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的產業政策
1 產業政策的意義(1/2) 產業政策是指一個國家的政府為了達到產業發展的目標, 或為了解決產業發展的問題所採取的干預行為。 產業政策是政府對特定產業採取保護、培育或限制,以達成促進經濟發展、所得分配的公平、經濟效率、經濟自由及充分就業與環境保護之目標。 為了達成各種經濟目標,政府是否須對產業發展進行干 預,不同的總體經濟學派有不同的看法: 古典學派與新古典學派認為,市場的價格機能可有效的指揮經濟活動的運行,使得資源充分有效的利用,因此,政府對經濟活動愈少干預愈好。 凱因斯學派則認為,由於價格機能的缺失,因此價格機能無法有效的指揮經濟活動,為了彌補價格機能之不足,政府必須干預市場的經濟活動。
1 產業政策的意義(2/2) 產業政策的發展 積極與消極的產業政策 經濟發展初期:保護、獎勵與提供必要協助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為了保護幼稚產業(infant industry)的發展,政府會採取各種保護措施。 為了提升國際市場之競爭力,政府會採取獎勵的措施。 協助廠商因應國內外經濟環境的變化,降低廠商可能遭受的損害,政府亦會適時提供必要的協助。 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後: 政府的保護或獎勵政策會做相當的調整,減少各種干預,而讓市場的價格機能來指揮經濟活動的運行。 積極與消極的產業政策 產業保護政策屬於消極的產業政策: 高關稅、限制進口、高估匯率等措施,其目的在於減少或限制競爭 產業發展或培育政策是積極的產業政策: 租稅減免、協助廠商提高生產技術、協助拓展市場
2 台灣的產業發展(1/2) 戰後重建時期(34年~41年),恢復生產與保護國內產業 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42年~49年),發展輕工業。 產業政策的目標為產業復建、增加民生物資供應、保護國內產業等。 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42年~49年),發展輕工業。 一方面以國內生產替代進口,以穩定國內物價,並節省外匯支出;另一方面,要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以減輕失業的情況。 第一次出口替代時期(50年~61年),發展輕工業。 政府積極推動出口替代,以國產的輕工業消費品替代農林漁牧產品的出口。此階段政府將過去消極的保護措施,改為積極的競爭發展策略。 第二次進口替代時期(62年~72年),發展重工業。 第二次進口替代,發展基礎工業資本財、原材料及零組件的生產。(影片1) (影片2)(影片3-RCA1)(影片4-RCA2)
2 台灣的產業發展(2/2) 經濟自由化時期(73年~79年),發展策略性工業。 發展高科技產業時期(80年~89年),推動十大新興產業。 政府選擇「市場潛力大、關聯效果大、附加價值高、技術密集度高、能源係數低,及污染程度低」的產業,作為策略性發展工業。 發展高科技產業時期(80年~89年),推動十大新興產業。 政府於80年推動國家建設六年計劃,除了加速勞力密集產業的升級,以維持國際競爭力之外,並選擇十大新興產業作為發展的重點。 知識經濟時期(90年以後),發展知識經濟產業。 以促進產業升級條例來鼓勵研究發展及創新活動外,政府也積極推動企業合併,朝國際化的方面推進,以面對加入世貿組織後更為激烈的競爭。
3 台灣產業的保護政策(1/2) 產業保護政策主要有: 設廠限制 自製率的規定 目的:有效使用資源、維持一定的產品品質與衛生安全、保護及促進國內產業的發展。 缺點:屬於是政府法令的一種加入障礙,限制的結果容易形成獨佔或寡佔,對經濟福利有不良的影響,也會妨礙技術進步。 自製率的規定 自製率 :廠商的產品中國內自製部分的價值佔產品總價值的百分比 目的:(1)節省外匯支出;(2)扶植國內零組件產業的發展。 困難度:(1)自製率不易計算;(2)自製率的規定不盡合理。
3 台灣產業的保護政策(2/2) 關稅保護: 貿易限制等措施: 為了扶植國內產業的發展,政府採取高關稅的方法來提高進 口品的價格,使其無法與本國產品競爭。 40年~50年臺灣名目關稅稅率高達40%,實質關稅稅率約為 22%,60年代實質關稅稅率降為10%,70年代實質關稅稅率 降到10%以下(7%~8%)。 貿易限制等措施: 目的:貿易管制的目的為:保護國內產業的發展,平衡 市場之供需,平衡國際收支。 貿易管制主要分為進口管制與出口管制。
4 臺灣的產業發展政策(1/3) 為了促進臺灣產業的發展,政府過去曾經採取各種產業發 展或培育的政策。產業培育政策主要是財政政策、貨幣金 融、外匯等政策及公共建設等。 財政政策 以租稅的獎勵來促進經濟發展是發展中國家最常見的方式之一,包括: 租稅減免、外銷沖退稅、保稅制度、金融優惠等。 外匯政策 政府利用匯率來調節進出口與促進經濟發展: 早期(第一次進口替代時期)以高估匯率的方式來降低廠商的進口成本,鼓勵資本財、原料及零組件的進口; 後來(第一次出口替代時期),以低估匯率(貶值)的方式來增加出口品的競爭力促進出口。73年以後實施匯率自由化,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匯率。。
4 臺灣的產業發展政策(2/3) 協助產業發展的政策 設立各種研究機構協助技術發展 科技專案計畫 鼓勵民間開發新產品 職業訓練與工業人才培育 主要的任務是從事技術之開發與研究,並將研究成果移轉給民間廠商,此外,政府並協助廠商提高生產力,提高產品品質。 科技專案計畫 編列科技預算,委託工業技術研究院等財團法人 ,進行共通性產業技術之研發,然後再將研發成果移轉給民間,以協助民間企業提昇技術水準。 鼓勵民間開發新產品 職業訓練與工業人才培育 職業訓練對於無一技之長的勞動力提供了謀生的技能,對經濟發展助益甚大。接受職業訓練的人數以服務業最多,其次為製造業。除了一般職業訓練外,政府尚推動工業人才培訓計畫、加速產業發展。 技術合作 技術來源以日本最多,美國居次。技術合作產業別以工業類佔大部分 ,服務業的居次。工業類的技術合作以製造業為主,在製造業中則以電子及電器製品類為最多。
4 臺灣的產業發展政策(3/3) 公共建設 其它鼓勵措施 為了解決土地取得的困難,加速廠商的投資,政府於是進行工業區的開發、加工出口區的設立以及科學園區的設立等。 工業區的開發 加工出口區的設立 加工出口區在吸引外資、增加就業機會、引進技術、促進出口與經濟成長都有重要的貢獻。 科學工業園區的設立 政府為了引進高級技術工業及科學技術人才,以激勵國內工業技術之研究創新,並促進高級技術工業之發展。 其它鼓勵措施 鼓勵中小企業合併 建立中心衛星工廠體系
5 臺灣的產業自由化政策 減少進口限制 匯率自由化與利率自由化 公營事業民營化 自民國73年政府推動經濟自由化,而隨著經濟的發展,及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並為了加強國際競爭力與廠商的效率,我國的關稅稅率自民國73年開始大幅調低。 匯率自由化與利率自由化 因推動自由化與國際化,及因開放新銀行及證券商設立,因此利率大致上由市場的供需來決定。而匯率改為單一匯率,主要由外匯市場的供需來決定。 公營事業民營化 公營事業大都是獨佔事業,其效率不彰 隨著經濟發展,民間的資金與企業人才越來越多,因此公營事業存在的理由受到懷疑 由於「自由化、國際化與制度化」的推行,使公營事業民營化的主張更形重要與急迫。
6 民國90年代的產業政策(1/3) 民國90年代,臺灣的經濟發展進入跨越國界,全球 化競爭的局勢,加上中國大陸的崛起,面對此一情 勢,政府先後推動「挑戰2008:六年國家發展重點 計畫」、「新十大建設」、「水患治理計畫」等重 大計畫。 2006年行政院決定推動「2015年經濟發推動展願 景」,規劃透過三個三年期階段性套案計畫,設定 期程,系統性地構成2007至2015年政府的建設藍圖。 以投資臺灣優先的「大投資」和照顧弱勢的「大溫暖」二大施政主軸,希望能在98年達成每人GDP二萬美元之階段性目標。
6 民國90年代的產業政策(2/3) 知識經濟 知識經濟是直接建立在知識與資訊的激發、擴散和應用之上的經濟概念。 知識經濟係表現在知識資源的擁有、配置、產生和使用,為最重要生產要素的經濟型態。 臺灣發展知識經濟,具有下列優勢: 人民教育水準甚高,並具有積極創業的精神與高度的企圖心。 資訊產業基礎雄厚。 具有完整且強勁的科技製造體系。 高科技產品具有國際競爭力。 資本市場如證券、期貨、票券、債券等發展已具規模。 推動「國家資訊通信基本建設推動計畫」、「科技化國家推動方案」、「產業自動化及電子化推動方案」與「加強資訊軟體人才培訓方案」等重要計畫,已奠定知識經濟發展的基礎。
6 民國90年代的產業政策(3/3) 知識經濟(續) 「知識經濟發方案」規劃有6大架構: 建立蓬勃的創新與創業機制,以扶植創新的企業 建構網際網路應用之基礎環境 擴展資訊科技及網際網路在生產及生活上之運用 檢討教育體系,積極培養及引進人才,以因應知識經濟的發展之需求 建立顧客導向服務型政府 規劃預防措施,避免經濟轉型產生之社會問題
90年代產業發展 傳統產業高附加價值化: 兩兆雙星產業: 四大新服務業: 綠色產業: 包括高科技紡織業、保健機能性食品及保養品產業、高級材料工業、光電電子用化學品產業、輕金屬產業、輕型高效率電動車輛產業、運動休閒產業等; 兩兆雙星產業: 包括積體電路產業、影像顯示產業、數位內容產業、生物技術產業; 四大新服務業: 包括研發服務產業、資訊應用服務產業、流通服務產業、照顧服務產業; 綠色產業: 包括資源分選及再生利用、綠色資源再生利用及資源化工業輔導等。
90年代產業政策 協助取得工業區用地 協助取得資金 提供租稅優惠 充分供應人力 協助技術升級 提供完備的基礎建設 提供廠商前兩年免租金,第三年第四年為審定租金六折,第五年第六年為審定租金八折,第七年起回復審定租金之優惠。 協助取得資金 中長期融資貸款與短期營運周轉金貸款 提供租稅優惠 繼續運用「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租稅獎勵;在台設立營運總部及發貨中心,比照香港與新加坡可享租稅優惠。 充分供應人力 放寬大陸科技人士來台的資格限制;利用科專計畫加強國內外研究機構的策略聯盟;擴大國防工業訓儲役研發人才適用範圍及數量 協助技術升級 提供完備的基礎建設
「大投資、大溫暖」的產業發展政策 「營造優良投資環境」旗艦計畫 「開創產業發展新局」的旗艦計畫 提供土地優惠 充裕人力供應 提供中小企業資金協助 提升投資服務行政效率 「開創產業發展新局」的旗艦計畫 篩選新興產業型態,建構未來產業圖像。 產業轉型升級,透過累積創新能量、塑造國際品牌、整合上中下游關聯產業等策略,提升產業系統性附加價值; 照顧弱勢產業,讓中小企業與大企業有公平成長機會,促進臺灣整體產業均衡發展。
兩兆雙星計畫 為加速產業升級,提升國際競爭力,經濟部於2002年訂定 兩兆雙星產業發展計畫 兩兆: 雙星: 指未來產值分別超過新台幣一兆元以上的半導體產業及影像顯示產業,其中影像顯示產業的第一階段以平面顯示為主。 雙星: 是指數位內容產業如軟體、電子遊戲、媒體、音樂、動畫、網路服務等及生物技術二項產業。
100年代的產業政策:黃金十年 「四個確保」與八項國家願景 四個確保 八項國家願景 確保中華民國主權的獨立與完整; 確保台灣的安全與繁榮; 確保族群和諧與兩岸和平; 確保永續環境與公義社會。 八項國家願景 活力經濟 永續環境 公義社會 全面建設 廉能政府 和平兩岸 優質文教 友善國際
黃金十年國家願景
愛台十二項建設 愛台12項建設: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 082 「區域均衡發展」、 「營建產業創新基礎環境」、 「打造城鄉新風貌」、 「加速智慧資本的累積」、 「重視永續發展」五大基本理念所規劃 http://www.president.gov.tw/Default.aspx?tabid=1 082 http://homepage.ntu.edu.tw/~sljang/teachingMat erial/IE/tw%20industry%20status.pdf
推動愛台12項建設 1. 便捷交通網 7. 都市與工業區更新 2. 高雄港市再造 8. 農村再生 3. 發展中部高科技產業新聚落 9. 海岸新生 4. 桃園航空城 10. 綠色造林 5. 智慧台灣 11. 防洪治水 6. 創業創新走廊 12 下水道政策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規劃 四大新興智慧型產業 「雲端運算」、 「智慧電動車」、 「智慧綠建築」和 「發明專利產業化」。 推動新興智慧型產業,目的在佈局未來長期產業發展,台 灣的產業可以利用腦力與創新更上一層樓,以提升國際競 爭力與附加價值。 未來六年內政府將至少投入150億元來協助產業發展,為台 灣產業帶來轉型契機,佈局未來產業發展。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規劃 六大新興產業 生物科技、 觀光旅遊、 綠色能源、 醫療照護、 精緻農業、 文化創意。 其中生技計畫還可支持精緻農業與醫療照顧計畫,這 兩項計畫還可支持觀光計畫,並與文創產業最後進行 密切結合。
台灣產業發展願景與規劃 十大重點服務業 美食國際化 國際醫療 音樂及數位內容 會展產業 國際物流 高科技及創新產業籌資中心 都市更新 WiMAX產業 華文電子商務 高等教育輸出
推動產業創新 五大創新產業 為加速產業轉型升級,政府正積極推動 亞洲矽谷、 智慧機械、 綠能科技、 生技醫藥及 國防等產業創新, 作為驅動台灣下世代產業成長的核心,期達成數位國家、智慧島嶼、服務業高值化、非核家園及節能減碳願景。
2016全球品牌價值(Interbrand) 全球 亞太地區 台灣(工業局排序) 單位:美元 1 Apple(1781億) 5 Toyota(536億) 1 華碩電腦(17.48億) 2 Google(1333億) 7 Samsung(518億) 2 趨勢科技(13.6億) 3 CocaCola(731億) 22 Honda(221億) 3 旺旺控股(10.29億) 4 Microsoft(728億) 35 Hyundai(125億) 4 中信金控(5.06億) 42 Canon(110.8億) 5 巨大機械(4.76億) 6 IBM(525億) 43 Nissan(110.6億) 6 研華科技(4.36億) 58 Sony(83億) 7 宏碁公司 (4.26億) 8 Amazon(503億) 68 Panasonic(64億) 8 美利達工業(4.00億) 9 Mercedes-Benz(435億) 69 KIA(63億) 9 聯發科技(3.77億) 10 GE(431億) 72 Huawei(58億) 10 宏達國際(3.73億) 11 BMW(415億) 99 Lenovo(40億) 11 美食達人(3.48億) 12 McDonald(394億) 12 正新橡膠(3.17億) 13 Disney(388億) 13 聯強國際(3.09億) 14 Intel(370億) 14 中租控險(2.33億) 15Facebook(326億) 15 台達電子(3.25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