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辞 格
辞格,修辞格的简称,是在长期语言活动中形成的具有特定表达作用和特定表达形式的特殊的修辞方式和方法。 从辞格本身的特征观察,大致可分为两大类: 侧重于形式的:对偶、排比、回文、顶真等; 侧重于意义的: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对比、双关等。 一、比喻 比喻的构成要素:本体、喻体和喻词。 共产党像太阳。
(一)比喻的基本类型 1.明喻 本体和喻体都出现,喻词用“像、如、似、仿佛、犹如”等。 春雨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朱自清《春》 三仙姑……却偏爱当个老来俏……只可惜官粉涂不平脸上的皱纹,看起来好像驴粪蛋上下了霜。 ——赵树理《小二黑结婚》
2.暗喻 本体和喻体也都出现,常用的喻词“是、变成、成为、等于”等。 翠湖的茶花多,开得也好,红彤彤的一片,简直是那一段彩云落在湖岸上。 ——杨朔《茶花赋》 ……但花下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鲁迅 3.借喻 不说出主体,或不在本句说出,而把喻体直接用在本体应该出现的地方。 最可恨那些毒蛇猛兽,吃尽了我们的血肉。
比喻的三种基本类型 类型 形式 本体 喻词 喻体 (甲) (乙) 明喻 甲像乙 出现 像、好像、似、仿佛 出现 暗喻 甲是乙 出现 是、变为、变成、成为 出现 借喻 乙代甲 不出现 无 出现
(二)比喻的灵活用法 1.没有喻词的比喻(引喻) 钟不敲不响,话不说不明。 经常出现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即“起兴”: 太空中陨落了一颗巨星, 经常出现在诗歌的开头部分,即“起兴”: 太空中陨落了一颗巨星, 航道里熄灭了一盏标灯。 啊,敬爱的总理, 为什么您长眠不醒?——〈天安门诗抄〉
2.程度不等的比喻(强喻) 他曾经和一个纵火犯鬼混,那是一个十足的流氓,比魔鬼还要恶三分。 我们四川还有人用牛粪做燃料,至于那些又臭又长的文章,恐怕连牛粪都不如。 ——郭沫若 这类比喻喻词往往用“不如、不及、比…还…”等。 3.否定方式的比喻(反喻) 白杨树算不得树中的好女子,但是它伟岸、正直、质朴、严肃,也不缺乏温柔,更不用提它的坚强不屈与挺拔,它是树中的伟丈夫。 ——陶铸《松树的风格》
比喻构成的条件: 首先,本体和喻体必须是不同类的事物: 弟弟长得像哥哥。 其次,本体和喻体之间必须有某一方面的相似点: 他长着一副微黑透红的脸儿,稍高的个儿,站在那里,像秋天田野里的一株红高粱那样淳朴可爱。
运用比喻应注意: 1)喻体要常见、易懂。 太阳隐没在山后了,余辉照射在山巅的云彩上,绚丽多姿,好象北极光一样,让人心醉神迷。 2)比喻要贴切,喻体和本体之间必须有相似之处。 一天夜晚,天黑得像个瓦罐,秋雨滴滴答答下个不停。 3)要注意感情色彩 从走廊的那一头,走出白求恩和奥布来恩,记者们像捕获野兽似地扑上去,七嘴八舌问长问短。 ——《人民电影》
比喻的辨识: 1.具体的比较不是比喻 当他推开党委书记办公室的门,心里有些激动,她看到了一个露在沙发背外面的老人的头顶,几缕稀疏的像婴儿的头发一样柔软的白发垂下来,已遮不住光滑的头顶。 2.猜度不是比喻。如: 看样子他像个大学生。 他低着头不做声,好像在想着什么心事。
3.单纯的想象不是比喻 我点上一支烟,轻烟在车厢里飘散,那只粗硬的手在我眼前晃动,使我心如潮水,翻腾不已,我好像又看见三十年前腊梅那双红肿的手。 ——谌容《永远是春天》 有的人含着眼泪,讲述当年沉毅同志在这里作报告的情景,霎时,人们眼前似乎出现了沉毅同志那叱咤风云的形象,耳畔仿佛响起他那铿锵有力的声音。 ——顾寄南《黄桥烧饼》 4.词的比喻义不是比喻
二、比拟 1.拟人 把物当作人来写,赋予物以人的言行或思想感情。如: 谷穗低垂着头,高粱羞红了脸。 构成拟人常用的方法: ⑴用适合于人的动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动作和行为。 ⑵用适合于人的形容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品质感情、风度。 ⑶用适合于人的名词写物,使物具有人的身份。 ⑷让物说话,使物具有人的特征。 ⑸把物当作人来呼唤,并和它对话。
2.拟物 把人当作物来写: 反动派,被打倒,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把甲物当作乙物来写: 于是,我剪下一缕阳光,紧紧地把它绕在弦柱上。当我的手把他轻轻拨动,整个世界都和我们的心共鸣。 ——雷抒雁《琴》
运用比拟应注意: 1.必须是自己真实感情的流露,感情必须符合所描写的环境气氛。 今年中秋,月色特别皎洁,我们都坐在院子里,一面吃水果,一面高高兴兴地赏月,月亮板着面孔俯视着我们。 2.用来比拟的人和物在性格、形态、动作等方面应该有相似或相近之点。 谷穗低垂着头,高粱羞红了脸。 小麦低垂着头,谷子羞红了脸。
比拟和比喻的异同: 同:都是以“比”为基础,即通过联想,把两种不同而有某种关系的事物联系起来。 异:比喻重点在“喻”,在用甲事物喻乙事物,甲乙两事物一主一从,尽管借喻只出现喻体而不出现本体,但重点也是在用“喻体”喻本体。比拟的重点在“拟”,即将甲事物当作乙事物来写,甲乙两事物彼此交融,浑然一体。
共产党像太阳。 太阳也露出了笑脸。 帝国主义像豺狼。 帝国主义是豺狼。 团结一致打豺狼。 帝国主义夹着尾巴逃跑了。
三、借代 1.什么是借代 2.借代的种类 ⑴特征代本体 老栓看看灯笼,已经熄了,按一按衣袋,硬硬的还在 红眼睛、驼背、花白胡子 ⑵专名代泛称 我在遐想,中国十几年内,将有自己的坚持探索真理的哥白尼、从上帝手中夺来电的富兰克林;把太阳拿在手中的居里夫人。
⑶具体代抽象 枪杆子里出政权。“大锅饭” 、“铁饭碗” ⑷部分代整体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以原料代本体:满把是银的和铜的,在柜上一扔…… 以工具代本体:母亲在炕上做针线。 以事物的所在地代本体:泡碗龙井。 以事物的显著结果代本体事物:真让人为他捏一把汗 以著作者的姓名代本体著作:学点马列。 以品牌代产品:来条大前门。
3.运用借代应注意:(略) ⑴必须有明显的代表性,让人一看便知指代何物。 ⑵要注意褒贬色彩和使用场合。
4.借代和借喻的区别 借喻是喻中有代,是用喻体代替本体,侧重在“喻”,在相似性;借代是代而不喻,是用与本体有关的事物代替本体,侧重在“相关性”,这种相关关系是建立在本体自身的特征、职业诸方面的,通过名词的替代使用表现出来的。 队伍虽然出罗网,韩英不幸入铁窗。 另外,借喻还可以改成明喻。借代不能。 其次,借代中借体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固定的,而借喻中喻体同本体之间的关系是灵活的。
四、拈连 拈连,是在同时表述几种事物时,把表示甲事物的词语巧妙地用于乙事物的一种辞格。 全式: 街市渐渐平静了,珠江水啊,载着一船船商品,载着一船船欢笑,载着一船船酒一般香醇的生活味儿,离开了小墟…… 蜜蜂是在酿蜜,又是在酿造生活;不是为自己,而是在为人类酿造最甜的生活。 略式: 然而自从伤腿以后,吴老太爷的英年浩气就像是整个跌丢了;25年来,他就不曾跨出他的书斋半步!
五、夸张 1.什么是夸张 为了表达上的需要,故意言过其实,对客观的人、事物尽力作扩大或缩小的描述,这种辞格叫夸张。 俗人好奇,不奇,言不用也。故誉人不增其美,则闻者不快其意;毁人不益其恶,则听者不惬于心。 ——王充《论衡·艺增》 可以发蕴而飞滞,披瞽而骇聋。 ——刘勰《文心雕龙·夸饰》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渡愁攀援……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 ——李白的《蜀道难》 轮台九月风夜吼,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岑参《走马川奉送封大夫出师西征》
台柿大,火柿圆,绵柿味更甜。 金灿灿/堆座火焰山。 筐担沉,驴驮满,压得山路弯。 运柿队,流条红山泉。 ——田真《柿乡秋色》
2.夸张的种类 从形式着眼: 直接夸张:他的脸皮厚得一锥子扎不出血来。 间接夸张:从化的荔枝多得像一片碧绿的大海。 这一带的土壤好极了,你种下一根车杠试试,过上一年的话,就能长出马车来。 从内容着眼: ①扩大夸张 放开喉咙唱山歌,山歌如同牛毛多,唱他三年三个月,只唱一只牛耳朵。 ②缩小夸张 遥望齐州九点烟,一泓海水杯中泻。李贺《梦天》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毛泽东《长征》 ③超前夸张 丹唇未启笑先闻。 《红楼梦》
3.运用夸张应注意的问题 ①要以客观实际为基础,否则很难给人以真实感。 刘勰说:“夸过其理,则名实两乖”。 ②运用夸张要明确,不能又像夸张又像写实。 这个人很胖,足有三百斤。 这个人胖得像头大象,得用载重汽车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