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单元 近代中国的民主思想与反对专制的斗争 (1)了解19世纪后半叶“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基本主张,认识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 ——第1课 (2)简述康有为、梁启超和孙中山关于民主的主要论述,比较其观点的异同。 ——第2课 (3)说出辛亥革命前后反对专制斗争的史实,认识中国近代史上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第3、4课
天赋人权 分权制衡 主权在民 近代西方的民主思想 君主立宪政体 民主共和政体 实践 英国:《权利法案》 北美:《独立宣言》;1787年宪法 法国:《人权宣言》;1875年宪法
第1课 西方民主思想对中国的冲击 一、“中体西用” 探究1:回忆必修1和必修3所学知识,结合教材内容归纳:“中体西用”思想在怎样的背景下产生的? ◆ 产生背景: ① 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强(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等),中国民族危机逐步加深。 ② 先进中国人逐渐改变传统的夷狄观念,倡导向西方学习,探求“救亡图存”之道。
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封建伦理纲常 西方先进科技 挽救封建统治 根本 手段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探究2:阅读教材P74-75内容结合以下材料归纳:“中体西用” 思想的形成过程? 魏 源 “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长技以制夷而作。 ——《海国图志·序》 “不善师外夷者,外夷制之;善师四夷者,能制四夷。”“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魏源 ①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产生:鸦片战争后,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材料1:“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2:“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王 韬 材料1:“以中国伦常名教为原本,辅以诸国富强之术”。 ——冯桂芬 材料2:“器则取诸西国,道则备自学躬”。 ——王 韬 材料3:“取西人器数之学,以卫尧、舜、禹、汤、文、武、周、孔之道”。 ——薛福成 材料4:“中学其本也,西学其末也;主以中学,辅以西学”。 ——郑观应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伦常名教”为根本,西方器物和技术辅之)。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等也提出类似的观点。
材料1: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材料2: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问题: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1、2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其异同。 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 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① 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材料: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认为西方国家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说明早期的维新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羡慕和学习,而且打算进一步付诸实践,呼吁实行“变政”。但是,他们所宣传和主张的依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岳麓选修2教参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② 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康梁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材料1:“夫中西学问,本自互有得失,为华人计,宜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沈康寿(1895年《万国公报》上提出) 材料2:“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助;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清工部尚书孙家鼐 材料3:“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旧者不知通,新者不知本。不知通则无应敌制变之术,不知本则有非薄名教之心……内篇务本以正人心,外篇务通以开风气。内篇所言皆求仁之事也,外篇所言皆求智求勇之事也。” ——《劝学篇·序》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维新运动时期,该概念正式提出。其基本内涵是,坚持中国传统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立国之本,在这一前提下,再学习利用西方的科技文化。其中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张之洞等。 思考:上述材料都表达了一个什么共同的思想? 第一次明确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概念。
◆ 形成过程: ① 向西方学习的思想的产生:鸦片战争后(19世纪40、50年代),以魏源为代表的一批有识之士(地主阶级抵抗派)提出向西方学习、“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②“中体西用”思想的提出:19世纪60年代后,冯桂芬第一次正面论述了西方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早期维新派人物郑观应等也提出类似的观点。 ③“中体西用”概念的正式使用:维新运动时期,该概念正式提出。其中代表人物:沈康寿、孙家鼐、张之洞等。
◆ “中体西用”的实践 探究3:阅读教材P75内容归纳:“中体西用”思想的主要实践? 请末统治者改革的主要指导思想 洋务运动的思想纲领 清末新政最初几年的指导思想
探究4:如何评价“中体西用”思想? ◆ 基本含义: ◆ 局限性: ◆ 积极作用: “中学为体”就是要坚持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和儒家的“伦常名教”为治国之本;“西学为用”就是学习西方近代在科技文教等领域先进的东西。其中“中学”是根本和前提,西学是辅助和补充。 其实质是在不触动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达到巩固封建统治的目的。 ◆ 局限性: 其本质是维护封建统治和封建文化。在学习西学的同时也限制了西学的发展,在巩固中体的同时也妨碍了中体的变革,所以在其指导下进行的运动都失败了。 ◆ 积极作用: 其在冲破传统观念束缚、开阔人们视野、追求新知识方面有积极作用;同时它是对冲突中的中西方文化的一种调适,是落后文明接受先进文明的一种选择。
二、晚清社会各阶层对西方民主政治的反应 材料1:大学士倭仁认为“立国之道,尚礼仪不尚权谋,根本之图,在人心不在技艺”,主张“以忠信为甲胄,礼仪为干橹”,抵御外侮。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材料2:奕訢称:“查西术之借根,实本于中术之天元,彼西土扰目为东来法。特其人清性缜密,善于运思,遂能推陈出新,擅名海外耳。其实法固中国之法也。天文算术如此,其余也无不如此。中国创其法,西人袭之。”因此中国人学习西学并非“舍中法而从西人”。 ——《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 ① 洋务派和顽固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相同点:维护封建统治和传统文化 不同点:是否用西方科技来维护封建统治 问题:步入近代,用中学救亡还是以西学强国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材料1、2分别代表了哪些政治派别的观点?说明各自的不同主张和依据。并结合教材内容分析其异同。 顽固派:用忠信礼义救国(或中国传统文化),因为礼义人心是国家根本。 洋务派:用西方技术救国(或西方文化),因为西学推陈出新,较为先进。
材料:早期维新派开始超越“中体西用”的界限,主张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制度,认为西方国家的“君民共主”制度最好,说明早期的维新派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民主政治思想;以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认识有了明显深化,他们已经不再局限于羡慕和学习,而且打算进一步付诸实践,呼吁实行“变政”。但是,他们所宣传和主张的依然是实行君主立宪制。 ——岳麓选修2教参 问题:结合以上材料概括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② 维新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早期维新派:从洋务派分化出来,君主立宪思想 康梁维新派:比早期思想更系统;有政治实践
探究4:阅读教材P76归纳: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是怎样宣传和利用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 答案提示: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宣传主要有: ◆ 在兴中会誓词中,革命派提出了“创立合众政府”的想法,表明他们对民主共和制的向往; ◆ 进入20世纪以来,许多的革命思想家和宣传家纷纷创办刊物,翻译西方社会政治方面的名著,以西方民主的思想为武器,掀起鼓吹反清革命的热潮。其中以邹容和宋教仁最为著名。 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学说的利用主要有: 资产阶级革命党人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加以改造和借鉴。如孙中山提出在中国同时进行“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 ③ 革命派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态度 态度:比维新派更进步 体现:理论和实践两大方面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为什么说革命派与维新派在对西方民主政治制度的反应上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奋斗目标更高: 民主共和制——最早体现在兴中会誓词里 二、宣传力度更大: 民主反清革命思想——邹容、宋教仁等 三、思想体系有创新: 三民主义——孙把西方政治与中国国情相结合 四、政治实践更深入: 辛亥革命——中国一次真正的资产阶级革命
课外探究:比较分析洋务派、维新派、资产阶级革命派对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的态度。 思路引领:本题需要比较的派别很多,而且有相同和不同两个方面,所以要求回答问题时应把握程序,争取作到不遗漏所需比较的方面。 答案提示: 洋务派与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不同:洋务派不主张学习西方的民主制度,对于西方的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学说持反对态度;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则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 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 相同:都主张学习和借鉴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反对中国传统的政治制度。 不同:维新派所宣传和主张的是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制,而资产阶级革命派要比维新派进步,他们所推崇和要学习的是民主共和制。
第2课 中国资产阶级的民主思想
主要思想
一、康有为和梁启超的民主思想 康有为( 1858~1927):中国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资产阶级改良主义的代表人物。曾先后七次上书光绪皇帝请求变法维新,以挽救日益加剧的民族危机。领导了“公车上书”、“百日维新”等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改革运动。主张实行西方式的君主立宪制,反对用暴力革命。 梁启超( 1873~1929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随其师康有为参与维新变法,事败后流亡日本,与孙中山等革命人士来往密切;回国后又曾组织进步党争取宪政。1920年后,脱离政界,先后在清华、南开任教授,并专心著述。1932年林志钧所编之《饮冰室合集》搜集较为完备。
探究1: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自学完成下表 人物 特点 异同与评价 康有为 民主思想 特点 异同与评价 主要内容 发展变化 康有为 梁启超 ①思想核心是君主立宪; ②托古改制理论:(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③变法维新的纲领和具体方案(向西方特别日本明治维新学习) 百日维新开始前夕,不再提及设议院,立宪法的主张,而是主张在宫中设立“制度局”。 相同点:他们都主张实行君主立宪,否定君主专制制度。(具有一定民主性,但与民主共和存在区别) 不同点:康是通过传统的经学的包装和掩饰下提出来的,用传统经籍甚至孔子来证明自己变法的合理;而梁则更加激进,把张扬民权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起来,揭露了君权神授的荒谬性和军权至尊的不合理性。综上说明康、梁的民主思想既有相同的一面,又存在继承和发展的关系。 把西方的政治制度和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结合。在后来政治实践中表现出一定的保守性。 维新变法失败后,其思想更趋进步,认为应大力发扬自由民主,主张在中国接受并实施西方启蒙思想家的学说 阐述思想更激进,民权思想更突出;维新运动后其思想更进步。 ①把民权思想和批判封建专制紧密结合; ②把伸民权与广民智联系起来; ③倡导教育改革
二、孙中山的民主思想 ◆ 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 探究2:结合教材内容归纳:孙中山的民主思想主要有哪些? ① 民权主义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主要内容 ② 五权分立思想——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对西方民主政治的改造和借鉴。 (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 ◆ 对孙中山的民主思想的评价 ? 孙中山的民主思想大大超越了君主立宪制,具体表现为:从其最终的政治目标看,它能够保障人民享有更多的民主权利;从实现政治目标的途径看,主张以暴力革命推翻清王朝。 当然孙中山所认识和要求的民主,仍带有较大的局限性。如他只是代表广大资产阶级的利益,三民主义中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内容等。
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改良与革命的论战 要不要“反满”和以暴力推翻清王朝,是论战的中心。革命派强烈谴责清王朝对汉民族的压迫政策和媚外卖国,主张以武力推翻清朝政府。康、梁等人则认为,应当以政治变革而不是“反满”为目标;暴力革命往往杀人流血并势必引发内乱,最终招致被帝国主义瓜分。 要不要建立民主共和国,是这次论战的又一重点。康、梁等人一贯主张政治改革循序渐进,而目前“民智未开”,只能实行开明专制。革命派则认为革除专制、建立共和已是大势所趋,政治改革应依靠国民,如果“旧俗俱在,即以革命去之”。
比较康梁与孙中山思想异同
旧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内容比较 旧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 新发展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对外:反对帝国主义侵略;对内:反对民族压迫,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和自决。 ①无反帝→有反帝 反对民族压迫,反对满洲贵族的统治 ②反满→民族平等 推翻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国民一律平等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授予一切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个人及团体一切自由和权利。 主要由资产阶级掌握→强调民权的普遍性、平等性 核定地价,增值地价国家所有,国民共享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实行“耕者有其田”,切实改善工农生活. ①节制资本 ②扶助农工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新政与“预备立宪” 第3课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酝酿和爆发 一、挽救专制统治的新政与“预备立宪” 探究1:阅读教材,结合以下材料概括:“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 材料:八国联军占领北京期间,逃至西安的慈禧太后及其统治集团,深恐帝国主义列强把他们列为“祸首”而受到惩罚,且又内惭丧失民心而难以照旧统治下去,希图以维新改革对外取媚洋人、对内笼络人心,遂于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十日(1901年1月29日)发布诏谕,令臣下条列改革朝政、吏治、民生、科举等诸事宜。公开打出两年前还拼死反对的“变法维新”旗号,大张旗鼓地推行新政。 ——《中国历史·晚清民国卷》
“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的背景: ① 八国联军入侵占领北京; ② 中外反动势力完全勾结在一起,进一步激化了中国社会的基本矛盾; ③ 广大人民反抗清政府的斗争,尤其是民主革命蓬勃发展。
1、“清末新政”(1901—1904年) 探究2:阅读教材思考:清末新政(1901-1904)的目的、主要内容和客观影响、结果各有哪些? ◆ 目的:摆脱统治危机,维护清朝统治 ◆ 主要内容和客观影响 内容 客观影响及目的 改革官制,添设机构 有利于近代军队的建设;其目的是取悦于列强,表明清政府能够适应列强需要 改革兵制,编练新兵 改革学制,废科举,奖留学 有利于民主革命思想传播 有利于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其目的笼络人心 加强法制,奖励工商 ◆ 结果: 激化了阶级矛盾,革命运动日益高涨
2、“预备立宪”(1905—1911年) 探究3:阅读教材思考:预备立宪(1905-1911)的目的、过程、结果以及实质各是什么? ◆ 目的:遏制蓬勃发展革命形势,维护专制统治 ◆ 过程: 派五大臣考察宪政 宣布预备立宪 设资政院、咨议局 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皇族内阁出台(破产标志) 1905年 1906年 1907年 1908年 1911年 ◆ 实质:一场骗局,借“立宪”之名加强专制 ◆ 后果:立宪派分化,汉族官僚离心,清政府空前孤立
延伸探究 ①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②1898年的戊戌变法 ③1901——1904年的清末新政 ④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晚清政府有哪几次政策的调整或改革? ①开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 ②1898年的戊戌变法 ③1901——1904年的清末新政 ④1905——1911年的预备立宪 结合所学知识思考:清末新政和预备立宪有何共同的影响? (1)客观上有利于中国的各方面的现代化进程。 (2)实际上激化了矛盾,加剧了清朝的灭亡。
二、辛亥革命推翻封建帝制 探究5:阅读教材P83—84内容归纳:清末中国的民主力量是怎样与专制势力进行斗争的? (1)革命党人掀起传播民主革命思想的热潮。章炳麟、陈天华、邹容等发表著作,声讨清朝统治者对外卖国、对内专制的罪恶,号召人民起来革命,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 (2)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成立了华兴会、光复会、日知会等革命团体和革命政党──同盟会,并提出了政治纲领,后来发展成为“三民主义”。 (3)在中国同盟会的领导下,民主革命更加蓬勃发展。思想斗争上主要表现为与保皇派进行论战;政治斗争上主要表现在领导了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特别是武昌起义,取得了胜利,1912年1月1日成立了中华民国。2月12日清帝退位,清王朝宣告终结。
三、列强对辛亥革命的干涉 探究6:阅读教材P84内容思考:列强对辛亥革命的态度怎样?原因是什么? ◆ 态度:初期准备干涉,后来“严守中立” ◆ 原因:列强不希望中国实行西方式的民主政治,更担心辛亥革命会威胁其在华的实际利益。 问题:列强对待辛亥革命的态度为何从初期的准备干涉转变为后来的“严守中立”?其变化的实质是什么? ◆ 原因:①革命形势的迅猛发展使列强认识到,公开的武装干涉难以达到阻止革命的目的;②当时正值一战前夕,帝国主义之间矛盾重重,很难协调行动。 ◆ 实质:在“严守中立”的伪装下,积极扶植新的代理人,作为它们统治中国、保护其在华利益的工具。
辛亥革命爆发后革命阵营所承受的压力 袁世凯 帝国主义列强 清政府 革命党人 问题:结合以上示意图思考:辛亥革命结局怎样?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进攻汉口和汉阳 军事威胁 外交孤立 经封济锁 政治讹诈 施压 革命党人 立宪派和旧官僚 革命阵营 问题:结合以上示意图思考:辛亥革命结局怎样?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思考:为什么能篡夺?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的原因: ★ 帝国主义的支持,对南京临时政府采取军事威胁、外交军事威胁、外交孤立和经济封锁; ★ 国内革命政权中的立宪派和旧官僚的进攻; ★ 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软弱妥协; ★ 袁世凯个人的权术和阴谋如指使段祺瑞等采取逼宫、宣布共和等行为。
课外探究:回忆必修1第13课知识,结合本课内容思考:如何辛亥革命? 思路提示: 性质地位: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次伟大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历史意义:国内政权和政治体制的变化: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人民的观念的变化: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显示的精神:争取民主、英勇战斗、不怕牺牲等。对亚洲影响:对近代亚洲各国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也产生了比较广泛的影响。 局限性:结局失败,主要表现为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没有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
第4课 反对复辟帝制、维护共和的斗争
为什么说辛亥革命失败了? (1)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2)未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 (3)未改变社会性质。 结合必修1和必修3所学知识思考:辛亥革命后以孙中山为首的革命党人为维护民主共和进行了哪些斗争?
专制统治 民主共和 袁世凯专权(1912—1913) “二次革命” (1913) 护国运动 (1915—1916) 洪宪帝制 (1913—1916) 张勋复辟 (1917) 讨逆运动 (1917) 段祺瑞专权 (1917—1918) 护法运动 (1917—1918) 教材结构:辛亥革命后民主与专制的斗争
探究1: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专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袁世凯专权与二次革命 探究1: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其专权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 对内:制造“宋教仁案”、镇压革命党人 ◆ 对外:进行“善后大借款” 探究2:阅读教材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次革命的原因、经过、结果和性质?
二次革命(1913) ◆ 原因:袁世凯专权(对内;对外) ◆ 经过: 革命党人通电反对“善后大借款”——袁世凯借端派兵南下,武力镇压——革命党人被迫应战——革命党人失败 ◆ 结果:失败 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原因: A、主观:革命党人力量焕散; B、客观:袁世凯力量强大。 ◆ 性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辛亥革命的继续
二、护国运动(1915—1916年) 问题1:阅读教材归纳:护国运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 原因: 袁世凯复辟帝制 问题2:结合所学知识,阅读教材P88内容思考:袁世凯为什么要复辟帝制?袁世凯如何复辟帝制的?
◆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原因 答案提示: 主观原因:袁世凯代表大地主阶级利益,专制独裁是其统治的特点;袁世凯掌握北洋军阀实权,并建立独裁统治,这就为复辟奠定了基础。 客观原因:辛亥革命并没有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封建思想根深蒂固,封建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具有软弱性,对袁世凯抱有幻想;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国内外的反动势力支持。
◆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过程 (1)袁刺杀宋教仁,阻止国民党组阁(1913) (2)筹集军费,“善后大借款” (1913) (3)武力镇压“二次革命” (1913) (4)强迫国会选举为“正式”大总统(1913) (5)解散国民党和国会(1913) (6)炮制《中华民国约法》和《总统选举法》(1914) (7)签“二十一”条取得帝国主义对复辟的支持(1915) (8)授意亲信成立筹安会;组织复辟请愿团;大造舆论 (9)操纵国体投票,获“全票拥护”(1915) (10)改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登基称帝
问题3:面对袁世凯的复辟帝制倒行逆施,革命党人是怎样与之进行斗争的?(过程) ① 孙中山发表两次《讨袁宣言》号召人们起来维护共和制度,将反袁斗争进行到底; ② 梁启超发表《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反对袁世凯称帝; ③ 蔡锷等在云南武力讨袁即护国运动。 问题4:护国运动结果如何? 结果:袁世凯被迫于1916年3月取消帝制
探究3:有人说“护国运动胜利了”;也有人说“护国运动失败了”,你认为呢?请说明你的理由。
思路提示: 胜利理由: 护国运动挫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阴谋,恢复了“民国”的国号,基本实现了倒袁的预期目标。 失败理由: ①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护国运动没有推翻北洋军阀的统治,没有摆脱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控制,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②捍卫共和制的任务没有完成:护国运动后又出现了张勋复辟和段祺瑞专权。
袁世凯之后的主要军阀派系 军阀派系 军阀姓名 北洋军阀 皖系 段祺瑞 直系 冯国璋 奉系 张作霖 晋系 阎锡山 西南军阀 滇系 唐继尧 桂系 陆荣廷 袁世凯之后的主要军阀派系 黎元洪总统 冯国璋 副总统 段祺瑞 内阁总理
三、张勋复辟与讨逆运动 (1917夏) 问题: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简要叙述:张勋复辟的背景和经过? 张勋(1854-1923)江西奉新人。1884年从军,曾参加镇压义和团。先后任云南、甘肃、江西提督。1911年升为江南提督,率巡防营驻南京。武昌起义后,在南京屠杀民众数千人,顽抗革命军,败后退至徐州一带。为表示效忠清王朝,所部禁剪辫子,时称“辫子兵”。1913年奉袁命进攻讨袁军,重占南京,后调徐州任长江巡阅使。袁死后,在徐州成立北洋7省同盟,不久任安徽督军,扩充至13省同盟,阴谋为清室复辟。 1917年6月,利用黎元洪与段祺瑞的矛盾,率3000辫子兵,借“调停”于6月14日进北京,解散国会,逼走黎元洪。7月1日,张把12岁的溥仪抬出来宣布复辟,改称此年为“宣统九年”。 问题:结合材料和教材内容简要叙述:张勋复辟的背景和经过?
张勋复辟帝制 ◆ 背景: ◆ 过程: ① 军阀割据混乱局面的出现 ② 府院之争(概念、实质) 实质:是日本和美国争夺中国的控制权 1917年7月以调和黎、段之争,统兵北上入京,拥戴溥仪复辟。自任首席内阁议政大臣。
◆ 原因:张勋复辟帝制 ◆ 经过: ◆ 结果: 探究4:阅读教材概括分析:讨逆运动的原因、经过和结果? ①舆论:孙中山发表《讨逆宣言》 ②武力:段琪瑞组织“讨逆军”进京 ◆ 结果: 复辟失败,段祺瑞重新执政。
探究5:民国初年,两次复辟帝制活动发生与迅速失败的原因,从中得到什么认识? 发生原因: ①辛亥革命反封建不够彻底;②资产阶级共和制未能在中国真正执行;③革命党人的软弱、涣散。 迅速失败原因: ①民主共和观念已深入人心;②复辟帝制违背了历史发展潮流; ③革命派坚决反对复辟,得到全国人民支持。 认识:民主共和已成为历史发展的潮流,复辟帝制违背民心,必然失败。
四、护法运动(1917秋) 探究6:张勋复辟失败之后,孙中山为什么还要继续进行“护法”? 思路提示:张勋复辟帝制失败后,段祺瑞重新掌权,实行对内独裁,对外卖国的政策,继续破坏民主共和制度,拒绝恢复《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国会。
探究7:阅读教材简要叙述:护法运动的过程和结果? ◆ 经过: 孙中山南下广州,电邀国会议员,在广州组织中华民国军政府,宣布段祺瑞叛逆,举兵北伐。 ◆ 结果:失败;1918年5月孙被迫辞去 大元帅 思考:护法运动为什么会失败? 失败原因: 一是“护法”缺少群众基础; 二是孙中山没有自己的武装,而是借助西南军阀的实力; 三是南北军阀勾结,排挤孙中山。
2、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 民主思想的形成 西学冲击 中体西用 君主立宪 民主共和 斗争结局说明: 1、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资产阶级不可能领导中国革命取胜,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到尽头。 洋 务 运 动 清末新政 预备立宪 维新变法 清政府 的自救 辛亥革命 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的较量 二次革命 袁世凯专权 护国运动 袁世凯复辟 北洋军 阀统治 张勋复辟 讨逆运动 段祺瑞独裁 护法运动
课外探究:结合辛亥革命前后史实,说明民主力量与专制势力斗争的历史进步性和艰巨性。 辛亥革命前,资产阶级民主力量包括革命派和立宪派,为了各自的目标与以清政府为代表的专制势力进行了不懈的斗争,革命派发动了广州起义等一系列的武装起义,立宪派则组织了声势浩大的请愿运动,不同形式的斗争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专制统治。随着立宪派对清政府幻想的破灭,许多立宪派人物倾向革命,与革命派一起领导了辛亥革命,一举推翻了清王朝专制统治和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共和取代帝制,顺应了世界的民主潮流,符合中国的时代需要。 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后实行个人独裁甚至复辟帝制,资产阶级民主力量为捍卫民主共和原则与其展开多次斗争,如“二次革命”、护国运动等,表现出对民主的执着追求和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袁世凯复辟本身就说明,中国的民主革命不会是一帆风顺的,由于长期的专制统治,中国的专制势力比其他国家都顽固,要彻底根除绝非易事,有时还会沉渣泛起。
疑难剖释 向西方学习的探索 观念之争(是否学) 洋务派 顽固派 内容之争(学什么) 洋务派 早期维新派 政体之争(学哪种) (资)维新派:君主立宪 (资)革命派:民主共和 道路之争(向谁学) (资)改良派:资本主义 (无)革命派:社会主义
THANK YOU! 再见
民族主义 民权主义 民生主义 驱除鞑虏 恢复中华 创立民国 平均地权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 民族革命前提 内容 内容 内容 推翻满洲贵族统治。 推翻作为帝国主义统治工具满清王朝的封建统治。 内容 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内容 推翻封建土地所有制 “核定地价”“国民共享”是资本主义土地纲领。 内容 政治革命核心 社会革命补充 民族革命前提 三民主义思想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三者密不可分。其中推翻清朝统治的民族革命(民族主义)和颠覆君主专制的政治革命(民权主义)是一件事情的两面;而政治革命(民权主义)和社会革命(民生主义)也要一次完成;总体来说这三种革命的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从不同方面反对君主专制,为人民争取权利。
探究4:阅读教材P83【学思之窗】思考:清政府为什么要颁布这样一个“宪法大纲”? 答案提示:20世纪初民主革命蓬勃发展,清政府决定实行君主立宪,颁布“宪法大纲”是其重要的举措,目的是为“皇位永固”、“外患渐轻”、“内乱可弭”借“立宪法”之名继续加强封建专制集权的国家机器,保障“君上大权”(核心),遏制并消灭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
1911年成立责任内阁——“皇族内阁” 责任内阁总理大臣是庆亲王奕劻,13个成员中,皇族占7人,被称为“皇族内阁”。 “皇族内阁” 骗局暴露 摧毁清统治 庆亲王奕劻 增强革命力量 立宪派分裂
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的思想核心是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邹容 陈天华 章炳麟 “公理之未明,即以革命明之;旧俗之未去,即以革命去之。” ——章炳麟 这些民主革命的思想家和宣传家的思想核心是暴力推翻清朝专制统治,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推动了民主革命的发展。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兴中会1894年在檀香山成立 宗旨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 兴中会的成立,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兴起。 同盟会成立前后的主要资产阶级革命团体简表 成立时间 名称 主要成员 领导人 1894年 兴中会 华侨和会党 孙中山 1904年 华兴会 留学生和学界 黄兴、宋教仁 光复会 蔡元培 1906年 日知会 学界和新军 刘静庵
1905年,中国同盟会在东京成立,总理为孙中山;这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1、概况:①时间:1905年; ②地点:日本东京; ③领导人:孙中山、黄兴 ④纲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 (三民主义) ⑤ 机关刊物:《民报》 2、性质:近代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3、意义:标志着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新阶段。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革命的结局——袁世凯篡夺辛亥 革命胜利成果 孙中山被迫对袁世凯妥协退让,表示如果清帝退位,袁世凯赞成共和,可以保举他为临时大总统。 ◆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宣布退位诏书,清朝覆灭。 ◆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南京临时参议院辞去临时大总统。 ◆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胜利成果落入袁世凯手中。
《中华民国约法》 袁世凯北洋政府于1914年公布的宪法性文件,又称“袁记约法”,它是军阀专制全面确立的标志。 共10章68条。该约法以确认袁世凯独裁为基本特征,取消了责任内阁制和国会对总统行政权力的一切牵制,实行总统独裁的政治体制,并赋予总统形同封建帝王一样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和巨大权力。
中华民国初年军事家。1898年入长沙时务学堂,师从梁启超。1911年10月在昆明响应武昌起义,后任云南都督。1913年被袁世凯调至北京,加以笼络与监视。1915年袁图谋称帝时,蔡锷以赴天津诊病为由潜出北京,经日本抵昆明,12月宣布云南独立,通电讨袁,并组织护国军,举兵入川,屡败袁军。 蔡锷(1882~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