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賞台灣民族音樂
20世紀初的台灣音樂發展
福佬音樂 台灣福佬系民歌,就是流傳於台灣民間以福佬語演唱,代代口授相傳下來的歌謠。依產生、流傳的分布狀況,可劃分為西部平原的彰南地區、恆春地區以及北宜地區等三大區域,正是福佬人定居開發的主要地區。
福佬音樂 福佬民歌的演唱大多屬於單音曲調唱法,其次是相褒對唱,譬如桃花過渡或土蚓仔歌,另外也有吟誦式唱法,但較少見。福佬民歌的詞曲質樸動人,其旋律和福佬語的聲腔抑揚有密切的關係,極富鄉土韻味,歌詞的字句則大多為四句七言的「四句聯仔」形式。
日據時期 1895-1945 簡易曲調的開始 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 第一代音樂作曲家的產生
日治時代台灣創作歌謠 1932年以前 :自然、鄉土民謠傳唱。 1933~1937年:全盛時期,精英輩出。 1932年以前 :自然、鄉土民謠傳唱。 1933~1937年:全盛時期,精英輩出。 1937~1945年:皇民教化政策,創作的 黑暗時代。
台灣新文學運動 奠基期(1920~1932):民眾詩充滿了激昂的抵抗、批判精神以及經歷挫折後的悲情與無力感。表現詩人對現實、問題的不滿、暴露黑暗面相的詩。 成熟期(1932~1937):民眾詩反映出詩人觀察民眾、人生的「見者之眼」,有受限於時代中,台灣民眾的生活和心境、時代風俗的呈現。詩人冷靜觀察庶民的生活、以及自身存在現實的態度,即所謂「生活詩」。 決戰期(1937~1945):民眾詩充滿迎合時局,配合國策的宣傳、口號詩的性格,表現出詩人屈伏體制、現實的面貌。
通俗歌曲的興起與流行 1932年台灣第一首流行歌曲【桃花泣血記】,白話的七字仔歌詞 旋律為五聲曲調或小調,速度舒緩 題材多為男女感情、親情、詠物或思鄉 代表曲目:望春風、河邊春夢
台灣創作歌謠 1937-1945 太平洋戰爭時期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中日爆發戰爭,日本加緊在台灣推行「皇民化運動」,禁止報紙的漢文欄。 昭和十五年(1940年),皇民化運動的最高峰,台灣總督府強迫台灣人改為日本姓、禁唱台語歌曲、不准使用漢文,蓬勃的台語歌謠的創作被迫劃下休止符。 當時鄧雨賢的名作《雨夜花》被改編成《榮譽的軍夫》進行曲,《月夜愁》被改編為《軍夫之妻》,《望春風》被改編為《大地在召喚》,成為鼓勵台灣青年上戰場的「時局歌曲」。
古今歌謠換人傳唱 望春風 純純 陶喆 想要彈像調 純純 鳳飛飛
古典漢文與流行歌謠— 林清月與老青春 經過統計青春美是當代唱過最多家唱片公司的女伶,無其他女伶能出其右。 當年正值青春時期的青春美,數落了生於晚清時期作詞家林清月的作品老青春,以俏皮的少女之姿,挑逗了當年的老阿伯及歐吉桑,可惜這首比月夜愁還要早的歌曲,因為難懂的古用語太多,以致現今傳唱者甚少。
賴和的詩歌音樂 1930年代,當時的台灣作家正思索著該如何將台灣話文實踐在啟蒙工作上,賴和便是其中重要的一員,他積極的採集台灣民間故事與民歌,除了一方面保存本土文化傳統的企圖之外,另一方面他也積極的汲取民間藝術的養分實踐在自己的創作之中。 賴和的文學作品,融合了以日文與漢文交接的當時而言,已臻成熟的結構,和豐富的音樂性。許多詩作,賴和本人也在旁邊作了該詩應該屬於何種民間曲風的注釋
呂赫若—文學、音樂與戲劇 二十六歲到東京入武藏野音樂學校聲樂科,師事聲樂家長板好子女士,並參加東寶劇團,演出「詩人與農夫」歌劇 從日本歸來,創作手法、文學風貌更趨圓熟 ,此期作品最好,主要原因是中日戰爭,日本嚴格管制台灣知識份子的思想,為了避免列入思想嫌疑,他改變寫作題材,這種擺脫文以載道的包袱,回歸藝術價值的創作,大大提昇文學的層次。
呂赫若—文學、音樂與戲劇 總結他一生創作,以反封建、控訴日據時代的社會經濟結構和家庭組織的病態為主。 1947年228事件後,呂赫若對國民黨徹底失望,主編左翼媒體光明報,變賣家產印製社會主義理念的宣傳品,後來更遠走離家積極參與對抗運動。 1951年,因參與「鹿窟武裝基地事件」,而死於台北縣石碇附近的鹿窟。
客籍新音樂創作 與當代音樂人
日據時代的創作概況 鄧雨賢:福佬流行歌曲 江文也:專業領域-器樂曲、管弦樂曲 呂泉生:專業領土-歌樂 張福興:全方位發展-音樂教育、作曲
光復初期的創作概況 此時期台灣音樂界無論演、奏、唱皆以古典音樂為主流。 代表性的客籍作曲家:呂泉生、張福興、康謳、楊兆禎、劉晏良等人。 作品多以大、小調性或五聲音階旋律配合聲伴奏的作法為主。
1960年至今的創作概況 學院派 -- 現代音樂的創作:盧炎、沈錦堂、溫隆信、曾興魁、陳建台、蘇凡凌、呂文慈 學院派 -- 古典、浪漫音樂創作:徐頌仁、徐松榮、康謳、劉晏良 客家新音樂創作:吳盛智、涂敏恆、呂金守、顏志文、林生祥、謝宇威;劉劭希、邱幸儀
客家新音樂發展 1981年第一首公開發行「捱係客家人」 新寶島康樂隊+黃連煜:在國台語流行歌曲中加入客語片段 樂團部分:硬頸樂團、山狗大樂團、觀子音樂坑、交工樂隊、好客樂團、生祥與瓦窯坑3。 個人部份:黃連煜、蔡孟甫、謝宇威、顏志文、陳永淘、劉劭希、李一凡、游兆祺等。
劉劭希 - 金曲獎掀起風潮 劉紹希在主流音樂界工作起源甚早,稱得上是資深音樂人,只是晚近才投入客家創作。 得獎作品「嘻哈客」是第二張專輯。 劉紹希以黑人音樂色彩濃厚的Funk風格為基調,顛覆被認為保守內斂的表現方式,唱來豪放不冀,大量密集的節奏表現更是首度出現在客家音樂,因此被認為創意十足而給予肯定。
東勢客家童謠:山狗呔 童謠版 劉劭希創作 (千千靜聽) MV 版本消遣近代台灣政要
邱幸儀 邱幸儀是紐西蘭奧克蘭大學的文學系學生,另主修音樂與日文;十一歲時隨父母移民紐西蘭,她的父母都是退休教師,原住屏東萬巒。邱幸儀移民紐西蘭至今
從小在家裡就與父母講客家話,「月光光」是她的數首創作曲中第一首客家流行歌曲。 邱幸儀成名後,開始有各方的創作邀約,她和姊姊邱俐綾合作譜寫了電視劇《戀戀舊山線》的主題曲 《不再想念》,在客語圈也有很高的傳唱度 動畫與客家歌謠的結合:燕子
月光光 - 邱幸儀 陽光很烈 無法決定要走哪一條路 安靜的夜裡 又想起爺爺的慈容 不記得我是什麼時候越行越遠的 找不回自己 安靜的夜裡 又想起爺爺的慈容 不記得我是什麼時候越行越遠的 找不回自己 在奶奶家裡 有千百個故事的龍眼樹下一起盪鞦韆 在田裡清澈的水溝 我們一起找蛤蜊 為了什麼要離開從前單純的世界 想念童年 月光光 秀才郎 這個故事我已經從小聽到大 從以前流傳下來 月光光 秀才郎 今天我們變得不一樣 在月光底下說故事的老人家到哪去了
客籍新音樂工作者與流行樂 糯米糰:心肝怦怦飆飆飆 多情兄:閩南語與客語的結合 桐花兒:陳永淘的海陸腔歌謠 種樹:林生祥與金曲方言獎的探討
新音樂對於 原住民歌謠的影響
原住民歌謠創作與採集 日治時代 高一生 陳 實 陸森寶
高一生 1908 - 1954 鄒族第一位接受高等學校教育的學生。 曾協助俄國學者聶夫斯基編寫鄒族語典。 高一生 1908 - 1954 鄒族第一位接受高等學校教育的學生。 曾協助俄國學者聶夫斯基編寫鄒族語典。 因協助涉案者避難以及後來倡導原住民自治區的遠景,而成為白色恐怖時期的受難者之一。 著有名曲《春之佐保姬》(日語)
《音樂故事》春之佐保姬 「春之佐保姬」在日語是「春神」的意思。這首歌是高一生想念家鄉的妻子而寫的歌,他在青島東路獄中寫下歌詞,也把鋼琴的五線譜寫好,隨著書信寄回阿里山。 據說,高一生妻子晚年失憶,但是每當兒女在她身邊唱起「春之佐保姬」她也能一字一句跟著唱,永遠記得這首丈夫寫給她的歌。
春之佐保姬 中譯詞 是誰在森林的深處呼喚? 寂靜的黎明時候 像銀色鈴鐺一樣 華麗的聲音 呼喚著誰? 啊!佐保姬呀 春之佐保姬呀 春之佐保姬 中譯詞 是誰在森林的深處呼喚? 寂靜的黎明時候 像銀色鈴鐺一樣 華麗的聲音 呼喚著誰? 啊!佐保姬呀 春之佐保姬呀 在寂寞的黃昏時候 像銀色鈴鐺一樣 華麗的聲音 越過森林 啊!佐保姬呀 春之佐保姬呀 是誰在高山的深處呼喚? 在故鄉的森林遙遠的地方 用華麗的聲音 誰在呼喚? 啊!佐保姬呀 春之佐保姬呀
陳 實 1901 – 1973 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即臺東知本)。 陳 實 1901 – 1973 卡地布部落卑南族人(即臺東知本)。 1918年就讀臺北師範學校,是通才教育下典型的知識份子,允文允武,音樂及體育都十分優秀。 是當時第一個在東部以系統化方式,進行古老原住民歌謠採集與整理的臺灣人 〈海洋〉、〈歡迎好友之歌/讚美卡地布〉與〈臺灣好〉為代表性作品
卑南族音樂特色 卑南族 抒情、流暢、高亢、悠遠,在卑南歌謠最為常見。由於重視團體,歌謠常於生活、工作中配合節奏性的旋律由族人作整體性的歌誦和舞蹈。祭典歌較屬男性所唱。唱法上常有吟誦、對唱及領唱應答的唱法。
陸森寶 1910 - 1988 與陳實一樣為日據時期優秀的原住民師資培育者。 畢生致力於母語創作,代表作有《懷念年祭》與《美麗的稻穗》等等。 陸森寶 1910 - 1988 與陳實一樣為日據時期優秀的原住民師資培育者。 畢生致力於母語創作,代表作有《懷念年祭》與《美麗的稻穗》等等。 翻譯聖歌為卑南族語,促成日後卑南族天主教友不分部落都會吟唱他所創作的聖歌。
美麗的稻穗 歌唱:紀曉君 今年是豐年 家鄉的水稻將要收割 願以豐收的歌聲 報信給在前線金馬的親人 鄉裡的造林 已長大成林木 是造船艦的好材料 漢譯: 今年是豐年 家鄉的水稻將要收割 願以豐收的歌聲 報信給在前線金馬的親人 鄉裡的造林 已長大成林木 是造船艦的好材料 願以製成的船艦 贈送給金馬的哥兒們
胡德夫 自稱Kimbo,具卑南族、排灣族血統。曾就讀台大外文系。以演唱陸森寶的作品『美麗的稻穗』而知名。近年來參與原住民運動與原住民歌謠採集等人文關懷,被媒體譽為「台灣民歌之父」,也是第一位在民歌餐廳駐唱與第一位舉辦個人演唱會的民歌先驅。
大武山美麗的媽媽 大武山,南台灣第一高峰,是卑南、排灣、魯凱三族的聖山,也是魯凱族祖靈居住的所在。相傳魯凱族人是在雲豹的帶領之下,越過大武山的東稜,來到屏東的霧台鄉。 大武山是胡德夫的故鄉,胡德夫一直為原住民的土地與權益奔走,由他現場唱出「大武山美麗的媽媽」,雖然偶有忘詞,卻比後來的新秀,(如:巴奈、陳永龍)更加有韻味。
王宏恩 布農全名為Biung Tak-Banuaz,1975年生,台東縣延平鄉武陵村人 1999年以創作歌曲參加反毒歌曲比賽 2000年組團(山上的孩子)參加鄧麗君文教基金會主辦創作歌曲比賽,得獎作品「山谷裡的吶喊」
布古拉夫 作詞:王宏恩 作曲:王宏恩 山上有條小路,蜿蜒的小路。 走到盡頭你會看見, 布古拉夫 作詞:王宏恩 作曲:王宏恩 山上有條小路,蜿蜒的小路。 走到盡頭你會看見, 一塊美麗的土地----布古拉夫。 這裡太陽照耀,月亮走過, 山風吹起,群峰環抱。 它就是我的故鄉----布古拉夫。 想到祖先的偉大,留在山林中的智慧。 為了土地,為了族人,我們更要努力。 都市生活的辛苦我知道,但是讓我們一起回首。 想念我們的故鄉---布古拉夫。
紀曉君 1977年出生,誕生於台灣台東市南王村,卑南族人,卑南母語名字為Samingad。 祖母曾修花女士為卑南歌謠的傳承代表,祖母教導紀曉君唱傳統原住民的歌,且對發音咬字、聲調韻律都非常講究,從小耳濡目染下,奠定歌唱的基礎。 一直以來,紀曉君堅持以母語演唱原住民歌謠的表演方式。
神 話 詞:林志興 曲:陳建年 神話是一個美麗的夢 隱藏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情懷 神話是傳說故事的搖籃 是人類信仰和精神最終的依歸 神 話 詞:林志興 曲:陳建年 神話是一個美麗的夢 隱藏著人們對天地萬物的情懷 神話是傳說故事的搖籃 是人類信仰和精神最終的依歸 讓我們從神話的嚮往中 承續生命的原始力量 融入生活煥化新生 與天地合一 讓我們在神話的啟示中 踏著祖先的步履 唱出對那古老民族 永恆的情歌
陳建年(陳井圓) 現任台東縣警局警員 外公為陸森寶,創作才華被喻為『陸森寶的傳人』。十八歲開始音樂創作,創作的歌曲早在各部落傳唱已久。他的吉他融和藍調與新世紀曲風,功力神奇高強之處,被吉他愛好者奉為圭臬。 1982年組民歌四旋合唱團;1984年參加高雄新人獎創作歌謠比賽,曾與其他參賽者灌錄合輯。
懷念年祭 觀賞影片檔 我的工作地點是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沒辦法經常回家探望父母親與親朋好友 但是我永遠不能忘記與家人相聚時 那種溫馨的日子 懷念年祭 觀賞影片檔 我的工作地點是在離家很遠的地方 沒辦法經常回家探望父母親與親朋好友 但是我永遠不能忘記與家人相聚時 那種溫馨的日子 我將母親為我新編的花環戴在頭上 盛裝參加再活動中心的舞會。
關於海洋 『Ho-Hai-Yan』(吼嗨漾),在原住民的語言習慣裡,原屬語助詞,本不具意思。但又有一則傳說;敘述在尚無文字紀錄的原住民祖先,有日驚奇地發現了海,卻不知如何稱呼她。於是便楞怔怔地鵠望著一片汪洋,不自覺地跟隨著一波波拍打著岸邊的浪水,哼起了Ho-Hai-Yan 的旋律。因此,Ho-Hai-Yan乃是早先原住民族對海潮浪水的形容。 張四十三/角頭音樂
海洋 選擇在晴空萬里的這一天 我背著釣竿獨自走到了東海岸 徜徉在海邊享受大自然的氣息 忘卻所有的煩惱心情放的好輕鬆 雲兒在天上飄 雲兒在天上飄 鳥兒在空中飛 魚兒在水裡游 依偎在碧海藍天 悠游自在的我 好滿足此刻的擁有 ya-u ho-hi-yan ya-u ho-hi-yan hi-yan
完。 如果還有時間再講講 「古歷來阿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