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五节 函数的微分 一、微分的定义 二、微分的几何意义 三、基本初等函数的微分公式与微分运算 法则 四、微分形式不变性 五、微分在近似计算中的应用 六、小结.
Advertisements

专题六 语文课程标准修订对“实验稿”作了哪些修改和调整
中小学教师 & 教育研究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 宋维红.
校第六届“新天瑞”杯创业计划大奖赛 赛前培训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安徽理工大学 人文社科部原理教研室.
欢 迎 学 们 学 同 习 马 克 思 主 义 哲 学 原 理 主讲教师: 武天林.
第三讲 认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武汉大学 冉 苒 教授 2006年12月
第二章 认识的本质及其规律 实践观点与认识的本质 认识的矛盾运动及其规律 “两个尺度”思想与实践、认识活动的两个维度(真理、价值)
自主创业.
初级会计电算化 (用友T3) 制作人:张爱红.
2. 社会生活本质上是实践的.
递交《入党申请书》后的思考 主讲:杨苏 教授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髓.
专题一之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精髓.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四种命题 2 垂直.
常用逻辑用语复习课 李娟.
会计学专业基础课堂之 基础会计(初级会计) 安徽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二节 微积分基本公式 1、问题的提出 2、积分上限函数及其导数 3、牛顿—莱布尼茨公式 4、小结.
国有资产有偿 使用收入管理 湖南省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局 庞力.
§5 微分及其应用 一、微分的概念 实例:正方形金属薄片受热后面积的改变量..
人的认识从何而来? 成都市树德中学政治教研组 梁 妍.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第一章 商品 第一节 价值创造 第二节 价值量 第三节 价值函数及其性质 第四节 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与利己利他经济人假设.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编著 陈先达 杨耕.
  2010江苏高考考点: 理解实践的基本含义和特点 说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理解真理的含义和真理的客观性、具体性、条件性
第八章 认识与实践 教学时数:8学时 教学要求:阐述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掌握认识的本质,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理解认识的辨证过程;深刻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辨证关系及党的思想路线。 重点与难点: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认识对实际的指导作用。认识的本质。
第六课复习 《求索真理的历程》.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中安专升本教育 政治理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上海金融学院政法学院.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以柏拉图为友,以亚里斯多德为友, 更重要的,以真理为友 ---哈佛大学校训.
生活与哲学.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制作、讲授:郑来春(政法学院思政一部) 电话: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说课标 说教材 说建议 生活与哲学 第二单元 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 高一年级 张岩.
第二课 探索规律 事实求是.
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 二级基础知识 第二章 程序设计基础.
实践的含义 实践及其特点 人 实践的特点 的 认 识 从 何 而 来 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 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
                                                                                                                                                                
宇宙无限,没有中心 地球是世界的中心 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第一节 旅游规划的意义和种类 第二节 旅游规划的内容 第三节 旅游规划的编制 第四节 旅游景区规划
基督徒 和 心理学.
项目管理 Project Management
第3章 信息与信息系统 陈恭和.
宁波市高校慕课联盟课程 与 进行交互 Linux 系统管理.
相似三角形 石家庄市第十中学 刘静会 电话:
WPT MRC. WPT MRC 由题目引出的几个问题 1.做MRC-WPT的多了,与其他文章的区别是什么? 2.Charging Control的手段是什么? 3.Power Reigon是什么东西?
4.2 证明⑶.
用计算器开方.
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学有效性 感城中心学校 陈利平.
Harvard ManageMentor®
Logo 思维 力量 商务展示·企业内训.
物理化学 复旦大学化学系 范康年教授 等 2019/5/9.
第15讲 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主要内容:特征值与特征向量的性质.
2.2直接证明(一) 分析法 综合法.
第二节 函数的极限 一、函数极限的定义 二、函数极限的性质 三、小结 思考题.
“中国梦”要“热宣传”更需“冷思考”.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教师职业道德 主讲:王兰英 课件制作:林彬(湖北教育学院).
第三节 数量积 向量积 混合积 一、向量的数量积 二、向量的向量积 三、向量的混合积 四、小结 思考题.
位似.
第二章 宪法与政治制度 陈 云.
主讲:俞熹 By Dr. WhyX whYX MSN: 2007年3月
Sssss.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第一节 认识的本质及规律 一、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一)实践和认识的主体与客体 1、主体:主体是指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2、客体:是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是实践和认识活动所指向的对象。 自然客体 社会客体 精神客体

3、中介:指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以及运用、操作这些工具手段的程序和方法。 主体 中介 客体

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实践中介可以分为两个子系统:一是作为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二是作为人的感观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4、主体和客体的关系: 实践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改造和被改造的关系。 认识关系。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 价值关系。主体追求客体的价值和客体满足主体需要的关系。 其中的实践关系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最基本的关系,它是认识关系和价值关系的基础。

(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1、实践产生了认识的需要 变化发展着的实践不断给人们提出新的认识课题,推动人们去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

2、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不断提供大量有关的经验材料以及新的认识工具,使人们能够不断解决认识课题,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结绳记事

实践为认识提供了可能 实践还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近水知鱼性,近山识鸟音。

“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126页。 3、实践使认识得以产生和发展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体现实践出真知的哲理. △关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源与流的关系) “ 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选集》第1卷,126页。

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森林里,叫“狼桃”。 人们认为它有毒,不敢吃。16世纪,公爵俄 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西红柿原来长在秘鲁森林里,叫“狼桃”。 人们认为它有毒,不敢吃。16世纪,公爵俄 罗达格里从南美洲带回一株,献给女皇伊丽 莎白。从此在欧洲世代相传,但仍然没有谁 敢吃它一口。18世纪法国的一位画家冒着风 险尝了一个,感到美味可口,并未中毒。后 来经过分析鉴定,发现它含有多种维生素, 营养丰富。

不登高山,不知天之 高也;不临深溪,不知 地之厚也。 —荀子

●知与行的关系 朱熹 王夫之 朱熹等唯心主义者 主张“先知后行”。 王夫之等唯物主义 者主张“先行后知”。

4、实践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认识对实践的反作用 和规律性的理性认识,对实践具有 巨大的指导作用。 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认识特别是反映客观事物本质 正确的理论对实践活动起促进作 用,错误的理论对实践起阻碍作用。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二、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一)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唯物主义反映论:坚持从物到感觉和思想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唯心主义先验论:坚持从思想和感觉到物的认识路线,认为认识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经验的东西。

(二)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对认识的不同回答 ●旧唯物主义的直观反映论的两个缺陷: (1)离开实践考察认识问题,因而不了解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 (2)离开辩证法考察认识问题,不能把认识看做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而认为认识是一次性完成的。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是能动的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克服直观反映论的缺陷:  把实践的观点引入认识论;  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人的认识是 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这种能动反映的 特点是摹写与创造的统一。 一方面,反映具有摹写性。摹写决定了反 映的客观性。 另一方面,反映具有创造性。 摹写与创造是辩证统一的,摹写是创造性的摹写,创造是以摹写为基础的创造

三、认识运动的基本规律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辨证途径” ——《列宁全集》第55卷,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142页。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内容:对现象的认识 对本质的认识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 (一)从实践到认识 在实践的基础上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这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 1、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特点 感性认识(初级阶段) 理性认识(高级阶段) 内容:对现象的认识 对本质的认识 特点:直接性、形象性 间接性、抽象性 形式:感觉.知觉.表象。 概念.判断.推理

●感性认识 感性认识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通过感觉器官所获得的关于事物的现象、外部联系的认识,它是认识的初级阶级。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感性认识的形式 感觉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的感官而引起的一种最简单的反映形式。 硬! 红! 甜!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感性认识的形式 知觉是对事物表面现象和外部联系的综合反映。 一个又甜又硬的红苹果! 苹果(知觉)=红+甜+硬+……

●感性认识的形式 表象是在知觉的基础上形成的感性形象 知觉 表象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感性认识的特点 直接性:感性认识与客观对象之间不存在中介,是人们感觉器官对事物的直接感知。 形象性:感性认识是以感觉、知觉、表象这样具体形象的形式,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

●理性认识 理性认识是人们在感性认识基础上,借助抽象思维达到关于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F=GM1M2/R2

●理性认识的形式 概念是反映事物本质属性的思维形式 水果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判断是对事物有所肯定或有所否定的思维形式。 水果 苹果是水果。 西红柿不是水果。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理性认识的形式 推理是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由已有判断推出新判断的思维形式。 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帝国主义是反动派 帝国主义是纸老虎 卡斯帕洛夫与“深蓝”对弈

●理性认识的特点 一是间接性,即它不是人们在接触事物中直接产生,而是在感性认识基础上,经过头脑思维才产生的对事物的间接反映。 二是抽象性,即它不是具体形象地反映事物的表面现象,而是以概念、判断、推理这样抽象的逻辑思维形式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2、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联系 (1)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唯物主义。 (2)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肯定这一点这是在认识论中坚持辩证法。 (3)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相互渗透。一方面,人们总是在理性认识的指导下去感知事物;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需要以感性的形式来表达或说明。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社会实践。

反对割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辩证统一的错误 (1)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 唯理论夸大理性认识的重要性,否认感性认识的重要性。经验论则夸大感性认识的作用,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2)实际工作中的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 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类似于哲学中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教条主义轻视感性认识,从理论出发,不从实际出发,到处生搬硬套。经验主义则轻视科学理论,把自己获得的局部的感性认识当作绝对真理,硬要客观实际服从自己的狭隘经验。

3、实现第一次飞跃的条件 第一,勇于实践,调查研究,获取十分丰富和合乎实际的感性材料; 第二,必须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

(二)从认识到实践 1、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的必要性 第一,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实现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目的; 第二,理性认识只有再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得到检验和发展。 2、实现从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条件 第一,必须从实际出发,坚持一般理论和具体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第二,要经过一定的中介环节; 第三,理论要为群众所掌握。 第四,要有正确的实践方法即工作方法。

(三)认识运动的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 1、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总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1、 认识发展的总过程: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和无限发展。   (总公式:实践—认识—实践) 2 、认识过程反复性和无限性的原因 第一,人们对事物的认识,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往往不是一次完成的。 第二,物质世界及其发展的无限性,使以实践为基础的主体对客体的认识必然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

●认识运动是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具体的。即主观认识要同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 (2)它们之间的统一是历史的。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相适应。

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

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

一、真理的客观性、 绝对性和相对性

(一)真理的客观性 真理的客观性是指真理的内容和形式都与客体相符合的性质,它是真理的最根本的属性。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 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也是客观的。

但必须注意: 1、真理的形式是 主观的。 2、真理是一元的。

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 无条件性、无限性。 任何真理都必然包含着与客观对象相符合的内容,都不能被推翻。 a2+b2=c2 c a b B A

人类能够正确 认识无限发展 着的物质世界。

真理的相对性: 主体在一定 条件下所获 得的真理性 认识在广度 、深度等方 面的有限性。

真理所反映的对象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反映客观对象的正确程度是有条件的、有限的。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 相对性和绝对性是同一个真理的两重基本属性。任何一个真理都是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之中有绝对。 具有相对性的真理和具有绝对性的真理辨证转化。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无限发展 。

爱因斯坦:发现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美]多拉·蒙维尔强调: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是推动知识社会前进的主要动力。

(三)真理与谬误 谬误就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错误认识。

统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同属于人类的认识,共存于人类整个认识过程中;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真理和谬误之间既对立又统一。 对立:性质不同,存在确定的界限。 统一:它们之间相互依存,同属于人类的认识,共存于人类整个认识过程中;真理的发展通过与谬误的斗争实现;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对教材“真理和谬误”章节的相关内容,你发现了什么问题?请设计并作 表述。

二、真理的检验标准 (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由真理的本性所决定 由实践的特点所决定

(二)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 的标准的确定性与不确定性

1.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此外再无别的标准。 实践对一切认识最终都能作出确定的检验。 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都是客观的 绝对的,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

2.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 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有其局限性,往往不能 充分证实或驳倒人类认识中的某些理论或观点。 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历史过程,经过实践证实的真理仍然需要继续接受新的实践的检验。

三、真理和价值的辩证统一

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 主体需要的意义。 (一)价值及其特性 价值是指外部客观世界对于满足人的需要的意义关系的范畴;是指具有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于 主体需要的意义。

生存 生命质量 元价值 实现 行为导向

价值具有四个特性: 具有客观性 具有主体性 具有社会历史性 具有多维性

(四)价值和真理在 实践中的辨证统一

成功的实践必然以真理和 价值的辨证统一为前提。

“按科学规律办事” 遵循 真理尺度 价值尺度 遵循 “满足人的需要”

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 前提,而真理又必然具有价值性。

真理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 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坚持两者的统一,必须在实践中既 弘扬科学精神,也弘扬人文精神。

吴卓煌 请观看20061351(化学系环境 科学) 同学的作品

阻碍真理和价值的辨证统一 的主要因素是什么?为什么?

价值评价是指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以及经过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二)价值评价及其特点 价值评价是指对客体可能具有的价值以及经过实践改造后的意义、成果等进行科学的评价。

价值评价特点: 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 关系为认识对象。 评价结果依主体的特点而转移。 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 依赖于相关的知识性认识。

(三)价值评价的功能 与树立正确价值观的意义

价值评价在 实践中起着 激励、制约 和导向作用。

价值观与世界观一致。价值观对人的行为起规范和导向作用。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第三节 认识与实践的统一 一、一切从实际出发 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恩格斯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毛泽东同志概括为‘实事求是’四个大字”——邓小平

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基本要求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把客观存在的事物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根本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出发关键要注重事实,从事实出发。 一切从实际出发就是要做到实事求是。 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当代中国就是要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出发。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2002年9月16日,上海交大 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 答:不知道,因为没有人做过实验。 问:数字有正数、负数和零,那么物质是否也存在 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 答:我不知道。 问:有关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 答:我们只知道反物质的存在远在我们的银河系统 之外,我们的银河系统中没有反物质。至于其 他的银河系统中是否有反物质,我不知道。

丁肇中的“一问三不知” 2004年11月7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问:您觉得人类在太空能找到暗物质和反物质吗? 答:不知道。 问:您觉得您从事的科学实验有什么经济价值? 问:您能不能谈谈物理学未来20年的发展方向?

二、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真理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 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 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 机的源泉; 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是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之道; 重视理论创新是我党的一个根本特点和重要 政治经验,为此必须反对教条主义的态度。

三、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人类创造历史的两种基本活动。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相互依赖、相互制约,是辨证统一的。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既是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个充满矛盾的过程。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也就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

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思考题: 虚拟实践是检验 真理的标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