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异食癖的诊断与处理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异食癖乃指由于消化机能和新陈代谢 紊乱而导致异食的一种综合征。以患畜采 食或啃咬通常不应采食的物体为特征。 兽医临床诊疗技术.
Advertisements

肾上腺皮质激素 任务一 肾上腺皮质激素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二类: 肾上腺皮质激素分为二类: ■ 盐皮质激素 ■ 糖皮质激素 可的松和氢化可的松 泼尼松、地塞米松、氟轻松.
HU LI YIAO LI JIAO XUE KE JIAN 护理学院《护理药理》教学课件 模块 4.2 利尿药和脱水药的药疗护理.
Xiamen University 厦门大学妇女 / 性别教学与培训机制 化探索 厦门大学妇女 / 性别研究与培训基地 2007 年 7 月 26 日.
腫瘤個案管理師之職責與作業 乳癌個案管理師 : 陳慧蘭. 腫瘤個案管理師之職責  收案  評估病家需求  擬訂及提供照護計畫  參與多專科共同照護  提供追蹤管理  品質監測及回饋.
焦點 77 消化管與消化腺. 消化作用 胞外消化 化學消化 胞內消化 物理消化 消化管 消化腺 口腔 唾腺 食道 胃腺 胃 肝臟 小腸 胰臟 大腸 腸腺.
教务处 二○一一年六月 2011 年上半年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考务培训会. 天津医科大学 Tianjin Medical University  本次考试情况简介  考务材料  考务操作规程(重点)  反作弊技能(重点)  注意事项 主 要 内 容主 要 内 容.
预防人感染 H7N9 禽流感 从个人卫生做 起 预防禽流感 从个人卫生做起 !!. H7N9 禽流感防治常识.
中老年期營養問題中老年期營養問題 組員名單 楊凭儒 曾宜文 高毓琇 楊道昀 陳蓉詩 金多恩 許嘉宜 戴辰芳 陳巧昀 許鐘祺.
第三章 血 液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一节 血液的组成、理化特性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三节 生理性止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四节 血型与输血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二节 血细胞生理.
第七章 溶液. 剛加入時振蕩靜置 粉筆粉 + 水 粉筆粉沉降到試 管底部,混合物 分為上下兩層。 振蕩後,液 體出現渾濁。 靜置後混 合物再次 分為上下 兩層。 植物油 + 水 植物油出現在水 層之上,混合物 分上下兩層。 振蕩後,液 體出現渾濁。 靜置後混 合物再次 分為上下 兩層。 實驗一 第一節.
研究生院 Graduate School Of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 十 · 五 ” 重点课题结题报告 课题名称: 硕士研究生课程改革与建设探索 负 责 人: 李建会 成 员: 李建会、李庆康、吴家国、马晓芸、展广、 翟东升、程学竹、王远、刘晓力、刘孝廷 完成单位:
门冬氨酸钾镁口服溶液 国家医保药物(乙类). 药物类别与用途 1 、类别:电解质补充药。 2 、用途: ( 1 )适用于低血钾症,改善洋地黄中毒引起的心律 失常、恶心、呕吐等中毒症状,用于心肌炎后遗症, 慢性心功能不全等各种心脏病。 ( 2 )亦可用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胆汁分泌不 足和肝性脑病等辅助治疗。
中國醫藥大學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103 學年度 公衛暨管理學院共識會議 蔡文正 103 年 9 月 18 日 ( 四 )
 毛泽东: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课题2 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
3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
答: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第九课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和免疫 第一课时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及调节.
对应用型本科建设中若干问题的认识 张家钰
二 水和无机盐的平衡和调节.
趣味實驗集錦 化學實驗教學 之三.
教育的理想和教育家成长 成都.
策略管理影片欣賞 The Internship 實習大叔
焦點 1 眼睛的構造.
以改革促转型 培养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 广东白云学院院长 曾小彬 2014年11月.
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台中縣立大里高中 理化科實習教師 曹佑民 老師
第十章 肌肉活动的神经控制 第一节 神经系统概述 第二节 运动的神经控制 [复习思考题] 神经组织 神经传导的一般特征 神经元间的信息传递
禽流感防控知识 闵行区中心小学
认识常见的寄生虫和病原微生物 浙江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传防所.
HuZhou Teachers College
臺北醫學大學 九十九學年度新生入學指導 關於教務處 教務長 林建煌 中華民國九十九年九月.
何处安放 我们的青春? 透视 大学毕业生 “族化”生存现象.
天津禄浩科技有限公司.
南昌大学 Nanchang University (江西)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5年2月13日.
焦點1 神經元與神經衝動.
课程改革:培养学 生的独立人格 ——中学校长《课程改革 与校长担当》论坛的讲话 郭振有
让精品课程闪光 促教学效果提高 西安交通大学教务处 邱 捷.
強制汽車責任保險簡介 中華保險服務協會 汽車交通事故特別補償基金 產物保險商業同業公會.
企業政策個案報告 學號:4a 姓名:郭柏均.
绪 论  珍惜大学生活 开拓新的境界.
職場實習 -誠善天下企業有限公司 指導老師:潘明全 學生:B3A29 林倬安.
复旦大学 Fudan University (上海) 云南省凤庆县第一中学 石凤海 2014年12月24日.
财政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二十章 财产税与土地批租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财政学 Shanghai University of Finance & Economics 第二十一章 收费与价格 公共经济与管理学院.
第七章:社会保障税比较 第一节 社会保障税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社会保障税制度比较 第三节 借鉴与完善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开征社会保障税.
天然石灰石中氧化鈣含量之測定.
会考复习专题 动物生命活动调节.
中文名: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外文名: Beihang University 简称: 北航 BUAA 校训: 德才兼备 知行合一 创办时间: 1952年10月25日 类别: 公立大学 学校类型: 工科 主管部门: 工业与信息化部 学校属性: 211工程,985工程 现任校长: 怀进鹏院士 知名校友: 武哲.
中国科技论文在线.
國立臺北大學法律學系 ~承先、啟後、守成、維新~.
華梵大學 工業工程與經營資訊學系 99年度碩士班甄試入學招生考試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 Technology
第七章 旅游市场 教学目的要求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学生了解旅游市场的基本概念、全球国际旅游客流状况,掌握我国旅游的客源市场。 本章教学重点
高級中等學校評鑑實務與運作- 評鑑表填報及相關注意事項
104年下半年度高級中等學校評鑑~ 技術型受評學校
European Institute of Nan-hua University
加拿大2+2项目介绍 加拿大圣弗朗西斯泽维尔大学.
Chapter 6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提案討論.
臺灣聖約翰科技大學.
多模光纤数值孔径(NA)性质及参数测量实验
Excel 2010电子 表格制作案例教程.
建國科技大學 CHIENKUO TECHNOLOGY UNIVERSITY
台灣房價指數 台灣房屋 中央大學 2011年7月29日.
TONGJI UNIVERSITY 采购管理系统实务操作.
Creative Teachers Association (CTA) Limited 2013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盐 城 师 范 学 院 YANCHENG TEACHERS UNIVERSITY 全国高等师范院校 实 验 心 理 学

第七章其他感觉 第一节 皮肤感觉 第二节 化学感觉

皮肤的概况 皮肤几乎覆盖着人体的整个表面。成人的皮肤总面积约有1.5—2平方米,其重量(包括皮下组织)约占人体总重量的16—18%。皮肤除了具有保护有机体、防止微生物及有害化学物质侵入、抵御紫外线辐射、调节体温、分泌、排泄等生理功能外,还具有十分重要的感觉功能。它能产生四种基本感觉(触、温、冷、痛)和一些皮肤知觉。

肤觉研究中的变量(1) 肤觉实验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分界,即寻找对特定刺激产生反应的特定皮肤感觉点;(2)感受性测量,即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的测量;(3)适应和相互作用。这三类研究所涉及的变量随基本肤觉种类的不同而不同,但都可以划分为自变量、因变量和控制变量。

肤觉研究中的变量(2) 肤觉研究中的自变量一般是与基本肤觉相对应的各种刺激参量。肤觉研究中的因变量主要是受试对感觉的报告,如感觉的有无、感觉的性质以及感觉的强弱等。当进行肤觉适应的实验时,刺激的持续时间成为自变量,而引起某一感觉的刺激强度,或者同一强度刺激引起的不同感觉就成为实验中的因变量。

触觉(1) 触觉刺激的重要参量之一是强度,实验中常用单位面积所受的压力来表示。当刺激面积很小(例如进行皮肤触点实验)时常使用毛发触觉计。这种触觉计是弗雷(Frey)首先使用的,因此称为弗雷触觉计。后来使用的毛发触觉计也有用尼龙丝代替弗雷所用的动物毛发,但它们的原理和使用方法是相同的。弗雷触觉计在一根细木柄的一端固定一根毛发,利用直径、长度和硬度不同的毛发,可以得到不同强度的触觉刺激。

触觉(2) 在用触觉计进行阈限测量前,应注意将测定部位的皮肤毛发剃去,以免影响测量结果。 触觉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还有:刺激面积、刺激皮肤的部位和刺邀速度(即刺激物落到皮肤上的速度)。这些因素都可能影响测量结果。

温度觉 温度觉(温觉和冷觉)研究中最重要的变量有刺激温度、皮肤温度、刺激温度改变的速度和刺激面积。 刺激温度:施加温度刺激常用传导热和辐射热的方法,采用传导热方法,当刺激面积较大时,可以直接使用保温容器,并用水作为传热介质。当刺激面积较小时,需要用到特殊的温度刺激器。辐射热法不存在控制刺激压力的问题,而且还可使刺激面积得到精确的控制。

皮肤温度 温度感受性的测量结果与皮肤温度有极为密切的关系。 在测量皮肤温度时,应注意直接测量皮肤温度,而不能用刺激物(如保温容器中的水)的温度代替皮肤温度。

刺激温度改变的速度 温度觉极易发生适应。实验证明,当刺激温度改变的速度太慢时,不引起温度感觉。因此,在进行温度觉实验时,刺激温度的改变速度也应当考虑。 温度刺激的面积。当刺激面积不同时,温度刺激的效果可能出现差异。

痛觉(1) 痛觉研究中涉及的变量范围较广。只要强度足以引起组织损伤的任何能量形式均可引起痛觉,因此,痛觉研究中致痛方法很多,常用的有机械测痛法、辐射热法、钾离子透入法和电刺激法。不同方法采用不同的单位表示痛阈。

痛觉(2) 痛觉研究中的因变量除受试对刺激感受的报告外,还常用生理指标和一些行为指标。前者如心率、血压、呼吸、脉搏、血管容积等;后者包括言语反应(如呻吟、哭喊等)、面部表情和躯体动作。 任何一个指标都不能单独作为痛觉的可靠指标,现在倾向于使用综合指标。

痛觉(3) 痛觉实验中还应该考虑痛刺激施加的部位和面积。此外,痛阈存在很大的个别差异,即使在同一个体身上,不同时间或条件下进行测量也会出现较大的变异。 比彻曾经列举了几十种影响痛阈的因素,如年龄、性别、情绪、受试是否分心、暗示、判断等精神因素以及自主性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室温、测量时间等等。

肤觉的分类 从性质上讲,肤觉是极为多样的,它包括触、压、热、冷、痛、痒、硬、软、湿、干、粗糙、平滑等。但所有这些感觉中,有一部分可能是几种更为基本的感觉混合物。

区分一种感觉的标准 (1)具有明显独立的感觉器官;(2)有自己的传导神经;(3)投射到脑的不同区域;(4)有自己的适宜刺激;(5)从质上不同于其他感觉。为了在各种不同性质的肤觉之间作出区分,就必须控制各种刺激,使它们作用于皮肤的微小区域,以发现那些对不同刺激作出不同反应的感受器;或者选择性地切断从感受器到中枢的神经传导通路,观察所产生的后果。

损伤法(1) 1903年,黑德(H.Head)等人用损伤法进行了肤觉分解实验。他在自己的前臂上切断了桡神经和浅表神经,观察所引起的感觉缺失和随神经再生而发生的感觉恢复过程。黑德所得到的结果相当复杂。最初神经切断使前臂相应部位产生完全的肤觉缺失,但深部感觉未受影响。在肤觉恢复初期,在完全缺失区周围出现一个不规则的“中间地带”。

损伤法(2) 用暂时封闭的方法(如局部麻醉、中断神经的血液供应或压迫神经等)所得到的结果略有不同。例如,局部麻醉可以使肤觉按触、痛、温、冷顺序消失,并按相反的顺序得到恢复。用其它方法进行暂时封闭可以得到不同的顺序。这些结果提示,触、痛、温,冷四种皮肤感觉是独立的,各有其独立的机制。

皮肤感觉点(1) 1883—1885年期间,布利克斯、戈德施尼德和唐纳逊在无毛发的皮肤表面印上格子,然后用各种刺激逐点进行刺激,观察不同点是否产生不同的感觉。他们发现了皮肤上某些点分别对压、温、冷和针刺产生反应。1894年,弗雷(Frey)分出了痛点。 证实了皮肤不同的点分别感受不同的刺激,而在同一皮肤点上不能引起性质不同的感觉。

皮肤感觉点(2) 实验分析出的基本皮肤感觉有四种:对毛发接触产生的触觉、对热刺激产生的温觉、对冷刺激产生的冷觉和针刺产生的痛觉,相应的感觉点分别称为触点、温点、冷点和痛点。

皮肤感觉点(3) 1937年,斯克拉姆立克搜集了有关研究的结果,得出了两点结论:(1)在皮肤的同一部位,触点、温点、冷点和痛点的数目不同,其中触点和痛点较多,温点和冷点较少;(2)在皮肤的不同部位,同一种感觉点的数目不同。

感觉点的稳定性(1) 测得的感觉点不够稳定。例如,在一名受试手背皮肤上划定区域内测量并记录每个冷点的位置,几天以后测量同一区域,发现用同样的刺激尽管能找到数目大致相同的冷点,但这些冷点却并不都在原来的位置上。 增加刺激的强度,测得的感觉点数目就随之增加。

感觉点的稳定性(2) 解释:(1)实验误差。例如,皮肤很容易发生形变,所划的区域或图样不够准确、皮肤的表面温度、刺激的压力和持续时间上的微小变异等均可能导致测量上的前后不一致。支持这种解释的实验是用改进过的仪器和方法进行的实验得到了相当大的一致。

感觉点的稳定性(3) (2)一个强刺激的物理效应可以扩散到相当大的皮肤面积。例如,增加刺激压力即增加了发生形变的皮肤面积,提高一个热刺激的温度即增加了皮肤受热的面积等。作用于皮肤某一点的强刺激,其作用可以波及距离刺激点相当远的皮肤感受器,从而增加所测得的感觉点数目。

触觉感受性(1) 严格地说,“触觉”是一个统称,这里所涉及的是被动触觉(触压觉),它是皮肤受到外界机械刺激而引起的感觉。 触觉感受器在有毛发皮肤中是毛发感受器,在无毛发皮肤中是迈斯纳小体。

触觉感受性(2) 触觉感受性的测量用毛发触觉计进行。就触觉的绝对感受性而言,头面部和手指感受性较高,躯干和四肢的感受性较低。 韦斯顿测量了20个身体部位的触觉绝对感受性。结果身体两侧没有明显差异,女性略高于男性。

温觉和冷觉感受性 ·温觉和冷觉合称为温度感觉,分别对外界热刺激和冷刺激产生反应。温度感受器的问题至今尚未解决。长期以来许多人曾认为罗佛尼小体是温觉感受器,克劳斯末梢球是冷觉感受器,但这个观点现在受到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否定。 同其他感觉相比,温度觉的感受性测量存在着特殊性。动物研究的资料表明,当皮肤适应于不同温度时,同样的温度变化会导致不同的放电频率变化。除了这个原因之外,温度感觉存在很大的适应性。

生理零度(1) 生理零度是一种使人既不产生温觉也不产生冷觉的温度,即温度感觉上的中性温度。 通常情况下,生理零度就是自然的皮肤表面温度,这个温度随身体的不同部位略有不同,耳廓约28℃,前额约35℃,前臂约37℃。没有衣服遮盖的皮肤表面平均温度约为33℃。 高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温觉,低于生理零度的温度刺激引起冷觉。

生理零度(2) 生理零度不是固定的,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变化。 韦伯实验表明同样的温度可以对一只手是热刺激,对另一只手是冷刺激。有三桶水,温度分别是20℃、30℃和40℃,如将两只手分别放入20℃和40℃水中约1—2分钟,然后放入30℃水中,这时前一只手感到热后一只手感到冷。 这表明两只手由于原先的温度刺激而处于不同的生理零度水平。

生理零度(3) 在生理零度的两侧存在一个狭窄的温度范围,这个范围以内的皮肤温度变化不引起温度感觉,这个区域就是中性区。随生理零度的数值、刺激皮肤的部位、面积、刺激温度变化速度等因素的不同,中性区可以小至0.01℃,也可大至8℃。

生理零度(4) 生理零度存在一定的变化范围。在这个变化范围内并达到完全适应后,能够测量温度感觉的阈限。当处于生理零度变化范围的上限以外时,将出现持续的温觉,这时可以测量冷觉的绝对阈和差别阈限,但对温觉就只能测量差别阈限;同样,当处于生理零度变化范围的下限以外时,能测量温觉的绝对和差别阈限,对于冷觉,就只能测量差别阈限。 在生理零度变化范围以内,随着皮肤适应温度的不同,所测得温度感受性有较大差别。

生理零度(5) 肯沙罗的实验结果清楚地显示出温度感觉的绝对阈限和差别阈限是皮肤适应温度的函数。例如,当皮肤适应温度为28℃时,降低0.15℃产生冷觉,这是冷觉的绝对阈限;但是温度升高0.25℃时,受试感到的是一个强度较弱的冷觉,这是冷觉的差别阈限;

生理零度(6) 当温度增加到1℃以上时,出现温觉,这是温觉的绝对阈限。当皮肤适应温度为38℃时,增加0.2℃产生温觉,这是温觉的绝对阈限;降低0.3℃时,被试感到一个强度较弱的温觉,这是温觉的差别阈限;当温度降低达0.7℃时,出现冷觉,这是冷觉的绝对阈限。 从这些结果可以看出,当皮肤适应于较低温度时,温觉的绝对阈限升高;当皮肤适应于较高温度时,冷觉的绝对阈限升高。

其它影响因素(1) 除了皮肤表面适应温度外,还存在着其它一些因素能够影响温度感觉的阈限测量,这些因素有刺激温度的变化速度、刺激面积等。 亨塞尔的研究表明,如果刺激温度的变化速度低于某个最小值,将不产生温度感觉;同时,变化速度的影响依赖于皮肤温度(生理零度)的高低。

其它影响因素(2) 同一个温度刺激作用于不同面积的皮肤,其效果是不同的。例如,用指尖接触一个物体,很难判断其冷热;如果用较大面积或整个手掌接触,就能得到清晰的判断。 温度感觉的强度随着皮肤受刺激面积的增加而增高。

其它影响因素(3) 男性和女性的冷觉绝对阈限在下午都比早晨低,但是温觉绝对阈未发现这些现象。 情绪紧张,肾上腺素等药物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温度感觉的绝对阈限。

痛觉感受性(1) 与其它感觉不同,痛觉没有专一的适宜刺激。作用于皮肤的机械的、温度的、化学的或电的种种刺激只要达到一定强度,使皮肤产生组织损伤或潜在的组织损伤,都能产生痛觉。

痛觉感受性(2) 与其它感觉不同,痛觉中包含较多的情绪、动机因素。 比彻曾发现,战场上遭受严重创伤的士兵中只有三分之一要求使用吗啡(这些士兵并未处在休克状态),但在普通外科手术中,这个比例却高达80%。比彻认为这个差异可以用疼痛感觉所包含的情境意义来解释:

痛觉感受性(3) 对受伤士兵来说,疼痛意味着离开战场,因而具有积极意义;但对普通病人来说,疼痛只具有消极和不幸的含义。 痛觉中包含情绪和动机的另一个例证是安慰剂效应,在手术后疼痛的病人中,强效镇痛药吗啡的有效率为75%,但安慰剂的有效率高达35%。

痛觉感受性(4) 对痛觉绝对阈的测量结果表明:(1)身体不同部位的痛阈不同;(2)痛阈存在性别差异;(3)痛阈有随年龄而增高的趋势;(4)痛阈存在很大的个体差异,即使在同一个体身上,痛阈也会因情绪、注意力、暗示、植物性神经系统功能状态、室温、测定时间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痛觉感受性(5) 耐痛阈指受试在作出回避反应前能够承受的最大致痛刺激的强度,即能够承受的最大强度的痛觉。 耐痛阈比痛觉绝对阈和差别阈更多地受到意志、情感、评价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它与个性心理特征有关。

痛觉感受性(6) 皮特里曾发现,耐痛阈较高的受试具有更大的图形后效。我国的研究者发现,耐痛阈较高者常常有较好的针刺麻醉效果。

肤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 在刺激物持续作用下,触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的现象就是触觉的适应。 经过一段时间后触觉的强度减弱,称为不完全适应;触觉完全消失,就称为完全适应。

触觉适应的匹配法 使用两个触觉刺激。第一刺激的强度前后一致,并持续一段时间,称为Ⅰ;第二刺激在Ⅰ持续过程的某一瞬间短暂地作用于邻近点,称为刺激Ⅱ。在一系列试验中,调Ⅱ的强度,使它引起的触觉强度判断为与某一持续时间上Ⅰ的强度相等。变化Ⅱ的出现时刻,即可揭示Ⅰ随时间而发生的适应过程。

触觉适应(1) 触觉适应的时间短,许多实验证明,当刺激面积保持恒定时,刺激重量越小,适应越快。 触觉适应时间与皮肤部位有关。 对于触觉适应的机制目前还未完全了解。

触觉适应(2) 肯沙罗等人认为,触觉适应是由于刺激物失效不能激活感受器,而不是感受器变得对刺激物不敏感。

温度觉的适应(1) 当刺激温度保持恒定时,温度感觉逐渐减弱或完全消失的现象被称为温度觉的适应。温度觉随刺激的持续而减弱称为不完全适应,完全消失称为完全适应。

温度觉的适应(2) 产生完全适应的皮肤温度存在一个范围。如将手放在50℃以上或10℃以下的水中,就会出现持续温觉和冷觉,而不会发生完全适应。 不同研究者得到完全适应的皮肤温度范围存在很大差异,霍姆是5℃~45℃,格梯兹是12℃~42℃;而亨塞尔是从19℃到40℃。 原因可能是实验过程中控制刺激物的温度及皮肤温度的条件、刺激部位及面积上的差异。此外,受试在报告时始终保持同一标准也是相当困难的。

温度觉的适应(3) 肯沙罗等人的研究表明,在完全适应的范围和速度上存在个体差异。他们将一个14.5厘米2的温度刺激器放在受过训练的受试前臂上,由受试自行调整刺激器的温度,标准是保持“刚可觉察到温觉或冷觉”。这样,受试调节的刺激器的温度范围就是完全适应的温度范围。

温度觉的适应(4) (1)完全适应的温度范围存在个别差异;(2)最初10分钟内适应速度快,然后逐步变慢,到25分钟左右达到完全适应,适应的速度上也存在个体差异,但总的趋势相同。 温度觉的适应速度与适应温度有关。一般而言,偏离正常的皮肤温度越远,适应所需要的时间也越长。

诡觉 弗雷曾发现,在皮肤的某些冷点上施加一个热刺激(45℃)可以引起冷觉,他将这种热刺激引起的冷觉称为诡冷觉。 与诡冷觉相对应的是诡温觉,即用冷刺激作用于温点而引起的温觉。诡觉的存在可以作为肤觉特异说的有力佐证。

烫觉 如果用较高的温度(45℃)作用于皮肤,可以产生烫觉,如果刺激温度更高(50℃),可以产生烧烫觉。 目前对烫觉的性质尚有不同看法:有人认为烫觉在性质上不同于温觉和痛觉,有人认为烫觉中包含有轻微的刺痛觉。

痛觉的适应问题(1) 痛觉的适应比较复杂。过去,多数人认为痛觉是不能适应的,因为痛觉的生物学意义就在于它是一种报警信号,如果痛觉可以适应,那么就失去了这种意义。然而,晚近的实验得出了一些相反的结果,即痛觉能够适应,但对这些结果的解释仍有分歧。

痛觉的适应问题(2) 在黑迪、斯托威杰和霍尔夫曼的实验中,受试将手掌浸入盛有40℃一45.5℃热水的恒温瓶中,同时尽可能地连续报告自己30秒钟内的感觉。他们得到的结果是,痛觉强度是手掌浸入热水的时间函数,痛觉一般在手掌浸入后5—10秒内达到顶点,接着出现适应,并在15—20秒内达到完全适应。轻微的或中等强度的痛觉可以完全适应。

痛觉的适应问题(3) 机械或冷刺激产生的痛觉可以完全适应,但用辐射热法得到的结果存在矛盾。此外,对痛觉适应机制的解释也存在不一致。

痛觉的适应问题(4) 痛觉之间存在相互作用,通常表现为痛阈升高或痛觉强度降低及痛觉消失、痛点移位等。 例如,黑迪曾发现,利用阻断手臂血液循环而引起的手臂疼痛可以使额部痛阈提高35%。许多研究表明,痛觉对痛觉的抑制是一个比较普遍的现象。这些现象的机制目前还不了解。

第二节 化学感觉 化学感觉包括嗅觉、味觉和普通化学感觉。对引起这类感觉的刺激一般以化学式进行分类和描述,如食盐、醋酸、臭氧等。

化学感觉 嗅觉和味觉是高度发展了的感觉,它们各有自己的感受器并产生不同性质的感觉。但是,要区分出真正的嗅觉、味觉和普通化学感觉,需要精细的观察和实验。因为这三种感觉的感受器全都位于相连通的口腔和鼻腔中,这给化学感觉的实验研究带来了困难。例如乙醇是这三种感觉的适宜刺激,当它的浓度(按重量比计)达到0.44%时可以引起嗅觉,在水中浓度达14%时引起味觉,浓度达25%时能引起普遍化学感觉。

嗅觉(1) 嗅觉感受器位于嗅上皮内,位置在鼻道上端的上鼻甲与鼻中隔之间。鼻甲与鼻中隔上均覆盖有粘膜,在鼻咽部分有腺体状物覆盖,当它变得肥大(例如感冒)时,气味物质就不易到达嗅感受器。

嗅觉(2) 嗅感受细胞的数量很多,例如兔子鼻子每平方毫米的面积上就有150,000个嗅感受细胞。

嗅觉刺激物(1) 引起嗅觉的刺激物质具有一些共同特点。首先,具有挥发性。嗅觉刺激必须是某种物质存在于空气中的微粒,固体的嗅觉刺激物必须能在常温下把分子释放到空气中去,液体也必须变成蒸汽才能成为嗅觉刺激。

嗅觉刺激物(2) 其次,具有可溶解性。嗅觉物质在刺激嗅觉感受器以前,必须被粘膜所捕捉,这意味着气味物质的微粒必须进入溶液,因此,它应该能溶于水。

嗅觉刺激物(3) 除了挥发性和可溶解性以外,气味物质还具有一些特征。例如,有气味的溶液能吸收红外线或紫外线等。 对气味物质的化学性质也可作出一些归纳。总的说来,嗅觉刺激主要属于有机物而不是无机物质。

嗅觉研究中的变量(1) 在嗅觉研究中,嗅觉物质的种类、纯度、浓度、流速、体积流速、温度等因素可以影响嗅感觉,因此它们就成为嗅觉研究中的自变量。在研究嗅觉适应问题时,刺激作用时间是自变量,感受性则成为因变量。自变量确定后,其它影响嗅觉的因素就是控制变量。

嗅觉研究中的变量(2) 因变量一般就是受试的嗅觉反应,通常是言语报告,包括嗅感觉的有无、性质、强度和区别(同种物质强度差别或不同物质的气味差异)。 嗅觉研究中应该仔细控制刺激物的纯度,因为不同的气味相互可以发生影响而改变嗅觉的性质。

嗅觉研究中的变量(3) 在嗅觉实验场所的设置上,应注意通风,使用的管子、瓶子、塞子和其它玻璃器皿应仔细洗净,以免粘上有气味的物质。 将气味物质直接导入鼻孔:刺激可导入一个鼻孔,也可以导入两个鼻孔,还可以把不同的气味分别引入两个鼻孔。

嗅觉研究中的变量(4) 嗅觉刺激的强度(浓度)不仅影响嗅觉的强度,而且对少数嗅觉物质来说,浓度的改变还可以改变嗅觉的性质。 嗅觉刺激的浓度、流速、体积等变量的控制与嗅觉实验方法和使用的仪器有直接的关系。

冲淡法(1) 嗅觉的绝对阈限是用产生嗅觉气味物质的最低浓度表示的。冲淡法最早由瓦伦丁使用。他将一定数量的气味物质封闭在一个薄壁玻璃管中,然后在一个容积已知的厚壁玻璃瓶中打碎玻璃管,气味物质的浓度可以根据气味物质的数量和玻璃瓶的容积计算出来。这样,使用不同容积的玻璃瓶就可制造出浓度不同的气味。 冲淡法的另一种形式是亨宁所使用的。

冲淡法(2) 他使用一系列容积相同的瓶子,在第一个瓶子里放入一定量难溶于水的挥发物,使其完全挥发;然后取第二个瓶子注满水,与第一个瓶子相连通,使第二个瓶子中的一半水进入第一个瓶子。这样,第一个瓶子中的气味物质就有一半进入第二个瓶子。通过单向阀门将第二个瓶子中的水排掉,并注入无气味的空气,这样,第二个瓶子中的气味物质浓度就是第一个瓶子中的1/2。……同样可以得到浓度为第一瓶的1/4、1/8……的气体。

冲淡法(3) 让受试去嗅—系列浓度逐渐降低的气体,直到嗅不到气味为止,这时的浓度就是嗅觉的绝对阈限。

套管式嗅觉计(1) 套管式嗅觉计:由粗细不同的两个玻璃管组成,粗管内壁衬有嗅觉刺激物(有气味的固体物质或吸附了有气味物质溶液的多孔材料),细管的一头插入粗管中,另一头略为弯曲,可以插入鼻孔。如果将粗管向外推出,则当受试吸气,空气进入鼻孔前就必须经过有气味物质的表面。粗管推出的距离越长,则空气与有气味物质的接触面积就大,气味就越强烈。

套管式嗅觉计(2) 这样,就可将粗管推出的长度作为刺激强度的相对单位。这种设备可以简便有效地控制刺激物的浓度(强度),它的缺点是受试吸气的力量可大可小,速度可快可慢,这些因素可能影响阈限的测量结果。

嗅觉感受性 嗅觉绝对阈限的首次测定是由费希尔和彭佐德进行的。他们将一定数量的嗅觉刺激物释放在一个标准的小室内,并以此来确定刺激浓度。

嗅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1) 嗅觉刺激持续作用于嗅觉器官后,嗅觉感受性会降低,这种现象称为嗅觉适应。 嗅觉适应可分成自我适应和交叉适应,前者指一种刺激物持续作用后嗅感受器对该种刺激的感受性降低,后者指对一种刺激的适应降低了对其它嗅刺激的感受性。

嗅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2) 研究嗅觉适应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在嗅刺激持续作用的情况下测量气味消失所需的时间;二是嗅刺激作用一给定时间测量前后阈限的变化。 结果:增加嗅刺激浓度,则气味消失所需的时间延长;刺激浓度等量增加,气味消失所需的时间呈等量增加。

嗅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3) 嗅觉的交叉适应只发生在某些物质之间。例如,在樟脑、丁子香粉和桉树脑三者之间存在交叉适应,但这三种物质的适应基本上不影响对苯甲醛的感受性,苯甲醛的适应对这三种物质的阈限也无多大影响。

嗅觉的适应和相互作用(4) 嗅觉的相互作用指当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嗅觉刺激同时呈现时所发生的感觉变化。 嗅觉相互作用可以表现为以下四种情况:(1)可以清晰地分辨出各种气味成分;(2)产生一种与原成分相似,但又不同于其中任何一种新气味;(3)掩蔽,混合物中的某一种成分占优势,其他成分很微弱或完全闻不出来;(4)中和,各种嗅刺激彼此抵消,闻不到任何气味。

味觉(1) 味觉主要用于分辨食物和药物的滋味。 味觉与有机体生理状态有着密切的联系,当有机体的生理状态发生较大变化时,总是伴随有味觉的变化。病人和孕妇的味觉变化是人们熟知的事实。 味感受性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血液的化学成分。如静脉注射葡萄糖后大约12秒就引起患者甜味的感觉。

味觉(2) 味觉受到嗅觉的影响。当感冒引起嗅觉失灵时,味觉的感受性大为下降。

味觉(3) 味觉感受器是味蕾。成人的舌头和软颚上大约分布有9000个味蕾,口腔的其他区域也分布有少量味蕾。 舌面的不同区域对味道的敏感性有差异。舌尖对甜最敏感,舌的两侧对酸、舌根对苦、接近舌尖的两侧对咸最敏感。

味觉研究中的变量(1) 味觉刺激:在许多种味觉中,基本的只有:咸、甜、苦、酸四种。四种基本味觉分别由四类有味物质引起。四种味觉刺激的性质目前仍不十分清楚。

味觉研究中的变量(2) 咸:典型刺激物是盐。NaCI在水中离解为Na+和C1—,两种离子对咸味的产生均有作用。 甜:典型刺激物是糖。糖溶于水时不发生离解,因此它是以分子形式起作用的。

味觉研究中的变量(3) 苦:典型刺微物为奎宁和各种生物碱。人们对苦味刺激物的了解最少,但一般而言,它与甜物质常有类似的物理、化学性质,而且它在水中也不发生离解。 酸:典型刺激物为醋和各种稀酸。酸味物质溶于水时都离解成1个H+和一个负离子。H+是酸味的主要条件。

刺激浓度 刺激浓度。刺激浓度即味觉刺激的强度。由于味觉的适宜刺激是有味物质的各种溶液,因此,味刺激强度的常用单位是百分比浓度和摩尔浓度。 味觉阈限单位通常用浓度单位表示。

刺激部位和温度 刺激部位。由于舌面的各个部分对各种基本味觉的感受性不同,因此,刺激部位可以作为味觉感受性研究中的一个变量。 温度。味刺激溶液的温度对味觉感受性有复杂的影响。因此,在味觉研究中,温度是一个应该加以仔细控制的变量;同时,在研究温度对各种基本味觉的影响时,温度可以作为自变量而存在。

时间和感受性 时间。在研究味觉适应问题时,味刺激的作用时间是自变量,而感受性则成为因变量。 感受性。作为味觉研究的因变量而存在,具体包括味觉的有无,性质、强度及区别(性质的区别和强度的区别)。

味觉感受性的测定方法(1) 慢饮法:主试给受试一小杯待测溶液,让他饮进嘴后仔细品尝并报告味觉。这种方法要求每次测定前仔细漱口,两次测定间要有一定的间隔,以消除适应的影响。这种方法测得的阈值通常较低。

味觉感受性的测定方法(2) 滴下法:用滴管或注射器在舌面某一部位滴下等量的溶液,然后由受试报告味觉。 味觉计,是—种呈u形的管子,在u形管弯曲处有一小孔可以接触刺激部位,刺激溶液流经小孔时刺激味蕾产生味觉。通过更换供液管,可以在短时间内施加不同的味觉刺激。滴下法和味觉计可以用以研究舌头不同部位的味感受性,而且味觉计可以避免唾液分泌引起的测量误差。

味觉感受性(1) 昧觉感受器对咸、甜、苦、酸四种基本味觉的感受性是不同的。舌头对苦最敏感,其次顺序为酸、甜、咸。 味觉的差别阈限研究结果的精确数值随实验条件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

味觉感受性的影响因素(1) 味觉感受性受许多因素的影响:(1)个体差异。味觉的个体差异非常明显,例如,有些人认为极苦,有些人却认为没有味道。(2)味刺激浓度。味刺激浓度不仅可以改变味觉强度,而且对某些物质而言,浓度的变化可以改变味觉性质。

味觉感受性的影响因素(2) (3)温度。温度对味觉感受性影响很大,而且相当复杂。在17℃~42℃范围内,温度对酸感受性基本上没有影响;温度升高使咸、苦感受性下降,而甜感受性在35℃时达到最高。

味觉的适应 味觉刺激的持续作用引起味觉感受性下降的现象称为味觉适应。 味觉适应时间是刺激浓度的函数。浓度低适应时间短;反之,适应时间长。 味觉也存在交叉适应现象,它是指对一种味刺激适应后降低了味觉感受器对同类的其他有味物质的感受性。

味觉的“掩蔽” 不同的味刺激混合在一起会发生不同的相互作用。通常,各种有味物质混合后,最后的味觉自然保持原来各种成分的味道;但如果有些成分很微弱就会消失。这种现象可以称为味觉的“掩蔽”。

味觉相互作用 一种味觉刺激改变味觉感受器对另一种味觉刺激的感受性。伯吉斯实验表明,低于8%的糖溶液能降低对咸的阈限,高于8%的糖溶液提高对咸的阈限,而8%的糖溶液是“中性的”,即它既不提高也不降低对咸的阈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