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真菌药和抗病毒药
分类 抗浅表真菌药 抗深部真菌药 广谱抗真菌药
抗生素类 非多烯类 灰黄霉素 多烯类 两性霉素B
灰黄霉素 抗浅表真菌药 能干扰微管蛋白聚合形成微管而抑制真菌有丝分裂,且结构似鸟嘌呤, 能竞争性抑制鸟嘌呤进入DNA,干扰真菌DNA合成 口服,分布全身,病变组织亲和力大 连续用,刮甲 治疗头癣、体癣、股癣、甲癣等
两性霉素B(庐山霉素) 强 不易耐药 多烯类抗深部真菌药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强 不易耐药 多烯类抗深部真菌药 与真菌细胞膜上的麦角固醇结合,损伤膜的通透性,导致细胞内重要物质外漏 部分念珠菌,曲霉菌效差,细菌无效 静脉给药
应用与不良反应 治疗深部真菌首选药 对真菌性脑膜炎可鞘内给药 可口服治疗肠道感染或局部用 与氟胞嘧啶合用 肾损害,溶血等 注意 肾损害,溶血等 注意 两性霉素B脂类制剂
制霉菌素 毒性大,不作注射用、可口服及局部应用
唑类抗真菌药 均抑制麦角固醇合成中的14-α-去甲基酶而抗真菌
酮康唑 广谱抗真菌药 口服吸收差异大,饭后服用增强吸收;分布广,不易进脑 抑制麦角固醇合成,膜通透性改变 治疗各种浅表、深部真菌病 不良反应多,如胃肠道反应、肝毒性、影响男女内分泌 等
伊曲康唑 三唑类广谱抗真菌药 食物可促进药物吸收,分布广泛 ,但脑脊液中浓度低 抗菌谱及活性较酮康唑好 是治疗孢子丝菌、轻症芽生菌和组织胞浆菌的首选药 口服治疗念珠菌感染和皮肤癣菌效果好 肝毒性低于酮康唑 , 不抑制雄激素合成
克霉唑 咪康唑 达可宁 氟康唑 大扶康 艾滋病患者隐球菌性脑膜炎的首选
丙烯胺类 特比萘芬 亲脂性极强,吸收快,分布广,在皮肤角质毛发等长期留存 抑制鲨烯环氧酶而抗真菌 抗浅表真菌药 也可联合两性霉素B或唑类抗真菌药治疗深部真菌
嘧啶类 氟胞嘧啶 口服吸收快而完全,分布广,可进入脑脊液、感染的腹腔、关节腔 在细胞内转变为氟尿嘧啶,可抑制胸苷酸合成酶;也可替代尿嘧啶掺入核酸影响蛋白质合成 主要用于念珠菌病、隐球菌病等。 不良反应有骨髓抑制、肝毒性等
抗病毒药 1959 碘苷 70年代末 阿昔洛韦 90年代 抗艾滋病病毒药物
抗疱疹病毒药物 核苷类 其他类
碘苷 取代胸腺嘧啶而使DNA合成受阻,抑制DNA病毒,如疱疹病毒和牛痘病毒 毒性大,仅局部用于眼和皮肤DNA病毒感染
阿昔洛韦 为核苷类抗DNA病毒药 抑制DNA多聚酶 Ⅰ、Ⅱ单纯疱疹病毒 首选药物 主要用于单纯疱疹性角膜炎、带状疱疹、乙肝等 伐昔洛韦是其前体药
更昔洛韦 与阿昔洛韦作用相似,但对巨细胞病毒有效 抑制骨髓、有中枢神经系统毒性 用于艾滋病,器官移植,恶性肿瘤时严重巨细胞病毒感染性肺炎、肠炎、视网膜炎等
阿糖腺苷 三磷酸化物掺入DNA抑制DNA多聚酶而阻碍病毒繁殖。 静脉滴注治疗单纯疱疹病毒性脑炎,局部用于疱疹性角膜结膜炎 毒性大,少用
磷甲酸 抑制病毒DNA多聚酶 可治疗巨细胞病毒、单纯疱疹、带状疱疹感染 口服差, 静脉给药 可致肾毒性、低血钙、心律失常等
抗人类免疫缺陷病毒药物 核苷反转录酶抑制药(NRTIs) 非核苷反转录酶抑制药(NNRTIs) 蛋白酶抑制药(PIs)
齐多夫定 第一个 首选 NRTIs 三磷酸化物竞争性抑制RNA逆转录酶而抑制DNA病毒合成,并插入病毒DNA链使DNA合成终止 第一个 首选 NRTIs 三磷酸化物竞争性抑制RNA逆转录酶而抑制DNA病毒合成,并插入病毒DNA链使DNA合成终止 口服吸收快,可进入脑脊液,用于艾滋病及其相关综合症 抑制骨髓 不能与司他夫定合用 ,拮抗
HIV蛋白酶抑制剂 抑制HIV蛋白前体裂解,使生成的病毒无感染性。 沙奎那韦、利托那韦、英地那韦、奈非那韦已经进入临床, 治疗艾滋病。 可致胃肠反应、肝功异常、代谢异常和肾结石
抗流感病毒药物 金刚烷胺 用于防治甲型流感病毒感染, 阻止病毒进入细胞,抑制病毒RNA脱壳及释放核酸
抗肝炎病毒药物 甲型-DNA病毒 乙型-RNA 丙型-DNA 等
拉米夫定 对乙型肝炎病毒有效,机制同齐多夫定 可与司他夫定或齐多夫定合用于HIV感染
利巴韦林 为广谱抗病毒药,RNA和DNA病毒均有效 抑制病毒核苷酸的合成 抗呼吸道合胞病毒, 甲、丙型肝炎病毒,A 、 B型流感病毒,疱疹病毒,腺病毒等 治疗呼吸道合胞病毒、麻疹病毒等感染,防治甲肝、流行性出血热等 喷雾给药、口服或静脉给药 可拮抗齐多夫定和札西他宾的抗病毒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