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對外貿易結構 台灣經濟發導論第五講
台灣對外貿易結構 目的: 配合政府的產業政策的變動,瞭解過去四、五十年以來對外貿易變化情形 瞭解兩岸經貿之互動
國際貿易和金融的重要性 亞非拉及中東許多LDCs初級產品出口佔各國GNP很大的比例,25-40%。石油輸出國家出口石油達70%之GNP。這些初級產品輸出國家對初級產品出口依賴性頗強,但風險及不定性也高。 1980-90年代外貿赤字、外債、資本外逃增加和外匯準備減少使許多LDCs採用財政和貨幣緊縮的方式以度過難關,但結果是經濟成長遲緩並加重貧窮和失業問題。
貿易對發展的重要性 過去40年世界貿易數量、價值和結構變化很大。1960-70年代世界經濟迅速擴張。1980-90間實質出口變化不大,名目價值上升70%。1990年代實質和名目出口都大幅上升,但LDCs所佔比例約在18%。 在LDCs新興工業國家(NICs)出口大幅成長。 Emerging or Newly Industrialized Countries (NICs). Newly Industrialized Economies (NIEs)
發展的貿易策略: 出口導向和進口導向 外看型與內看型發展政策(outward-looking and inward-looking development policies),或出口擴張(EP)及進口代替(IS)政策。 1950年代開始為這兩種政策辯論。1950-60年代進口替代政策佔上風。1970-1990年代出口擴張政策得勢。
台灣的外貿趨勢與特性 出口擴張後結構變化 製造業出口快速成長 產業結構變化 貿易由逆差變為順差 外匯增加 經濟成長快速,成為高所得國家
觀念 Y=C+I+(X-M) GDP=消費+投資+(出口─進口) 貿易差額= (出口─進口) 有貿易順差,代表GNP之增加 I=(Y-C)+(M-X) I=DS+FS
最近資料
主計處統計局。95為預測。
94年對外貿易(經建會報告)
台灣進出口年增率 經建會 94年經濟情勢
89-94年對外貿易 經建會
經建會
對外貿易2002-2006預測
貿易結構與貿易值:歷史趨勢
行政院主計處統計局 中華民國統計年報 2006
出(入)超
台灣的出口 (民國73-93年,百萬美元)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2005
台灣出口工業品按高科技產品分類 (百萬美元) 中華民國統計年鑑 2005
台灣進口 (百萬美元)
國際收支經常帳(億美元)
台灣對外貿易結構 貿易餘額與GNP (單位 百萬美元)
對外貿易對GNP的比例(%)
主要貿易對手國家 出口: 美國、日本、香港、大陸 進口:日本、美國、大陸
兩岸經貿關係 所得 貿易
兩岸經貿關係之趨勢與特性 大陸經濟已成為經濟大國 兩岸所得水平已開始拉近 台灣對大陸之貿易為順差,對全球其他地區為逆差 兩岸關係越來越密切 台灣對大陸經貿依存度越來越高 兩岸經貿交流與合作之加強
台商投資大陸(1979-2000) 實際到位資金累計US$267億,為契約額之54%。 實際到位資金排行第四 項目數排行第二,但每筆金額最低
大華人圈之出口貿易 大陸 香港 台灣 新加坡
亞太地區出口(1950-2003) (US$Billion) IMF, compiled by David C.M. Cheng, National dong Hwa University, 2005
大華人圈之出口貿易 從1970佔全世界出口之2.6%提高到2003之12.8%,早已已超過日本。 其中大陸出口最多(包括台商在大陸投資之再出口) 華人合作之重要性:很大─合作則兩利
鄭治明教授整理之資料
鄭治明教授整理之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