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法律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法律监督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监督的概念、构成、分类、功能、原则、体系等。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四课:我国政府受人民的监督 权力的行使: 需要监督 三明九中 丁燕青 “ 房叔 ”-- 广州市城管局番禺区分局政委蔡彬:月收入虽 1 万, 但拥有 22 套房产。经审查蔡彬在任职期间,利用职务收受 他人贿赂,违纪违法,已被双规,现已被移送检察机关.
Advertisements

数据结构的引入. 通讯录管理 社团机构管理 校园导航管理 通讯录管理 社团机构管理 校园导航管理.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计算机网络教程 任课教师:孙颖楷.
ASP .NET 程序设计(C#版) 第二版 机械工业出版社同名教材 配套电子教案
导论 第九章 国家机构.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我国的国家机构.
第三课 国家机关 以民为本 执教:管继梅
以“职业人格”为核心, 全面构建“双四维”德育体系
第三章 行政法律关系主体.
目录 第七章 行政合同与行政指导 第一章 行政法概述 第八章 行政程序 第二章 行政法历史发展 第九章 行政违法与行政责任
第三章 行政主体 第一节 行政主体概述 一、行政主体的涵义 二、行政主体与相关概念的区别
第3章 行政法 第一节 行政法概述 一、行政法的概念 二、行政法的特点 第二节 行政主体
第十五章 企业会计工作组织 制作人:徐文亮.
第十二章   会计规范体系与会计工作组织 内蒙古财经学院会计学院.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Welcome to our class.
行政违法、行政法律责任及行政法制监督.
第十三章 航材的采购与库存管理.
行政管理学 主讲:郑志龙 教授.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优质课程课题组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廊坊职业技术学院文法系.
四川省高校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教学研究会 教育部高职高专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研究课题组
第五章 领会法律精神 理解法律体系.
第 八 章 了解法律制度 自觉遵守法律 (上).
第四节 会计职业道德建设.
中国当代政治制度 导论 第一章 宪法制度 第二章 中国的执政党和参政党 第三章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四章 国家元首制度 第五章 中央行政制度
行政监督 学习目标 主要内容.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导论 对政治的思考及由此形成的学问 政治学原理补学分辅导 一、政治带给人们的思考 二、讲政治:讲什么和怎么讲 三、政治学给我们提供了什么知识
水平一(1~2年级) 四菜一汤.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基于时政热点问题,政史地学科横向统整”的拓展型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第十一章 会计法律制度.
姜小川 中央党校政法部教授、法学博士、博士生导师
课堂练习.
第五课 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第二框: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
第三篇 组织工作.
7.2.4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 一、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 二、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条件 证券投资基金券的发行人是:基金财团。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六章 警务监督.
第五讲 财政管理法 主讲人:刘燕.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监控.
行政管理学 ——行政监督.
第十二讲 法律监督.
第六章 当代中国行政监督体系与监督机制 6.1 行政监督思想与监督体系 6.2 权力机关的监督 6.3 司法监督 6.4 政党的监督
中国药物GCP检查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李见明         北京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认证管理中心.
第十一章 行政监督 一、什么是行政监督?如何理解行政监督? 二、行政监督具有哪些特点? 三、行政监督的原则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第三篇 政治行为 第一章 政治统治 第一节 政治统治的含义 一、政治统治的含义 1、若干政治统治理论分析 1)神权统治论 2)父权统治论
自治规范视野下的网规 ——网络法治的必由之路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复习回顾: 国家权力来源于: 人民代表大会的性质是: 我国完整的国家权力机关体系是: 人民表大会的职权包括 人民代表的职权有:
扁平化精美IT工作实施规划 涛说PPT.
面向对象建模技术 软件工程系 林 琳.
单元解析:教材主编 牛长清.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Windows 7 的系统设置.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第七章 类与对象 第十一组 C++语言程序设计.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Harvard ManageMentor®
中式烹调技艺 第八章.
JSP实用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 第2章 JSP运行环境和开发环境 教学目标 教学重点 教学过程 2019年5月7日.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国 际 法 第 一 讲 主讲人: 兰州大学法学院李晓静.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IT审计简介 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 IT审计培训 第一讲.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十三章 法律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法律监督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监督的概念、构成、分类、功能、原则、体系等。 第二十三章 法律监督 教学目的与要求 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掌握法律监督的基本知识,包括法律监督的概念、构成、分类、功能、原则、体系等。 考核要求 了解:法律监督的主体、对象、依据、内容、方式、分类; 理解:法律监督的法律功能与政治功能; 掌握:法律监督的原则;法律监督的体系;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的概念、特点。

教学内容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 第三节 法律监督的原则 第四节 法律监督的体系

第一节 法律监督的概念 一、概念 广义的法律监督指一切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对法的全部运作过程的合法性所进行的监察、制控和督导。本章在广义上使用法律监督这一概念。 二、法律监督的构成 (一)主体 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三类。 (二)对象 主要指运用国家权力的国家机关及其公职人员,也包括运用公共权力、具有政治优势地位的政治或社会组织。

(三)内容 主要指向监督对象的行为和结果的合法性,一定范围内也指向行为和结果的合理性。 (四)依据 (五)方式 三、法律监督的分类 (一)依监督主体的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 (二)依监督对象的不同,可分为对行使国家权力或公共权力的国家机关、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与对其他社会关系主体的监督。 (三)依监督内容不同,可分为合法性监督与合理性监督 (四)依监督主体与对象所处地位和相互关系的不同,可分为纵向监督和横向监督、内部监督和外部监督。 (五)依监督所处阶段的不同,可分为事前监督、事中(日常)监督和事后监督,它们在不同的阶段上体现了法律监督的预防、控制、矫治功能。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 一、法律功能 (一)法律监督是法运行不可或缺的构成性机制 (二)法律监督是保证法运行的构成性机制和贯穿性机制。 第二节 法律监督的功能 一、法律功能 (一)法律监督是法运行不可或缺的构成性机制 (二)法律监督是保证法运行的构成性机制和贯穿性机制。 (三)法律监督是法的统一、权威和尊严的保障性机制 二、政治功能 (一)法律监督是权力制约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保证性机制 (二)法律监督是法治和民主政治的实质内容和操作机制

第三节 法律监督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1.合法性目的原则 2.合法性活动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第三节 法律监督的原则 一、合法性原则 1.合法性目的原则 2.合法性活动原则 二、民主性原则 要求监督应具有民主的价值指向和民主的操作机制。

三、程序性原则 强调法律监督不仅指向活动内容的合法性,而且指向活动程序的合法性。 四、系统性原则 意味着法律监督在体系、功能、结构上的统一性、协调性和整体性。

第四节 法律监督的体系 一、我国法律监督的体系 第四节 法律监督的体系 一、我国法律监督的体系 法律监督体系,是一国不同种类的法律监督有机结合的统一体。依监督主体不同可分为国家监督和社会监督两大系统。 (一)国家监督 1.概念和特点 国家监督,即由国家机关以国家名义依法定职权和程序进行的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 特点: (1) 法定性。 (2) 严格程序性。 (3) 直接效力性。

2.国家监督的种类 (1)国家权力机关的监督 第一,立法监督。 第二,对宪法和法律实施的监督。 (2)国家行政机关的监督 是以各级国家行政机关为主体所进行的监督。 (3)国家司法机关的监督 第一,检察机关的监督。 第二,审判机关的监督。

(二)社会监督 1.概念和特点 社会监督,即由国家机关以外的政治或社会组织和公民进行的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的监督。 特点: (1)  广泛性。 (2)  启动性。 (3)  标识性。 2.种类 (1)政治或社会组织的监督 (2)社会舆论的监督 ( 3)公民的直接监督

二、我国法律监督的完善 第一,应以国家权力结构中的充分分权和分权基础上的权力制约为基础。 第二,应设置专门性机构。 第三,仰仗于监督权的实质化和监督操作的程序化。 第四,借助普通公民或组织对自己利益的关切,并力图使之成为监督的启动机制。 第五,加强对政党特别是执政党遵循宪法和法律情况的监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