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基本电路理论 第四章 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与网络定理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6月.
Advertisements

第一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1.1 电路和电路模型 §1.2 电流和电压的参考方向 §1.3 电功率和能量 §1.4 电路元件
2.6 节点电压法. 2.6 节点电压法 目的与要求 1.会对三节点电路用节点电压法分析 2.掌握弥尔曼定理.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2-1 基本概念 2-2 常用方法 2-3 几个定理 2-4 电路分析 网络、串联、并联、电源
第5章 直流电阻性电路的分析与计算 5.1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5.2电阻的Y形连接与Δ 连接的等效互换 5.3支路电流法
第三章 线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本章重点: 回路电流法 节点电压法.
电路分析教案 孙 宏 伟.
2017/4/10 电工电子技术基础 主编 李中发 制作 李中发 2003年7月.
3.3 节点电压法 一、节点电压法 在具有n个节点的电路(模型)中,可以选其中一个节点作为参考点,其余(n-1)个节点的电位,称为节点电压。
第2章 电 阻 电 路 的 分 析 2.1 二端网络等效的概念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电路的等效变换
1.8 支路电流法 什么是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的推导 应用支路电流法的步骤 支路电流法的应用举例.
第四节 节点分析法 一、节点方程及其一般形式 节点分析法:以节点电压为待求量列写方程。 R6 节点数 n = 4 R4 R5 R3 R1
电工电子技术 电子电路教研室.
项目二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 (时间:6次课,12学时).
第二章 直流电阻性电路的分析 2.1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电路 2.2电阻的星形、三角形连接及其等效变换
合肥市职教中心 李劲松.
第二章 电路分析方法 龚淑秋 制作.
第2章 电路分析方法 习题课.
第2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电阻串并联联接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星型联结与三角型联结的等效变换 2.3 电压源与电流源及其等效变换
4.1 叠加定理 (Superposition Theorem)
电路总复习 第1章 电路模型和电路定律 第8章 相量法 第2章 电阻的等效变换 第9章 正弦稳态电路的分析 第3章 电阻电路的一般分析
主 编:李 文 王庆良 副主编:孙全江 韦 宇 主 审:于昆伦
第二章 电路的基本分析方法和定理(上)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星形电阻联结和三角形联结的等效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2.1 支路电流法 支路电流法是分析电路最基本的方法。这种方法把电路中各支路的电流作为变量,直接应用基尔霍夫的电流定律和电压定律列方程,然后联立求解,得出各支路的电流值。 图示电路有三条支路,设三条支路的电流分别为: 、 、 节点的电流方程 : 节点a: 节点b: 这两个方程不独立,保留一个。
第二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并联和混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与三角形联接及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 二 讲.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群 傅扬烈 学期 淮海工学院 计算机工程学院 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课程群.
第2章 直流电阻电路的分析计算.
第二章 电路的分析方法.
基本电路理论 第三章 线性定常电阻性网络的一般分析方法 上海交通大学本科学位课程 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2004年7月.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重点: 1. 电路等效的概念; 2. 电阻的串、并联; 3. Y— 变换; 4.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本章重点 首 页 引言 2.1 电路的等效变换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1-16 电路如图所示。已知i4=1A,求各元件电压和吸收功率,并校验功率平衡。
3.7叠加定理 回顾:网孔法 = 解的形式:.
3.3 支路法 总共方程数 2 b 1、概述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第3章 电路叠加与等效变换 3.1 线性电路叠加 3.2 单口网络等效的概念 3.3 单口电阻网络的等效变换 3.4 含源单口网络的等效变换
§2 线性网络的几个定理 §2.1 叠加定理 (Superposition Theorem) 1、内容
第三章 电路定理 3.1 齐次性定理和叠加定理 齐次性定理
第4章 电路定理 本章重点 叠加定理 4.1 替代定理 4.2 戴维宁定理和诺顿定理 4.3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4.4 特勒根定理 4.5*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2章 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一节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第二节 电阻的星形连接与三角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第三节 两种实际电源模型的等效变换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二章(2) 电路定理 主要内容: 1. 迭加定理和线性定理 2. 替代定理 3. 戴维南定理和诺顿定理 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二章 双极型晶体三极管(BJT).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欧姆定律及串并联电路规律 wl com.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第一章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电路和电路模型 2. 电压电流及其参考方向 3. 电路元件 4. 基尔霍夫定律
物理 九年级(下册) 新课标(RJ).
ACAP程序可计算正弦稳态平均功率 11-1 图示电路中,已知 。试求 (1) 电压源发出的瞬时功率。(2) 电感吸收的瞬时功率。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 第十七章《欧姆定律》 第四节《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第4节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wl com.
第二章(1) 电路基本分析方法 本章内容: 1. 网络图论初步 2. 支路(电流)法 3. 网孔(回路)电流法 4. 节点(改进)电压法.
第三章:恒定电流 第4节 串联电路与并联电路.
xt4-1 circuit data 元件 支路 开始 终止 控制 元 件 元 件 类型 编号 结点 结点 支路 数 值 数 值 V R R
回顾: 支路法 若电路有 b 条支路,n 个节点 求各支路的电压、电流。共2b个未知数 可列方程数 KCL: n-1
6-1 求题图6-1所示双口网络的电阻参数和电导参数。
线性网络及电路模型.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电路原理教程 (远程教学课件) 浙江大学电气工程学院.
实验二 基尔霍夫定律 510实验室 韩春玲.
复习: 欧姆定律: 1. 内容: 导体中的电流与导体两端的电压成正比,与导体的电阻成反比。 2. 表达式: 3. 变形公式:
第十二章 拉普拉斯变换在电路分析中的应用 ( S域分析法)
第四章 电路原理 4.1 叠 加 定 理 4.2 替 代 定 理 4.3 戴维南定理与诺顿定理 4.4 最大功率传输定理
第14章 二端口网络 14.1 二端口网络 一端口:流入一个端子电流等于流出另一端子电流 二端口:满足端口条件的2对端子 举例:
电阻的串联 2014机电班.
欧姆定律在串、并联电路中的应用.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第2章 电阻电路的等效变换 2.1 概述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电阻的Y形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2.1 概述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2.3 电阻的Y形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2.5 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

本章要求: 1.理解电路等效变换的概念; 2.熟练掌握电阻的串联、并联与混联的等效变换,初步掌握电阻Y形联结与△形联结的等效变换; 3.掌握电源的串联、并联,实际电源的两种模型及等效变换; 4.掌握一端口电路输入电阻的计算。

2.1 概述 1 一些概念 1)电阻电路 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 2)等效的概念: 1)电阻电路 仅由电源和线性电阻构成的电路。 2)等效的概念: 若结构、元件参数不相同的两部分电路N1、N2,具有相同的电压、电流关系,则称它们彼此等效。 等效

对N3电路中的电流、电压和功率而言,满足 明确 (1)电路等效变换的条件 两电路具有相同的VCR 未变化的外电路N3中的电压、电流和功率(即对外等效,对内不等效) (2)电路等效变换的对象 (3)电路等效变换的目的 化简电路,方便计算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 电阻串联 ( Series Connection of Resistors ) 1. 电路特点: + _ 2.2 电阻的串联和并联 一、 电阻串联 ( Series Connection of Resistors ) 1. 电路特点: + _ R1 Rn uk i u1 un u Rk (a) 各电阻顺序连接,流过同一电流 (KCL); (b) 总电压等于各串联电阻的电压之和 (KVL)。

结论 2. 等效电阻Req 由欧姆定律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a b R1 i +  u uS +  u1 R2 u2 +  u1 R2 u2 Rn un a b Req i + - u uS 由欧姆定律 结论 串联电路的总电阻等于各分电阻之和。

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因此串联电阻电路可作分压电路。 表明: 分压公式 3. 串联电阻上电压的分配 a b R1 i +  u uS +  u1 R2 u2 Rn un 电压与电阻成正比,因此串联电阻电路可作分压电路。 表明: + _ u R1 R2 - u1 u2 i º 例 两个电阻串联的分压:

二、电阻并联 (Parallel Connection) in R1 R2 Rk Rn i + u i1 i2 ik _ 1. 电路特点: (a) 各电阻头与头、尾与尾相连。各电阻两端为同一电压 (KVL); (b) 总电流等于流过各并联电阻的电流之和 (KCL)。 i = i1+ i2+ …+ ik+ …+in

2. 等效电阻Req 由KCL: 结论 等效电导等于并联的各电导之和。 且

3 并联电阻的分流 分流公式 可见:电流分配与电导成正比 例:两并联电阻的分流: R1 R2 i1 i2 i a b R1 i u iS + - u iS i1 R2 i2 Rn in 可见:电流分配与电导成正比 例:两并联电阻的分流: R1 R2 i1 i2 i

4.电阻的串并联 电路中有电阻的串联,又有电阻的并联,这种连接方式称电阻的串并联(又称混联)。 判别电路的串并联关系一般应掌握下述4点: 1)若电阻是首尾相联就是串联,是首首尾尾相联就是并联。 2)若流经电阻的电流是同一个电流,那就是串联;若电阻上承受的是同一个电压,那就是并联。 3)可对电路作变形等效。 4)对于具有对称特点的电路,若两点是等电位点,一是可以用短接线把等电位点联起来;二是把联接等电位点的支路断开(因支路中无电流)。

例1 求: Rab 60 100 b a 120 20 60 100 50 10 b a 40 80 20 40 100 60 b a 20 100 b a 20 Rab=70

例2 Rab=10 20 求: Rab 5 a 5 20 b a 15 b 缩短无 电阻支路 7 15 7 6 6 4 3 7 15 b a 4 10 Rab=10

例6 求: Rab b a c d R 对称电路 c、d等电位 b a c d R 断路 b a c R 短路

2.3 电阻的Y形和△形连接的等效变换 1. 电阻的 、Y形连接  形网络 Y形网络

 ,Y 网络的变形:  型电路 ( 型) T 型电路 (Y、星型) 注意 这两个电路当它们的电阻满足一定的关 系时,能够相互等效 。

2. —Y 变换的等效条件 u12 =u12Y , u23 =u23Y , u31 =u31Y i3  i2  i1 + – u12 u31 R12 R31 R23 1 2 3 i1Y i2Y i3Y + – u12Y u23Y u31Y R1 R2 R3 1 2 3 等效条件: 如果 u12 =u12Y , u23 =u23Y , u31 =u31Y i1 =i1Y , i2  =i2Y , i3  =i3Y , 则 两电路可互相等效

u23 i3  i2  i1 + – u12 u31 R12 R31 R23 1 2 3 电阻关系: i1Y i2Y i3Y + u12Y u23Y u31Y R1 R2 R3 1 2 3 接: 用电压表示电流 Y接: 用电流表示电压 i1 =u12 /R12 – u31 /R31 u12Y=R1i1Y–R2i2Y u23Y=R2i2Y – R3i3Y i2 =u23 /R23 – u12 /R12 (1) (2) u31Y=R3i3Y – R1i1Y i3 =u31 /R31 – u23 /R23 i1Y+i2Y+i3Y = 0

由式(2)解得: i1 =u12 /R12 – u31 /R31 i2 =u23 /R23 – u12 /R12 (1) (3) i3 =u31 /R31 – u23 /R23 根据等效条件,比较式(3)与式(1),得Y的变换条件: 同理得:

简记方法:  形相邻电阻的乘积 Y时: Y形电阻 =  形电阻之和 Y形电阻两两乘积之和 Y 时: 形电阻 = Y形不相邻电阻

(1) 等效对外部(端钮以外)有效,对内不成立。 特例:若三个电阻相等(对称),则有 R = 3RY R31 R23 R12 R3 R2 R1 外大内小 注意 (1) 等效对外部(端钮以外)有效,对内不成立。 (2) 等效电路与外部电路无关。 (3) 用于简化电路

【例2.6】如图所示,求电路中a、b间的等效电阻Req和电流i 解:将上图R1、R2、R5组成的△形电路转换成下图Ra、Rc、Rd组成的Y形电路

a、b间的等效电阻为

例 桥 T 电路 1/3k 1k R E 1k R E 1k R E 3k

2.4 电源的等效变换 注意参考方向 (1)理想电压源串联 (2)理想电压源并联 相同的电压源才能并联,电源中的电流不确定。

(3)电压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 _ uS i u R uS2 + _ uS1 i u R1 R2 uS + _ i 任意 元件 u uS + _ i u R R 对外电路而言,与电压源并联的元件为虚元件,应断开。

(4) 理想电流源的并联 注意参考方向 (5) 理想电流源的串联 相同的理想电流源才能串联, 每个电流源的端电压不能确定

(6) 电流源与支路的串、并联等效 R iS i + _ u R2 R1 + _ u iS1 iS2 i 等效电路 iS 任意 元件 u _ + iS R R 等效电路 对外电路而言,与电流源串联的元件为虚元件,应短路。

【例2.7】将图示电路等效简化为一个电压源或电流源。

(7).实际电压源的模型和伏安特性曲线 RS=0时,为理想电压 注意:实际电流源也不允许开路。因其内阻大,若开路,电压很高,可能烧毁电源。

(8).实际电流源的模型和伏安特性曲线 RS→∞时,就变为理想电流源 注意:实际电流源也不允许开路。因其内阻大,若开路,电压很高,可能烧毁电源。

iS=uS /RS GS=1/RS u=uS – RS i i =iS – GSu i = uS/RS– u/RS (9)两种电源的等效变换 实际电压源、实际电流源两种模型可以进行等效变换,所谓的等效是指端口的电压、电流在转换过程中保持不变。 u=uS – RS i i =iS – GSu 端口特性 i = uS/RS– u/RS iS=uS /RS GS=1/RS 比较可得等效条件

US = IS R IS = US / R ①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注意: ① 电压源和电流源的等效关系只对外电路而言,对电源内部则是不等效的。 注意: 例:当RL=  时,电压源的内阻 RS 中不损耗功率, 而电流源的内阻 RS 中则损耗功率。 ② 等效变换时,两电源的参考方向要一一对应。 RS + – US a b IS RS – + US a b IS R R R R ③ 理想电压源与理想电流源之间无等效关系。 ④ 任何一个电压源US和某个电阻 R 串联的电路, 都可化为一个电流为 IS 和这个电阻并联的电路。 US = IS R IS = US / R

例1: 求下列各电源等效变换 + – a b U 2 6V (a)  - + a b U 3 9V (b)  解: a 3A b U

例1: 求下列各电源等效变换 a 3A b U 1 (c) +  a 2A b U 5 (d) +  解: + – a b U 1 3V (c)  - + a b U 5 10V (d) 

例2: 试用电压源与电流源等效变换的方法,计算2电阻中的电流。 解: 由图(d)可得 2A 3 1 2 2V + – I 6 (b) 6V 3 + – 12V 2A 6 1 2 I (a) 4A 2 2V + – I (c) – 8V + 2 2V I (d) 由图(d)可得

(10)关于受控电源的等效变换 受控源等效变换和独立源相似,但需特别注意在转换过程中,要保存控制量所在的支路,而不要消除掉。 【例2.9】如图2-28(a)所 示电路,应用等效化简方法, 求支路电流 和电压

2.5 输入电阻和等效电阻 1 一端口(二端)网络 如果一个网络N通过两个端子与外电路相连,从它一个端子流入的电流一定等于从另一个端子流出的电流,这样的网络叫做一端口(网络)或二端网络。 若一端口网络含有独立源时,称为有源一端口网络NS,否则,称为无源一端口网络NO。

对于一个不含独立源的一端口电路NO,不论内部如何复杂,其端口电压和端口电流成正比,定义这个比值为一端口电路的输入电阻Rin 2 输入电阻 1)定义: 对于一个不含独立源的一端口电路NO,不论内部如何复杂,其端口电压和端口电流成正比,定义这个比值为一端口电路的输入电阻Rin u 和 i 关联参考方向下,有 端口的输入电阻也就是端口的等效电阻Req。

1 纯电阻无源二端网络 2 含受控源和电阻的无源二端网络 加压求流 加流求压 2)输入电阻的计算方法: R1 a b R2 R3 R4 R5 R6 1 纯电阻无源二端网络 应用电阻的串、并联和Y-△变换的方法,求得它的等效电阻,即为输入电阻 2 含受控源和电阻的无源二端网络 外加电源法 : 加压求流 加流求压

【例2.10】求图示电路的输入电阻 解:可用加压求流。 列KVL方程 则 需要指出的是: (1)应用外加电源法时,端口电压、电流的参考方向对两端电路来说是关联的。 (2)对含有独立电源的一端口电路NS,求输入电阻时,要先把独立源置零,即电压源短路,电流源断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