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探究式阅读 选用教材:人教版新版 授课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姜恒权 《记念刘和珍君》 授课对象:高二年级 课时:1课时 课型:探究式阅读 选用教材:人教版新版 授课教师:重庆市沙坪坝区教师进修学院 姜恒权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课型:探究性阅读 姜恒权
【时政播报】 一怕文言文、二怕写作文、三怕周树人? 人民教育出版社新版的语文教材中,鲁迅的作品明显减少。 《药》、《为了忘却的纪念》等作品不见了,保留下来的只有 《拿来主义》、《祝福》和《记念刘和珍君》3篇。 曾经拯救了一个大国灵魂的妙笔却要被打入“冷宫”。 问苍茫大地,何处话凄凉? 武胜家园网 → ●文艺作品 → 【嘉陵文苑】 → 我们还要不要继续读鲁迅? Post By:2009-9-16 11:29:04
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有一人被誉为“民族魂”。他时刻以深沉的情怀、睿智的目光关注着我们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在他逝世之时,举国哀悼,举世震惊。★
友人斯诺【美国】送对联以示悼念 译书尚未成功,惊闻殒星,中国何人领呐喊 先生已经作古,痛忆旧雨,文坛从此感彷徨
《晨报》副总编辑孙伏园以鲁迅译著书名及所主编之刊名缀成一副挽联—— 踏《莽原》、刈《野草》、《热风》 《奔流》,一生《呐喊》; 痛《毁灭》、叹《而已》、《十月》 《噩梦》、万众《彷徨》。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自嘲
今天我们来学习《记念刘和珍君》,看一看一个老师是怎样为一个学生的死而呐喊的。
记念刘和珍君 鲁迅
写作背景 1926年3月,奉系军阀在日本帝国主义支持下进兵关内,冯玉祥率领的国民军同奉军作战。日本帝国主义公开援助奉军,派军舰驶入大沽口,炮击国民军。国民军开炮还击。日本帝国主义便向当时的北洋军阀段祺瑞执政府提出抗议,又联合英、法、意、荷、比、西等国驻北京公使,借口维护《辛丑条约》,提出种种无理条件,并且在天津附近集中各国军队,准备武力进攻。3月18日,北京人民为了反对帝国主义侵犯我国主权,在天安门前集会抗议,会后到执政府前请愿。★
写作背景 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向请愿群众开枪,并用大刀铁棍追打砍杀,打死打伤200余人,造成屠杀爱国人民的“三·一八”惨案。在这一惨案中,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学生自治会主席刘和珍遇难了!刘和珍是鲁迅先生的学生,是位爱国的热血青年,她的牺牲给鲁迅先生带来了莫大的悲哀,而当时的反动文人还在一些刊物上发表文章对爱国青年进行污蔑、中伤,致使鲁迅先生悲愤之极,同年四月,写下了这篇纪念文章。★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魏士毅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杨德群
三·一八天安门前集会
游 行 队 伍
请 愿
学生结队前往段祺瑞执政府请愿
中弹倒下的大学生
“三·一八”惨案中 牺牲的刘和珍
段祺瑞政府卫队与群众对峙的情形
军阀残酷屠杀群众 三一八惨案中
刘和珍:北京女子师范大学英文系学生。“三一八”惨案中,身为学生自治会主席的刘和珍,动员组织同学集会游行。她扛着校旗到段祺瑞执政府门前请愿,段祺瑞竟命令卫兵开枪,刘和珍身中七弹,壮烈牺牲,时年22岁。
【“速读”后找粗觉 】(各部分大意) 第一部分(1、2),纪念刘和珍的缘由,分两层:一是为纪念烈士,二是为警醒庸人; 第二部分(3、4、5),追忆刘和珍的生平,共三层:分别是认识过程、遇难经过概况及遇难经过特写 第三部分(6、7),“三一八” 惨案的思索,分两层,分别论述情愿方式不当和精神永存人间。
【肢解文本之无聊】 人的思维都是“三段式” ——划分段落真有作用吗? 写作缘由 教训和意义 烈士生平事迹和遇害经过
【内容无外两方面】 ★刘和珍其人其事(记叙,集中于三四五节) ★鲁迅之心 之情(集中于六七节,见缝插针于各处) 【内容无外两方面】 ★刘和珍其人其事(记叙,集中于三四五节) ★鲁迅之心 之情(集中于六七节,见缝插针于各处)
一个年仅22岁的学生的死居然让一代伟人为之悲愤,刘和珍身上绝对有一些可贵的品质。 【“筛读”后把握形象意义】 一个年仅22岁的学生的死居然让一代伟人为之悲愤,刘和珍身上绝对有一些可贵的品质。 筛读文章,请例出有哪些可贵品质?(言行——品质)
刘和珍(言行——品质) 坚定追求进步思想 ●预定《莽原》全年 ——“毅然” 斗争精神 “反抗” “微笑”、“温和” 温和善良 ●参加师大学潮斗争 “黯然”、“泣下” 热爱学校 ●前往执政府请愿,被杀害 ——“欣然”前往 爱国热忱 ★刘和珍:是一个渴求真理与进步,富于斗争精神,有远见卓识,温和善良而又具有爱国热忱的青年学生。
【“精读”后晓情绪】刘和珍是怎样遇难的?(第五节,细节的力量) 欣然前往请愿、中弹、无端喋血、未便死; 同行的张静淑、杨德群想扶起她,均中弹、立仆; 刘和珍还能坐起来,但头胸被猛击两棍,牺牲。
【“筛读”反复句】 虐杀激发愤怒,造谣让人出离愤怒! 【“筛读”反复句】 虐杀激发愤怒,造谣让人出离愤怒! ——大怒无言,鲁迅先生的三次“无话可说”分别在哪里?结合语境分析:“无话可说”为何反复出现?这“说的无言”是否与前面“写的必要”及文中另一句“但是,我还有要说的话”相矛盾?
a、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 b、我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c、呜呼,我说不出话,但以此记念刘和珍君!
“必要”处: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a、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这虽然于死者毫不相干,但在生者,却大抵只能如此而已。 b、我们还在这样的世上活着,我也早觉得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c、忘却的救世主快要降临了罢,我正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三次“必要”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第一处是有必要悼念烈士; 第二处是有必要揭露这一场暴行; 第三处是有必要在人们快遗忘的时候来总结教训意义。 这句话三次出现,实际上是强调了作者写作目的有三:①悲痛的悼念②愤怒的揭露③沉痛的总结
透过这两组看似矛盾又反复出现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这篇文章中潜藏着作者的感情是复杂的: 粗线是“悲”与“愤”,正是用这样两条感情链条,作者才将众多的内容如此有机地组织在一起了。
▲痛悼 有必要说 悲愤 ▲揭露 ▲唤醒 (情感元素〕 无话可说 悲愤至极 “悲”“愤”的感情贯穿全文
【细读文本】探究鲁迅感情“悲”在何处?愤又在何处? 悲悼死难烈士 悲忆交往经过 悲议意义教训 悲
【细读文本】作者的“愤”,笔触涉及了哪几类人? 作者“愤”是愤于三类人: 一是当局者,其暴行竟是如此之凶残; 二是所谓的学者文人,其流言竟是如此之无耻; 三是庸人,鲁迅又称他们是“无恶意的闲人”,愤于他们甚至将烈士的行动作饭后的谈资,愤于他们的麻木。
【“品读”文本】关键句子自行分析 各言所疑,各言所悟。
【文本“细读”示例】 可是我实在无话可说。我只觉得所住的并非人间。四十多个青年的血,洋溢在我的周围,使我艰于呼吸视听,那里还能有什么言语?长歌当哭,是必须在痛定之后的。而此后几个所谓学者文人的阴险的论调,尤使我觉得悲哀。我已经出离愤怒了。我将深味这非人间的浓黑的悲凉;以我的最大哀痛显示于非人间,使它们快意于我的苦痛,就将这作为后死者的菲薄的祭品,奉献于逝者的灵前。 程度副词,更加 充满血腥和暴力的黑暗统治 愤怒到了极点 深深地体味 为烈士的死难感到极度哀痛 表示对死者的尊敬
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这是怎样的哀痛者和幸福者?然而造化又常常为庸人设计,以时间的流驶,来洗涤旧迹,仅使留下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在这淡红的血色和微漠的悲哀中,又给人暂得偷生,维持着这似人非人的世界。我不知道这样的世界何时是一个尽头! 真正的革命者 直接面对,不回避 直接面对,不回避 为人民的苦难而哀痛的人 以能为人民谋幸福而感到幸福的人 有是非观,但容易忘记烈士鲜血的民众
当三个女子从容地转辗于文明人所发明的枪弹的攒射中的时候,这是怎样的一个惊心动魄的伟大呵!中国军人的屠戮妇婴的伟绩,八国联军的惩创学生的武功,不幸全被这几缕血痕抹杀了。 但是中外的杀人者却居然昂起头来,不知道个个脸上有着血污……。 “伟绩”“武功”:反语,讽刺中外反动派的暴行。
语言训练 惨象,已使我目不忍视;流言,尤使我耳不忍闻。我懂得衰亡民族之所以默无声息的缘由了。沉默啊,沉默,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精读文本】主题探究 1、鲁迅对请愿这种斗争方式持什么态度? 怎样表达? 2、文中引用陶渊明的诗有什么用意?
“去鲁迅化”是隔一阵就爆发一次的癔症? 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 __郁达夫《怀鲁迅》
姜恒权, QQ:879537213 {读点鲁迅吧} jhq114@163.com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