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天然免疫系统细胞. 基本概念  免疫系统 免疫组织与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  免疫细胞 参与免疫应答及与免疫应答有关的细胞。  主要参与天然免疫应答的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NK 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 胞和嗜酸性粒细胞等。
Advertisements

抗原 补体 (C3bi ) CD23 CD28 B7-2 CD40 IL-5 Fc  R B 细 胞 表 面 受 体 IL-2 IgM IgE CD21 IL-4 CD32 IgG 补体 (C3b,C4b ) CD40-L.
第四节 RNA 的空间结构与功能. RNA 的种类和功能 核糖体 RNA ( rRNA ):核蛋白体组成成分 转移 RNA ( tRNA ):转运氨基酸 信使 RNA ( mRNA ):蛋白质合成模板 不均一核 RNA ( hnRNA ):成熟 mRNA 的前体 小核 RNA ( snRNA ):
第九章 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财产行为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数量或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或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而开征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契税、耕地占用税等九个税种。由于其税收收入基本上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又称为地方税。 除财产行为税以外,还有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类税收。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免疫分子 (二).
请解释该图所说明之抗体作用.
服务热线: 菏泽教师招聘考试统考Q群: 菏泽教师统考教育基础模拟题解析.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HLA:造血干细胞在分化成熟为不同谱系、各个谱系分化不同阶段及成熟细胞活化过程中,出现或消失的细胞表面标记分子。表达细胞包括白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成纤维细胞、上皮细胞、神经内分泌细胞等。
第七章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树突状细胞与 肿瘤免疫治疗 浙江大学免疫学研究所 王建莉 教授.
白细胞分化抗原和粘附分子 08/13/96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教研室.
二、骨髓和血细胞发生(概述) 出生前造血器官 卵黄囊 肝 脾 骨髓 出生后造血器官 骨髓 ——红、粒、单、血小板 淋巴器官 ——淋巴细胞
第十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8章 T/B淋巴细胞 温医微免教研室 夏克栋.
第十一章 适应性免疫应 答细胞: B淋巴细胞 骨髓依赖性淋巴细胞 (bone marrow- dependent lymphocyte):
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应答.
是指能捕捉、加工、处理抗原,并将抗原提呈给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民法概念 P4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民法的分类 四、民法的渊源 P10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效力范围)
第七章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及其目标: 1、概念: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
第八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 及其编码分子.
1、这个过程要经过哪几个阶段? 2、这个过程中有哪些细胞参与? 这些细胞分别行使什么样的功能? 3、抗体又是如何发挥作用的呢?
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第36章 固有免疫.
出入口Y27 往塔城街口/中興醫院 出入口Y25 往延平北路一段/中興醫院 出入口Y23往延平北路一段 出入口Y21往延平北路一段
适应性免疫,又称特异性免疫,发生在固有性免疫之后,是淋巴细胞在抗原的刺激下对抗原作出的特异性反应,能够产生免疫记忆效应。在彻底消灭病原体以及防止再感染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返回.
免 疫 应 答 概 述 机体接受抗原性异物刺激后,体内的抗原呈递细胞首先对抗原进行加工、处理和呈递,继而抗原特异性淋巴细胞对呈递的抗原进行识别后,引起相应的淋巴细胞发生活化、增值、分化,进而产生一系列免疫效应,从而将入侵的抗原性异物进行排除的整个生理过程,称为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
第六章 抗 原(Antigen,Ag).
特异性免疫过程 临朐城关街道城关中学连华.
免疫细胞.
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T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40章 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 处理及提呈.
第17讲 T细胞激活及效应功能 武汉大学基础医学院免疫系 熊 洁.
适应性免疫应答— 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第十六章 适应性免疫:B淋巴细胞 对抗原的识别及免疫应答
第十一章 抗原提呈细胞 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Antigen Complex,MHC
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ation.
第六章 免疫应答.
抗原提呈细胞 与 抗原的处理与提呈.
第15讲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提呈 Antigen Presenting Cells & Antigen Presentation
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辩 证 法.
10 体液免疫应答 Humoral Immune Response.
第四章第一节 增值税法律制度2 主讲老师:梁天 经济法基础.
第七章 财务报告 主讲老师:王琼 上周知识回顾.
目 的 要 求 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HC、HLA复合体的概念;HLAⅠ类和HLAⅡ分子的结构、组织分布;MHC的生物学功能
淋巴细胞是构成机体免疫系统的主要细胞群体,其显著特征是其异质性,可分为许多表型和功能均不同的群体:T、B、NK等。
(antigen presenting cell, APC)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第十二章 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与辅助分子 Ⅰ.T淋巴细胞的抗原受体、辅助分子及分化成熟.
第十一章 抗原递呈细胞与抗原的加工及提呈.
医学免疫学 青海大学医学院免疫教研室 第二十章 肿瘤免疫 概述 与免疫关系 肿瘤抗原具有特异性 可诱导抗肿瘤免疫应答 Back.
免疫应答 (Immune response)
第十一章 抗原的加工与递呈.
MHC分子.
第二节 细胞因子的种类与功能 根据功能可大致分为六大类: 白细胞介素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集落刺激因子 趋化因子 生长因子.
第二节 免疫球蛋白的类型 双重特性: 抗体活性 免疫原性(抗原物质).
第二章 细胞的基本功能 第一节 细胞膜的结构和物质转运功能 第二节 细胞的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的电活动 第四节 肌细胞的收缩.
免 疫 学 概 论.
会计基础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刘颖
溶酶体膜稳定性 ◆溶酶体的膜上嵌有质子泵 ? ◆溶酶体的膜上具有多种载体蛋白用于水解产物向外转运 ◆溶酶体的膜蛋白高度糖基化
第三节 构成抗原的条件 一、影响免疫原性的因素 (一)抗原因素: 1. 分子量: 一般是分子量越大,免疫 原性越强。
第十三章 Chapter 13 B淋巴细胞介导的体液免疫应答 (B-cell immunity)
坚持,努力,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一章 四大金融资产总结 主讲老师:陈嫣.
BAFF在活动性SLE患者T细胞中的表达: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及其编码分子.
第十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细胞:T淋巴细胞 依赖胸腺发育的淋巴细胞,执行特异性细胞免疫应答,并在TD-Ag诱导的体液免疫应答中发挥重要作用,负责细胞免疫功能,参与抗肿瘤、抗细胞内感染微生物、移植排斥、迟发型超敏反应;对部分体液免疫发挥辅助功能。 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2019年7月27日星期六7时32分31秒.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十四章  抗原提呈细胞与抗原的处理及提呈

T cells do not recognise native antigens Y B Y B Y B Y B Y B Y B Y B Y B Y B Y Y Y Y Y Y BCR交联 活化增殖、产生抗体 Y T Y T 无增殖 无CK产生

Antigens must be processed in order to be recognised by T cells Soluble native Ag Cell surface native Ag Soluble peptides of Ag Cell surface peptides of Ag 抗原肽-MHC复合物 抗原加工、提呈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无应答 T cell response

抗原提呈:指APC将抗原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以抗原肽-MHC分子复合物的形式提呈给T细胞的过程。 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又叫辅佐细胞。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加工后的产物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该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从广义上讲:抗原提呈细胞是指能表达被特异性T淋巴细胞识别的抗原肽:MHC分子 复合物的任何细胞。肿瘤细胞、病毒感染的靶细胞能通过MHC I类分子提呈抗原主要是内源性抗原。 因此表达MHC I类分子的细胞属于广义的APC 。

抗原提呈细胞主要包括专职和非专职APC两类   专职抗原提呈细胞:能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具有较强的抗原提呈作用的细胞。包括:B、DC、Mφ   非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执行抗原提呈时,非组成性表达MHC II类分子,抗原提呈能力弱的细胞。包括:内皮细胞、纤维母细胞、上皮及间皮细胞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第一节 抗原提呈细胞的特点 一、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DC) 由美国学者Steinman于1973 年发现,因其伸出树枝样 突起而得名。1993年Inaba 等用GM-CSF体外扩增获得 成功。

形态学呈现多分枝形状,具有抗原提呈功能的细胞   机体内抗原提呈功能最强的细胞,能够刺激初始(naïve) T细胞增殖,因此DC是T细胞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始动者。在免疫应答中具有独特的地位。 是惟一能激活初始T细胞的APC。 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APC,其抗原递呈功能是巨噬细胞的10-100倍。

Fig2-4 Mature DC suspended in media by colony( ×400)

图 呈散在生长的成熟DC( ×400) Fig scattered mature DC( ×400)

(一)表面标志:  具有典型树突状形态、膜表面高表达MHC-Ⅱ分子、能移行至淋巴器官和刺激初始T细胞活化,并具有一些相对特异性表面标志的细胞。 未找到特异的表面标志。通过形态学、组合性细胞表面标志、在混合淋巴细胞反应(MLR)中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等三方面加以综合判断。 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CD1a、CD11c、CD83

(二)来源、组织分布、分类 根据来源:分为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来源: 大多来自于骨髓内的髓样前体细胞 血液  外周非淋巴组织,受到病 原体感染或摄取抗原  外周淋巴 组织,发育成成熟DC。 也有来自于淋巴系的DC

来源: 多能造血干细胞 淋巴样干细胞 骨髓样干细胞 NK/T B 淋巴系DC 髓系DC 单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 巨噬细胞

DC的组织分布与分类: 除脑以外的全身脏器,仅占人外周血PBMC的1%以下,占小鼠脾的0.2%~0.5%。 根据分布:淋巴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边缘区DC、滤泡样DC);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间质性DC、郎格罕斯细胞);体液中的DC(隐蔽细胞,血液DC) 除脑以外的全身脏器,仅占人外周血PBMC的1%以下,占小鼠脾的0.2%~0.5%。 分类: 淋巴样组织中的DC(并指状DC) 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朗格汉斯细胞,LC) 体液中的DC 隐蔽DC 血液中DC

(三)DC的分化、发育、成熟及迁移 正常情况下,机体内DC绝大多数处于未成熟阶段。摄取抗原或在某些炎性刺激因素作用下,分化成熟。 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迁移,由外周组织通过血循环或淋巴管向淋巴组织迁移。

前体阶段→未成熟阶段→迁移阶段→成熟阶段 胎肝、脐血、骨髓、外周血 实体器官 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血及淋巴组织中,启动T细胞产生IR。 淋巴结、脾等淋巴器官中 → 抗原提呈→刺激初始T细胞

未成熟DC与成熟DC区别: 未成熟DC: a.表达低水平的协调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 f. 表达DEC205分子。 b.表达FcγRⅡ、甘露糖受体等 c.具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d.免疫激活能力较弱,即刺激初始(naïve)T细胞的能力很弱 e.缺乏B7表达; f. 表达DEC205分子。 受炎症刺激因素的影响,从非淋巴组织进入淋巴组织并逐渐成熟;摄取抗原后也可自发成熟。

成熟DC: a. 表达高水平MHC -I类和II类分子及高水平协同刺激分子(CD80、CD86)、黏附分子(LFA-1、ICAM-1) ; b.表达高水平B7(B7.1和 B7.2)分子; c.分泌趋化因子DC-CK 吸引初始T细胞; d.摄取加工处理抗原能力显著降低。 e.免疫激活能力增强:刺激T细胞增殖的能力增强。 活化T细胞后自身即出现凋亡

未成熟DC摄取抗原物质的三种方式: 巨吞饮、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吞噬作用。 A. 通过表面受体识别和吞噬抗原 --- 如:DEC205受体和甘露糖受体等。 B. 通过巨胞饮作用(macropinocytosis) 非特异摄取抗原 --- 如:郎格罕氏细 胞吞噬病原体(经皮肤感染) 局部淋巴结  递呈给T细胞识别。 另外,能递呈可诱发变态反应的蛋白质 性抗原、移植抗原、自身抗原。

DC与T细胞的相互作用

(四)树突细胞与免疫激活和免疫耐受 免疫激活: 直接激活T细胞 诱导B细胞Ig类别转换和调节B细胞发育。 免疫耐受: 参与中枢免疫耐受的诱导

二、单核——巨噬细胞 抗原提呈作用与DC基本类似。 来源:巨噬细胞(macrophage, MФ)来源于血中的单核细胞。 分布:全身组织器官和血液中 表面标志: 80种 CD14相对特异标志  提示:是机体内功能最为活跃的细胞之一。 特性:粘附玻璃塑料 MФ具有强大的吞噬功能(大吞噬细胞)。 可通过三种方式摄取抗原。 不能活化未致敏T细胞。 静止状态几乎不表达MHC和协同刺激分子。

单核巨噬细胞的发育 骨髓 Stem cell 增殖 吞噬 粘附  骨髓 Pre-monocyte +++ - + 外周血 Monocyte ++ ++ ++ 组织 Macrophage - +++ +++

主要免疫学功能: B 抗微生物肽 C 酶类 (2)抗原提呈作用 --- T细胞活化; (3)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1)非特异性吞噬作用和活化后产物杀伤效应: A 毒性物质 --- H2O2、O2-和NO B 抗微生物肽 C 酶类 (2)抗原提呈作用 --- T细胞活化; (3)参与促进炎症反应 (4) 对肿瘤和病毒感染等靶细胞的杀伤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 分泌细胞因子 (IL-1、IL-6、IL-8、IL-12和TNF-α等)。

单核巨噬细胞的功能:

吞噬现象图

三、B细胞 主要加工和提呈可溶性抗原。 通过两种方式摄取抗原:胞饮、受体介导 通过BCR高效摄取抗原,具有浓集抗原的作用。 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但不表达协同刺激分子。 BCR识别、结合抗原  抗原内 化(internalization) 处理、 递呈给CD4+T细胞识别。

第二节 抗原的处理和提呈 一、抗原的摄取 二、加工处理 三、提呈

抗原的加工、处理及提呈 抗原 —加工处理降解为多肽片段 —与MHC分子结合为多肽:MHC分子复合物 —而转移至细胞表面 —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 —成为TCR/抗原肽:MHC分子三元体 —再被提呈给T淋巴细胞

一、抗原的摄取: 内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内的抗原,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被细胞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Ⅰ类复合物形式提呈给CD8+T细胞. 外源性抗原: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须经APC摄取至细胞内才能被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Ⅱ复合物方式提呈给T细胞。

1.未成熟DC摄取抗原的方式: 巨吞饮:吞入非常大量的液体 受体介导的内吞: 吞噬:

2.巨噬细胞对抗原的摄取: 摄取方式(胞吞): 吞噬 胞饮     受体介导的胞吞

3.B细胞摄取抗原的方式 摄取抗原方式:以BCR特异性摄取抗原为主;        非特异性胞饮为辅。

二、抗原的加工处理 外源性抗原经MHC II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MHC I类分子途径

内源性抗原经MHC I 类分子途径: 内质网腔内 蛋白酶体 内源性抗原→ → → →抗原肽→ → → →抗原肽-MHC I分子 经高尔基体 复合物→ → → →细胞膜表面表达

1. 内源性抗原的加工 蛋白酶体:一种存在于大多数细胞内的大分子多重蛋白酶复合体 蛋白酶体将胞内蛋白质降解,在LMP2和LMP7的作用下产生6-1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

2. 内源性抗原肽的转运 由TAP选择性的将8-15个氨基酸残基的肽转运到内质网。

3. MHCⅠ类分子荷肽 在内质网中进行 在钙联蛋白、钙网蛋白的协助下折叠形成α/β2m二聚体,通过TAP1相关蛋白的作用结合于内质网孔道的内侧口,并与内源性抗原肽结合。

4. 内源性抗原肽的提呈 结合了肽的I类分子在高尔基体中与TAP1相关蛋白解离,通过外吐空泡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经MHC II 类分子途径: 内体、溶酶体 M II C 外源性抗原→ → → →抗原肽→ → → →抗原肽-MHC II分子 粗面内质网 经高尔基体 内体、溶酶体 M II C 外源性抗原→ → → →抗原肽→ → → →抗原肽-MHC II分子 复合物→ → → →细胞膜表面表达 M II C: M IIC器室,富含 MHC II类分子的多层膜结构, 具有溶酶体的某些特性。

1. 外源性抗原的摄取 通过胞吞外源性抗原由细胞外进入细胞内,形成内体。 内体:胞吞的抗原被质膜包围形成的空泡,是外源性抗原加工的场所。 内体经历早期、中期、晚期内体几个阶段,逐渐成熟,最终与溶酶体融合。

2. 外源性抗原的加工 外源性抗原在内体的酸性环境和各种组织蛋白酶的作用下被降解成适于与MHCⅡ类分子结合的肽。

3. MHC Ⅱ类分子的生物合成和转运 合成场所:粗面内质网 α/β二聚体与Ii链结合,形成Ii3α3β3 Ii链:Ia分子相关的不变链(Ia-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Ii链) CLIP:Ii链中81-104位氨基酸残基的特殊肽段结构,能与所有MHCⅡ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以不同亲和力结合,称为Ⅱ类分子结合的不变肽链(class II associated invariant peptide, CLIP)

内质网中:MHC- II分子与Ii连接在一起形成( αβIi)九聚体。 M II C中:Ii链被降解,但在抗原结合槽内留有一小段,即II类分子相关恒定链多肽(CLIP),HLA-DM分子使二者解离,而与抗原多肽结合成复合物。 CLIP:class II-associated invariant chain peptide

Ii 的作用 参与II类分子的组装和折叠; 封闭II类分子的肽结合槽 阻止II类分子与胞浆中内源性抗原结合 引导组装后的MHC-II类分子转运至小室

4. MHCⅡ类分子荷肽 荷肽:MHC分子与抗原肽结合的过程, 在M Ⅱ C和C ⅡV中进行。 M Ⅱ C和C ⅡV: M Ⅱ C即MHC Ⅱ 类区室(MHC class Ⅱ compartment),C ⅡV即含MHCⅡ类分子的空泡(MHC class Ⅱ-cintaining vesicles),是富含外源性抗原肽和HLA-DM分子的内体。

MHCⅡ类分子荷肽过程: (1)蛋白水解酶降解Ii链,CLIP与II类分子结合。 (2)HLA-DM分子与HLAII-CLIP复合物结合。

5.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通过胞吐作用,空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外源性抗原肽-II类分子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脂类经CD1途径(非经典MHC提呈途径) 在内体内 糖脂类抗原→ → → →与CD1分子形成复合物→ → →→ 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

CD1分子提呈途径  1. CD1的特征 分五型:CD1A、B、C、D、E, 与b2m组成二聚体; 与MHCI/II类分子有30%同源性,无多态性; CD1表达于专职APC表面,还可存在于内体/溶酶体腔室中,酸性环境改变其构象,与抗原结合。  2. 抗原提呈特征 主要提呈糖脂或脂类抗原,特别是分支杆菌的某些成分; 提呈给CD4+T、CD8+T、CD4-CD8-T、NK1.1T细胞。

三、抗原的提呈 抗原提呈:指转移至细胞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体被提呈给T细胞,并与其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 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

(一)抗原提呈的基本过程 细胞间的黏附 抗原特异性活化 协同刺激作用 细胞因子信号的参与

内源性抗原肽的提呈 结合了肽的I类分子在高尔基体中与TAP1相关蛋白解离,通过外吐空泡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 外源性抗原的提呈 通过胞吐作用,空泡膜与细胞膜融合,外源性抗原肽-II类分子表达于APC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二)MHC分子对抗原的交叉提呈现象

(树突上的串珠样结构为捕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滤泡样树突状细胞的扫描电镜图 (树突上的串珠样结构为捕获的抗原抗体复合物)

巨噬细胞对吞噬的细菌进行处理的示意图 巨噬细胞伸出伪足捕获入侵的大肠杆菌

对外源性抗原进行加工和提呈过程的总结 吞噬体与胞浆中固有的溶酶体逐渐结合形成吞噬溶酶体(phagoly -sosome),又称内体(endosome) 抗原呈递细胞通过吞噬或吞饮作用将抗原性异物摄入胞浆中,细胞膜质结构包裹的异物称为吞噬体(phagosome) 借助于吞噬溶酶体内的酸性环境和某些蛋白酶类,将包裹于其中的蛋白行异物进行水解和降解成抗原肽片段 细胞内同步进行的MHC-II类基因在内质网中合成后进入高尔基体,最后以分泌小泡的形式与吞噬溶酶体融合 在融合体中上述形成的抗原肽和MHC-II类分子相互作用形成复合物 MHC-II类分子携带抗原肽表达于APC表面,供CD4+的T细胞识别

对内源性抗原进行加工和提呈过程的总结 这种内源性抗原被存在于胞浆内的蛋白酶体(proteasome),即小分子聚合多肽体(Low-molecular-mass polypeptide,LMP)降解成抗原肽 病毒等微生物侵入易感宿主细胞(靶细胞)后,将其本身的遗传物质注入宿主细胞核内,借助宿主细胞本身的转录和翻译元件,最后在宿主系浆中合成具有异物性的蛋白质抗原 通过抗原肽转运体(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 TAP)将胞浆内生成的抗原肽转运到内质网中,经加工修饰成为能与MHC-I类分子结合的抗原肽 抗原肽与内质网中合成的MHC-I类分子结合形成抗原肽-MHC-I类分子复合物 上述复合物通过高尔基体后,以分泌小泡的形式被运送到细胞表面,供CD8+的T细胞识别

细菌入侵后抗原提呈的基本种类和过程

APC与T细胞相互作用的电镜图 APC T

本章提要 抗原提呈细胞包括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B细胞,以不同的方式摄取、处理抗原,通过MHC-I类或II类分子将抗原提呈给CD8+或CD4+T细胞识别。

【A型题】 1.属于专职性APC 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淋巴细胞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非专职性APC不包括 A.B淋巴细胞  B.内皮细胞       C.上皮细胞 B.间皮细胞   E.纤维母细胞 3.Birbeck颗粒可见于 A.巨噬细胞   B.单核细胞    C.朗格汉斯细胞   D.并指树突状细胞 E.纤维母细胞 4.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的APC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B细胞   C.DC   D.TH细胞   E.NK细胞 5.仅能刺激已活化的或记忆性T细胞的APC是 A.Mφ    B.B细胞    C.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E 2.A 3.C 4.C 5.D

6.DC区别于其他APC的最大特点是 A.能提呈抗原    B.成熟时有树突状或伪足样突起 C.能刺激已活化的T细胞   D.能刺激记忆性T细胞   E.能刺激初始型T细胞 7.已知功能最强的APC是 A.Mφ B.B细胞 C.DC D.纤维母细胞  E.内皮细胞 8.人DC比较特异性的标志不是   A.CD31 B.NLDC145 C.CD83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9.根据分布部位的不同可将DC大致分为   A.淋巴样组织中的DC B.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C.体液中的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0.不表达FcR和C3R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FDC C.IDC D.LC E.B淋巴细胞 6.E 7.C 8.D 9.E 10.C

11.不表达MHC Ⅱ类分子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FDC C.IDC D.LC E.B淋巴细胞 12.下列APC中有吞噬作用的是   A.Mφ  B.LC C.IDC D.A和B两项   E.A、B和C三项 13.无Birbeck颗粒的是   A.Mφ  B.IDC C.LC D.A和B两项   E.A、B和C三项 14.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为   A.CD1a B.CD11c C.CD83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5.小鼠DC比较特异性标志为   A.33D1 B.NLDC145 C.CD1a 11.B 12.D 13.D 14.E 15.D

16.根据来源可将DC分为以下两类 A.髓系来源的DC和淋巴系来源的DC B.淋巴样组织中的DC和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 C.淋巴样组织中的DC和体液中的DC D.骨髓来源的DC和胸腺来源的DC E.多能造血干细胞来源的DC和前体细胞来源的DC 17.目前判断DC只能通过   A.形态学     B.组合性细胞表面标志  C.在MLR中能刺激初始T细胞增殖 D.上列A和B两个方面综合判断    E.上列A、B和C三个方面综合判断 18.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主要包括  A.并指状DC(IDC)   B.边缘区DC     C.滤泡样DC(F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19.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并指状DC(IDC) 20.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不包括 A.并指状DC     B.滤泡样DC   C.边缘区DC 16.A 17.E 18.E 19.D 20.E

21.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不包括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并指状DC(I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2.不属于淋巴样组织中的DC的是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边缘区DC 23.不是淋巴样组织中的DC的是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滤泡样DC(FDC) 24.体液中的DC包括 A.隐藏细胞(veiled cell) B.血液DC C.间质性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5.体液中的DC不包括 A.并指状DC B.边缘区DC C.滤泡样DC(FDC) 21.D 22.D 23.D 24.D 25.E

26.不属于体液中的DC的是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隐藏细胞(veiled cell)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7.不是体液中的DC的是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LC)   C.血液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8.不在体液中的DC之列的是 A.并指状DC(IDC)  B.边缘区DC   C.间质性DC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29.DC成熟后 A.其MHC分子、辅助刺激分子和黏附分子表达显著提高 B.体外激发MLR能力很强   C.摄取、加工Ag能力大大增强 D.A和B两项   E.A、B和C三项 30.关于髓系DC成熟描述错误的是 A.在摄取Ag或受到某些(主要是炎性信号)刺激后可以分化成熟 B.在成熟过程中同时发生转移 C.由外周组织获取刺激信号后通过淋巴管和(或)血循环进入次级淋巴器官 D.成熟DC在次级淋巴器官激发T细胞应答 E.成熟DC的摄取抗原、加工能力大大增强 26.D 27.D 28.E 29.D 30.E

31.未成熟DC摄取Ag的途径有 A.巨吞饮 B.receptor-mediated endocytosis C.吞噬   D.上列A.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2.介导DC胞吞(endoeytosis)的受体是 A.FcγRⅡ B.甘露糖受体 C.mIg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3.介导APC胞吞(endocytosis)的受体是 A.FcγRⅡ B.甘露糖受体 C.mIg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4.B细胞摄取Ag的方式有 A.mIg特异性结合Ag B.非特异性吞饮Ag C.非特异性吞噬Ag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5.受体介导内吞后,与Ag一起被降解的受体是 A.FcγRⅡ B.mIg C.甘露糖受体 D.上列A和B两项 31.E 32.D 33.E 34.D 35.D

36.能在内吞体的pH环境中释出其配体,并进入再循环过程的受体是 A.甘露糖受体 B.FcγRⅡ C.mIg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7.在内源性抗原降解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是 A.proteasome B.endocytosis C.pinocytosis D.internalization E.exocytosis 38.proteasome又可称为 A.low molecular weight polypeptide B.1arge multifunctional protease C.endosome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9.Ii的主要功能是 A.促进MHC Ⅱ类分子二聚体形成 B.促进MHCⅡ类分子在细胞内转运尤其是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阻止MHCⅡ类分子在内质网内与某些内源性多肽结合 D.上列A和B两项 E.上列A、B和C三项 36.A 37.A 38.D 39.E

【X型题】 1.属于专职性 APC的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树突状细胞 C.B淋巴细胞 D.内皮细胞 E.上皮细胞 2.非专职APC是 A.B淋巴细胞 B.内皮细胞 C.纤维母细胞 D.各种上皮及间皮细胞 E.朗格汉斯细胞 3.有Birbeck颗粒的是 A.单核细胞 B.IDC(并指树突状细胞) C.LC(朗格汉斯细胞) D.B淋巴细胞 E.巨噬细胞 4.DC A.即树突状细胞 B.成熟时伸出许多树突样或伪足样突起 C.是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 D.能显著刺激初始型T细胞 E.不参与诱导免疫耐受 5.人DC的主要特征性标志是 A.CDla B.CDllc C.CD83 D.33D1 E.NLDC145 1.ABC 2.BCD 3.CD 4.ABCD 5.ABC

6.小鼠DC比较特异性的标志是 A.33D1 B.NLDCl45 C.CD83 D.CDla E.CDllc 7.不是小鼠DC比较特异性的标志是 A.CDl lc B.33D1 C.NLDCl45 D.CD83 E.CDla 8.与髓系DC有共同祖细胞的是 A.单核细胞 B.粒细胞 C.T细胞 D.NK 细胞 E.B细胞 9.与淋巴系DC有共同前体细胞的是 D.NK细胞 E.巨噬细胞 10.淋巴样组织中的DC主要包括 A.并指状DC(IDC) B.边缘区DC C.滤泡样DC(FDC) D.间质性DC E.朗格汉斯细胞 6.AB 7.ADE 8.AB 9.CD 10.ABC

11.非淋巴样组织中的DC包括 A.间质性DC B.朗格汉斯细胞 C.并指状DC(IDC) D.边缘区DC E.滤泡样DC(FDC) 12.IDC A.即并指状DC B.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C.由LC移行至淋巴结而来 D.高表达MHC I类和Ⅱ类分子 E.有FcR及补体受体 13.FDC A.即滤泡样DC B.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C.高表达FcR和C3bR D.向B细胞提呈Ag E.属间质性DC 14.有吞噬作用的APC是 A.单核-巨噬细胞 B.FDC C.IDC D.LC E.B细胞 15.髓系DC前体 A.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B.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能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 D.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E.与B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11.AB 12.ABCD 13.ABCD 14.AD 15.AC

16.淋巴系DC前体 A.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B.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能分化发育成巨噬细胞 D.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E.只能分化为淋巴系DC 17.树突状细胞 A.广泛分布于脑以外的全身各脏器 B.亦存在于脑内,数量较少 C.仅占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1%以下 D.仅占小鼠脾单个核细胞的0.2%~0.5% E.都有Birbeck颗粒 18.并指状DC(IDC) A.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B.由LC移行至淋巴结而来 C.高表达MHC I类和Ⅱ分子 D.缺乏FcR和补体受体 E.有Birbeck颗粒 19.滤泡样DC A.位于淋巴组织T细胞区 B.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C.高表达FcR和C3bR D.没有Birbeck颗粒 E.有吞噬作用 20.滤泡样树突状细胞 A.不表达MHCⅡ类分子 B.高表达FcR C.没有吞噬作用 D.高表达C3bR E.可将抗原-抗体和抗原抗体补体复合物滞留或浓缩于其表面 16.BD 17.ACD 18.ABCD 19.BCD 20.ABCDE

21.未发生迁移的朗格汉斯细胞(LC) A.是不成熟DC B.位于表皮和胃肠道上皮部位 C.有较强的摄取和加工处理抗原的功能 D.免疫激活能力较弱 E.有很强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22.朗格汉斯细胞(LC)高表达 A.FcR B.补体受体 C.MHC I类分子 D.MHC Ⅱ类分子 E.特异性抗原受体 23.髓系DC A.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   B.与单核、粒细胞有共同的祖细胞 C.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D.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E.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淋巴细胞 24.淋巴系DC A.起源于多能造血干细胞 B.与T、NK细胞有共同前体细胞 C.前体细胞能分化为淋巴细胞 D.常用胸腺内的DC进行研究 E.前体细胞能分化发育为巨噬细胞 25.正常情况下绝大多数体内DC A.处于非成熟(immature)状态 B.有极强的Ag摄取和加工处理能力 C.表达低水平的辅助刺激分子 D.体外激发MLR能力较弱 E.表达高水平的黏附分子 21.ABCD 22.ABCD 23.ABD 24.ABCD 25.ABCD

26.可刺激DC分化成熟的是 A.Ag B.LPS C.IL-1β D.TNFα E.Birbeck颗粒 27.成熟DC可显著提高 A.MHC分子的表达 B.辅助刺激分子的表达 C.黏附分子的表达 D.Ag摄取加工能力  E.体外激发MLR能力 28.髓系DC前体 A.目前可从胎肝、脐血、骨髓、成人外周血分离出 B.能产生各种髓系DC C.体内作用可能是维持非淋巴组织内DC的数量达一定水平 D.在急性炎症时可被迅速动员移行至非淋巴组织 E.能分化发育为淋巴细胞 29.髓系DC前体的获取目前可从 A.胎肝 B.脐血 C.骨髓 D.成人外周血 E.胸腺 30.未成熟DC A.主要存在于多种实体器官及非淋巴组织的上皮 B.能通过表达的膜受体(如FcγR Ⅱ、甘露糖受体)摄取Ag C.摄取Ag后由外周逐渐向次级淋巴器官迁移 D.在迁移中逐渐发育成熟 E.有很强的刺激初始T细胞的能力 26.ABCD 27.ABCE 28.ABCD 29.ABCD 30.ABCD

31.迁移期DC A.主要存在于输入淋巴管、外周血、肝血液及淋巴组织 B.经淋巴和血液循环,从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C.从外周血进入脾 D.从肝窦进入腹腔淋巴结 E.与其成熟过程无关 32.成熟期DC A.主要存在于淋巴结、脾脏及派氏集合淋巴结 B.受趋化性细胞因子作用归巢至T细胞区 C.本身也分泌一些趋化因子从而保持与T细胞的接触 D.能有效给T细胞提呈Ag E.活化T细胞后自身出现凋亡 33.受体介导的内吞作用的特点是有 A.选择性 B.严格抗原特异性 C.高效性 D.饱和性 E.巨吞饮作用 34.proteasome又可称为 A.1ow molecular weight po1ypeptide,LMP B.large multifuctional protease,LMP C.MⅡC D.transporter of antigenIC peptide,TAP E.Endosome 31.ABCD 32 ABCDE 33.ACD 34.AB

名词解释 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APC):又叫辅佐细胞。指能摄取、加工和处理抗原,并将加工后的产物以抗原肽-MHC复合物的形式表达在该细胞膜表面,提供给T细胞识别活化的一类高度专门化的细胞。 2.内源性抗原(endogenous antigen):细胞内合成的Ag称为内源性Ag,如被病毒感染细胞合成的病毒蛋白和肿瘤细胞内合成的蛋白等。内源性Ag在细胞内合成后直接被细胞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 I类复合物的方式提呈给CD8+T细胞。 3.外源性抗原(exogenous antigen):来源于细胞外的抗原称为外源性Ag,如被吞噬细胞吞噬的细菌、细胞、蛋白质Ag等。需经APC摄取至细胞内才能被加工、处理并以抗原肽-MHCⅡ类复合物的方式提呈给T细胞。 4.抗原提呈:是指转移至细胞表面的抗原肽与MHC分子结合的复合体被提呈给T 淋巴细胞,并与T细胞表面的TCR结合为TCR-抗原肽-MHC三元体从而活化T细胞的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