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三、气血失常 (一)气失常 1 、气虚(量不足) 2 、气机失调(运动失常) 气滞 气逆 气陷 气闭 气脱.
Advertisements

第十四章 排泄护理 第五节 排便的护理. 学习目的  技能: 1. 能够应用知识指导和护理患者排便。 2. 能够 正确、规范进行灌肠操作。  知识: 1. 了解与排泄有关的解剖生理知识。熟悉影响 排便的因素。 2. 掌握大便观察的主要内容。 3. 掌握灌肠的目的、适应证、禁忌证、注意 事项。 
《食品营养学》 Food Nutrition 第一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第三章 中医临床护理概要 第二节 肺系病症 《中医护理学》 《中医护理学》 一. 肺系病症 (一)护理评估 1. 病因发病 病邪犯肺,肺之宣降失常,肺气、肺阴耗伤,导致肺气上逆。 2. 四诊资料 咳嗽或干咳或咳痰,痰或稀或稠或多或少或白或黄,呼吸困难或呼吸不畅 。
第二节 精气血津液.  1. 识记掌握  ⑴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和功能。  ⑵掌握气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功能和分类。  ⑶掌握血的基本概念、生成、运行和功能。  ⑷掌握津液的基本概念、代谢和功能。  ⑸掌握人体神的基本概念、生成和作用。  ⑹精气血津液神之间的相互关系。 
第二节 六 腑 六腑: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的总称。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受盛和传化水谷。
第4节 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吸收.
第九章 脏 腑 辨 证 王明三 Tel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气机升降理论在脾胃病中的 应用进展 王洪京 滕州市中医医院
第六节 脏腑兼病辨证.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临床医学院 针灸教研室 姜桂美
(Digestion and absorption)
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
皮肤性病学 Dermatovenereology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皮肤性病科.
脾 与 胃 中医学教研室.
“藏”内脏。 脏(阴)贮藏营养(精微)物质的实质性脏器(肝、心、脾、肺、肾、心包)。 腑(阳)传导变化功能的空腔类脏器(胆、小肠、胃、大肠、膀胱)。 “象”形象、征象,是指脏腑本身的形象与反映于外的各种征象。
肝与胆 中医学教研室.
基础知识部分 中医基础理论.
妊娠恶阻.
脏 腑 返回目录.
第三章 藏象.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湖北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内经》)教研室
《黄帝内经》原文选读 长春中医药大学内经教研室.
班级:四年级3班 姓名:马浩宇 指导老师:青吐尔
第三章 藏象学说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中医科 张二力.
第一节脏腑四 脏 腑之间的关 系 梁永林.
素问·六节藏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篇 民族传统养生学的基本原理 第一章 整体观、系统论、发展观 第一节 整体观 第二节 系统论 第三节 发展观
第三章 脏象学说.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脏 腑 理 论 (藏 象) 中国协和医科大学 中医教研室 田国庆.
中 医 诊 疗 技 术.
腹 膜.
第二节 消化和吸收.
肝胆概述.
内 脏 学 第十章 腹 膜 Peritoneum 一、腹膜概述 二、腹膜的功能 三、腹膜与腹盆腔脏器的关系 四、腹膜形成的各种结构.
素问·平人气象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神 教学目的与要求: 1、掌握精的基本概念、分类、代谢及功能。
§3 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 ——水盐平衡调节.
人和动物体内三大营养物质的代谢 制作:王殿凯.
下篇:内科病证 第八节 不寐 第八节 不寐 返回目录.
脾.
第三章: 精气血津液神 第一节 精 第二节 气 第三节 血 第四节 津液 第五节 神.
第四单元 血气精神.
精、气、血、津液、神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学教研室 尹德海.
第二篇 人体的结构和功能 主要内容: 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 脏腑 经络 形体官窍 体质.
素问·经脉别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 王黎制作.
第二章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气血同病辩证.
脏腑之间的关系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六腑之间的关系 五脏与六腑之间的关系.
消化功能调节药.
教学目标 第一章 女性生殖系统解剖 了解: 骨盆;邻近器官、血管、 淋巴神经;骨盆底的解 剖。 熟悉: 外生殖的解剖。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呕 吐 河南中医学院第一临床医学院 中医内科 郭淑云.
第三节 脾与胃病辨证 概述: 脾的生理、病理 1、脾主运化,主升清 2、脾主统血 3、主肌肉四肢 4、开窍于口,其华在唇
第六节 辨腑病证候 概 说 1、生理功能: 胃为仓廪之官,主受纳腐熟,为“水谷之海”。 小肠为受盛之官,主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胃阴亏虚.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学习目标: 1、描述排泄的概念;描述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 2、概述尿液的形成和排出过程。 3、描述其他排泄途径。
认识中医脾胃 组长:顾音菲 组员:唐慧莲、严濛奇、曹添福、范帆、万冰、叶宏宇、李贵龙、王国震、刘乃少.
糖尿病流行病学.
第五册 第四章 代谢与平衡 第二节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脏腑之间的相互关系 北京协和医学院 中医教研室 齐贺彬.
第二章 藏象 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陈达理 教授
消 食 剂.
常見的傳染病.
③佝偻病是缺____或_______引起的,夜盲症是缺________引起的.
中医基础理论 之 精气血津液 授课者:梅志刚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第四章 气、血、津液.
蔡世民 合作者:禚钊,傅忠谦,张捷 电子科学与技术系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1/4/29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第二章 藏象   第三节 六腑        南方医科大学中医药学院

第三节 六 腑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气机)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总的生理功能特点: 第三节 六 腑 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称为六腑。 总的生理功能特点: “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和。(气机)

七冲门:消化道的七道关隘—— 唇—飞门;齿—户门;会厌—吸门; 胃上口—贲门;胃下口—幽门; 大肠小肠交接处—阑门(回盲部); 直肠下端—魄门(肛门)。

一、胆 概述:胆与肝相连,附于肝下,内贮胆汁。 功能:贮藏和排泄胆汁 ,主决断。 特点:胆气以下降为顺,胆排泄胆汁的功能,是肝气的疏泄作用。 胆又是奇恒之腑.

因其内盛精汁,与五脏“藏精气”的功能特点相似; 且与饮食水谷不直接接触,故又为奇恒之腑之一。

1.贮藏和排泄胆汁 胆汁分泌与排泄受阻:黄疸、厌食、腹胀、腹泻; 胆气不利,气机上逆:口苦、呕吐黄绿苦水; 胆汁滞留,郁而化热,日久易形成砂石---结石。

黄 疸

2.主决断,调节情志:(中正之官)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 胆怯易惊,善恐、失眠,多梦等 -----心虚胆怯证 治疗:安神定志丸

口苦、呕逆、心悸不寐,惊悸不宁, 疑病,大便不调,舌边尖红,苔白厚或腻,脉沉滑等。 -----胆虚痰扰证 治疗:温胆汤

二、胃(重点) “太仓”、“水谷之海” 概述:胃,又称胃脘,位于上腹部,上连食管,下接小肠。 功能:1.受纳、腐熟水谷(接受容纳由口腔经过食管下传的饮食物,进行初步消化,形成食糜,然后向下传入小肠。) 下脘 贲门 上脘 幽门 中脘 “太仓”、“水谷之海”

2. “胃主通降” ,以降为和。 地位:胃为“水谷气血之海”、“太仓” 特性:“喜润恶燥”

胃气的通降作用,主要体现于: ①饮食物入胃,胃容纳而不拒之; ②经胃气的腐熟作用而形成的食糜,下传小肠作进一步消化; ③食物残渣下移大肠,燥化后形成粪便; ④粪便有节制地排出体外。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脾升胃降协调,共同促进饮食物的消化吸收。 胃失和降: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症。 胃气上逆: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症。

3.喜润恶燥 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当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胃为阳土,喜润而恶燥,故其病易成燥热之害,胃中津液每多受损。所以在治疗胃病时,要注意保护胃中津液。 胃中津液不足,称为胃津亏虚,影响饮食物的消化而见饥不欲食等症。

胃气的涵义,主要归纳为以下三点: ①是指一身之气分布到胃的部分,属脏腑之气之一。 ②是脾气与胃气的合称,又称“中气”。 ③脉象特征。 所谓脉有“胃气”。有胃气之脉以和缓有力,节律一致为特点。 “人以胃气为本,有胃气则生,无胃气死”

三、小肠 概述:小肠是一个相当长的管道器官,盘曲于腹腔的中下部。 功能:主受盛和化物 主分别清浊

(一)主受盛和化物 (受盛之官) 受盛,接受、贮盛;化物,即消化。是指小肠接受由胃传下的食糜,停留相当长的时间,以作进一步消化。 (二)主分别清浊 “清”指水谷精微,“浊”指食物残渣。

注意: 小肠的消化吸收功能,归属于脾主运化范围。消化吸收不良等,用健脾方法治疗。

(三)小肠主液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还吸收了大量的水液,故小肠的吸收功能与尿量有关。 临床上治疗泄泻常采用“利小便所以实大便”的方法

四、大肠 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概述:上口于阑门处相接小肠,下口连肛门 。 功能:传化糟粕,大肠主津 大肠接受经过小肠秘别清浊剩下的食物残渣,吸收多余的水液,形成粪便,经肛门排出体外。 故大肠有“传导之官”之称。

大肠传化糟粕与以下脏腑功能相关: ①小肠的泌别清浊功能(大肠承接); ②胃气的通降; ③肺气的肃降(肺与大肠相表里); ④脾气的运化,有助于大肠对水液的吸收; ⑤肾气的蒸化和固摄作用,主司二便的排泄。

二、腑与腑的关系 受纳腐熟 胃 饮食物 食糜 受盛化物泌别清浊 肝 胆 小肠 水道出焉 胆汁 食物残渣 大肠 三焦 膀胱 贮尿排尿 传化糟粕 水液 水液 水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