
象征手法: 象征手法是根据事物之间的某种联系,借助某人某物的具体形象(象征体),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它可以使文章立意高远,含蓄深刻。恰当地运用象征手法,可以使某些比较抽象的精神品质,化为具体的可以感知的形象,从而给读者留下深刻的印象,赋予文章以深意,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
象征手法来源: 这种手法,来源于《诗经》中的“比”、“兴”。 《楚辞.橘颂》就是通篇运用比兴手法的古代名作。此后在诗歌、散文中成为常见的手法之一。它一般用来赞颂美好的事物,体现作者对理想境界的追求,但有时也可用来讽刺丑恶的事物,抨击不合理的现象,它既可以通篇运用,作者并不点明,而由读者自己去体会象征的含义,也可以只用于某些章节片段,由作者直接点明象征的含义。
象征手法的运用: 例如:奥运五环 奥运五环的颜色就带有象征意义——顾拜旦阐述了这面会旗的象征意义:“蓝、黄、黑、绿、红五环代表以奥林匹克精神参赛的五大洲。此外,这6种颜色(包括白的底色)毫无例外地包含了世界各国的国旗颜色。
许多花也有着自己的象征意义 菊花:清净、高洁、我爱你、真情 紫罗兰:请相信我、永恒的美、无尽的爱 樱花:生命、幸福一生一世永不放弃,命运的法则 梅花:坚强、傲骨、高雅 荷花:清白、坚贞纯洁、忠贞和爱情、孤傲、冰清玉洁、自由脱俗
矛盾《白杨礼赞》: 那就是白杨树,西北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实在是不平凡的一种树。 作者在这里描写的是普通而又平凡的白杨,其笔力集中在白杨的神采、姿态、精神、品格之上,其情感的基调是激情的讴歌,这让我们极为鲜明地感觉到作者是用白杨在象征着一种人,象征着一种精神。
《日》主题 《日》,不直接写太阳,而赞美扑向灯火的飞蛾,渴死旸谷的夸父,表达了作者要给“黑暗的寒冷的世界”带来“光和热”,要像飞蛾那样“轰轰烈烈的死”的浪漫情怀。这里作者要表达的是,对光和热的赞美。作者写《日》,以飞蛾、夸父的追求光和热,象征抗日将士为国捐躯。
短文两篇 巴 金
整体感知:《月》——自学 1、月亮给作者最突出的感觉是什么? 2、你从文中哪些具体的描写体会出来了? 3、“月”一般用来表达 “相思”之意,可以说“月”在中国文学中形成了很深的文化积淀。但是作者为什么要把月亮写得如此之“寒、冷、死”呢?有什么更深层次的含义呢? 4、作者对“月”真的感到失望,死心了吗?姮娥奔月的故事说明了什么呢?
月 每次对着长空的一轮皓月,我会想:在这时候某某人也在凭栏望月么? 圆月有如一面明镜,高悬在蓝空。我们的面影都该留在镜里罢,这镜里一定有某某人的影子。 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在海上,山间,园内,街中,有时在静夜里一个人立在都市的高高露台上,我望着明月,总觉得寒光冷气侵入我的身子。冬季的深夜,立在小小庭院中望见落了霜的地上的月色,觉得自己衣服上也积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确,月光冷得很。我知道死了的星球是不会发出热力的。月的光死的光。 但是为什么还有姮娥奔月的传说呢?难道那个服了不死之药的美女便可以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么?或者她在那一面镜中看见了什么人的面影罢。
明确: 1、寒、冷、死的月光 2、寒夜对镜,只觉得冷光扑面。 面对凉月,我也有这感觉。 的确,月光冷得很。 3、用月的“寒、冷、死”来反映出当时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之黑暗(当时的中国大地正遭受日本帝国主义的蹂躏),这也是象征手法。 4、没有。姮娥奔月是想使这已死的星球再生,在这里“姮娥”象征着作者的理想的化身,更加衬托出作者对光与热的渴望与追求。
《月》主题 《月》集中体现巴金细腻幽静的一面。作者笔下的月,只觉冷光扑面。一个人在月光下踱步,孤寂清冷。这正反衬出巴金对光和热的渴求。写到“姮娥奔月”。其目的仍是追求光和热。可以说,飞蛾、夸父和嫦娥的精神都是值得赞颂的。他们都是作者的理想的化身。
课堂小结 在《日》中,作者主要写光和热,同时提到了冷;在《月》中,作者主要写冷,却同样提到了光和热;把两文贯通起来,你对作品的主题有什么深一层的理解?
课堂小结 冷和热是一种极强的对比,而事物在对比之下,特征才会更加明显突出,作者会在不同的两篇文章中提到了同样的东西,正因为对光和热的向往和追求,对美好事物的企盼和渴望,要远离寒冷和冰冷,远离黑暗和死亡,所以作者才别有深意地这样写。将两篇文章贯通起来,更可以充分理解和感受作者的良苦用心,理解在这样一个特定的年代里,作者热切期待光明的心情。
课堂小结 激情洋溢 飞蛾扑火 追求光和热 夸父逐日 寄托人格理想 对 人生 、对生活一种希望的的信念 细腻幽静 嫦娥奔月 改变冰冷 《日》: 《月》:
总结: 《日》表现了巴金激情澎湃的一面;而《月》集中体现了巴金细腻幽静的另一面。虽然风格不同,但作者的感情却是一以贯之的。无论是扑向灯火的飞蛾,还是渴死在旸谷的夸父,还是希望可以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改变现状的姮娥,他们都代表着一种力,一种向上的、不屈不挠的力,是作者对人生、对生活的一种希望和信念。
作业: 运用今天所学的象征手法写一篇随笔,题材,体裁不限,不少于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