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综合实验》教学 病理图谱 2009 版 制作人:卢文丽 方肇勤
内容 以教学预初实验及以往教学实验中部分典型图片为例,对相关正常组织的结构特征,及造模后组织相应的病理变化进行说明。 具体包括正常及乙酰苯肼、环磷酰胺小鼠肝脾;正常小鼠胃肠。
图1 正常小鼠 肝脏(低倍) 图2 正常小鼠 肝脏(中倍) 3
图3 正常小鼠肝脏 中央静脉(中倍) 图4 正常小鼠肝脏 肝细胞(中倍)
正常小鼠的肝脏,不同于猪等的肝脏,肝小叶界限不清,但可以通过小叶间胆管、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等门管区结构来进行判断。 图5 肝脏结构(示意图) 正常小鼠的肝脏,不同于猪等的肝脏,肝小叶界限不清,但可以通过小叶间胆管、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等门管区结构来进行判断。 正常小鼠肝细胞(↑)形态正常,核圆居中,或有双核(→),可见形态不规则,核扁平的库普弗细胞(↓)。肝细胞排列规则、致密,以中央静脉(▲)为中心向四周呈索状排列,构成肝板(又称肝索),肝索之间为肝血窦(←)。
图6 视野下可见散在核深染肝细胞增多,肝血窦内出现深蓝色小点聚集,为肝细胞坏死后淋巴细胞细胞替代的结果(←)。 图6 乙酰苯肼小鼠 肝脏(中倍) 图7 乙酰苯肼小鼠 肝脏(中倍) 图6 视野下可见散在核深染肝细胞增多,肝血窦内出现深蓝色小点聚集,为肝细胞坏死后淋巴细胞细胞替代的结果(←)。 图7 视野中出现的黄色小点为含铁血黄素形成,非坏死红细胞。同时核深染细胞增多,为核固缩表现(↑)。
图8 部分区域肝细胞排列欠规则,肝细胞出现疏松、肿胀、水样变性(↓),肝细胞细胞核仍居中。 图8 乙酰苯肼小鼠 肝脏(中倍) 图9 乙酰苯肼小鼠 肝脏(中倍) 图8 部分区域肝细胞排列欠规则,肝细胞出现疏松、肿胀、水样变性(↓),肝细胞细胞核仍居中。 图9 肝细胞出现脂肪变性(↓↓),周围肝细胞核固缩(○)。图中所示的结构还有小叶间静脉(★),小叶间动脉(↑↑)和小叶间胆管(▲)。小叶间胆管内未见胆汁淤积。
图10 视野下可见散在核深染细胞增多,为肝细胞核固缩表现(↑)。 图10 环磷酰胺小鼠 肝脏(中倍) 图11 环磷酰胺小鼠 肝脏(中倍) 图10 视野下可见散在核深染细胞增多,为肝细胞核固缩表现(↑)。 图11 肝血窦可见深蓝色小点聚集,为肝细胞呈点状或灶状坏死后淋巴细胞替代的结果(←)。此种病理改变程度重于乙酰苯肼小鼠。
图12 正常小鼠 脾脏(低倍) 图13 正常小鼠 脾脏(中倍)
图14 正常小鼠脾脏中央动脉(高倍) 图12~14示:正常小鼠脾脏白髓、红髓分界较为清晰。图中染色为蓝紫色的的为白髓(▲)。白髓之间染色较红的为红髓(○)。小鼠白髓未见与人或大鼠等类似的典型的动脉周围淋巴鞘、脾小结等结构,但中央动脉有时可见(←)。
图15 脾被膜伸入形成脾小梁(→),小梁中有时可见小梁静脉(↑)。 图15 正常小鼠脾小梁(中倍) 图16 正常小鼠 脾脏(示意图) 图15 脾被膜伸入形成脾小梁(→),小梁中有时可见小梁静脉(↑)。 图16 红髓中脾索、脾血窦结构。脾索弥漫的分布在血窦之间的索状结构,是一种含血细胞较多的淋巴组织(★),其中大小不一的不规则裂隙为脾血窦(↓)。
图1 7 乙酰苯肼小鼠 脾脏(中倍) 图18 乙酰苯肼小鼠脾脏 脾血窦(高倍) 图1 7 乙酰苯肼小鼠 脾脏(中倍) 图18 乙酰苯肼小鼠脾脏 脾血窦(高倍) 图17 视野下小鼠脾脏白髓、红髓结构总体不清,虽然部分脾小体结构仍然可辨,且白髓区面积似乎缩小(★),且数量减少。 图18 脾血窦明显充血、扩张,含大量红细胞(▲),导致脾索结构不清。与脾脏外观肉眼所见肿大、棕黑色相一致。图中所示黄色(↑)为含铁血黄素。
图19 脾索中巨噬细胞增多(↑),多个巨噬细胞可聚合而成异物巨细胞(→)。 图20 白髓区出现核深染细胞(←)。 图19 乙酰苯肼小鼠脾脏巨噬细胞(中倍) 图20 乙酰苯肼小鼠脾脏 白髓(高倍) 图19 脾索中巨噬细胞增多(↑),多个巨噬细胞可聚合而成异物巨细胞(→)。 图20 白髓区出现核深染细胞(←)。 以上表明,在乙酰苯肼溶血的状态下,脾脏免疫功能比较旺盛。
图21~22 视野下小鼠脾脏白髓、红髓结构总体不清,虽然部分脾小体结构仍然可辨,且白髓区面积似乎缩小,数量减少。 图21 环磷酰胺小鼠脾脏 巨噬细胞(中倍) 图22 环磷酰胺小鼠脾脏 异物巨细胞(高倍) 图21~22 视野下小鼠脾脏白髓、红髓结构总体不清,虽然部分脾小体结构仍然可辨,且白髓区面积似乎缩小,数量减少。 此外,脾血窦中出现大量巨噬细胞浸润(→),似乎程度重于乙酰苯肼小鼠脾脏。也可见异物巨细胞(↓)。
图23 白髓区出现许多核深染细胞(↑),此变化与乙酰苯肼小鼠脾脏相似。 图23 环磷酰胺小鼠脾脏 白髓(中倍) 图23 白髓区出现许多核深染细胞(↑),此变化与乙酰苯肼小鼠脾脏相似。
图24示:低倍镜下胃壁4层结构,由外向内分别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其中粘膜下层可见血管(■)。 图24 小鼠胃壁组织结构图(低倍) 图24示:低倍镜下胃壁4层结构,由外向内分别为浆膜层(↑)、肌层(▲)、粘膜下层(→)和粘膜层(★)。其中粘膜下层可见血管(■)。
图26 粘膜固有层含有大量腺体,图所示为腺体结构,特征结构主要包括主细胞(←)、壁细胞(↓)。 图25 小鼠胃壁组织结构图(高倍) 图26 小鼠胃粘膜层腺体(高倍) 图25 高倍镜下胃壁4层结构,标记同图1。其中粘膜3层由内向外又包括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层。上皮层可见胃上皮(↓↓),固有层含有大量腺体({)。 图26 粘膜固有层含有大量腺体,图所示为腺体结构,特征结构主要包括主细胞(←)、壁细胞(↓)。
图27 小鼠十二指肠(低倍) 图28 小鼠十二指肠(左)VS空肠(右)(低倍) 图27 低倍镜下小鼠十二指肠,由内向外包括粘膜层(★)、粘膜下层(■)、肌层(▲)、和外膜(↑)等4层结构。 图28 低倍镜下小鼠十二指肠与空肠,左为十二指肠,右为空肠。由于小肠各断没有明显的分界,因此教学实验取材时,可能会取到一部分空肠。因此二者结构的区别值得注意:空肠粘膜下层没有粘液性的十二指肠腺体。
图29 小鼠十二指肠腺(高倍) 图30 小鼠十二指肠粘膜层(中倍) 图29 高倍镜下十二指肠腺(↓),为粘液腺。 图30 中倍镜下十二指肠粘膜层结构,包含上皮层、固有层和粘膜肌层等3层结构。其中固有层中可见小肠腺(◆),是小肠上皮向固有层凹陷所形成的管状腺。可见杯状细胞(←)、中央乳糜管(→)、肠上皮(↑↑)、小肠腺(◆)等结构特征。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