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奴隶社会的瓦解——春秋时期(前770-前476年) 第一节 诸侯争霸战争和各族的融合 第二节 奴隶制的崩溃
第一节 诸侯争霸战争和各族的融合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 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 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第一节 诸侯争霸战争和各族的融合 一、春秋初年的政治形势 1.王室衰微 政治上再不能对诸侯发号施令。 地盘狭小,只有洛阳周围几百里的地方。 经济上严重依靠诸侯。 “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2.诸侯坐大 3.戎狄内侵
郑庄公 是春秋初年的郑国国君。继武公之后,为周平王的卿士。 公元前707年,周桓王罢了郑庄公卿士之职,郑庄公进行报复,不去朝见周王。于是桓王率领蔡国、卫国、陈国三国之师伐郑,被郑军打得大败。
周桓王 东周第二代国王,他是周平王的孙子。 自周桓王后,周天子的威信愈加低落,各大诸侯国之间争霸的序幕已经拉开。
二、诸侯争霸 1.齐桓公首建霸业
齐桓公 齐桓公姜姓,名小白,姜太公的后代。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他即位后,以管仲为相,本着富国强兵的目的进行改革。
鲍叔牙 春秋时齐国大夫,以善于知人著称。 管仲相齐后,叔牙甘居其下,一起治理国政。管仲下世后,鲍叔牙继管仲为相,周年而殁。 后来,鲍叔知人与管鲍之交的故事一直作为美谈,流传于世。管仲曾叹说:“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管仲 名夷吾,字仲,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颍上(今安徽颍上)人。 经鲍叔牙力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被称为“春秋第一相”,辅佐齐桓公成为春秋时期的第一霸主。
管仲改革的内容 (1)经济方面:实行“相地而衰征”的税收政策,发展农业,鼓励贸易; (2)政治方面:实行士农工商分居、职业相传的政策; (3)军事方面:“作内政以寄军令”,寓兵于农,兵民合一。
齐桓公首建霸业 通过改革使齐国很快强大起来。在此基础上,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北伐山戎,西征白狄,存邢救卫,在诸侯中树立起较高的威信。 公元前656年,组织齐、鲁、宋、陈、卫、曹、郑、许八国军队,挑战势力强大的楚国,一举击溃依附于楚国的蔡国,直抵召陵(河南郾城东部),订盟而归,迫使楚国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 前651年,齐桓公霸业走向鼎盛的 “葵丘之会 ”。
2.宋襄公图谋霸业 齐桓公之后,宋襄公曾经显赫一时,但是,他的霸业却毁在他过时的观念中。 公元前638年 ,宋楚泓水 之战,由于宋襄公采取了愚蠢的“仁义”战略,最后身受重伤,大败而归。
泓水之战:因拘泥守旧致败之战
3、晋文公继为霸主 晋的改革: 任用有才干的赵衰、狐偃等人,推行“轻关易道,通商宽农”的经济政策。 城濮之战:公元前632年,晋楚发生城濮之战,晋军运用诱敌深入“退避三舍”的战略,使楚军锐气消弱,取得胜利。 践土之会:城濮之战后不久,晋文公在践土大会诸侯,并请周天子参加。周襄王在大会上任命晋文公为诸侯之长,正式确认了他的霸主地位。
介子推 春秋时晋国贵族,曾随晋文公流亡多年,历尽辛苦,可是当晋文公掌权后封赏时,却忘了他。 他和母亲隐居到山西绵山。后来文公请他出山做官,他又怕别人说他沽名钓誉而不允。文公想用烧山的办法逼他出来,他为了维护自己的气节,竟抱树而死。 后人为纪念他特定清明前一日,禁止用火,称寒食节。
绵山介子推母子像 介子推庙
4、楚庄王问鼎称霸 楚庄王时,任用孙叔敖为令尹,稳住了政局,生产发展,为争霸奠定了基础。 前606年,楚庄王率军北上,到达周的直辖区,并遣使问象征王权的九鼎轻重,大有取周而代之的架势。 公元前597年,晋楚发生邲之战,晋大败。
孙叔敖 安徽六安寿县人。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 公元前601年,出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施教导民,宽刑缓政,发展经济,政绩赫然。主持兴修了芍陂,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增强了国力。 司马迁《史记·循吏列传》列其为第一人。
孙叔敖墓
5.秦穆公称霸西戎 秦穆公以百里奚、蹇叔为谋臣,奖励生产,发展武力,国势渐强。 公元前645年,在韩原之战中击败晋国,俘晋惠公。
百里奚 春秋时虞国(今山西平陆北)人。生卒年不详,秦穆公时贤臣,著名的政治家。 与蹇叔等共同辅佐穆公建立了霸业。相传他死后,秦国“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以示对他尊重和哀悼。
秦穆公称霸西戎 公元前627年,秦穆公命秦军挺进中原,远袭郑国。不料作战计划被郑国商人弦高破坏,无功而返,至崤,又为晋军所败。 东进受阻之后,改变发展方向,全力经营西部,“益国十二,开地千里,遂霸西戎” 。
崤之战:典型的伏击歼灭战例
6.勾践灭吴争霸 吴王阖闾执政后,以伍子胥为辅佐,任命孙武为将军。公元前506年,与唐、蔡联军攻入楚都郢城,楚昭王逃走。后因秦兵救楚加之其弟反叛而元气大伤。 公元前496年在檇李与越国交兵,伤指而死。其子夫差继续与越国对抗,通过“夫椒之战”,迫使越国投降,又大败齐兵,会盟黄池,与晋争霸。
阖闾 春秋时吴国国君。姬姓,名光。吴王诸樊之子。 公元前514~前496在位。 吴王僚在位期间,他多次建战功。后来命专诸刺杀僚自立。史称“吴王阖闾”。
伍子胥像
伍子胥 伍子胥逃出楚国后,白天躲藏,晚上赶路,不久就生病了,此时盘缠用尽,三餐都成了问题,哪有钱治病?只好拖着病躯,沿路乞讨。后人因此将其奉为丐帮始祖。 伍子胥死后,吴地人十分怀念这位吴国忠臣,并命名胥江、胥口、胥山等地名以示永久纪念,立祠庙祭祀。胥口镇旧有胥王庙和伍子胥墓。
夫差
《卧薪尝胆》胡军饰演夫差
勾践灭吴争霸 勾践任用大夫文种、范蠡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多次攻吴。 在公元前473年,大破吴国,夫差自杀。勾践带兵北上,在徐州(今山东滕县)大会诸侯,各国都听从了他的号令。周元王正式派人赐给勾践祭肉,命他为霸主。勾践成就了霸业,越国成为春秋战国之际最强的国家。
吴越争霸 吴越争霸,代表着新兴力量的 崛起,长江与黄河已经融为一 体,而中心依然在北方。 西施故里与西子塑像
7.弭兵之会 原因: 晋、楚各有长处短处,谁都难靠一、两次战争来吃掉对方,双方打得筋疲力尽;争霸又激化了本国阶级矛盾和新旧势力之间的矛盾,各国无力外顾,于是出现了弭兵的活动。
弭兵之会 内容:第一次:前579年,宋大夫华元倡议,但这次盟约很快被楚国所摧毁。 第二次:前546年,宋大夫向戌倡议。会议规定以晋、楚为首,各国共订盟约,不要打仗:晋、楚共为盟主,自后中小国家对晋、楚同时朝贡;齐、秦分别同晋、楚联盟,不向晋、楚朝贡。
弭兵之会 第二次弭兵的结果,实际上是晋、楚平分霸权,为各国统治者提供喘息和备战的时机,并没有消除战祸。 但是客观上也为中原以后40多年中战争减少创造了条件,有利于生产发展和新兴势力的夺权斗争。
8、争霸战争的实质及其历史意义 实质:春秋时期,大国争霸虽举出“尊王攘夷”的旗号,其实这只不过是争霸的手段而已。其目的与实质则在于相互兼并,扩张领土,掠夺财富。 意义: (1)加速了新旧制度的更替过程; (2)加速了中国统一的步伐; (3)推动了经济文化的发展交流; (4)促进了各族的大融合
春秋争霸 争霸促进了战争的发展,从武器到理论 太原出土春秋车马图 虢太子元徒铜戈 长17.1CM,河南三门峡上村岭1052号墓,1957年
第二节 奴隶制的崩溃 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1.铁制工具的使用 2.牛耕的推广 3.开垦土地和兴修水利
铁制工具的使用 文献中的“铁”字最早见于西周春秋之交。《诗·秦风·驷铁》记载秦献公打猎时乘坐着四匹大马架的车,手里捏着六条缰绳:“驷铁孔阜,六辔在手。” 《国语·齐语》:“美金以铸剑戟,试诸狗马,恶金以铸锄、夷、斤、斫,试诸壤土。” 《左传·晋公二十九年》载:晋用铁铸刑鼎。 吴国用铁铸剑 。
春秋时期,铁器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 春秋战国,铁的使用已逐渐普遍。 春秋时期,铁器使用还处于初期阶段,但铁器作为一种新的生产力因素,为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发展水利交通,促进社会生产创造了条件。 铁铲 铁犁铧冠 春秋兵器:铁制匕首
●牛耕 春秋时期,农业生产中又使用了牛耕。如人们起名字往往把牛和耕连在一起,孔子弟子冉耕字伯牛,司马耕字子牛,晋国大力士姓牛名子耕,《国语·晋语》记载:“宗庙之牺,为畎亩之勤。” 春秋取水工具:桔槔 ●水利事业 劳动工具的改进,促进了水利事业的发展。郑子产治理田的封疆,开挖灌溉沟渠;公孙敖主持兴修芍陂。 吴王夫差时开凿的邗沟,是我国最早的一条人工运河,在水利发展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灌溉工具中已出现了“桔槔”,即利用底端系石顶端挂桶的杠杆提水。这种提水的方法,“民逸而利多”。 春秋农具:青铜锄
二、封建生产关系的产生 1.井田制的瓦解和税田制的出现 齐国的“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多寡肥瘠征收贡税。 公元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对公私土地一律按亩征税,实际上取消了公、私田的差别。表明鲁国正式宣布废除井田制,承认私田的合法存在。 公元前548年,楚国实行“量入修赋”。 公元前538年,郑国作丘赋。 2.农民和地主阶级的产生
3.独立手工业者和民间大商人的出现 由工商食官向独立私营手工业和手工业者方向转变。一般的在自己家内从事生产,也有的在城市市场内设立作坊店铺。 新兴商人阶层也日益活跃。有些商人,不仅是货殖的能手,而且在政治上也非常活跃,如子贡。著名的商人范蠡三致千金,称为陶朱公。 货币:随着商业发展,出现了金属货币。
莲鹤方壶 为国家级文物,青铜制,高122厘米,宽54 厘米,作于春秋时期,1923年出土于河南新郑李家楼村。 共一对,现分别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河南博物院 。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 莲鹤方壶
范蠡和子贡 《史记 ·货殖列传》: 范蠡既雪会稽之耻…乃乘扁舟,浮于江湖。变易姓名,适齐,为鸱夷子皮,之陶,为朱公。朱公以陶为天下之中,诸侯四通,货物所交易也,乃治产积居,与时逐,而不责于人。 ……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 子贡 《史记 ·货殖列传》: 子赣(即子贡)既学于仲尼,退而仕于卫。废著鬻财与曹、鲁之间。七十子之徒,赐最为饶益。原宪不厌糟糠,匿于穷巷,子贡结驷连骑,束帛之币以聘享诸侯,所至,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 范蠡
空首布 刀币
三 、私家与公室的斗争 春秋后期,“私家”对“公室”的斗争日益激烈。在井田制日趋崩溃、私有土地不断发展的时代,不少“私家”千方百计地争夺土地和人民,成为拥有大量私产的富有者。一时出现了“私肥于公”,“大夫皆富”的局面。与经济地位的变化相适应,他们在政治上也必然要求有一个大的变革。 越王勾践剑
三桓专鲁 宣公时,孟孙氏、叔孙氏和季孙氏“三桓”强大。 公元前562年,三桓联合起来“三分公室”:将公室土地和人口分为三分,各得其一。公元前537年,三家又“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其二,成为当时鲁国最大的实力派。 公元前517年,季氏赶走了鲁昭公,从此鲁国政权落在了季氏手中。
田 氏 代 齐 田常执政后,为收买人心,以大斗出贷,以小斗收进。结果使“ 民财为之归”。田氏由此获得的雄厚资财,就为他从事“厚施薄敛”提供了保证。果然田氏“得齐众心”,民众大量逃往田氏门下,而重敛于民的“公室”却逐渐被抽空了。 公元前481年,田乞的儿子田恒(即田成子)在民众的支持下,以武力战胜齐简公亲信监止,齐简公出逃,后被杀死。田恒从而掌握了齐国的大权。以后,又任命田氏兄弟和同族人作都邑大夫,扩大了自己封地。到公元前386年,田和列为诸侯,仍沿用齐国国号。 青铜戟
(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韩、赵、魏、智伯、中行、范氏六家先后打败旧贵族把持朝政。不久,新兴势力内部发生矛盾。前490年,赵氏击败范、中行。前453年,赵、韩、魏又败灭知氏。从此晋为赵、韩、魏三家瓜分,晋君成了附庸。公元前403年,周王正式承认韩赵魏三家为诸侯,公元前376年赵、韩、魏最終廢了晉靜公,復又三分其殘餘領地。晉滅。 (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士田十万。庶人工商遂,人臣隶圉免。” 《左传· 哀公二年》 三 家 分 晋 青铜戈
春秋的文化和科技 老子 ▲老子与道 老子即老聃,相传为楚国人,作过周守藏史,熟悉各种典章制度。传世的老子《道德经》,是由其门人追记老子遗说,到战国时由楚人环渊纂集而成。 老子在哲学思想上提出了一个超绝一切的虚无本体,叫做“道”,又叫做“大”,以取代商周以来的人格神──天的至上权威。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强为之名曰大。”因此,“道”成了老子哲学思想的核心。在他看来,“道”是第一性的,世间的万物都是从“道”派生出来的,是第二性的。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六十有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 《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老子像 福建泉州老君岩
《道德经》(《老子》) 《道德经》中的精华是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因素,它揭示出世界的事物包含有矛盾对立的两方面,互相依存,相反相成。如美与丑、难与易、长与短、高与下、前与后、有与无、祸与福、强与弱、刚与柔、多与少、实与虚、智与愚等等,都是对立的统一,相反而又相成。他指出:“有无相生,难易相成。”他还观察到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肯定事物无不向它的对立面转化。 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老子》
孔子及其思想 孔子(公元前551年~前479年),名丘,字仲尼,其先祖原为宋国贵族,后逃难到鲁国,成了鲁人。孔子幼年丧父,曾做过小官吏。中年以后,担任过鲁国的中都宰和司寇等职。去职后,他周游列国。晚年又回到鲁国。孔子后半生大部分时间从事讲学。孔子的言论,由其门人整理成为《论语》,《论语》是研究孔子思想的主要依据。 孔子像(唐吴道子画)
孔子在教学中强调学与思的关系、学习与复习的关系。孔于是一位“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教育家,他的弟子以“循循然善诱人”来赞扬他。 孔子在教学实践中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 孔子办教育,推广私人讲学,对打破“学在官府”、贵族垄断教育有很大贡献。他破除等级、地域和种族的界限,提出“有教无类”的主张。这是学术下移、庶人议政历史趋势的必然结果。 孔子办教育 “仁者爱人” 孔子认为,要实现“德治”(礼治),必须提倡“仁”学,即通过各人内心修养,形成“仁”这个无美不备的德性。“仁”是孔子伦理思想的核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就是他给“仁”所下的两个最主要的定义。
后人评孔子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为人。……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 《史记·孔子世家》 天不生仲尼,万古长如夜。 《朱子语类》卷九三 盖闻先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明;后孔子而圣者,非孔子无以法。所谓祖述尧舜,宪章文武,仪范百王,师表万世者也。 元《加封孔子制》
清康熙题写的匾额 曲阜孔庙中的孔子塑像 孔子问李老聃图 (明代画)
《孙子兵法》成书于春秋末期,共分十三篇,虽然只有五千余言,但内容包罗万象、博大精深,涉及到战争规律、哲理、谋略、政治、经济、外交、天文、地理、等方面内容,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最早、最完整、最著名的军事著作,在中国军事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其军事思想对中国历代军事家、政治家、思想家产生非常深远的影响。 其已被译成日、英、法、德、俄等十几种文字,在世界各地广为流传,享有“兵学圣典”的美誉。
1972年,在山东临沂银雀山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发现了用竹简写成的孙子兵法》,《孙子兵法》的作者被确认为春秋时期吴国的将军孙武。 古今中外的军事家们都使用其中论述的军事理论来指导战争,而且,其中论述的基本理论和思想 还被运用到了现代经营决策和社会管理方面。
天文历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天文学家公认这是“哈雷彗星”在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了670多年。 《春秋》一书对日食的记录非常翔实,在242年间,记录日食37次,其中30次已证明是可靠的,这是当时世界上最完整的日食记录。 《春秋》记载公元前613年秋七月“有星孛入于北斗”,天文学家公认这是“哈雷彗星”在世界上最早的记录,比欧洲的记载早了670多年。 《左传》记载了两次日南至(冬至),一次在 公元前655年), 一次在公元前522年,两次间隔133年, 其间记录闰月48次,失闺一次,共计应有闰月49次,这就是有名的十九年七闰的方法。比欧洲应用这个历法早一百六、七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