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胞的構造 大部分的細胞直徑約介於1~100微米(μm)間。 最小的細胞為細菌(胞漿菌),約為0.1~1.0 μm間。 最大的細胞為鳥類的卵。
細 胞 大 小 細胞的大小,受到下列影響: 總表面積/總體積
細 胞 大 小 當體積增加為 ,而表面積僅增加 。進出細胞的營養與廢物的速度不夠快,細胞將會死亡。
原核與真核細胞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 ○ 僅見於原核生物界 原生生物界、植物界、 原核 細胞 真核 (細菌、藍綠菌)。 真菌、動物界 細胞核 細胞膜 細胞質 核糖體 其他胞器 原核 細胞 × ○ 真核 構造 細胞 類型
原核細胞 質體 類核區 線毛 鞭毛 細胞質 細胞膜 細胞壁 莢膜 核糖體 細胞質中唯一的胞器—核糖體 環狀質體:DNA 鞭毛(運動) 、線毛(附著) 細胞壁:肽聚醣 遺傳物質分散在細胞質中 類核:DNA 纖毛
動物細胞與植物細胞的比較 植物細胞 動物細胞 細胞核 ○ 細胞質 細胞壁 × 葉綠體 粒線體 液胞 大 小,不易見
原核細胞與真核細胞的比較 原核細胞 真核細胞 大小 1~10μm 10~100μm 細胞核膜 無核膜 雙層核膜 染色體形狀 環狀DNA 基因表現 RNA與蛋白質在同一區間進行 RNA在核中合成與加工 蛋白質在細胞質中合成。 細胞分裂 二分法或出芽生殖 有絲分裂和減數分裂,少數有出芽生殖 光合與呼吸酶的分布 細胞膜 葉綠體或是粒線體 核糖體 70S 80S 細胞壁 肽聚糖 纖維素(幾丁質)
細胞膜 雙層磷脂質、蛋白質、膽固醇、寡糖 膽固醇:幫助細胞膜的穩定。 寡糖:細胞標記與辨識。 膜蛋白的功能
親水端蛋白 疏水端蛋白 鑲嵌蛋白 周邊蛋白
A.運輸性蛋白 B.酵素: C.接受位蛋白:
D.細胞與細胞間的辨認: E.連接相鄰細胞間的蛋白質 F.與細胞骨架相連的蛋白質:
細胞核結構 核仁: 略呈球形 RNA與蛋白質的濃縮處 合成核糖體的構造成份 核膜 核孔 染色質(體):DNA+蛋白質
細胞質 細胞進行化學反應的主要位置。 細胞核與細胞膜之間的膠狀物質。 真核細胞的細胞質內含有多種胞器,可進行特定的生理作用。 胞器,依構造可分成膜狀胞器與非膜狀胞器。 膜狀胞器—細胞核、內質網、粒線體、葉綠體、 高基氏體。 非膜狀胞器—核糖體、中心粒。
內質網 內質網的膜和核膜相 連,為雙層膜。 內質網分兩種—粗糙 內質網、平滑內質 網。
內質網 粗糙內質網: 扁囊狀相疊起來,上面附有核糖體。 平滑內質網: 細管交叉成網狀,上面無核糖體附著。
粗糙內質網的功能 合成分泌性蛋白質:例如,抗體、胰島素 脂肪的合成。 蛋白質的糖化:某些蛋白質分子上加上糖
平滑內質網的功能 參與多項代謝功能,有: A.脂質與類固醇類的合成—如睪丸與卵巢的細胞內富含。 B.醣類代謝—肝醣水解釋出葡萄糖。 C.藥物與毒物的解毒作用—肝細胞的內質網上具有解毒酵素,可將藥品轉變成可溶性的物質,更易排出。
非膜狀胞器。 兩個次單位,大次單位與小次單位。 細胞內製造蛋白質的所在。 有些附著於內質網上,有些游離在細胞質中。
外膜 基質中游離的核糖體 內膜 粒線體DNA 褶膜 基質
粒線體 構造上 功能上 2.基質 3.粒線體DNA 4.游離的核糖體 1.將有機化合物分解產生ATP,細胞的能 量工廠。 1.內膜、外膜兩層。外膜平滑,內膜有許多縐褶,稱為褶膜。 2.基質 3.粒線體DNA 4.游離的核糖體 功能上 1.將有機化合物分解產生ATP,細胞的能 量工廠。 2.內膜上有許多的蛋白質,稱為ATP合成 酶。
外膜 內膜 核糖體 葉綠餅 類囊體 葉綠體DNA
內共生假說 粒線體原是一種好氧細菌。 在長期進化過程中﹐此細菌進入體積較大的厭氧的原核細胞中與之共生,逐步丟失對它們生存不重要的一些功能﹐並將原有的遺傳信息大部分轉移合併到宿主細胞﹐而變成現今真核細胞的線粒體。它的有限自主性乃是進化的遺蹟。 粒線體的環狀DNA的組成序列與當今原核細胞的相應部分相似。
植物進行光合作用的場所 內、外膜平滑。 葉綠餅由扁平狀的類囊體堆疊成。 葉綠素位於類囊體膜上,主要進行 光反應。 暗反應於基質中進行。 可以合成動物無法合成的 必需胺基酸。
中心粒(體) A.在動物細胞內靠近細胞核的 位置,有一個到兩個小的深 色的球狀體稱為中心粒。(centrioles)。 B.植物細胞沒有此種構造,對分裂也 不重要。 C.在動物細胞,在細胞分裂時,中心 粒決定紡綞絲位置之任務,染色體 的移動與紡綞絲有密切關係。
都是粒線體的錯!? 耶魯大學醫學院一位血液中鎂離子含量過低的女病人,發現其粒線體中一連串的基因突變是主因。這位女病人的其他親人也有低鎂離子的症狀。追蹤了142個親人,他們大多有低鎂離子、高血壓和高膽固醇的問題。這些症狀都是遺傳自一位母親-粒線體靠母系遺傳把突變傳給了一大票後代。 舊金山加州大學的高血壓專家Theodore Kurtz指出,雖然還不知道為何這個粒腺體突變會造成多種症狀,不過這個發現是非常重要的。之前從沒有心臟病學家把粒線體在高血壓以及其他心血管疾病危險因子上參了一腳,不過這個發現將改變一切。 【Sciscape新聞報導 。Oct. 30, 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