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湖南长郡卫星远程学校 2012 年下学期 制作 18 试卷讲评 长郡中学 2012 年下学期期中考试高二语文试卷 主讲:秦洁.
Advertisements

年年岁岁花相似 岁岁年年题不同 ——语言文字运用题考点解析
第六章 孟子哲学思想.
《史记·魏公子列传》.
纪昌学射.
《大学语文》 期末复习指导.
送东阳马生序 宋 濂.
屈 原 列 传 临武一中多媒体课件 设计制作:黄素娥 临 武 一 中 上课.
请读准加点字音 ji zhù tiě tiē kè hán ān jiān pèi jiān huò yān jì jiū shuò tuò
语文园地二.
中国酒文化.
刘备三次拜访诸葛亮。比喻真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别人。
Shuǐ mā mɑ de hái zi 水妈妈的孩子.
幻想出版社.
2016高考文言文专题复习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第一单元  秋天的故事.
台湾、江苏义务教育信息技术课程 之信息伦理教育比较研究
秋天 何其芳.
欣赏歌曲 歌曲:《一个真实的故事》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留下一首歌,为何片片白云悄悄落泪,为何阵阵风儿轻声诉说,还有一只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走过那条小河,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曾经来过,走过这片芦苇坡,你可曾听说,有一位女孩,她再也没来过,只有片片白云悄悄落泪,只有阵阵风儿为她唱歌,还有一群丹顶鹤,轻轻地,轻轻地,飞过。
公司治理与融资 ——理论前沿与中国实践 Made by Wang Shu.
22 窗前的气球 李桂琳.
星星变奏曲 江 河.
12.听听,秋的声音 小游戏 小诗人 欣赏.
12、懒惰的智慧 本资源来自初中学科网(
许棹廷老師 Bill Shu
第一章 复 习 锦囊妙计 多看书 多看笔记 善于梳理.
木 兰 诗.
阿长与《山海经》 鲁迅.
中医针灸与病原生物 《病原生物与人类》课程小组 毛俊喆 王亦凡
孔孟之道 圣人 孔子 亚圣 孟子.
鸿门宴 学习重点 司马迁 作者作品 掌握字词 背景介绍 情节分析 人物分析 课文小结 课外练习.
破釜沉舟 四面楚歌 霸王举鼎 霸王别姬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探索汉字.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鸿门宴 临朐县职业教育中心学校 郭法春.
胡同文化 汪曾祺.
秋天的雨.
雪 鲁 迅.
爱 1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2秦爱纷奢,人亦念其家 3齐国虽褊小,我何爱一牛 4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5古之遗爱也 6爱而不见,搔首踯躅
第1课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项目: 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施耐庵 制作人:语文组教师詹永碧.
通渭县第二中学PPT课件制作 张鸿.
木兰诗.
雪 鲁迅 采桑一中 李丽芬.
安徽亳州 木兰像 河南虞城花木兰祠. 安徽亳州 木兰像 河南虞城花木兰祠 木 兰 诗 《乐府诗集》 选自       编者       又名          时  民歌与 与《孔雀东南飞》并称为中国民间叙事诗“双璧”。 郭茂倩 《木兰辞》 南北朝 北朝.
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下册语文 孝 忠 木 兰 诗 初一(1)班.
木兰诗.
左迁至蓝关 示侄孙湘 韩愈.
宋辽金文学教案 主讲教师 梁旭艳.
王 何 必 曰 利.
段太尉逸事状 柳宗元.
贴近教学 服务师生 方便老师.
何其芳 松泉中学 欧阳明慧.
专题二 号角,为你长鸣—— 第5课 指南录后序.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 迅.
听听, 秋的声音 制作:黄兴小学 黄金.
宋濂 读准字音 翻译2 词性活用 中心思想 课文朗读 翻译3 通假字 写作特色 作者简介 内容概括 虚词 联系实际 解题 一词多义 练习1
语文百花园六.
鸿门宴.
鸿门宴 司马迁.
1 人有两个宝.
比尾巴 北京第二实验小学玉桃园分校 王 竞.
第三編 唐宋文学批评 第五章 唐代文学批评.
花 脸.
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读一读 害怕 相遇 喜欢 猜 字 谜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人 感 , “日” 出 里 无 云, “水” 到 透 明。 言 互 令 动 万 纯 净 读一读 cāi zì mí 猜 字 谜 (二) “ ” 来   相 尊 重, “心” 至.
画.
【校本研修】 刘志臣 示范区贾寨镇杨八集小学《画》课件.
12.失物招领.
29.数星星的孩子 幸福陈占梅小学二年(3)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 ——修辞手法

广告修辞大擂台 辨认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 夸张 1、白丽美容香皂的奥秘所在,今年20,明年18。(香皂) 引用 比喻 对比 辨认广告语中的修辞手法 1、白丽美容香皂的奥秘所在,今年20,明年18。(香皂) 2、一天一片好营养,年龄不随时间长。(保健品) 3、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白酒) 4、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丰田车。(汽车) 5、给电脑一颗奔腾的心。(处理器) 6、年光似鸟翩翩过,时装如棋日日新。(服装) 7、人生仿佛表上的指针偶尔分离,但始终有相逢的一刻。(手表) 8、柔似女儿情,暖若父母心。(内衣) 9、只融在口,不融在手。(巧克力)

广告修辞大擂台 10、××广告做得好,不如××冰箱好。(电冰箱) 对比 11、情系中国结,联通四海心。(电讯) 镶嵌 双关 12、美好生活从头开始。(理发) 13、亚洲皮鞋,足下生辉。(皮鞋) 14、裁剪春夏秋冬,风行东西南北。(服装) 15、人无我有,人有我新,人新我优。(彩电) 16、诱人的貌,迷人的音,醉人的心,喜人的价。(收音机) 17、药材好,药才好。(药品) 18、赤橙黄绿表蓝紫,天上长虹落人间。(彩电) 对比 镶嵌 双关 对偶 排比 同音 镶嵌╱摹绘

常见的修辞手法 A、比喻 B、比拟 C、借代 D、夸张 E、对偶 F、排比 H、设问 G、反问

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 喻 1、概念: 比喻就是“打比方”。即两种不同性质的事物,彼此有相似点,便用一事物来比方另一事物的一种修辞格。 2、结构: 比喻的结构,一般由三部分组成,即本体(被比喻的事物)、喻体(作比喻的事物)和比喻词(比喻关系的标志性词语)组成。

3、构成比喻必须具备的条件: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一)甲和乙必须是本质不同的事物,否则不能构成比喻。一个句子是不是比喻,不能单看有没有喻词,下列几处情况,虽有喻词,但不是比喻。 ①同类相比。例如:他长得很像他哥哥。   ②表示猜度。例如:他刚才好像出去了。 ③表示想象。例如:每当看到这条红领中,我就仿佛置身于天真灿漫的少年时节。 ④表示举例的引词。例如:本次考试很多同学的进步很大,像张昊、李疏桐等等。 (二)甲乙之间必须有相似点。

4、比喻的种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1)明喻。典型形式是:甲像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用比喻词“像、似、仿佛、犹如”等相联结。 例如:叶子出水限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2)暗喻。典型形式是:甲是乙。本体喻体都出现,中间没有比喻词,常用“是”、“成了”、“变成”等联结。 例如:马克思主义和中国革命的关系,就是箭和靶的关系。 (3)借喻。典型形式是:甲代乙。不出现本体,直接叙述喻体。但它不同于借代。借代取两事物相关点,借喻取两事物的相似点。 例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5、比喻的作用 ①具体、形象、生动。 如:柳妈的打皱的脸也笑了起来,使她蹙缩得像一个核桃。 ②浅显易懂。 如:小石头可以砸破大水缸——比喻小的可以战胜大的。 ③表达感情。 如:地下“乌龟”(坦克)乱爬,头上“乌鸦”(飞机)成阵。

六运用原则 要贴切; 注意创新; 要通俗、形象; 一般地说,总是用形象的事物来比喻生疏的事物,用具体的事物来比喻抽象的事物,用浅显的道理来比喻深奥的道理。

比喻要贴切——判断下列是否合适 最多的题目类型——仿句 仿造例句,用“橡皮. 圆规.直尺”各写一句话. ①在崎岖的道路上向前猛冲,脚步像踩在棉花上似的轻快。 ②人民群众的工作干劲像决了堤的洪水,一泻千里,豪情奔放,势不可挡。 ③大水一来,可真比老虎还厉害,庄稼、房子、家俱一扫而光,今天,我们已下定决心,一定要和这只老虎拼一拼,非制服他不可。 (没有相似点) (喻体不当) 仿造例句,用“橡皮. 圆规.直尺”各写一句话. 粉笔--身躯缩短了,生命的轨迹延长了. (前后不一致,前面把大水比作比老虎更厉害的其他事物,后面又比作老虎,前后不一致)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题目。 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①刀法如果用得不对,②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③万龙点睛。 文中画线句中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答:① ② ③ “刀法”喻“教育方法”; “万像”喻“众多教育对象”; “万龙点睛”喻“使众多教育对象成才”;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借代 借用本事物有密切关系的其它事物来代替本事物。 ①红眼睛原知道他家里只有一个老娘 ——借特征来代替所要说的人和事物。 ②我买了一台“康佳” ——借事物的名称代替该事物。 ③樯橹灰飞烟灭 ——借部分代替全体。 ④新时代的雷锋不知千千万 ——借专名代一般人或事物。 ⑤他走进柜台,从腰间伸出手来,满把是银的和铜的 ——借材料、工具代该事物。 ⑥读点鲁讯 ——借作者代著作。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借代的作用 ①形象生动、重点突出,如:那一对西装革履从前面慢悠悠地走过来。 ②简洁、精炼,如:公园里的长凳上坐着两个人,一个“马褂”,一个“西装”。 ③灵活,不死板,给人以幽默感,如: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 借代要得当 这特别要注意语言环境的交代,否则,可能产生歧义或让人摸不着头脑,如: 张伯伯家里有两个五角星.——容易产生误解。

借喻与借代的区别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 相同:一事物代另一事物 不同: A、借代-只代不喻;借喻-喻中有代。 B、借代-相关性;借喻-相似性。 例:不拿群众一针一线。(借代)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例:所用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句的一项 A. 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B. 山舞银蛇,原驰蜡象。 C. 雪地里踏着碎琼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 D. 远处的山巅,近处的断崖,都笼罩在一片雪帘雾障里。 A 项是借代,“纨绔”本指“细绢做的裤子”,所以指代贵族子弟。其他三项都是比喻

比拟 比拟是把甲事物模拟作乙事物来写的修辞方式。包括把物当作人来写(拟人);把人当作物来写(拟物)和把此物当作彼物来写(拟物)三种形式。事实上,前一种形式是把事物“人化”,后两种形式则是把人“物化”或“把甲物乙物化”。

判断下列属于拟人还是拟物? ①: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虽然下自山脚,上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林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②:他骄傲自满,尾巴都翘上天。 ③:一部高高的挖土机,伸长着脖子,张大嘴巴,只要四五下就能吐出一车河沙。 ④:近来连伤风、咳嗽都跟我请了假啦。

拟人的作用 色彩鲜明; 描绘形象; 表意丰富。

比拟与比喻的区别 比拟的词往往是修饰用的动词或者形容词。比喻的词往往就是名词。 在比拟中,本体和拟体彼此交融,浑然一体,本体必须出现,“拟体”一般不出现;比喻的本题和喻体一主一从,本体或现或不现,而喻体必须出现。 例①:住口,你这吠人的狗 (比喻) 住口,你再吠人,我可要一木棒 打死你。 例②:炮弹愤怒地向敌人飞去。 (比拟) 我们要谨防弹衣炮弹。

05年浙江高考题目 C 6.下列各句中修辞方法使用不恰当的一句是 A.树林是一片绿色的海洋,轻风是海洋的呼吸。 B.珍珠是贝痛苦的结晶,是海的泪。 C.面对风暴的欺凌,松柏挺胸不屈,杨柳弯腰逢迎,江河寂然无语,高山昂然抗争。 D.太阳从地平线上露出笑脸,用她那柔美的金色手指,悄悄地捡走了草地上的珠玑。 C

对诗句的词语解说错误的一项是(1993年高考题) A.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波撼岳阳城”是夸张的写法,突出了洞庭湖的雄伟气势。 B.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羌笛何须怨杨柳”用了拟人的手法。 C. “故人具鸡黍shu,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斜”是拟人写法,把绿树、青山写得有人的感情。 D.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用“知”、“潜”把春雨人格化,写成有知觉、有灵性的东西。 “合”在这里是“环绕”的意思,“斜”在这里是“延伸”,都是自然景物的本身状态。作者在这里是用描写景物来衬托心情,并没有用拟人手法写青山、绿树有人的感情。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独坐敬亭山(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相看两不厌”中的“两”指哪两者? (2)此诗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两者指诗人自己和敬亭山。 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境,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分析“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两句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这两句写故乡水的“万里送行”,是拟人手法。表达了诗人初次出峡的喜悦之情与离开生活已久的故乡的缱绻之情,又与题目“送别”照应。“仍怜”,语气极轻柔婉转,而分量厚重。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夸张是有意强调事物的某种特征,并对其加以扩大或缩小来表达强烈思想感情的修辞方法。 夸张的类型 : 穷人要是遇到不痛快的事就哭鼻子,那真要淹死在泪水里了。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 扩大的夸张 : 这巴掌大的小山庄吸引着成千上万人的心。 缩小的夸张 : 二十五年过去,弹指一挥间。 在时间上把后出现的事物提前一步的夸张形式 农民们说,看见这样鲜绿的麦苗,就嗅出白面包的香味来了。 超前的夸张 :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揭示本质,给人以启示; 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 增强联想,创造气氛。 夸张的作用

运用夸张要注意以下三点 第一,夸张不是浮夸,而是故意的合理的夸大,所以不能失去生活的基础和生活的根据。 脚下地球当球玩,大洋海水能喝干。 他跑起来速度像宇宙飞船,肯定能拿冠军。 稻田禾苗密又密,卫星掉下来也要把它弹到半空中 第二,夸张不能和事实距离过近,否则会分不清是在说事实还是在夸张。 苦干一个月,胜过两个月。 这句夸张因表述不明确,很难说是夸张还是事实。 第三,夸张要注意文体特征,如科技说明文、说理文章就很少用甚至不用夸张以免歪曲事实。

对偶 对偶是用字数相等,结构形式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或相近意思的修辞方式。 1、要求:字数相等、词性相同、结构相同、意义对称。 2、种类:正对、反对、串对。 3、作用:音乐美、节奏感、表意凝练。 4、区别“对比” A、对比的基本特点是“对立”,对偶的基本特点是“对称” B、对偶主要是从结构形式上说的,它要求结构相称,字数相等;对比是从意义上说的,它要求意义相反或相近,而不管结构形式如何。 C、对偶里的“反对”(如“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就意义说是对比,就形式说是对偶,这是修辞手法的兼类现象。

对联 作对联,要合于下列规律: 1.上下联的字数必须相等,不能用重复的 2上联的末一句必须是仄声,下一联的末一字必须是平声。 3上下联的句式必须一致(词类相当,结构相应)。 4上下联的平仄要相对立,上联要用平声字的地方,下联就得用仄声字,反过来也一样(平:平声字1;仄,仄声字,包括上2、去3、入4三声的字)。

√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例1、1987年高考题:以“梨花院落溶溶月”为上句,下面四个句子中,哪个能作为下句与它组成对偶句?选出最恰当的一项( ) A.柳絮池塘淡淡风   B.榆荚临窗片片雪 C.带水芙蓉点点雨  D.丁香初绽悠悠云 √

排比 1、概念: 排比是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结构相同或相似、内容相关、语气一致的短语或句子排列在一起,用来加强语势强调内容,加重感情的修辞方式。 2、排比和种类: (1)成分排比 即一个句子中的一些成分组成排比。 例如:延安的歌声 它是黑夜的火把,雪天的煤炭,大旱的甘霖。

(2)分句排比 即一个复句的各个分句构成排比。 例如:他们的品质是那样的清洁和高尚,他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他们的气质是那样的淳朴和谦逊,他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3)单句排比 例如:八路军穿草鞋,把日本鬼子赶下海。解放军穿草鞋,把蒋家王朝踢下台。如今八连穿草鞋,把香风毒雾脚下踩。

3、排比的作用: 内容集中,增强气势;叙事透辟,条分缕析;节奏鲜明,长于抒情。

在横线处填入适当的语句,组成一组排比句 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让你明白雄健 生活中,我们需要崇高。有了它,我们就会摆脱平庸和空虚,甚至麻木。而且,一旦你有了这种认识,你就会发现崇高就在你身边:它可能是一座山,让你感受巍峨; , ;它可能是一首交 响乐,让你领悟激越; , ;它甚至可能就是一个人,让你理解伟大和纯粹。 它可能是一片海 让你体会壮阔 它可能是一座雕像 让你明白雄健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 把下面的句子改写成排比句。(2004•湖南)    音乐家常把灵感变为跳跃的音符,文学家呢,他们优美的辞章往往缘于灵感,至于画家,他们完满的构图也常常与灵感相关,而一般人的灵感,则常是霎时的喜悦。 音乐家的灵感常成为跳跃的音符, 文学家的灵感常成为优美的辞章, 画家的灵感常成为完满的构图, 一般人的灵感常只是霎时的喜悦。

设问 1、概念: 设问是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回答的修辞方式。 2、设问的基本特点:无疑而问。 3、设问的作用:引人注意,启发思考。 例如:社会生产力有这样巨大的发展,劳动生产率有这大幅度的提高,靠的是什么?最主要的是靠科学的、技术的力量。

反问 (反诘) 1、概念: 为了加强语气,用疑问句的形式表示确定的意屋常用肯定形式表示否定,用否定形式表示肯定。 例:就说蒋筑英吧.已经经过了这样长久的考验,难道他入党的志愿,也一定要等到死后才能由省委的追认才满足么?(用肯定的形式表示否定) 我呢,我难道没有应该责备的地方吗?(用否定式表示肯定的意思。) 2、反问的作用: 语气强烈,具有无可辩驳的力量;能激发读者感情,给读者造成深刻的印象。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设问与反问的区别 共同点 都是无疑而问,明知故问。 不同点 形式:设问自问自答,反问寓答于问 作用:设问是为了加强读者印象,启发读者思考;反问是为了加强语气,使语意更加鲜明。 1、是谁创造了人类世界?是我们劳动群众。 2、谁说孩子来到人间只是索取?孩子带给这个世界的幸福难道不比他们得到的要更多一些吗?

辞格的综合运用: 1、兼用 一个语句,从这个角度看用的是某种辞格,从另一个角度看用的又是一种辞格。例如:我们有些同志喜欢写长文章,但是没有什么内容,真是“懒婆娘的裹脚,又长又臭”。(《反对党八股》) 比喻、引用兼用。

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2、联用 一个语句中接连使用了两个以上的不同辞格。 例如:“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是革命的春天,这是人民的春天,这是科学的春天!让我们张开双臂,热烈地拥抱这个春天吧! 先引用、再排比、后拟人联用。 3、套用 一个语句,从总的来看用了某种辞格,而分解开来看,其中又包含着其它辞格。 例如:在那天边隐约闪亮的不就是黄河?那在山脚缠绕不断的自然是汶河;那拱卫在泰山膝盖下的无数小馒头,却是沮涞山等著名的山岭。 排比中套用反问、比喻、拟人、夸张。

有人说,运用不同的语言形式可以产生不同的效果,例如: ,使文句整齐; 使文章流动; 使文章增加一泻千里的气势; 使文章产生一唱三叹的节奏; ,文章自有活泼之趣, ,文章会有古雅之风。(1991年高考题) 下列各项中填入上文横线上,正确的一项是 ①巧用口语 ②排比 ③多用些文言成分 ④散句 ⑤偶句 ⑥反复 A. ②③⑤①⑥④ B. ⑤③④⑥①② C. ②④⑤①⑥③ D. ⑤④②⑥①③ √

评析下面加点词的修辞效果。 杨柳青青江水平, 闻郎江上唱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 道是无晴却有晴。 ——(刘禹锡《竹枝词》) “晴”实指________________, 暗指________________, 其效果是:_________________。 晴雨的“晴” 恋情的“情” 起一语双关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