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 22 讲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一、 记薄 1 、经济体制改革 2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Advertisements

习近平强调,今天,我们 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 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 能力实现这个目标。而要实现 这个目标,我们就必须坚定不 移贯彻科教兴国战略和创新驱 动发展战略,坚定不移走科技 强国之路。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下册 天平游戏(二).
第六届党建暨思想政治工作研讨会 浅谈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所属支部:第八党支部 汇 报 人:隋跃宇 2010年12月22日.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科技节系列报道一 ——观看《十大科技发明》视频
22.3实际问题与一元二次方程 探究1: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21人患了流感,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 吉水三中王鹏.
中国的工业.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职称:***(博导、教授、副教授、讲师)
阅读领航 便民生活 绿色科技 追风小队.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 中的作用.
《品德与社会》六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日益富强的祖国》——
五年规划 医路前行.
复习: 1、什么是中华民族精神? 中华民族精神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2、什么是时代精神?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王平 教授/博士生导师 可逆储氢材料(金属氢化物、配位金属氢化物) 可控放氢材料(化学氢化物、分子晶体化合物)
思想品德九年级鲁教版第三单元第七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第一节课件 时代的选择 临潼区代王中学 宋桂香.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 四 框 实施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文家市中学 谢伟.
公司荣誉 Enterprise Honor.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三 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成就 专题五 现代中国的 文化与科技 课标:列举新中国成立以来科技发展的 主要成就,认识科技进步在现代化建设
第18课 科学技术的成就(二).
第27课 新中国的科技成就.
中国人的骄傲 神舟七号.
                                                                                                                                                                
民族振兴的动力 说课课件.
第七单元 现代中国的科技教育与文学艺术.
授课对象:微电子、电子、计算机专业本科生、研究生 先修课:数字逻辑电路、Verilog
LSF系统介绍 张焕杰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数 控 技 术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
Harvard ManageMentor®
沈翔 美国Qwest国际通信公司高级工程师
K1 3.3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第2课 工业联系和转移、集聚.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比例 比例的意义 绿色圃中小学教育网
Greening One Belt One Road The Role of NGOs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西藏 Tibet.
数据库使用指南 Nature全文数据库.
企业文化内涵体系 持续循环 企业标志 品牌力:…… 服务力:…… 品牌力/服务力 潜规则是…… 1、品质 2、战略 1、价值 2、绩效
想一想? 它们最早出现是哪一次工业(科技)革命的成果? B C A D F G H E 第一次的是( ),第二次的是( ),第三次的是( )
英语口译 3 Culture and Language.
获奖类别: 获奖题目: 获奖学生: 指导教师: 研究内容:(400~500字,2~3幅插图)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iSIGHT 基本培训 使用 Excel的栅栏问题
第9课 西欧和 日本经济的发展.
SIAM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国际站使用指南
甘肃农业大学伏羲学者年度考核 伏羲杰出人才 潘晓婷,女,体育教学部教授,硕士生导师.
计算机绘图 AutoCAD2016.
SIAM全文电子期刊数据库国际站使用指南
中国适应气候变化影响风险评估专家研讨会 ACCC Workshop: Climate Change Impact and Risk Assessments 内蒙古 Inner Mongolia.
聚英共识联 跨学科学习计划 2012.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责任与使命 2014级人文萃英班向湘蜀 39套论文答辩模板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IT审计简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T审计培训 第一讲.
Sssss.
时事报告 加快转变 经济发展方式.
Science technology network.
校园之路.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7课 走科教兴国之路

时代的选择

一、科教兴则国兴

三次科技革命 1、 了解世界历史上的三次科技革命 18世纪60年代英国率先进行以蒸汽机的应用为标志的第一次科技革命——成为当时的世界霸主 19世纪80年代始,美国在以电力应用为标志的第二次技术革命中走在世界前列——成为世界第一强国 20世纪40年代以来,在以电子计算机的广泛应用为标志的第三次技术革命中——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 ◎上述国家兴盛的重要原因是什么?据此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结论: 原因是:科技上占优势 1.每次科学技术革命性的突破都会导致生产力的飞跃,从而推动世界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并由此引起国家的兴衰成败。 2.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发展息息相关。

2、现代科学技术的重要作用 阅读教材P78材料,思考: 由袁隆平研究的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和世界粮食问题作出的贡献,谈谈你对现代科学技术作用的认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决定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和速度。一项科学技术的发明往往能创造出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今天科学技术日益渗透到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邓小平坚持和发展马克思关于生产力的理论,于1988年提出的精辟论断。这个精辟论断揭示了科学技术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作用,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科学技术发展指明了方向。

教材P78-79有三幅照片,分别描述了三个情景:  (1)科学家袁隆平在研究杂交水稻  (2)某科学家在进行科研攻关  (3)现代化生产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 以上材料说明,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靠什么?  答:发展科学技术关键靠人才。高素质的人才是一个国家最为重要的资源。(人才的重要性)

教育在培育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造性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江泽民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邓小平 思考:两代领导人,重视科技的同时为什么高度重视教育事业?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学技术 经济的发展 教育 人才 3、发展教育事业的的重要作用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科学技术 经济的发展 教育 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当今世界,教育越来越成为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相关链接 新加坡政府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的教育改革,培养了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大增强了新加坡的国际竞争力。 以色列面积小,资源短缺,但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数占人口的比例位居世界第一,保持较高的经济和科技水平。

学会综合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经济发展与科学技术、人才、教育之间的关系。 (1)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2)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 (3)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怎样理解科教兴则国兴?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因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能促使经济发展,国力强盛,而科技的发展关键靠人才,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由此得出科教兴则国兴。

(2)请你谈谈对“强国必先强教”的理解。 科学技术的发展,关键在人才,而人才的培养主要靠教育。当今世界,教育越来越成为提高一个国家创新能力的基础。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决定着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和创新能力,并最终决定国家和民族的兴衰成败。

二、面对竞争与差距

世界科技发展前沿最新战略动态,引起了中国领导人和科学家的高度重视。1986年初,我国著名科学家王大珩、陈芳允、王淦昌、杨嘉墀向中央领导提交了一份“发展我国战略性高技术”的建议。他们的建议于1986年3月2日送到了中央最高领导层。 3月5日,邓小平同志就作出了批示:“此事宜速作决断,不可拖延。”按照小平同志批示精神,国务院立即组织专家对报告进行周密论证,于1986年11月18日出台了我国“高技术发展计划纲要”,即“863计划”。邓小平亲自为“863计划”题词:“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 20世纪80年代初,着眼于抢占未来世界综合国力竞争的制高点,美国、日本、欧洲纷纷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尤里卡计划” ”“今后十年科学技术振兴政策” 等长期科技发展战略规划。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思考:为什么世界各国都在竞相发展高科技、教育?这对我国提出了什么要求(对我们有什么启示)? 国际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 当今世界,以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为核心的新科技革命席卷全球, 哪个国家掌握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资源,哪个国家就能在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就是科技和教育 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我国必须大力发展科技和教育,迅速提高科技教育水平。

我国为什么要大力发展高科技? 1、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命运与其科学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输掉了科技,也就输掉了未来。 2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学技术已成为推动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因素。 3、当前国际竞争的焦点就是科技和教育,各国都把科技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4、当前我国科技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

改革开放以来的重大科技成就 时间 成就 1981年 首次用一枚火箭发射三颗人造卫星 1982年 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成功 1983年 “银河1型”巨型计算机系统成功 1984年 同步实验通信卫星发射成功 1988年 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首次对撞成功 1989年 葛洲坝工程全部建成 1993年 “银河2型”计算机研制成功 大亚湾核电站1号机组运转 2003年 我国载人航天飞行取得成功

重要结论1:为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教育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

文盲半文盲占8%,相当于德国人口总数。 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 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8%。 当前我国与美国教育发展的比较: 文盲半文盲占8%,相当于德国人口总数。 我国劳动人口中75%左右只有初中或小学文化程度。 25岁以上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只占8%。 平均水平还不到初中二年级水平,相当于美国100年前的水平。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时间差 在大规模集成电路工业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12年以上; 在飞机制造领域,我们与美、英、法等国相差近15年; 在冶金技术装备领域,我们与美、日等国相差至少10--15年; 在汽车工业核心技术领域,我们与美、日、德相差至少10年以上;

我们与发达国家的时间差 计算机是现代工业生产控制和管理必不可少的重要工具。其核心技术是芯片制造技术,但我们刚刚起步,与美、日两国相差至少10年; 机器是“工业母机”。然而在精密机床及大型加工中心制造技术,我们与日、德相差约15年。

重要结论2: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中国在生物、航天和信息等一些科技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但是,科技专家参照国际科技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方法,选用12项核心指标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01年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在49个主要国家中,居于第28位。 重要结论2:从整体上看,我们与西方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还面临着发达国家在科技方面占优势的压力。

我国的科技发展现状 建国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科技事业取得了辉煌成就,在一些重要领域已跻身世界前列,但从整体上看,我国科技的发展水平还比较落后,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思考:(1)上述差距给我国带来了哪些影响? 制约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使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2)怎样才能缩小这些差距? 必须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发展科技,尤其是高新科技,可以提高我国的国际科技竞争力;大力发展教育,才能提高我国国民素质,培养更多的人才,把沉重的人口负担转变为巨大的人才资源优势。因此,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是时代的正确选择。

科教兴国战略 优先 教育 科技 尤其是高新科技 培养更多人才 提高科技的国际竞争力 把人口负担变成人才资源优势 时代的选择

科教兴国战略的实质 A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就是把科技和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 B 把经济建设转移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加速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关键是什么呢? 增强“两个创新”,即科技创新和教育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