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 哲学及其发展规律 各抒己见:自有哲学以来,不同的哲学对哲学及其功能做了不同的解答,同学们认为哲学是什么?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第一节 哲学是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一、哲学与世界观 哲学是通过一系列概念、范畴和系统逻辑论证而形成的思想体系,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 世界观是人们关于世界的根本看法
常识是人类世世代代的经验的产物,它的基本特性是经验性;宗教也是一种世界观,宗教的本质是对神的信仰;艺术是通过具体生动的形象来反映社会生活,反映人与世界之间的丰富关系的;科学是运用理论思维实证地把握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 同学们思考一下,常识、宗教、艺术、科学作为世界观与哲学有什么不同?
二、世界观与人生观 人生观是关于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 世界观与人生观的关系:世界观是人生观的基础,人生观是世界观的重要内容和基本功能
三、世界观与方法论 哲学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 哲学作为关于世界的根本观点,是世界观;运用这个根本观点去认识、评价、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哲学即使世界观也是方法论,体现了哲学的基本特性和基本功能。 哲学是人们认识世界的方法 哲学是人们评价事物的根本方法 哲学是人们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第二节 哲学的基本问题与基本派别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二、哲学的基本派别 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三、现代哲学思潮与哲学基本问题 科学主义与人本主义思潮 关于哲学基本问题及其派别关系应防止的两种倾向
第三节 哲学的历史演进和发展规律 一、中国哲学的历史演进 先秦子学 汉代经学 魏晋玄学 隋唐佛学 宋明道学
二、西方哲学的历史演进 古希腊哲学 欧洲中世纪哲学 西方近代哲学 大陆唯理论哲学 英国经验论哲学 法国启蒙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
三、哲学的发展规律 人类的生产方式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哲学的发展 人类观念把握世界诸方式的相互作用深刻地影响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内部的派别斗争直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与发展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哲学基础 经济社会根源 阶级基础和实践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社会基础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科学前提 自然科学前提 社会科学前提
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德国古典哲学——直接理论来源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知识拓展:同学们阅读马克思经典著作选读,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创立的历史过程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第二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变革 一、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题 无产阶级和人类的解放是相对于资产阶级革命意义上的“政治解放”而言的。 无产阶级是实现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无产阶级实现人类解放的“精神武器”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解放主题及其阶级性使其具有高度的革命品质
二、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核心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不仅要求解释世界,更强带调在实践中改变世界 在实践观的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科学地解决了思维与存在的关系这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科学的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全部哲学的基本分野
三、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建立在科学的实践观之上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阐释与传播 二、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三、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
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哲学贡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其中,在哲学方面的贡献,突出地表现在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以人为本。
第三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一节 物质及其存在形态 一、物质的概念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二、运动、时间、空间 运动是标志物质根本属性的哲学范畴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基本存在形式
三、自然存在与社会存在 物质存在 自然存在 社会存在
第二节 意识及其本质 一、意识的产生与本质 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二、意识的构成与功能 意识是一个由多方面要素构成的复杂整体 从意识的内容看 从意识对自身的意识程度看 从意识的指向性看 意识的能动性集中体现在意识能动地反映和创造世界
三、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 意识的两种基本形式 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基本问题在历史观中的体现,是历史观的基本问题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产物 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一、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 关于物质与意识的物质统一性的分析 世界上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物质和物质的产物 物质运动服从客观的规律 人的活动集中体现了物质世界多样性的进化系列和运动规律
二、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的物质统一性 物质世界的存在状态是多种多样的,但都能够用物质运动的规律说明 社会生活的物质性 1、人类社会依赖于自然界,是整个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 2、生产劳动作为最基本的社会实践活动,是一种物质性的活动,是人与自然对象之间的物质性的相互作用 3、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它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第三节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思考:如何理解哲学上所讲的世界是什么?
第四章 实践与世界
第一节 实践的本质与类型 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实践是人的生存基础 实践是人的意识活动的基础 实践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基础
三、实践的内在矛盾 规律的客观性与活动的目的性的矛盾 个别性与普遍性的矛盾 有限性与无限性的矛盾
四、实践的基本类型 物质生产实践 政治社会实践 科学文化实践
二、实践的本质 实践是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客观的物质活动 实践是自觉的能动的活动 实践是社会的历史的活动
第二节 实践的结构与过程 一、实践的主体 实践主体——人 实践主体的能力:自然力、精神能力 实践主体的类型:个体主体、群体主体、人类主体
二、实践的客体 实践客体——作为主体活动对象的事物 实践客体的特征 实践客体的类型
三、实践的中介 物质工具 语言符号
四、实践的过程 实践目的的确立 主体通过手段作用于客体 实践结果的检验和评价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第三节 实践与世界二重化 一、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 主观世界:人的意识、观念世界,是人的头脑反映和把握物质世界的精神活动的总和 客观世界:人的意识活动之外的一切物质世界的总和 思考: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
二、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 自在世界:属人世界产生之前的自然界和人类活动尚未涉及到得自然界 属人世界:被人的实践活动改造并打上了人的目的和意志烙印的世界 思考:自在世界与属人世界的关系
三、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 属人世界包括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是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的统一体。人化自然与人类社会都是在人的实践活动中形成和发展的。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含义 人化自然和人类社会作为属人世界的组成部分,二者是密切相关的
第五章 世界的联系与发展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第一节 普遍联系与发展 一、联系的普遍性 任何事物都同其他事物相互联系着,世界是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相互联系,任何事物本身都是许多规定的综合和多样性的统一。
二、普遍联系与系统 事物及其事物之间是作为系统而存在的 系统的特征:相关性、整体性、有序性
三、发展的方向与过程 发展就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发展的方向通过发展的过程体现出来
第二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整体与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 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 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食物的基础 第二节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环节 一、整体与部分 整体包含部分 整体与部分相互转化 整体功能不等于部分功能之和 二、内容与形式 内容是食物的基础 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 三、本质与现象 相互区别 相互联系
四、原因与结果 原因在前,结果在后 区别是相对的,处于无限发展的链条中 因果关系是多样的、复杂的 五、必然与偶然 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 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 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六、现实与可能 相互统一 相互对立 相互转化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的类型 自然规律 历史规律 第三节 联系与发展的规律性 一、规律的含义 规律就是事物及其发展过程中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二、规律的类型 自然规律 历史规律 思维规律
三、辩证法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实质 对立统一规律揭示了联系的根本内容和发展的根本动力 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的根本方法
⊙太极拳通过什么手法展现它的魅力?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六章 联系与发展的基本规律 ⊙太极拳通过什么手法展现它的魅力?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 第一节 对立统一规律 一、矛盾是对立面的统一 矛盾: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 赫拉克利特 “相反的东西结合在一起,不同的音调造成最美的和谐”
二、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 思考:猫和老鼠是一对“老冤家”,它们能在竞争中共同生存下来,是因为在同对方的斗争中不断完善自己:老鼠会“装死”,猫会“假眠”;老鼠昼伏夜出,猫的眼睛可以随光线的明暗而改变瞳孔的大小,夜间仍可看见东西;老鼠的听觉极为灵敏,稍有动静就藏得无影无踪,猫则在脚下生成肉垫,走起路来无声无息。
矛盾的同一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吸引、相互贯通的性质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的对立属性,是指矛盾双方之间的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相互否定的属性 重点: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关系 事物的发展是在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中实现的。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必要条件。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从而保证了矛盾同一体的存在,斗争性使矛盾双方的力量发生改变,使一事物向他物转化,从而推动事物的前进。
三、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 思考:有人认为"构建和谐社会就是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解决矛盾,构建一个没有矛盾的社会"。“就是要消除一切社会矛盾”,根据你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理解,你如何看待这种观点?
矛盾是普遍存在于一切事物中,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每一事物从产生到灭亡都自始至终存在着矛盾运动,即时时有矛盾。世界上的每一个事物都包含着矛盾,不包含矛盾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矛盾的特殊性 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这就是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 在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它的存在和发展,决定和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这种在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其它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矛盾的主要方面与次要方面 无论是主要矛盾还是次要矛盾,每一矛盾中的两个方面的力量都是不平衡的,其中起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的是矛盾的次要方面。事物的性质由矛盾的主要方面所规定。
思考:举例说明在实践生活中如何把握重点和主流
第二节 量变质变规律 一、质、量、度 质: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部固有的规定性 量:事物存在和发展的规模、速度、程度 度:质和量的统一体
二、量变与质变及其相互转化 质变与量变的含义 质变与量变的关系: 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前提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质变体现并保存量变的结果,并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三、量变的复杂性与质变的多样性 量变的复杂性 量变引起质变的两种形式 量变的过程包含质变 质变的多样性 质变过程中有量的特征 质变表现为飞跃。飞跃的形式必然不同 社会领域的飞跃不同于自然领域的飞跃
第三节 否定之否定规律 一、肯定与否定 任何事物都包含肯定与否定两个方面 肯定与否定相互统一 肯定与否定相互对立
二、否定之否定 否定之否定规律表明: 事物的发展经历三个环节 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事物的发展是通过辩证的否定实现的
三、否定的辩证法 马克思主义的辩证法不同于黑格尔的否定辩证法,也不同于现代阿多诺的”否定辩证法“
第七章 社会历史运动的规律性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第一节 历史与人的活动 一、现实的人是历史的前提 现实的人:依据一定的物质条件从事实践活动的人,是在既定的历史条件下能动地表现自己的人 历史的现实前提: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由新的需要引起的再生产,人类自身的生产及人们之间生产关系的生产
三、人的活动的目的与利益 人的活动的目的都有其物质基础、物质动因,即物质利益 物质利益推动历史发展的主要表现
二、历史是追求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 历史本身并不存在什么目的,只有人的活动才具有目的。目的或意识只是人们进行历史活动的主观动因,在其背后则隐藏着更加深刻的”物质动因“
第二节 人的活动与历史规律 一、人的活动的历史条件 自然条件 社会条件 精神条件
二、人的历史活动的规律性 历史的发展像自然的发展有其内在规律 历史规律不同于自然规律
三、历史规律的特点 形成于人的活动过程中 实现于人的活动过程中 它的表现形式是依社会历史条件而变化的
第三节 历史规律的作用方式 一、历史活动的合力作用 有无数力的平行四边形,最终产生一个合力。
二、历史过程的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过程的必然性 历史过程的偶然性 二者是内在联系的、彼此制约和辩证统一的
三、历史过程的决定性与选择性 科学的历史决定论: 历史规律的决定性质是在人的活动中并通过人的活动实现的 历史发展过程的决定性不是与人的能动活动想脱离的决定性 历史过程中每一种可能性的实现,往往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第八章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及其规律 第一节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 运动及其规律 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生产力:人们改造自然的实际程度和实际能力 生产关系:生产力诸要素相结合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
二、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分工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作用的重要的中间环节 三、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第二节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一、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同生产力发展的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上层建筑:建立在一定经济基础上的制度、设施以及思想体系
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上层建筑对经济家畜具有反作用 三、上层兼职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社会形态更替的横向统一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 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 四、社会形态更替的统一性与多样性 社会形态更替的纵向统一性表现为 原始社会 奴隶社会 封建社会 资本主义社会 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形态更替的横向统一性:处于同一社会形态 的不同国家和民族,具有大致相同的生产力水平, 生产关系体系和上层建筑体系
社会形态更替的多样性 有些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一种甚至集中社会形态而跳跃式地向前发展,从而直接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形态
第三节 社会基本矛盾与阶级斗争 一、阶级的产生和实质 阶级是一个历史范畴 阶级从本质上式一个经济范畴 阶级又是一个政治范畴
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 同一社会形态的量变 从阶级社会像无阶级社会过渡 三、阶级斗争与阶级革命
第四节 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与改革 一、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及其特征 二、改革的实质及其历史作用 三、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与构建和谐社会
第九章 生产力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一、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生产力的发展决定着生产方式的变化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制约着社会基本矛盾的发展 生产力的发展从根本上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演化及其历史阶段的划分
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主要标准 生产力的发展是实现社会发展各种目标的前提条件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集中体现 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客观标志
三、生产力发展的内在动力 人的需要和自然之间的矛盾是生产力发展的根本原因 生产力的发展是一个系统运动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第二节 科学技术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作用 一、科学技术的社会功能 科学技术促进生产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生活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交往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思维方式的变革 科学技术促进社会组织方式的变革
二、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现代科学技术成为生产力发展的突破口 现代科学技术对生产力发展具有主导作用 现代科学技术对其他生产要素的渗透和作用日益强烈
三、科学技术创新与生产力的跨越发展 生产力跨越发展的主要体现形式 发展阶段的跨越 发展速度的提升 发展起点的提高 生产力的跨越发展的内在根据和前提条件 生产力跨越发展主要依靠科学技术创新
第三节 发展先进生产力 一、社会发展与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体现新的生产技术、代表同时其最高发展水平、充分反映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的生产力 第三节 发展先进生产力 一、社会发展与先进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体现新的生产技术、代表同时其最高发展水平、充分反映生产力发展必然趋势的生产力 先进生产力的特征:先导型、创新性 先进生产力的划分是具体的、历史的
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 发展生产力,必须合理调整生产关系 建立合适的基本经济制度 形式合理的分配制度 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三、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人是“首要的生产力” 加快发展先进生产力,必须提高人的素质,充分开发和利用人力资源 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是一项系统工程
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的含义 可持续发展的紧迫性 要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发展生产力
第十章 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 一、群众史观与英雄史观的对立 社会历史是人的活动的历史。围绕着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问题,存在着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一种是历史唯物主义的群众史观,一种是历史唯心主义的英雄史观。
英雄史观产生的根源 社会历史根源:随着物质劳动和精神劳动的分工和阶级对立的出现,广大人民群众长期处于被统治、被支配的地位。他们的才能和创造力遭到了严重的舒服和摧残。统治阶级为了巩固其统治地位,激励贬低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活动在历史中的作用,从而贬低广大人民群众的历史作用。 认识论根源:一般来说,历史的必然性总是深藏于内,历史的偶然性则显露于外。如果人们的认识仅仅停留于历史的表面和外观,停留于思想动机,就必然夸大个别历史人物的历史人物。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的理论原则 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立场出发去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从整体的历史过程考察和说明历史的主体及其活动 从人与历史关系的不同性质、不同层次上考察人的历史活动的作用
二、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集中体现在三个方面: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精神财富的创造者 人民群众是实现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
三、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条件 经济条件 政治条件 文化条件
二、历史人物及其作用 推动或阻碍历史过程 加速或延缓历史进程 局部改变历史进程的面貌
三、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发起和探索作用 组织和领导作用 榜样和示范作用
四、评价历史人物的科学方法 阶级分析的方法 历史分析的方法 辩证分析的方法
第二节 个人的历史作用 一、历史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 群体由个体组成 个体依赖群体 个体和群体的关系式历史地变化着的
第三节 群众的组织与群众作用的发挥 一、历史活动与群众队伍 在不同历史条件下,历史活动的深入程度是不同的,因而群众的组成程度也是不同的。 历史活动的发展与群众队伍的变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
二、群众、阶级、政党、领袖 群众是划分为阶级的 阶级通常是由政党领导的 政党是由领袖来主持的
三、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 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观点 相信人民群众能够自己解放自己的观点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的观点 一切向人民群众学习的观点 群众路线是党的根本工作路线,是党的生命线
第十一章 文化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第一节 文化与社会意识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第一节 文化与社会意识 一、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文化是指人所创造的不同于自在自然和自身生物本能的东西,如生产工具、社会制度、观念习俗等;文化指精神文化或观念文化,其中既包括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自发形态的文化,也包括艺术、宗教、哲学等自觉形态的文化。 文化具有人为性、群体性、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
二、文化与社会心理 社会心理 社会意识 文化 社会心理:社会心理属于自发形态的文化,是指一定的民族、阶层中普遍流行,没有经过系统化、理论化的精神状态,通过表现为情感、情绪、愿望、性格等,并蕴含着普遍的社会动机、社会态度、价值取向等。
三、文化与社会意识形式 社会意识形式是指自觉形态文化,包括政治法律思想、道德、艺术、宗教、哲学以及科学。
第二节 文化的社会功能 一、文化与文明 文化:先进与落后 先进文化的特征:科学性、时代性、创新性 文化与文明既密切相关又相互区别
二、文化与人的塑造 对人的行为的规范 对人的活动的调控 对人的能力的培养 对人的境界的提升
三、文化与社会发展 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保证 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为社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为社会发展提供凝聚力量
第三节 文化与民族精神 一、文化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在世界文明体系中,每一种文化都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文化不仅具有民族性,而且具有世界性
二、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文化传承:文化的世代延续与传递现象 包括自发的文化传承与自觉的文化传承 文化创新:科学的突破和理论的创新
三、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的含义 民族精神对民族的历史发展有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应当坚持的基本原则 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文化传统 积极吸收见见世界优秀文明成果 立足当代社会实践
第十二章 认识活动及其规律
第一节 认识的基础与本质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二、能动反映是认识的本质 唯物主义哲学的认识论是反映论 人的认识是以人的特殊的认识结构为前提的反映活动 人的认识是抽象、概括事物的本质规律的反映活动 人的认识活动是以实践为基础的创造性的反映活动
人的认识之所以能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主要根据是: 三、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认识的根本任务 人的认识之所以能在观念中实现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其主要根据是: 认识的物质基础 认识的实践基础 认识的科学基础 人在认识活动中所实现的主观与客观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认识主体的人是社会的、历史的存在物,其认识活动具有社会历史性 客体作为主体的认识对象,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认识的中介系统也是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
第二节 认识的运动过程 一、从实践到认识 认识活动的辩证过程,首先是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认识活动主要表现为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依赖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为理性认识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渗透
二、从认识到实践 从认识到实践的三个环节 形成实践理念 把实践理念具体化为实践方案 落实实践方案的中间试验
三、实践与认识的循环和发展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是人们认识具体事物的辨证运动过程 从实践到认识,再从认识到实践,更是人的认识无限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 认识辩证运动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第三节 认识的思维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 二、分析与综合 第三节 认识的思维方法 一、归纳与演绎 归纳:从个别到一般 演绎:从一般到个别 二、分析与综合 分析:在思维中把客观对象的整体分为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和因素的认识过程 综合:在思维中将已有的关于客观对象各个部分、方面、特性、因素的认识联结起来,形成对客观对象的整体认识过程
三、抽象与具体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理性思维的基本逻辑,也是理性思维的重要方法 从抽象到具体是一切科学研究应当遵循的逻辑和使用的方法 四、逻辑与历史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作为思维的重要原则, 它体现认识论的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作为思维的重要方法,它是人们把握和描述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科学工具 逻辑与历史的统一是包含差别的统一
第十三章 真理及其检验标准
第一节 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一、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 第一节 真理的本质和特征 一、真理的本质 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真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二、真理的客观性 根本特性—客观性(形式上主观,内容上客观) 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
三、真理的具体性 具体性: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超出这个范围和条件,它就不是真理 真理的具体性不否定真理的普遍性 真理的具体性包含着真理的全面性
四、真理的相对性与决定性 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 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 真理的相对性:在一定的条件下,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第二节 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在人类思想史上,马克思主义哲学真正科学解决了真理的检验标准问题,明确地提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两个方面共同决定的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二、逻辑证明与实践标准 逻辑证明在检验认识特别是科学认识的真理性的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逻辑证明常常是对人是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先导 逻辑证明也是对人是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的必要补充 逻辑证明能够发现和校正对认识的真理性进行实践检验中出现的误差 有些认识的真理性主要是靠逻辑证明来论证,而不是直接地诉诸实践来检验
逻辑证明并不能充当检验真理的标准 逻辑推理所展现的仅仅是命题形式之间的必然联系,它并不涉及命题的内容 逻辑推理规则本身的正确性也是逻辑所不能证明的 逻辑证明的结论是否正确,最终也还要由实践来检验
三、科学预见与实践标准 科学预见是认识活动的一种重要形式,特别是科学研究活动中的一种重要形式 科学预见是科学发现的重要形式 科学预见是真理发展的重要形式 科学预见是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
第三节 真理的发展规律 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 真理本身是一个过程 第三节 真理的发展规律 一、在实践活动中发展真理 实践是认识的源泉,也是发现真理和发展真理的源泉。 真理本身是一个过程 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过程
二、在同谬误斗争中发展真理 真理是同谬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 产生谬误的主客观原因 辩证理解真理同谬误的关系
三、在解放思想中发展真理 解放思想就是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 解放思想就是在马克思主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解放思想就是坚持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的学风,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解放思想是一种开拓进取的精神状态
第十四章 价值与价值观
第一节 价值的本质与形态 一、价值的本质 价值不是某种实体,也不能归结主体的兴趣、情感和欲望。价值是一种关系,是主体和客体在实践和认识关系中存在着的一种特殊关系。 主体和客体的价值关系是在实践中实现的
二、价值的基本特性 价值的主体性 价值的相对性 价值的客观性 三、价值的形态 物质价值 交往价值 精神价值
第二节 评价及其科学性 一、评价与认知 评价:人对事物价值的一种观念性把握,是主体对客体的价值及其大小所做的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 评价和价值是不同的 评价和认识是不同的
二、评价的标准 评价标准:主体评价客体有无价值以及价值大小的尺度 在许多情况下,人们的评价往往受到某种偏好、规范、理想等因素的影响
三、评价的科学性 评价:一种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价值判断活动,既可能同客观的价值关系相一致,也可能与之相背离 科学的评价:科学地把握客体的属性和规律;科学地认识主体的需要
第三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观 第三节 价值观的形成与选择 一、价值观的形成 价值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在价值认识和实践活动中,形成价值观 价值观的内容:价值原则、价值规范 价值观形成的逻辑前提——主体的需要和自我意识 价值观形成的社会条件——物质生活和文化传统 价值观形成的现实根据——主体的实践活动 价值观具有时代性、民族性、阶级性
二、价值观的功能 导向功能 规范功能 凝聚功能 激励功能
价值观的多样化必然引发和带来价值观的冲突 合理的价值观选择 三、价值观的冲突与选择 价值观的多样化必然引发和带来价值观的冲突 合理的价值观选择 坚持价值和真理的统一 坚持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加持物质价值和精神价值的统一
第十五章 人类解放与的自由全面发展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第一节 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 一、社会发展的内涵与实质 社会发展:具有价值内涵的前进、上升运动。是人类在创造、实现自身价值的实践中所引起的社会生活各方面的进步过程 社会发展属于人的自我创造活动 社会发展是一种由低级到高级的前进性、上升性运动 社会发展史包含着价值理想的历史运动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 二、人的发展史社会发展的最终体现 马克思主义人本思想与西方人本主义和中国古代民本思想的本质区别 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原则 从与旧唯物主义的差别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凸显了人 从研究对象看,马克思主义哲学突出了人 从价值取向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人 人的发展集中体现了社会发展的状况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三、人的全面发展及其过程 人的本质“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劳动活动的全面发展、社会关系的全面发展 实现人的全面的途径和条件 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增长 社会关系的合理构建 社会交往的普遍发展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 第二节 人的发展与人的自由 一、自由与必然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 自由是标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 必然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规律 自由和必然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这是由人类特有的存在方式决定的 自由和必然的矛盾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
在看待自由及其实现的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自由 二、自由式对必然的认识与对世界的改造 在看待自由及其实现的问题上的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马克思从人的实践活动出发理解自由 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 自由是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对世界的改造 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并不是分离的,而是统一于人的实践创造过程之中 在对待自由与必然的关系问题上,应当注意处理好两个关系 自由与选择的关系 主体尺度与客体尺度的关系
时空问题不仅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存在于社会领域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三、自由时间与人的发展 时空问题不仅在于自然领域,而且存在于社会领域 时间是人类发展的空间 时间可以通过影响人的活动形式而扩展人们的活动空间 自由时间的多少直接决定着人的发展空间的大小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实现人类解放,关键是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 第三节 人的发展与人类解放 一、无产阶级解放与人类解放 实现人类解放,关键是要实现无产阶级解放 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最后解放自己 无产阶级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更不是狭隘的利益集团 实现人类解放,必须变革资本主义旧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新制度 人类解放的实现时一个历史过程
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与一切人的自由发展 实现一切人的自由发展,必须使每个人都得到自由发展 实现每个人的自由发展,必须是一切人得到自由发展
三、共产主义理想与我们的使命 共产主义是一种科学的理论和这种理论指导下的现实的运动,是一种理想的社会制度和社会形态
共产主义是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是一个不断发展的历史过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是通过各个阶段人们的共同理想一步步实现的。在当代中国,我们既要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坚定共产主义理想必然实现的信念,更要脚踏实地地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而不懈努力。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积极投身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