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语 法 【教学目的要求】 认识语法在语言系统中的地位;掌握语法中的组合规则与聚合规则,并能结合语言事实进行分析;认识变换的意义;认识不同语言的语法结构的特点。
语法含义 一个含义指客观存在的用词造句的规律。它客观地存在于语言之中,是任何人都必须遵守的,是不依人的意志转移的。 另一个含义是指研究语法指研究语法规律的科学,即语法学。是人脑对于语言规则的抽象概括。 第三个含义:指根据语法研究的成果编写的学习语法的读物,即语法教材。 我们这里所要学习和掌握的语法是指第一个含义。
历时语法和共时语法 教学语法和面向信息处理的语法 普遍语法和个别语法
语法的性质 抽象性 递归性 稳定性 系统性 民族性。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 语法的构成 词法(形态学)和句法(造句法)。这是传统语法学的分法。 核心语法和外围语法。这是现代形式语法学的分法。
语法的规则 组合规则:语法的组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一个接着一个组合起来的规则,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单位什么样的语法能够和单位组合,以什么方式组合。 语法的组合规则包括两部分:语素组合成词的规则和词组合成句子的规则,前者叫做构词法,它和词形屈折变化的规则共同称为词法,研究词法的学科叫词法学,又叫形态学(morphology)。后者叫做句法,研究句法的学科叫句法学(syntax)。
词法和句法 屈折变化:屈折变化(inflection)指的是通过附加屈折语素(词尾)来表现语法关系,如数、人称、时态等。后面讲聚合规则时还要详细讲,这里简单地举几个例子:数:table/tables 时态:work (works) /worked 构词法:从构词法上来讲,词可分单纯词和合成词两类,合成词有可分为复合词和派生词两类。 词组合成句的规则称为句法。 句法的基本结构规则有主谓结构、述宾结构、述补结构、偏正结构和联合结构五种。语句是有层次地灵活运用五种基本结构规则造出来的。
聚合规则:语法的聚合规则指的是语法单位的归类的规则,也就是什么样的语法单位同什么样的语法单位在语法功能上相同,能够相互替换。 如:汉语“我吃饭”不能说“饭吃我”,这里就有汉语语法的一条组合规则管着。 这条规则提出了三个可替换的位置,只要用适当的词儿把某一位置上替换下来,就能造出一个新的句子。每个位置上能用什么词去替换,除了意思要配得拢以外,在语法上还有聚合规则管着。语法上能够出现在某个位置中的词形成一个聚合,如果用来替换的不是从这个聚合里选出的词,句子不能成立。
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的关系 语法的组合规则和聚合规则构成一种语言的语法规则。这是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去研究语言现象时总结出来的规则,这两类规则互相依存。 组合规则是现实的,它存在于话语中。聚合规则是潜在的,它储存于人们的脑子中。 说话时组合规则提出要求,聚合规则提供可能,对组合的各个位置上可能出现的词进行替换,就能造出新的句子。
语法单位 语法研究首先得把语言中的语言片段分成不同的单位。凡是能在组合的某一位置上被替换下来的片段都是语法单位。 语素、词、词组和句子是不同结构层面上的语法结构单位。
语素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体。是最小的语法单位。语素只是构词单位,而不是造句单位。 分辨语素的方法是替代法,它从两个方面进行: 1.在相同的环境中能否被别的语素替代下去。 2.这个单位能否以同样的意义同其他一系列语素进行组合。被替换的单位意义不能改变。两个单位都要被替换,如果只有其中一个可以替换,那么整个语言单位还是一个语素。
语素的分类: 根据语素在词中的作用,可以分为词根语素和附加语素两种。 词根(root)是词的核心部分,词的意义主要由它来体现的。词根可以单独成词,也可以和其他语素组合成词。例如,英语的nation就是一个词根,可以在它后面加上-al,构成national,然后再从前面加上inter-构成international,后面还可以加上-ism,构成internationalism。 粘附于词根之上,表示附加意义的语素称为附加语素,其中只表示语法意义的附加语素又叫词尾,其他叫词缀。词缀(affix)不能单独成词,只能附加在词根上,组合成一个新的词。根据词缀出现的位置,词缀可以分为前缀、中缀和后缀。 例如 “teachers”“teach”是词根,“-er”是词缀,“-s”是词尾。
根据语素能否独立成词可以分为成词语素和不成词语素。 成词语素是能够独立成词,又能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汉语:人 天 地 大 小 学 不成词语素是不能独立成词,只能与别的语素组合成词的语素。汉语:习 语 言 视 阿 者 们
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是最重要的语法单位。 “独立运用”把词和语素区别开来。 “最小”是把词和词组区别开来。 词组是词的组合,它是句子中作用相当于词、而又大于词的由词组成的单位。 根据能否自由组合,把词组分为自由词组和固定词组两类。
词和词的构成 词的结构类型指的是构成词的语素之间的种种关系形成的类型,可以分为单纯词和合成词两大类型。 单纯词是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 汉语 “人”、“蜻蜓”、“沙发”;英语 “man” 、“do”、 “red” 合成词是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语素构成的词,其中构成语素都是词根的叫做复合词,"snowwhite、makeblieve、makegame、earthfall、friendship、motherland"构成语素有词根也有词缀的叫派生词。 "friendless、 friendly、 rewrite、 writer、 reset、impossible、business"
词 词的结构类型简表 ………………….. ……..... 单音词 江 红 三 单纯词 双声:澎湃 联绵词 叠韵:苍茫 多音词 其他:芙蓉 江 红 三 单纯词 双声:澎湃 联绵词 叠韵:苍茫 ……..... 多音词 其他:芙蓉 ………… 音译词 咖啡、苏维埃 ………… 叠音词 猩猩、狒狒 ……… 联合型 道路、骨肉、国家 词 ……… 偏正型 皮鞋 复合式 ……… 补充型 提高、车辆 合成词 ……… 多音词 动宾型 司机 ……… 主谓式 地震 重叠式 …………………… 姐姐、婆婆、妈妈 ……... 前加型 老虎 附加式 刷子、红通通 后加型 花儿
语素和合成词类型表 种类 构词作用 例词 构词类型 构词成分 成 词 语 素 多数可同别的语素组合成词,构词位置不固定。 山 水 联合型 山 水 联合型 复 合 式 根 加 山 羊 偏正型 提 高 补充型 管 家 动宾型 心 疼 主谓型 不 不能独立成词,只可组成合成词 构词位置不固定 观 察 倾 向 阐 明 司 机 地 震 构词位置固定 阿 姨 前缀型 附 式 缀 记 者 干巴巴 后缀型
句子:是能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具有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 句子基本特征有两个:一是表达相对完整的意思,二是有完整的语调。一个语言单位只要符合这两个条件,无论长短,都是一个句子。句子可以短到只有一个词(哇!哎呀!),也可以长到无限。
句子的结构分析 句法结构是句子中词与词之间的结构关系所形成的类型。 (一)句子成分分析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又称为中心词分析法,是传统语法学分析句法结构的方法。这种方法在汉语中的运用主要以黎锦熙的《新著国语文法》和50年代的“暂拟汉语语法教学系统”为代表。 句子成分分析法从句子的语法意义出发,对句子的结构部分进行功能分析。它以句子内部各个成分之间的关系意义为依据,在分析过程中,先找主干,再找枝叶。也叫多分法。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优点是: 寻找中心词,主次分明。容易反映句子的基本构造。 在反映句子基本构造的基础上,能够准确地归纳句型,收到提纲掣领的效果 句子成分与词类的对应性较强,能够反映词在造句中的功能和作用。 找句子主干的方法便于教学,便于寻找语病。 句子成分分析法的缺点是: 忽视句子的层次构造,不注重句子的层次分析。 忽视词组的句法作用。
(二)直接成分分析法 直接成分分析法又称为层次分析法,是通过分析直接成分间的组合来揭示句子构造层次的分析方法。俗称二分法,通称层次分析法。 上世纪3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首先提出“直接成分”的概念,后经哈里斯等人的补充和发展,逐步形成了直接成分分析法,这也是结构主义语法学的思想在析句法方面的具体体现。
直接成分就是直接组成某个结构体的成分。例如“他弟弟喜欢外国小说。”中“他弟弟”和“喜欢外国小说”是直接成分,构成了主谓结构,“喜欢”和“外国小说”是直接成分,构成了动宾结构,“外国”和“小说”是直接成分,构成了偏正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重要特点是认为句子的构造是有层次的,句子中的词并不是都处在一个平面上,这种方法主要是对句子的语法结构逐层二分,依次找出各层次上的直接组成成分,一般分析到不能再切分为止。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优点: 能够揭示句子构造的层次性,科学地解释了句子的构造。 能区分歧义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缺点: 直接成分分析法只注重揭示句子的结构层次,不重视说明直接成分间的结构关系,因而不能区分一些层次相同但关系不同的语法结构。 直接成分分析法的应用有局限性,如汉语中的兼语结构、双宾语、连谓结构等就无法二分。 直接成分分析法忽视意义在句法结构中的作用,在句法分析中排斥意义,是不科学的,也是不能完全做到的。
词类:指语言里的词按语法作用不同而分的类。 词的分类属于语法的聚合规则。 在链条的某一环节上能够互相替换的符号具有某种相同的作用,他们自然地聚集成群,形成聚合关系。语法的聚合规则,当然就是在语言片断中具有相同语法形式的语言单位共同体现出的特征。
在大多数语言里,实词主要可以分为名词、动词、形容词、代词、数词等几种类型。但这些类型中,还会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如动词,有的动词可以带宾语,有的动词不能带宾语,我们就根据这一不同的语法特征,把动词又分为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两类。而及物动词和不及物动词还可以再根据不同的语法特征往下分,如及物动词所带的宾语是名词性的还是非名词性的,等等。 词类分得越细,就越能看出词在组合时的不同特点和要求,就越能探索出组词的规律。
语法形式和语法意义 语法形式:简单地说,语法形式是语法规则的物质载体,是语法意义的表达形式。 语法形式的类别——语法手段 对语法形式加以概括所形成的类型就叫语法手段。语言中的语法形式是丰富多样的,它们并非杂乱无章的,根据其共同特征归类,便形成了所谓的语法手段。
外部附加:又叫外部屈折,指的是在词干上附加一定的虚语素,表示语法意义。这种附加的语素就是前面讲过的屈折语素,一般又叫做“词尾”。例子见前面。 返回
build——built(过去式)是利用辅音d与t表示动词时制的变化。 内部屈折:也叫语音交替或音位交替,指的是变化词根的语音表达语法意义。变化的可以是元音,也可以是辅音,可以重音的位置,或者声调,甚至两种或几种变化的综合运用。 如: 单数 复数 脚 foot feet 牙齿 tooth teeth 鹅 goose geese build——built(过去式)是利用辅音d与t表示动词时制的变化。 内部屈折不仅可以通过辅音、元音等音质形式体现,元音辅音的替换还可以通过音高、重音等非音质形式体现。如英语: 动词 名词 赠送 preˊsent ˊpresent 记录 reˊcord ˊrecord 汉语普通话“盖”和“盖儿”也属于替换元音的内部屈折。通过不同的声调也可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这是西方语言不具备的内部屈折语法手段。 返回
异根:用不同的词根表达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英语中的第一人称代词: I(主格)——me(宾格)——my(所有格) good——better(比较级)——best(最高级) bad——worse——worst 蒙语、俄语、法语等很多语言的人称代词都有不同的格,它们大多数都是利用异根这种语法手段构成的。 返回
重叠:用重复整个词或词的一部分来表示语法意义。例如:慢吞吞、晃悠悠、胖乎乎、圆溜溜;看看、走走、整理整理、帮帮忙、游游泳(尝试、短时);红红、大大、圆圆、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程度加深)。 返回
语序:指的是用词在句子中排列顺序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语法意义。例如:在汉语中“吃饭”讲的通,“饭吃”讲不通,日语、彝语却属宾语在前的类型,“饭吃”“字写”为其正常语序。在汉语中,即使可以互换,意义也大不相同,甚至相反。“上楼”和“楼上”。 虚词:指的是用虚词来表示语法意义。例如,介词、连词、语气词、冠词等。虚词按照与实词直接结构的位置,一般分为前置词(汉语中的介词“从、在、对、把”等,英语中的介词“of、in、at、after、before”等)、后置词、连接词语气词、冠词等,冠词有the、a、an等。 返回
语调:又叫句调,指的是句子的音高的变化模式。句子的语调与前面讲的语气词(虚词)关系十分密切,比如“你去吗?”“你去吧!”语气词不同意思就不同。但在不使用语气词的情况下,也可以独立使用语调来表示同样的语法意义,如“你去↗?” “你去!↘” 返回
零形式:指的是不改变词形,直接用词的“原形”来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屈折、异根、重叠等形式可以产生某种语法意义,那么相对来说词在变化之前的形式,即原形,当然也有某种语法意义,所以原形也就可以看作是一种词形变化,或者说变化的是一个零成分。零形式并不等同于原形。零形式是语言经济性的一种表现。 一种语言可以采取某种语法手段表示某种语法意义。如英语复数名词,要加s但其单数形式却没有形态变化。汉语人称代词复数+“们”,单数即与复数相对应的没有标记的零形式。 返回
语法意义 语法意义是由语法形式所表达的意义。语法意义的类别——语法范畴。同语法形式一样,语言中的语法意义也是丰富多样的,根据它们共同的内容将其归类,便构成了所谓的语法范畴。所以,语法范畴是语法意义的概括类型。 语法范畴是把语法意义概括起来的更大的类型,如“单数”“复数”可以概括成“数”的范畴,“阴性、阳性、中性”可以概括成“性”的范畴。语法范畴必须通过一定的语法手段表现出来。如,“数”——单数(零形式),复数(内部屈折或外部附加)等。 语法范畴主要有“体词性语法范畴”和“谓词性语法范畴”两大类。
(一)体词性语法范畴:由名词的词形变化形式表示意义。 1.“性”范畴:俄、德语名词都分阳性、中性和阴性三类,法语有阳性和阴性两大类。俄语用词尾表示,德语、法语用冠词表示。名词的性与自然界的性有些是一致的,但大多数不一致。如德语“Das Weib”(妇女)为中性N。“Das Sofa”(沙发)也是中性N,但法语“le fauteuil”(沙发)是阳性。“太阳”一词在德、法语和俄语中分别是阴性、阳性、中性。
古英语也有性范畴,但在现代英语中已消失,只保留个别词的词缀形式上,如“waiter”(男服务员),“waitress”(女服务员)。 汉语同样不用词形变化表示性,如果要表达自然的性别就要加上特别的词语或语素,如“男人、女人、母鸡”等。但这已不是语法的意义了,是词、语素义,属于词汇范畴。 至于代词“他、她、它”则只是文字的分化形式,连词汇区别都算不上。
语法范畴不能脱离语法形式。如果一定的意义类型是从不同的词义中提取的义征,没有专门的语法形式表达,就不是语法范畴。例如:在英汉中都可以通过“男、女、公、母、雄、雌”等区分人和动物的性别,但是表达性别意义的形式不是附着在词根上面的专门的形式,例如:汉语有“公鸡、母鸡”,英语也有对应的“chicken、cock”,但英语中没有与汉语“鸡”相应的词。汉语“闻鸡起舞”的“鸡”翻译成英语必须选择“chicken(公鸡)”。这只是词的翻译,不涉及语法结构,所以不能说汉语与英语的N有“性”的语法范畴。
2.“数”范畴:表示事物数量的一组特征。与词汇上表示事物具体数量的数量词不同,一些语言的数范畴只是把可数的名词分成单数和复数。数大多用词缀表示。如英语“house\houses”。 在一些语言中N的数与V的时态有一定的关系,比如英语的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V现在时就要用加词缀“-s”的形式,例如:He sleep in the morning。 有人认为汉语指人名词后面也可以通过加上虚语素“们”表示复数,如“学生们”,其实除了人称代词“我们、你们、他们”等确实是“我、你、他”的复数外,其他N不一定是这样,因为“学生”也完全可以表示复数,如“学生都来了”。可见在汉语中并没有严格的数范畴。
3.“格”的范畴:“格”是名词、代词等通过语法形式的变化表示同其他成分的关系。例如英语“brother’pen”所有格形式表示同后连着的N存在领属关系,“I help him”中存在着主谓关系和支配关系。现代英语有生命的N具有两个格,就是非所有格和所有格,例如:cat(非所有格)——cats’(所有格)。名词性的代词有4个格,例如: I(主格)——me(宾格);——my(A性所有格)——mine(N性所有格)。
4.“有定无定”范畴:在印欧语系的很多语言中都用定冠词来表示有定和无定意义,这也是一种重要的语法意义。 I have just read the book.(有定);I bought a book yesterday.(无定)。翻译成汉语,是“这本书”和“一本书”,用指量词和数量词表N的有定或无定。在汉语中,动词后的“数量名”,名词往往是无定的,如“买了一本书”,“来了一个人”,而在V前的名词,无论什么形式,只要是肯定句都是有定的。如“这本书读完了”,以及“书买回来了”和“我把书弄丢了”。而否定形式则不一定,如:“他连一本书都没看”、“我什么人都不见”。 返回
(二)谓词属性范畴:主要指由V的词形变化表示的意义。主要有时体、态和人称。 1.“时”范畴:表示V所反映的动作发生的时间和说话时间的关系。 很多语言都可以以说话为坐标确定句子中动作的时间,这是非常重要的语法范畴。一般可分为现在时、过去时和将来时。俄语一律用屈折形式表示V的时。英语则现在时用加词缀或零形式:He works……; You work…… 过去时用加词缀或内部屈折表示: He worked……;They built…… 将来时用助动词(虚词)形式:I shall (will) go ……
在某些语言中还可以以过去或将来的某个时间为坐标表示动作的时间,如英语:He was going to go to bed when she called him. 汉语没有通过词形变化表示V的范畴,但也可以用词汇形式表示类似意义,如: “他将去上海”,就用“将”来表示与英语“will, be going to”差不多的意义。也有以相当于英语从句的形式表示以过去某一时间为基准发生的事:“我进去时他正在洗脸”。
2.“体”范畴:表示动作进行持续与否的状态。常见的有进行体、完成体和未完成体等。个别语言还有表示瞬间的动作、一次或多次发生的动作、断续的动作等体范畴。俄语V有完成体和未完成体,英语V主要有进行体和完成体,例:I am reading the book ;I have written the book. 英语教学中出现的“现在进行时”的说法,实际上是“现在时”和“进行体”。
现代汉语V有泛指体、进行体、经历体、完成体、起始体等。例如“我写信”(泛指体)——“我写着信”(进行体)——“我写过信”(经历体)——“我写了信”(完成体)——“我写起信来”(起始体)。但是这种范畴对于汉语的V不是全部必须选择的,具有灵活性,也可以用其他方式代替,例如“写着”,可以用“正在写”代替。
3. “态”范畴:表示动词与主语N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Mary broke the cup 3.“态”范畴:表示动词与主语N之间的施受关系的一组特征。主要分成主动态和被动态两种。如英语:Mary broke the cup.——主动态,V用一般形式 The cup was broken by Mary.——被动态,V用“be+动词过去分词形式”。译成汉语,除动词没有词形变化外,两种句式的语序很英语类似,即主动句用“施——受——动”语序,被动句则是受事成分当主语,并用介词“被”引出施事。
4.“人称”范畴:表示V与主语N之间一致关系的一组特征。但这种范畴的语法作用不明显,只有少数语言中V的人称形式必须与主语的人称一致。俄语叫典型。英语V与主语N的人称一致现象不系统,例如现在时且主语是第三人称单数时V加“-s”如:He plays football every Sunday.(动词be的现在时单数则有三种形式:am、are、is) 将来时主语是第二人称用助动词“shall”(you shall),其他人称用“will”:He will play football tomorrow. 汉语动词与主语N没有人称的一致变化。各语言人称代词都有人称的区别,但代词的人称一般不看作语法范畴。
5.级:表性状的程度的语法范畴,一般通过A、副词的形态变化来区分原级、比较级和最高级,其中包括加缀、异根和加词。 small smaller smallest(加缀) high higher highest(加缀) bad worse worst(异根) excellent more excellent most excellent(加词) beautiful more beautiful most beautiful(加词)
变换 (一) 变换和句类(句型) 跳出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去考察几个格式之间的关系,考察这种关系的途径就是变换。 我们前面按照句子的不同语调(语气)给句子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等四大类型,其实每一个句类还可以再往下分。如陈述句可以分为肯定句和否定句,还可以从另一个角度分为主动句和被动句。
不同的句类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相互之间可以根据一定的条件转换。如汉语中,要把肯定句转换成否定句,一般可以在要否定的词(或词的组合)前面加上“不”或“没”(“没有”)等。如“我去。”这一肯定句要变换成否定句,可以在“去”的前面加“不”,就成了否定句“我不去。”在英语中则一般是在要否定的动词前加上“don’t”(“do not”)的不同形态,动词本身还要变成不定式;如果前面有助动词或动词是“be”,则在助动词或“be”后面加“n’t”(“not”)。如John is writing a letter.变成否定式就是John isn’t writing a letter.了,John will come tomorrow.变成否定式就是John won’t come tomorrow.等等。
主动句和被动句的变换也有一定的规则,如英语中是:调换主语和宾语的位置,在原先的主语前面加“by”,同时也要将动词由主动态变为被动态。如John saw Mary.变为被动句就是Mary was seen by John.汉语则是把宾语移至句首,并在原主语前加一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叫、让、被、给”,如“猫逮住了老鼠。”变换为被动句就是“老鼠被猫逮住了。”
陈述句变为疑问句,汉语中有好几种形式。一种是只把原来下降的语调改为上升的语调,另一种是改为上升语调后句尾再加疑问语气词“吗”,还有一种是改为上升语调后再把需要提问的词改为疑问代词,等等。 陈述句变换为祈使句,一般只要删去陈述句的相应主语并改变语调即可。 从以上变换的例子就可以看出,变换确实可以超越一个语法格式的范围,揭示有关格式之间的关系,同时也证明,变换必须是语法格式的有规则的变化。
变换和句法同义 句法同义是指几种句子格式表示相同或相近的结构意义。 (1)我打破了杯子。 (2)杯子被我打破了。 (3)杯子我打破了。 (4)我把杯子打破了。 这四个句子的格式都有所不同,但却都表示“施事(我)——动作(打破)——受事(杯子)这样的结构意义。如果我们分别把施事、动作和受事换成其他词语,只要这些词语在词汇意义上可以连起来,同样可以造出类似于上述四句句子的句子。如:
(1)张三撕了扇子。 (2)扇子被张三撕了。 (3)扇子张三撕了。 (4)张三把扇子撕了。 这说明同义关系不是具体句子之间的关系,而是句子格式之间的关系。 第一个句子变换成第二个句子的规则是:把宾语提到句首并变为主语,再在原主语前加一个表示被动意义的介词“被”。这种变换使用了两种手法,一是移位(挪动句子成分),二是添加(加介词)。这是汉语主动句变换为被动句的规则之一。 第一个句子变换为第三个句子的规则是:把宾语提到句首并变为主语。这里只使用了移位的手法。
第一个句子变换为第四个句子的规则是:把宾语提到动词的前面,前面再加上介词“把”变为状语。这里也使用了移位和添加两种手法。 表示同一结构意义的各个句式形成一个聚合,它们可以按照一定的规则互相变换,在变换的时候可以使用移位、添加、删除和替代等手法。这就是变换和句法同义之间的关系。
变换和句法多义 一个语法结构可以表示两个甚至两个以上的结构意义,就称为句法多义。如“通知的人还没有来。”既可以是指“去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也可以是指“被通知的人还没有来”,但两种意思同样属于一种语法结构,就是主语“通知的人”+谓语“还没有来”的主谓结构。 变换可以把聚集在一个语法结构里的两种结构意义放到另一些结构里去检验,如果在别的结构里不能聚集在一起,两种结构意义就可以区别开了。 我们先使用添加的方法来变换上述句子: (1)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2)他通知的人还没有来。 (3)通知他的人还没有来。
第二个句子表示“人”是“通知”的受事,第三个句子表示“人”是“通知”的施事。这说明一个偏正结构“通知的人”可以兼表两种结构意义,因此产生了歧义,我们称为多义的结构。 如果我们用同样添加的方法分析另外一个结构完全相同的句子。 (1)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 (2)他采购的东西还没有来。 (3)*采购他的东西还没有来。 第二个句子表示“东西”是“采购”的受事,第三个句子则不成立。这说明一个偏正结构“采购的东西”只能表示一种结构意义,我们称为单义的结构。 通过变换和比较,我们认识到汉语中“动词+的+名词”这样的结构有两种小类,一种是单义的,另一种是有施事或受事的歧义的。
由于变换不是孤立地在一个结构本身内部进行分析,而是借助于其它结构来说明,这就使变换不但能够辨析歧义的结构,而且还能发现造成歧义的词语的语法小类,最终不论在组合还是聚合上都把语法分析推进了一步。
语法结构类型 一、形态类型 语言的语法结构类型: 世界上的语言有数千种,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的特点,也都有自己的语法结构。为了便于掌握人类语言的共同语法特征,语言学家按照相同的语法特征把人类的语言分成四类:
孤立语。孤立语的主要特点是缺乏词形变化,因而词的次序很严格,不能随便变动。汉语是孤立语的一个重要代表。 屈折语。屈折语的主要特点是有丰富的词形变化(词内部的语音形式变化),词与词之间的关系主要是靠这种变化来表示的,因而词序没有孤立语那么重要。英语、法语、德语、俄语等都属于屈折语。
粘着语。黏着语的主要特点是没有词的内部屈折,每一个变词语素只表示一种语法意义,而每种语法意义也总是由一个变词语素表示的。如土耳其语中,动词词根“sev-”表示“爱”,变词语素“-dir”表示第三人称,“-ler”表示复数,“-miš-”表示过去时,“-erek”表示将来时,分别组合起来,“sev- miš- dir-ler”就是“他们从前爱”,“sev- erek-dir-ler”就是“他们将要爱”。
复综语。复综语的特点是,一个词往往可以由许多语素粘合而成,有的语素甚至不能构成一个音节,由于在词里面插入了表示多种意思的各种语素,所以一个词往往构成一个句子。如北美洲的契努克语有一个句子表示“我来是为了把这个交给她。”的意思,用拉丁字母记下来就是“i-n-n-á-i-l-u-d-am”这样一个词,其中“-d-”是动词词根(给),第一个“i-”表示过去时,“-n-”表示第一人称单数,第二个“-i-”相当于代词宾语(这个),“-á-”相当于另一个代词宾语(她),“-l-”表示前面的代词宾语“-á-”是间接宾语,“-u-”表示动作离开说话的人(即交给别人),“-am”表示动作(来)是有目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