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 代 政 治 经 济学 现代政治经济学 主讲教师:马艳 现 代 政 治 经 济 学 包亚钧主讲.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一编 伦理学概述 第一章 什么是伦理学 第一节 “ 伦理 ” 、 “ 道德 ” 概念的语义学分析 从伦理道德出发对人类行为和品质的分 类 伦理学的界定 伦理学或道德哲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 道德学说的层次性及其分类.
Advertisements

2.5 函数的微分 一、问题的提出 二、微分的定义 三、可微的条件 四、微分的几何意义 五、微分的求法 六、小结.
第四章 农业生产要素.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第三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与资本的属性 第三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的生产关系 第二节 所有制与产权 第三节 生产力及其发展途径 第四节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性质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单项选择题 判断题 陈 琳.
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 政治经济学课程讲义 2013年5月28日.
关于汇率计算.
——Windows98与Office2000(第二版) 林卓然编著 中山大学出版社
第九章 金融资本 第一节 借贷资本和利息 第二节 货币需求与供给 第三节 股份资本 第四节 保险业资本 第五节 金融衍生产品.
第二章 商品、货币、市场 【教学目的与要求】
第十九章 经济全球化和国家经济安全 第一节 经济全球化 第二节 国家经济安全 第三节 经济全球化趋势.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在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证券投资技术分析.
第二章 商品与货币.
第 8 课 美国经济的发展.
知识模块一 供求理论 主讲人:程春梅(博士、教授) 单 位:辽宁工业大学.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 其本质.
第二章 工程经济分析的基本要素 教师:武科 副教授.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二章 货 币 第一节 价值形式的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第二节 货币的职能与货币流通规律 第三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1、环境中直接影响生物生活的各种因素叫做 。它可以分为 和 两类 。
第五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变速直线运动中位置函数与速度 函数的联系 二、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三、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一、原函数与不定积分 二、不定积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积分公式及积分法则 四、牛顿—莱布尼兹公式 五、小结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数 学 分 析 第九章 定积分 第二节 微积分学基本公式 主讲:师建国.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 四 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教学目的和要求 学习和掌握马克思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深入了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产生的历史必然性,认识私有制商品经济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把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本质,正确认识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实质。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商品的二因素 宁波兴港职高 何艳 商品的二因素.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第一章 商 品 第一节 商品价值 第二节 商品价值量.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第一章 绪论 本章内容:国际商法的概念和范围 国际商法的产生与发展 国际商法的渊源 国际商法的主体.
计算机数学基础 主讲老师: 邓辉文.
Harvard ManageMentor®
第十章 方差分析.
用event class 从input的root文件中,由DmpDataBuffer::ReadObject读取数据的问题
第8章 静电场 图为1930年E.O.劳伦斯制成的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第4章 非线性规划 4.5 约束最优化方法 2019/4/6 山东大学 软件学院.
第一章 函数与极限.
C语言程序设计 主讲教师:陆幼利.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3.8.1 代数法计算终点误差 终点误差公式和终点误差图及其应用 3.8 酸碱滴定的终点误差
线 性 代 数 厦门大学线性代数教学组 2019年4月24日6时8分 / 45.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成绩是怎么算出来的? 16级第一学期半期考试成绩 班级 姓名 语文 数学 英语 政治 历史 地理 物理 化学 生物 总分 1 张三1 115
相关与回归 非确定关系 在宏观上存在关系,但并未精确到可以用函数关系来表达。青少年身高与年龄,体重与体表面积 非确定关系: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六章 汇率理论与汇率变动对经济的影响 姜宁川.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导 言 经济学的基本问题 经济学的基本研究方法 需求和供给.
TEM8人文知识 ——英语国家概况部分讲解 上外贤达学院 昌兰华.
我们能够了解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用途非常广泛
XX大学XX学院 多色复古论文答辩PPT模板 X124-2 蓝梦 学号.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专题: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江西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胡南.
§2 自由代数 定义19.7:设X是集合,G是一个T-代数,为X到G的函数,若对每个T-代数A和X到A的函数,都存在唯一的G到A的同态映射,使得=,则称G(更严格的说是(G,))是生成集X上的自由T-代数。X中的元素称为生成元。 A变, 变 变, 也变 对给定的 和A,是唯一的.
Sssss.
海报题目 简介: 介绍此项仿真工作的目标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可以添加合适的图片。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现 代 政 治 经 济学 现代政治经济学 主讲教师:马艳 现 代 政 治 经 济 学 包亚钧主讲

导 引 恩格斯说过:“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首届诺贝尔经济学奖的获得者丁佰根也指出,“人类幸福会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而经济政策则依靠经济学形成了它的洞察力。”理论经济学对经济活动的指导意义是很深远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由于对研究对象、研究方法、经济范畴、理论体系等进行了全面的变革,从而成为完整、严密、科学的理论经济学。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导论 政治经济学述要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性质和意义

第一节 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经济的含义 二、经济思想的产生 三、政治经济学的形成与演变

条件:学校 住在小店旁 班里搞活动

结论: 1、经济不经济的结论得出是根据条件而决定的,条件不同其结论一定不同。(条件论) 2、经济学其本质就是通过比较选择一个相对最优的路径以实现或达到目的。(选择学)

经济的含义 中国古书:经国济民,经邦济世 古希腊:家庭管理 现代:1. 经济活动 2.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 现代:1. 经济活动 经济的含义 2. 一个国家国民经济总称 3. 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 经济基础 4. 节约

经济学:研究物质资料的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关系和经济活动规律及其应用的科学总称。 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经济学 各部门和领域的经济学(应用经济学)

政治经济学(理论经济学)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西方经济学 微观经济学 宏观经济学 ︽资本论︾ ︽国富论︾ 亚当•斯密 ︽通论︾ 凯恩斯

第二节 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一、社会生产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2、生产力:概念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 注意:A、生产力并不等同于具体的物。 1、物质资料的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起点。 人与自然的关系:生产力 物质资料生产 人与人的关系:生产关系 2、生产力:概念人们运用生产资料,创造社会物质 和精神财富的能力。 注意:A、生产力并不等同于具体的物。 B、发展生产力必须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前提。

生产力: :由劳动者,劳动对象、劳动资料 三个实体性要素组成。 劳动力(A):体能、智能。 劳动对象:自然物、加工物。 劳动资料:工具、一切物质条件。 两者统称生产资料(Pm)。 构成 工作机:手 传动机:脚 石器 手工工具 机器 机械体系 动力机:体能 控制机:脑

地位: 其中起决定作用的要素是劳动者。劳动资料与劳动 对象作为生产过程中的客体,其作用也不能忽视,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必要条件。 3、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关系:A、科学技术本身非生产力独立的实体性要素(潜在的生产力); B、但劳动者、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三个实体性要素作用的发挥,受科学技术水平高低的制约。(由潜在的生产力转变为现实的生产力) 在知识经济时代,已成为提高生产力的重要源泉

4、生产关系: 5、社会生产方式 概念 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内容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或私有制) 概念 人们在生产总过程中结成的各种经济关系。 内容 A、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公有制或私有制) B、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交换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 C、产品的分配关系 其中生产资料所有制起着基础性的作用。 5、社会生产方式   概念 生产力(物质内容)和生产关系(社会形式)的统一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性质、变化) 关系 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推动或阻碍)

6、政治经济学与生产力和上层建筑 结论: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生产关系的总和 社会形态 政治:国家和法律制度 上层建筑 意识形态:哲学、法律、宗教、道德、文艺 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对象 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 结论 生产关系应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作用和矛盾运动中加以研究

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的特点 A、以物质和文化生产力的发展为出发点。 B、重点研究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和经济制度,并涵盖资源配置、经济运行、经济行为、经济发展和人的福利等基本层面。 C、主要阐述是制度层面和理论层面。

二、社会生产和再生产的总过程 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总过程中的四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四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 生产环节决定分配、交换、消费环节,而分配、交换、消费也具有反作用。 生产(基础) 分配和交换(中介) 消费(目的)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 “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依据有三: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不同观点如下: “生产方式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方式。 依据有三: A.生产方式非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简单总和,而是两者的矛盾统一体。研究这对矛盾才能说明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 B.马克思在《资本论》第1卷第1版序言中把生产方式同生产关系和交换关系并列在研究对象之内,并且摆在首位,表明政治经济学不限于研究生产关系,还要研究生产方式。 C.生产方式是中介性经济范畴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关系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 依据: A.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如果将生产方式和生产力包括进来,乃是用客观事物相互联系的性质来否定科学研究对象合理区分的可能性,没有弄清研究对象和研究范围的关系,也没搞清研究对象与必须联系的对象的关系。 B.马克思《资本论》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社会形式,即资本主义生产关系。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生产力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力。 依据有四: A.政治经济学不单是研究社会生产关系的科学,它同时需要研究生产力的变化与发展规律。因为生产力具有社会属性和物质技术属性。 B.揭示与阐明特定生产方式下生产力所具有的特定社会属性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区别于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一个重要特点。 C.《资本论》中的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以及和它相关的生产力。 D.恩格斯在《反社林论》中实际是将生产力作为政治经济学研究对象。

第三节 政治经济学的任务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二、经济规律的分类

一、经济规律的内涵与特点 概念: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本质和必然的联系。 性质:客观性:1、产生和消亡。2、作用的发挥。 特点: 1、经济规律的存在具有历史性。 2、经济规律作用的发挥受到两个限制: A、人们认识经济规律的能力有限(知识限制) B、人们利用经济规律为自身利益服务(利益限制)

经济规律的分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一切社会形态共有的普遍经济规律:表现为人类所有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最一般的共同的本质联系。 若干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表现为几个社会形态经济运行过程中共同的本质联系。 某一特定社会形态所占支配地位的特有经济规律: 表现为特定社会形态经济发展过程中特殊的本质联系。

第四节 政治经济学方法 历史唯物论 唯物辩证法 1、矛盾分析法 2、科学抽象法 3、历史与逻辑相一致方法 4、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方法

一个烈日炎炎的中午,几位在沙漠上旅行的学者经过长途跋涉,饥渴交困。然而不幸的是,当他们坐下来围着随身所携带的一堆罐头时,却因为没有开罐工具而一筹莫展。于是,一场研究如何用最简单的办法开启罐头的学术讨论会开始了。 物理学家首先发言:“给我一个聚光镜,我可以用阳光把罐头打开。” 化学家接着说:“我可以利用几种化学药剂的综合反应来开启罐头。” 而经济学家则说:“我的办法最简单。假设我有一把开罐刀……” 但是,马克思在探讨方法论时的观点与众不同。

关于数学方法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 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马克思自己就曾经想运用数学方法来说明经济危机的规律性。马克思提出了运用数学方法的前提条件: 首先,材料必须是足够的; 其次,材料必须是经过检验的。 自从19世纪以后,数学的发展为西方经济学家提供了方便。西方经济学家在他们的研究中大量地运用数学,他们所用的数学方法几乎遍及纯数学的各主要分支。不可否认,数理分析的方法要比单纯文字说明、推理更方便、更精确,有时也更能说服人。大量的数学符号和算式推导,使经济过程和现象的表述较为简洁、清晰。然而,当前西方经济学似乎越来越追求经济学的数学形式。微观经济学所使用的数学工具甚至比物理学家使用的还多。过去使用数学工具较少的宏观经济学,现在也连篇累牍地充满了复杂的数学公式。 随着数学对经济学的渗透,西方有些经济学家在经济分析采用很深的数学方法,引起了其他一些经济学家的非议,认为这是一种经济学研究的数学化倾向。经济学的数学化应该是经济学发展的方向吗?对这一问题,国内外都有激烈的争论。

A:经济学中运用数学已有相当悠久的历史。当资本主义的曙光刚刚在欧洲大陆上出现,经济学处于初创时期时,就有一批经济学家以数学公式来表示经济中的数量关系。被马克思称为“政治经济学”之父的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就是这批人的杰出代表。他的名著《政治算术》就是用数学方法来研究经济问题。随着边际革命的发生,数学在经济学中更加重要了,英国著名的边际经济学派经济学家杰文斯甚至说“经济学为快乐的与痛苦的微积分”。经过慎重评选的第一届诺贝尔经济学奖授给了在经济计量学方面作出了开创性贡献的挪威经济学家费瑞希和荷兰经济学家丁伯根。以后获奖的经济学家中有1/3以上是在经济学数学化方面作出了重大贡献的。20世纪经济学的重大进展都与数学相关。 经济学数学化的内容之一是运用数学工具表述、研究与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关系,这就是通常所说的数理经济学。数理经济学以许多现代数学的分支(如博弈论、概率论、组合论、拓扑学等)为工具来准确、简明地表述经济概念,论证并发展经济理论,对经济理论水平的提高和分析手段的现代化做出了重要贡献。例如,人类经济行为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不确定与风险,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使无数经济学家耗费了毕生心血。但只有在运用了博弈论之后,对不确定行为的分析才有了突破性进展。 经济学数学化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经济计量学的建立。经济计量学是以一定的经济理论为依据编制经济模型,即用数学来表示各种经济变量之间的复杂关系,然后代入统计数据,得出结论,或用于经济预测,或用于政策分析。它的建立对解决实际经济问题起了重大的作用。例如,197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经济学家里昂惕夫运用经济计量学方法提出了投入――产出分析法,对经济预测和政策制定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已被世界上100多个国家采用。

B: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现在已经成为一个严重问题。工具被当作了目标,简单明了的经济思想披上了烦琐的数学外衣,增大了认知费用,理论经济学有被数学主宰的倾向。西方学者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结果导致数学形式主义,它所追求的只是数学形式。甚至有人认为只有使用数学工具的文章才是具有理论创新的文章,否则就属于“垃圾”。可是,在经济学中,数学形式的正确决不能证明经济理论的正确。给错误的经济理论装配一套数学公式,其作用是给错误的内容以貌似科学的包装。詹姆斯·布坎南指出:“不管当代的学者如何想尽各种办法使问题复杂化,来掩盖自己理论上的不可靠,经济学的主要原理仍然是根本的原理。我们不需要用现代数学这种多余的‘超重行李’”去掌握和传播亚当·斯密实现的、并由他的继承者所强调的原理。”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凯恩斯本是学数学的,后来改行研究经济学。他对他们自己圈子内的人在经济学中滥用数学的情况相当熟悉,并对此提出了可以说是中肯的批评。他在《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讽刺当时兴起的数理经济学时说:那些作者,“在神气十足但毫无用处的符号迷阵中,把现实世界中之复杂与息息相通性置诸脑后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瓦西里·里昂惕夫在《科学》杂志上撰文,对西方经济学滥用数学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说:“专业经济学杂志上连篇累牍地充满了数学公式。这将读者从一套似乎有理而完全是任意的假说引到精确的但是却是无关的理论结论。”他把“经济理论家不停地建立大量的数学模型”以及“经济计量学家把大体上相同的一套一套的数据和具有一切可能形式的代数函数相拟合”称为“一场沉闷的演出”。这种批评出自一个对经济学数学化做出重大贡献的学者之口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

评论: 应该承认,数学是辅助经济理论研究的一个很有益的方法。数学在经济学中的地位日益重要,是有其必然原因的。首先,经济学与其他社会科学的重要区别之一是它要研究经济中的数量关系。经济现象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数量关系来表示,经济变量可以定量化,这就为经济学的数学化提供了可能。其次,在经济理论研究中恰当地运用数学方法,可以使正确的理论和科学的研究成果表达的更为准确和精确,可以更好地检验结论和前提是否一致或矛盾,可以更有力地增强研究成果中的结论。最后,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实际问题,借助数学工具所建立的经济模型对实际经济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的作用。

但是,必须注意,在经济理论研究中不能滥用数学。数学不是经济学本身,而是一种工具。数学本身不能创造任何经济理论,不能创造任何经济范畴和经济规律。数学是从前提出发,经过逻辑推理,得出结论的。在经济研究中运用数学时,要结论正确,首先要求前提正确。自然科学家懂得,在数学这个磨盘中,你放进小麦,可以磨出面粉;你放进草籽,就不可能磨出同样的东西。从错误的前提出发,不管用了多少数学和多么复杂的数学,都不可能得出正确的结论。数学可以给错误的经济理论披上科学的外衣,但不可能赋予错误理论以科学的内容。离开了思想,工具就是没有意义的。而且,经济学分析的工具也不只是数学一种,应提倡经济学研究方法的多元化。

第五节 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和意义 一、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与人文性 二、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政治经济学的实践性、阶级性 和人文性 实践性:政治经济学本质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阶级性: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在阶级社会,生产关系或利益关系必然表现为阶级关系。 人文性:国度性和以人为本

二 政治经济学的意义 1、社会经济革命的指导思想 2、社会经济建设的理论基础 3、人类知识结构的理论依据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1 背景资料 当今中国经济学界关于经济理论的阶级性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 一种观点认为:“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本身具有普遍的、一般的科学意义,是无国界的、无阶级的。因此,不应该有中国特色的基础理论。”见樊纲:《经济科学现代化与中国化的再思考》《中国书评》1995年5月。 另一种观点认为:“追求理论的普遍性,并不等于该理论已经有了普遍性。在数学基础理论中,尚且有法国的布尔巴基学派、波兰学派等等,难道经济学家们比数学家还更容易团结在一个旗帜下吗?”见崔之元《西方经济理论的范式危机——与樊刚先生商榷》《中国书评》1995年9月。

背景资料 关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2 马克思指出:我绝不用玫瑰色描述《资本论》中出现的资本家和地主的面貌。……在政治经济学领域中,自由的科学研究遇到的敌人,不是它在一切其他领域内遇到的敌人。政治经济学所研究的对象和范围的特殊性,必然会把人们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恶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复仇女神,召唤到战场上来反对自由的科学研究。例如,英国高教会宁愿饶恕对它的39个信条中的38个信条展开的攻击,而不饶恕对它的现金收入的1/39进行攻击。

第一章 商品(W) 第一节 商品价值

一、商品的两个因素 概念: 商品两因素 是用来交换的劳动产品。 使用价值:能满足人们某种需要是属性。 商品的自然属性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交换价值和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特点 交换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价值与另一种使用价值相交换的量的关系和比例。 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是商品的社会属性,体现商品生产者相互比较劳动和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是一个历史范畴。 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关系 1、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2、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 讨论:劳动价值论与知识价值论、要素价值论 P20 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关系 P20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统一性) 使用价值与价值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矛盾性)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二、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概念:是在特定形式下进行的各自不同的劳动 特点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 反映人和自然的关系 具有永久性 抽象劳动 概念:撇开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特点: 形成商品的价值 社会属性 历史范畴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关系 统一性:是生产商品的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对立性:具体劳动是实现抽象劳动的必要前提,商品交换成功必然使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相分离。 劳动二重性学说的重要意义 为劳动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剩余价值论奠定了基础。 为其它一系列理论奠定了基础。 结论:是理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三、商品经济及其基本矛盾 商品经济 概念:以商品交换为特征或以出卖为目的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社会分工:前提条件 (无偿分配) 条件 产品和生产资料属于不同所有者:决定性条件(有偿交换) 简单商品经济:以生产资料个人所有制,以个体劳动为基础,以换取自己需要的使用价值为目的的商品经济。

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 含义 矛盾 解决矛盾的条件 私人劳动:由于商品生产者独立进行生产并拥有自己的生产结果故其生产具有私人的性质。 社会劳动:由于社会分工,商品生产者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的,因而其生产又具有社会的性质。 矛盾 私人劳动(直接的)如何转化为社会劳动(间接的) 解决矛盾的条件 实行商品交换

结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决定 决定 商品两因素 劳动二重性 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使用价值 具体劳动 私人劳动 商品 (质) 社会劳动 抽象劳动 价值 (量)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结论: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商品生产的基本矛盾

四、商品拜物教 概念 根源 在商品生产条件下生产者之间生产关系的物化以及人的力量表现为物的力量。支配人这种社会现象的一种观念反映。 不是产生于商品的使用价值 不是来源于形成商品的价值 根源是生产商品的劳动所特有的社会性质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一、价值量的决定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商品价值量 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第二节 商品的价值量 一、价值量的决定 商品价值量 概念:是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在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重要意义 个别劳动时间低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可获超额价值 社会必要劳动 时间缩短意味社会生产力发展

二、简单劳动和复杂劳动 概念 区别 简单劳动:不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的一般劳动者都能胜任的劳动 复杂劳动:需要经过专门训练和培养、具有一定文化知识和技能的劳动者才能从事的劳动 区别 社会分工、科技发展的差别及在生产中应用程度决定 换算 一定量的复杂劳动等于多倍的简单劳动 通过千万次交换在市场竞争中自发形成的

三、商品价值量与劳动生产率关系 劳动生产率 决定因素 概念:劳动者生产某种产品的效率或能力 表示方法: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 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 决定因素 科技发展和应用、生产技术装备的规模和效能、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组织、生产资料的质量和供应。

关系 结论: A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 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图例: 劳动时间 (价值) 鞋(使用价值) 鞋 / 分 甲 60 分钟 60双 1双 / 1分钟 1倍 A` 乙 60 分钟 120双 1双 / 0.5分钟 结论: A 单位商品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B 劳动生产率与生产该商品的使用价值量成正比 C 同一劳动时间里创造的价值总量不变

补充材料: 谷书堂、钱伯海的价值见解: 谷:认为劳动生产力、资本生产力、土地生产力共同创造价值,而工资、利息、地租不过是根据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所作贡献给予这些贡献者的报酬 钱:认为生产诸要素(科技、先进设备)(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共同创造价值,所以按资分配不存在剥削社会产品价值分解为V+M。 两位向理论界提出了一系列问题。 1、非劳动生产要素是否创造价值? 2、第三产业是否创造价值? 3、收入分配是否取决于生产要素在创造价值中的贡献?

补充材料: 吴易风价值的见解: 他们与斯密和李嘉图弟子犯的是同样的错误。斯密虽然提出了劳动创造价值的理论,但是却陷入了三个理论陷阱使他的理论矛盾重重,无法贯彻始终。 由于资本积累和私有产权出现后,资本、土地及其收入这些市场经济的现象严重困饶了他,使得他乱了思路,不得不认为,劳动价值论只适应简单商品经济而不适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 在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商品的价值一部分用来支付工资,一部分用来政府利润,一部分用来支付地租,于是他就认为全部私人分解为这三部分而漏掉了不变资本,著名的“斯密教条。 工资、利润、土地是一切收入的源泉,彻底违背了劳动价值论”,从而引出了萨伊的“三位一体”公式。可见,谷、钱的价值新见解不是发展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而是斯密和萨伊的理论的翻版

第一节 价值形式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概念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 第二章 货币(G) 第一节 价值形式演变与货币的起源 价值形式:价值的表现形式即交换价值 一、简单的价值形式 概念 一种商品的价值只是偶然地表现在与它 相交换的另一种商品上

等式 1只绵羊 = 2把斧子 地位作用 主动 被动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与关系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1只绵羊 = 2把斧子 价值镜 地位作用 主动 被动 等价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 相对价值形式和等价形式的涵义与关系 价值被表现的商品 表现价值的商品 关系是对立统一 相对价值形式性质:两端的商品都有价值,是价值关系 相对价值量(交换价值量)的变化规律:P32四种不同情况 等价形式特征 (1)使用价值成为价值的表现形式 (2)具体劳动成为抽象劳动的表现形式 (3)私人劳动成为直接社会形式的劳动 局限性:同一人类劳动的本质没有充分表现

二、扩大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某一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在其他一系列商品上的价值形式 2把斧子 80斤粮食 1只绵羊= 60尺布 5张兽皮 1克黄金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特点: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局限性:无统一的等价物

三、一般价值形式 概念 等式 一切商品的价值都表现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 2把斧子 80斤粮食 60尺布 =1 只绵羊 5张兽皮 1克黄金 60尺布 =1 只绵羊 5张兽皮 1克黄金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特点:价值形式发生了质的变化,即物物交换发展成了以一般等价物为媒介的商品流通 ,公式 W —W W — 羊 — W 局限性: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

四、货币形式 2把斧子 概念 某种商品从商品世界分离出来,并固定地独占了一般等价物的地位。 80斤粮食 60尺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60尺布 =1克黄金 5张兽皮 一定量的其他商品 等式 本质: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体现着商品生产者之间的社会经济关系。 结论(1)从货币产生的根源及发展历史看: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

W 使用价值 ——商品 价值 —— 货币 (2)货币是唯一专门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满足人的某种需求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使用价值 货币(G)特殊商品 价值—— (3)商品的使用价值与价值内在矛盾外在为商品与货币的矛盾 使用价值 ——商品 W 价值 —— 货币

五 货币形式发展 1.实物货币阶段:米、布、贝壳、家畜等 2.贵金属货币阶段:金、银 3.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价值符号 五 货币形式发展 1.实物货币阶段:米、布、贝壳、家畜等 2.贵金属货币阶段:金、银 3.代用货币阶段:纸币—价值符号 4.信用货币阶段:现代货币(流通中的现实货币和银行存款) 5。电子货币阶段:信用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