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课寻觅社会的真缔 (1)社会发展的规律 理解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了解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运用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运用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分析、解决问题 了解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 理解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特点 理解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性质和根本目的 (2)社会历史的主体 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 (认识论) 辩证的唯物主义(唯物论) 辩证唯物主义 不可分割 唯物的辩证法(辩证法) —联系 发展 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认识论) —物质 世界本原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 历史唯物主义 不可分割 马克思主义哲学 世界状态怎么样 —联系 发展 矛盾 人是怎样认识世界的 —实践与认识 历史观 价值观 人生观 正确认识社会(本质、规律、 趋势、主体) 正确看待人生(人生价值、 人生理想)
(一)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1、概念 1)社会 存在 2)社会 意识 2、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性质 含义:是指社会生活中的物质方面。 内容:包括自然地理环境、人口因素,物质资料的 生产方式(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 含义: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内容:包括各种不同的风俗习惯和社会心理、政治思想、法律思想、道德、科学、艺术、宗教、哲学等形式。 2、原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辩证统一) 性质 变化发展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 先进的……推动社会的发展 落后的……阻碍社会的发展
注意: 结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落后的腐朽的思想产生于剥削阶级社会,是剥削阶级特定的经济、政治关系的产物。尽管我们已消灭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但这些落后、腐朽的思想不会马上消失(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故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 结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注意: 社会存在的决定作用是第一位的、绝对的, 但社会意识又具有相对独立性,表现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在时间上有一定的不一致性,它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比较: 物质和意识(思维和存在)与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物质和意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 区 别 联 系 是哲学的基本问题,物质和意识何为第一性,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问题,对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历史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标准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是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在社会历史领域的具体表现 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认为社会的变化发展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特别是少杰出人物、帝王将相的思想动机决定的; 或认为是由“天命”、“神”、“绝对精神”决定的。 其实质都是把精神看成是社会历史发展的最终原因,认为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实践 2、社会生活的本质 1)实践构成人类社会的起源和基础。 2)实践是社会关系的发源地。 3)实践构成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 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试验、艺术实践等都是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其中,物质资料生产的实践具有基础和决定作用,它制约着整个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 4)实践是构成社会发展的动力。 5)实践是个人与社会、主观与客观相统一的基础。 社会生活的实践本性揭示了各种理论认识的根源,意识活动总是根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并随之发展。人类社会的两大部分----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在实践中得以证实的。人们在实践中改造社会存在,提升社会意识。 ------马克思主义实践观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二)社会基本矛盾运动 1、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在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 2)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 生产力 生产关系 生产力状况决定生产关系性质 生产力变化会引起生产关系变化 反作用 决定 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推动… …… 不适应 … ,阻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及其矛盾运动 1)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是由一定发展阶段生产力所决定的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指一定社会政治、法律制度和设施,以及该社会的各种思想观点的社会意识形态 2)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 经济基础 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性质决定上层建筑性质 经济基础变化决定上层建筑变化 决定 反作用 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促进… …… 不适应 …… ,阻碍… 3)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相互作用,构成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这一矛盾运动遵循的规律就是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
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运动: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两对矛盾 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 --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生产力状况的规律,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 和“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 两种关系 1)两种关系所处的统一体不同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统一于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统一于具体的社会形态 2)矛盾运动的具体内容不同,得到的规律不同 区别 1)两对矛盾双方的关系都是辩证统一,都存在决定与反作用关系。 2)两对矛盾构成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充分证明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特征,社会基本矛盾推动了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3)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最终影响生产力。 当上层建筑为先进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它就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推动社会进步;当它为落后的经济基础服务时,则束缚生产力发展,阻碍社会前进。 同样,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最终决定上层建筑的变化。 联系
(三)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实现方式: 1)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前进的、上升的, 发展过程是曲折的。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2、实现方式: 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1)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 在阶级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 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阶级分析法---(含义、重要性) 2)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的解决方式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非对抗性的)的解决----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即改革。 正确认识社会主义的改革: 改革的性质-- 改革的目的-- 改革的作用-- 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 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 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方面工作的强大动力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即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二、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 1、概念--人民群众 1)含义: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即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 2)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 劳动群众是人民群众的主体部分(主要的稳定的) 3)我国现阶段的人民群众包括:… … 理解: 人民群众是群体概念。主要是相对于个人而言的。 人民群众具有量和质的规定性。量是指占人口绝大多数的人,是人们中的大多数。质是指一切对社会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们 人民群众是个历史范畴,在不同的国家和各国不同的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内涵。
②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2、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1)原理内容: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 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为什么?) 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为什么?) 2)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基本内容: 群众观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是…… 群众路线: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地位)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 ②意义: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注意: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杰出人物的重大作用的关系 1)区别: 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略)。 杰出人物一般是指在一定历史发展阶段中对历史发展起过重大推动作用的伟大人物。 2):杰出人物对社会历史发展的促进作用总是以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为基础。 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作用是产生杰出人物的源泉,杰出人物只有至始至终地依赖人民群众,才能有所作为。
C 1、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加息、审计风暴、油价、电荒、循环经济等成为近年来中国热词。这表明( ) A、社会意识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1、以人为本、和谐社会、加息、审计风暴、油价、电荒、循环经济等成为近年来中国热词。这表明( ) A、社会意识总是滞后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B、人们的思想观念决定社会发展 C、社会存在的变化在社会意识中反映出来 D、社会意识总是先于社会存在的变化 C
B 2、在社会生活中,上层建筑对社会发展作用的性质取决于 A、国家政权的阶级基础 B、它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C、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主要动力 D、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B
3.(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35题)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领域中更多地开放市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本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 A.意识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双方都未能全面地看问题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B
B 4.(07高考政治海南卷20题)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②产业的合理布局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A.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B 5、下面对劳动群众的认识,正确的有 ①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 ②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③是人民群众中的主体部分 ④劳动群众是指体力劳动者 A、①②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B
D 6、浦松龄在创作《聊斋志异》时,设立茶馆,通过群众讲故事来搜集素材。这说明了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 ②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 ③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 ④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 A、①② B、①②③ C、②③ D、②③④ D
7.(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13题)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8.(07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天津卷35题)新一轮世界贸易组织多边贸易谈判能按原计划达成协议,主要原因在于欧美成员国希望发展中成员国在非农领域中更多地开放市场,却不愿意改变自己对农产品出口实行巨额补贴的政策。欧美成员国不对等的谈判方案引起了发展中成员国的强烈不满,谈判由此陷入僵局。本轮世界贸易组织谈判中,欧美成员国和发展中成员国各自坚持自己的观点,表明 A.意思能反作用于客观事物 B.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C.双方都未能全面地看问题 D.世界观不同对事物的看法不同 B
B 9.(07高考政治海南卷20题)资源合理利用在社会经济发展中有着重要的作用,但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①科学理论的创新能力 ②产业的合理布局 ③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 ④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 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B
10.(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13题)党和政府的重大决策都要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吸取智慧、经受检验,都要依靠人民群众付诸实践、取得实效。这体现了 ①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②认识的主体是中国共产党 ③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④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C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1.(2008江苏省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 35)为调整我国法定节假日制度,国家有关部门开展了多方面的工作,例如:召开多次座谈会,听取和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及有关部门的意见和建议;将国家法定节假日调整方案在网上公布,约155万网民参加了民意调查。经广泛调研和深入论证,国务院于2007年12月16日正式颁布了修改后的《全国年节及纪念日放假办法》。 (2)上述材料体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哪些道理? (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12.(07高考政治广东卷第40题)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学生利用寒暑假深入农村进行社会调查。期间,他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向农民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虚心求教解决这些问题的办法。在此基础上,他撰写了4万多字的《乡村调查报告》,其中反映的农村真实情况以及提出的合理建议,为当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价值的决策参考。 问题:请运用《生活与哲学》知识,结合材料,分析该学生深入实际、调查研究,完成反映真实情况的调查报告所体现的求真务实精神。
【答案要点】(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该学生深入农村调查,真实反映农村实际情况并提出合理化建议,做到了主观思想必须符合客观实际,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2)坚持用矛盾观点看问题。该学生认真了解农村基层建设中存在的种种问题,说明他承认矛盾,不回避矛盾,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3)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坚持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该学生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在实践中了解掌握农村真实情况,坚持在实践中求真务实。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该学生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从人民群众中吸取智慧,体现了求真务实精神。
13.(07高考政治江苏卷第38题第1小题)材料一:中共十六届六中全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增强全社会创造活力,形成万众一心共创伟业的生动局面。 材料二:江苏综合创新能力一直位于全国前列,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江苏拥有自己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还很少,创新绩效较低。据此,省委省政府提出了以“创业创新创优”为核心的新江苏精神,使江苏经济发展出现由投资拉动向创新驱动,资源投资向科技依托,江苏制造向江苏创造转变的良好趋势。
材料三:目前江苏创新创业创优的社会氛围正在形成,但“三创”活动仍然受到体制、 政策、观念等因素的制约:如把冒尖者视为“冒失”,把打破常规者视为“异类”,只防出错不求出新,只求保险不愿冒险;民众性创新创业的机制尚不完善。 材料四:2006年9月,江苏省委省政府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规定,除国家法律法规明确规定禁入的领域外,民营经济亦可平等进入。这条措施体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平等性,竞争性。这条措施利用了市场经济的公平竞争机制,可以激发民营企业的投资创业积极性。 (1)结合上述材料,从历史唯物主义视角,谈谈江苏为什么要大为弘扬“三创”精神。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不同的社会意识对社会 发展有不同作用。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三创“精神是江苏改革创新实践和经济社会发展的产物与要求,是先进的社会意识;弘扬三创精神,破除陈旧观念的束缚.对于推动江苏改革创新实践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