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發展處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尹志華 周偉志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校園數學教學活動設計 英明國中 顏錦偉 陽明國中 歐士福.
Advertisements

李國偉 中央研究院數學研究所研究員 數學教育學門召集人
由全港性系統評估及國際數學與科學研究趨勢 看香港學生的數學學習
第一篇 趨勢發展篇 第一章 班級經營與教學革新 第二章 班級新型態—學習型班級組織 第三章 教室學習的新生態
教育概論 幼一甲 第四小組 1.林瑞敏 2.許曉文 20.張舒婷 21.陳香如.
新课程理念与课堂教学 英语学科.
第一章 语文课程导论 教学目的: 1、了解语文课程及特点 2、开拓语文课程资源 教学重点: 语文课程基本内容 教学难点:
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措施 第二節.
(Problem-Based learning 教学法)
後設分析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以創造性思考教學 之學習成效為例
校本课程开发 合肥师范学院教育系 闫 龙 博士 Tel:
幾 教 學 與 何 標題:Teaching and Learning Geometry
Chinese hot pot - Harvard Project
PISA 閱讀素養 教學 王冕的少年時代.
科研意识与论文的撰写 我能写论文吗?! 温州大学 罗晓杰.
寫教案—教學設計的格式與規範 林 進 材 台南大學教育系教授
行政作用法 行政命令.
PISA科学试题和国内初中科学学业水平测试试题比较分析
----以外语教学改革中的广西师范大学为例
学术期刊论文撰写与实例分析 华中科技大学 徐锦芬
補救教學概論 臺中市溪南國中 張廷吉 資料來源: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唐淑華教授.
國立勤益科技大學 基礎通識教育中心 劉柏宏 101年10月4日於北市教育大學數學系
問題導向式行動科技輔助 國小藝術與人文課程學習模式探究
批判思考 基於行為過程實錄 陳淑月
教育部相關計畫申請說明.
破茧—走向思想方法的历史探究 天津市中小学教育教学研究室 戴羽明.
E化創新學校與 高中優質化經驗分享 立志中學校長 江 澈 博士 立志飛揚 品質卓越.
关于有效教学的几点思考 辽宁省基础教育教研培训中心 景 敏.
张健“微课程”工作室作品 当“孔融让梨”遭遇美国孩子 上步小学 陈明静.
困难与应对 ——古诗鉴赏教学指导例说 莆田市教师进修学院 肖潮声
九年一貫數學能力結構的文獻分析 師大數研所博士班 黃志賢 潘亭蓉 整理.
認識索書號的意義 1.
龙泉教育研究培训中心深化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巡讲团 2015年9月
如何进行课堂教学设计 刘 朔 公共政策与管理学院 高等教育研究所.
徐葉慧蓮 香港考試及評核局 教育評核服務 2008年12月2日及4日
第九課 現代詩選 (ㄧ)再別康橋 (二)斷  章.
欢 迎 家 长.
國立台中教育大學教育系暨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助理教授
附錄三 參考資料目錄.
課程介紹 PBL教學-工作與安全 黃富昌 南亞技術學院 環境與安全衛生中心 主任 優質通識教育課程計畫 教育部
社會學(一) 空中大學花蓮中心 鍾燕菁
從資訊能力指標 看高中資訊課程大綱.
資料查詢與資料庫檢索 圖書館推廣服務組 校內分機 /04/09 1.
「嗨!老同學…」 S. Chen & F. Chen.
符合SCORM標準且具學習策略之數位教材編輯工具的研究與開發
數學化教學的 教具和學具應用 李婉婷 香港教育學院全日制學生 馮振業 香港教育學院數社科技學系.
晚近美國的高中 電腦科學課程演進簡介 【 報告者 】 高慧君 南港高中 王立忠 南港高中.
參考資料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Librarians & Association for Education Communications and Technology (1998). Information Literacy Standards for Students.
100年度「國民中小學補救教學師資培育」種子教師培訓計畫
行走在“微课”的路上 陈芝飞.
數學素養的教學思維 林福來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數學系 2011/01/11 台北市建國中學.
友善關係*雙贏校園 高雄市內門區金竹國小 蕭淑美校長.
信息素养知识 信息素养系列讲座第1讲: 主讲人:赵建庆 (中北校区) 电 话:
全国高等学校混合式外语教学理念 与课堂实践研讨会 暨走进重庆大学项目式教学观摩课 学习汇报 陈墨 2018年9月.
清華大學 青少年科技文化夏令營 迎生聚會 2006年7月7日 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會所.
Mathematical maturity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莊明貞 教授 基隆市仁愛國小 彭麗琦 校長
科學教育常用電子期刊介紹
引導教學實務工作的知識根基 從三個面向來思考: 1.教學中的基礎知識是指什麼? 哪些領域的知識最為關鍵? 2.教師如何實踐及運用這些知識?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衛 萬 里 博士 最高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學博士 教學研究
Developmental Growth in Students’ Concept of Energy: Analysis of Selected Items from the TIMSS Database Xiufeng Liu, Anne McKeough Journal of Research.
PBL的核心目標與實例分享 國立台南大學 蔣佳玲.
谁在审判?谁能审判? ——网络舆论对司法判案的影响
孔祥星 合作者:张玄、侯振挺 中 南 大 学 2012年5月27日
教育部增置國小圖書教師輔導與教育訓練計畫 圖書資訊利用教育教學綱要及教學設計小組 設計者:苗栗縣國教輔導團閱讀小組 苗栗縣五福國小王潔真老師
CASHL文献传递服务 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 电话: 年10月27日 注:参考浙江大学图书馆陈振宇老师课件修改.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莊明貞 教授 基隆市中華國小 潘志煌 校長
銘傳大學 商品設計學系 副教授兼系主任 衛 萬 里 博士 最高學歷 國立台灣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設計學博士 教學研究 研究創作獎」
因應十二年國教課綱,教育會考命題方向說明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課程發展處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尹志華 周偉志 數學課堂中的疑難與互動 課程發展處 小學校本課程發展組 尹志華 周偉志

你會用下面哪些詞語來形容數學? 強調數學是由 人共同建構的 強調數學 的絕對性 數學知識是: 絕對的 正確無誤的 毫無疑問的 根本存在的 創造中的 演變中的 可改變的 人為的成果 (Ernest, 1991) 強調數學是由 人共同建構的 強調數學 的絕對性 vs

數學教學法建基於對數學的觀念。 (Thom, 1973)

兩種看法表示不同教學方式 強調數學絕對性 的教學: 技巧及法則 答案的對與錯 標準的運算過程 知識傳授 學生足夠的練習 教師清晰的指導 強調數學是由人 共同建構的教學: 概念及意義 學習過程 學生主動探究 從解難中學習 互動學習 教師促進學習

疑難 互動 令數學科充滿疑難,使學生好奇,主動地求問及找尋答案。教學應以難題及疑問作開始。 (Hiebert et al., 1996) 啟動及促進課堂互動,使學生能就數學問題進行討論,並回應其他同學的意見。 (Lampert, 1990)

疑難與互動 課堂小故事 之

課堂特色 疑難(以難題為課堂發展的起點) 互動(學生與學生、老師與學生的互動) 表達(學生表達思考及解難過程) 總結(老師協助學生總結學習要點)

「乘」意可「加」 香港潮商學校 王潔瑩老師

「乘」意可「加」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學生用不同方式 表達 2 X 5 的意義 學生可用圖像、 文字、算式 及情景表達

「乘」意可「加」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學生用了不同 的表達方式

「乘」意可「加」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部份學生 表達了不 正確的概念

「乘」意可「加」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學生表達出 不同的概念

互動 表達 「乘」意可「加」 疑難 總結 選出幾位學生作口頭滙報,他們有如下解釋: -2X5,即是5個2。  共加5個2。 -2隻蛋一組,有5組,共10隻。 -因為2x5等於5x2,等於10,所以用了5x2。

「乘」意可「加」 總結 疑難 互動 表達 -老師總結不同表達方式的關係

王老師的話 學生可互相參考同學的表達方式,豐富所學。 學生會發現自己的問題所在,互補不足。 加深了解學生的個別性,有助因材施教。 日後教學多鼓勵學生表達意見。

球 同「詮」異 太古小學 何潔珊老師

球 同「詮」異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活動一:分別用量度及排水法求長方體的    體積 活動二:用排水法求石塊體積

球 同「詮」異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活動三:求其他物體體積,例如乒乓球、    泥膠、波子。

互動 表達 球 同「詮」異 疑難 總結 學生想出了下列不同方法: 方法一:用手把乒乓球按入水裏 方法二:把整體體積減去波子體積 方法三:切開乒乓球,在空間內裝水 方法四:把泥膠包著乒乓球,讓物體下沉,    總體積減去泥膠體積。

球 同「詮」異 總結 疑難 互動 表達 討論重點: -體積和容量的關係 -不同方法的優劣,例如誤差性

何老師的話 學生用了不同方法求乒乓球的體積,比老師所想的更富創意。 以往低估了學生的能力,現在會配合他們的特質設計教學。 疑難問題配合操作活動會有更佳效果。 小組討論及活動能促進學生協作學習。

「分」外有理 宣道會陳元喜小學上午校 鄭潔明老師

疑難 互動 表達 總結 「分」外有理 疑難問題: 有一塊田,1/2種菜,種菜部分的1/3種植白菜,白菜部分佔整塊田幾分之幾?

互動 表達 疑難 總結 「分」外有理 -學生分組,用摺紙方法找出答案 -分組滙報並作出解釋 -重覆類似問題讓學生通過摺紙解答

總結 疑難 互動 表達 「分」外有理 -老師總結,讓學生  初步認識分數乘分數的意義。

鄭老師的意料之外 解答第一道疑難題時,學生摺出兩種方法,他們是否知道兩者均對呢? ?

互動 表達 疑難 總結 「分」外有理 老師問學生兩種摺法的結果相同嗎? 如何證明? -部份學生表示不相同。 -說相同的用了不同方法解釋 例:  例: -田的面積相同,  不同摺法的面積也應相同。 -兩個整體的大小相同,它們 的分數也相同,故兩部分應 相同。

鄭老師的話 較難預計課堂的發展。 課堂會引伸出其他需要處理的問題。 教學的轉變需要時間習慣及掌握。 需要掌握數學知識及敏銳學生學習過程。 教學更富滿足感。

「百」詞「可」辯 香海正覺蓮社佛教正慧小學 文美玉老師

疑難 「百」詞「可」辯 互動 表達 總結 -學生已懂得百分數、分數及小數之間 的互化。 -由大至小排列以上9個數,並說出方 法。 703%、73% 、7.3% 、 、 、 、73 、7.4 、0.074 -學生已懂得百分數、分數及小數之間  的互化。 -由大至小排列以上9個數,並說出方 法。

互動 「百」詞「可」辯 疑難 表達 總結 -分組討論,學生寫下答案及策略。 -老師到不同組別和學生一起討論。 -學生用了不同策略。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分組討論,學生寫下答案及策略。 -老師到不同組別和學生一起討論。 -學生用了不同策略。 -老師選擇不同答案的組別滙報及解釋, 並進行全班討論。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策略一:把所有數化作小數然後再比較, 因只需決定小數點位置故較容易,而 化分數則要通分母。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策略一:把所有數化作小數然後再比較,     因只需決定小數點位置故較容易,而     化分數則要通分母。 -同學的質疑:為何不化作百分數?把分數    化小數也不容易並欠準確。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策略二:先把所有數化作百分數,然 後再作比較,可避免化小數時出 現誤差,同時也不需通分母。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策略二:先把所有數化作百分數,然    後再作比較,可避免化小數時出    現誤差,同時也不需通分母。 -同學的質疑:部份百分數中出現分數    ,仍需處理。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策略三: -先以直觀找出最大的數 -然後判斷三個分數的大小次序 -再比較兩個大於7的數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策略三: -先以直觀找出最大的數 -然後判斷三個分數的大小次序 -再比較兩個大於7的數 -最後比較少於1的三個數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互動 表達 老師與學生一起總結: -同一問題有不同解決方法 -盡量用快捷及直接方法

張同學及組員的一課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應否全部化作小數?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應否全部化作小數? -張同學一組的質疑:舉例說明分數 化小數過程中會出現誤差。同   時分子和分母相除會較困難。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應否全部化作百分數?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應否全部化作百分數? -張同學一組的質疑:舉例說明在 分數化小數時,如需以四捨五入 找近似值,會影響比較的準確性。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應否全部化作百分數? -張同學一組的質疑:處理含分數的 百分數,可能仍需要把分數化為小數。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應否全部化作百分數? -張同學一組的質疑:處理含分數的  百分數,可能仍需要把分數化為小數。

互動 表達 「百」詞「可」辯 總結 疑難 -在一些細節上,張同學解釋得不 清晰。 -文老師要求他澄清。 73 > > > 7.4 > > 703% > 73% > 0.074 > 7.3% -在一些細節上,張同學解釋得不 清晰。 -文老師要求他澄清。

文老師的話 學生有能力就數學問題作有質素的討論及辯論。 學生的討論對事不對人。 關注學習差異,以不同程度的問題配合。 顧及概念和思考,也需平衡計算技巧。 教師的角色由權威者到學生的學習伙伴。

我的觀察 學生的個別性浮現,表現出強的自學能力。 課堂後老師有所發現,尤其加深對學生如何學習的認識,並作出深度反思。 老師在固有模式與新的觀念間轉變。 老師面對新的挑戰,包括如何擬題及有效帶動學生互動學習。 你的觀察呢?

教學方式的轉移 強調數學絕對性 的教學: 技巧及法則 答案的對與錯 標準的運算過程 知識傳授 學生足夠的練習 教師清晰的指導 強調數學是由人 共同建構的教學: 概念及意義 學習過程 學生主動探究 從解難中學習 互動學習 教師促進學習

你的課堂小故事呢?

References Ernest, P. (1991). The Philosophy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 London: Falmer Press. Hiebert et al. (1996). Problem solving as a basis for reform in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case of mathematics. Educational Researcher, 25, 12-21. Lampert, M. (1990). When the problem is not the question and the solution is not the answer: mathematical knowing and teaching.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7, 29-63. Thom, R. (1973). Modern mathematics: Does it exist?. In A. G. Howson (Ed.), Developments in mathematical education: Proceedings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 Congress on Mathematics Education (pp. 194-209).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我們的經驗 2005.2 疑難與互動 2004.6 理解與誤解 原來孩子是這樣學習的 2004.2 開放與規範 數學學習的思考空間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Process Standard NCTM 美國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Number and Operations Algebra Geometry Measurement Data Analysis and Probability Process Standard Problem Solving Reasoning and Proof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s Representation NCTM 美國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具體目標 知識與技能 情感與態度 數學思考 解決問題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定義 定理(公式) 例題 習題 問題情境 建立模型 解釋、應用、拓展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孔企平﹕對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分析與反思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例﹕完成序列,並說明理由。 0.5, 1.5, 4.5, ______。 例﹕如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 ﹖ 國內 0.5, 1.5, 4.5, ______。 例﹕如何測量一個土豆的體積 ﹖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例﹕你是否喜歡數學﹖ 如果用5, 4, 3, 2, 1 分別代表從最喜歡到最不喜歡 之間的5種程度,你選哪個數﹖說明理由。 (2) 如果小明選擇2,說明甚麼﹖ (3) 如果小立比較喜歡數學,他最可能選擇甚麼﹖ 國內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 數學學習總體目標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疑難為本教學 問題為本教學 Inquiry-based Learning Task-based Learning Problem Posing Project-based Learning Problem-based Learning …… RELATED AREAS

不同地方的經驗與方向 香港的123 香港的123 整體表現 數學學習的自信心 學習策略的掌握 各範疇表現 記憶策略的掌握 策略的演繹 PISA 2003

我們的經驗 數學課堂的夢想 難處 概念的掌握 信念與角色 數學語言 信心與知識 良好溝通 問題與重心 發展能力 習慣的建立 歸納與提問的技巧 理解與誤解 開放與規範 疑難與互動

重聚日 凝聚各人的智慧 2月26日 9:00-10:50 小四至小六組 11:00-12:50 小一至小三組 交流個人的經驗 彼此支持與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