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章 創意的發生. 壹、魔島理論 - 發明者之ㄧ ㄧ、燈泡一亮、靈感來臨,創意於焉產生。 靈光ㄧ現,不乏過去的基礎。 二、古代水手的傳說中,有一種「魔島」的 存在。航海圖上指示這一帶是ㄧ望無際的 汪洋,但實際卻冒出ㄧ道環狀的海島。他 們入睡前,還是ㄧ片汪洋,ㄧ覺醒來,卻 發現周圍出現了海島。 三、主意的產生,有時也像「魔島」ㄧ樣,
Advertisements

崇拜即將開始, 請大家安靜片刻, 預備心靈敬拜上帝。. 循理會恩成堂主日崇拜 連結修剪結果子 ── 在光中照見自己 主席:陳翠怡 講員:陳鳳雲姑娘 講題:照亮我們的真光 經文:約 1 ︰ 1-18 [ 聚會時,請將手提電話關掉,多謝合作 ]
广东省省级精品课程 国际贸易 第一章 导论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何元贵教授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概述 一、国际贸易课程的历史及其地位 早期的苏联模式 90 年代的国际经济学 经济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之一.
月子保姆理论知识试卷.
当代大学生的性别烦恼 沈奕斐.
身心和谐中医心理养生---- 解决失眠的全攻略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卓越工厂管理模型 體系回顧及要求 體系概況及思路 體系模型説明 特點及管理原則 内容介紹与討論.
第六章 领导.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护理理论与护理概念模式.
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和构建和谐社会 —关于民生问题的思考
拒做“低头族” 婚庆1333班 龚秀萍.
幸福小組聚會 二月份主日歡慶 ~~~為何上教會 透過教會 你更美麗.
壹、家人與同儕的關係 貳、性別關係與平等尊重 參、情愛關係與自主
WELCOME 歡迎藝文深耕教學訪視委員.
陳惠馨 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所長 2006年4月21日下午2:30-4:30
视觉文化与社会性别   沈奕斐 社会学系 讲师 2010年3月.
第六章 学前儿童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发展.
主是這樣祝福了我 你造成了我的五臟六腑,你在我母胎中締結了我。 我讚美你,因我被造,驚奇神奧,你的工作,千奇萬妙!我的生命,你全知曉。
如何写论文.
糖尿病個案照護及品質監控模式推展計畫 彰化縣衛生局 葉彥伯 2006/9/11 DM 推廣 嘉義.
第六节 护理理论.
幸福小組聚會 12月主日歡慶-聖誕為何快樂 了無遺憾的邂逅.
這是全班幼兒一起進行團體討論、分享、常規教學、新聞報導及全體共同經驗的活動,因此場地以能容納所有幼兒為主。
99年成語200題庫(21-40).
依附類型對成人浪漫愛情 之預測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楼宇电梯、灯箱媒体推荐 咨询热线:
報告者:莊清如、梁瑞蘭、沈宜均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參考資料:慶雯、宜珍、怡君
大学生择业价值观调查问卷.
乳房的結構 乳腺 血管 肌肉細胞 泌乳細胞 乳腺管 乳頭 乳暈 蒙哥馬利腺體 結締組織及脂肪.
Individual Difference and Multi-Development of Children
揭秘 庄家 股市中的 为什么你的股票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为什么出了利好,股价反而下跌? 为什么有的股票一直涨停?
老師的啟示.
“新” 幼兒教具設計 授課教師:卓美秀 星期四1,2,3.
博弈论的诡计.
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创新教材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基層診所的經營 基層照護(Primary Care)定義:
Welcome.
科技计划体系 与 科技计划管理 浙江省科技厅综合计划处 二OO九年八月
龍,是中華民族自上古以來所一直崇拜的神異動物。在中國傳統的習俗中,龍是吉祥的象徵,以至於人們將中華文化稱為”龍的文化”,將中華兒女稱為”龍的傳人”。
Welcome to 武夷山.
动态家庭图体验.
第一節 有健全穩定的家庭就有身心健康的孩子
职业汉语应用 第一讲 职业汉语漫谈 张慧欣
乘法应用题和常见的数量关系.
第一单元 文化与生活 第二课 文化对人的影响.
乳猪断奶后拉稀,掉膘与教槽料.
性格與情緒.
男女大不同: 兩“性”心理學 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課程 王惠蓉 授課週數:2
Psychodynamics in Art Therapy
啟示錄 人 子 七 教 會 寶 座 七 印 七 號 龍 與 獸 七 碗 巴 比 倫 千 禧 年 前 後 新 耶 路 撒 冷 第9章(第5號)
災害性天氣之探究─ 颱風 文賢國小 李同立老師.
如何進行限制性招標採購案.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松德院區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團隊
班級經營策略 報告人:郭淑君 輔導師.
教師專業發展評鑑-- 教學檔案的製作 報告人: 國立潮州高中陳建蒼.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以家庭系統理論處理教會衝突 陳蘇陳英女士 當我們遇上衝突時… 我們會… 細心偵察和分析呈現問題的當事人之行為、心理和思想; 研究此人或有關的其他人有什麼問題。 希望當事人能改善,轉變行為。
人與自然-1-13秒自然聲音
邁向專家心智之路(下) 撰文:羅斯 翻譯:黃榮棋 資料來源:科學人學志.
歸因:解釋社會行為 授課老師:林東龍 授課日期:2005/10/7.
第一章 緒論.
《信實的神》 信實的神 你永遠不改變  信實的神 你永遠不改變  依靠耶和華的人好像錫安山  哈利路亞 永不動搖 他的應許永不改變不落空  眾山怎樣圍繞耶路撒冷  耶和華也照樣圍繞我們  從今時直到永遠.
聚合型第一種:隱沒帶、島弧 例子:臺灣東方的琉球海溝、南美洲智利海溝. 聚合型第一種:隱沒帶、島弧 例子:臺灣東方的琉球海溝、南美洲智利海溝.
推動搖籃的手─製作部門 ﹝西子劇坊﹞ 蔡如歆.
創意的發生.
社會學習領域 課綱修正宣導簡報 臺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姐.
Welcome 國立台灣海洋大學 女一宿舍專區.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東海大學宗教學研究所 副教授 張利中

依附型態 對精神分析學派過度重視「性」的反思(John Bowlby) 重視早期(0至3歲)家庭生活經驗 重視嬰兒與主要照顧者(primary care-giver)的互動關係 新生兒的氣質(temperament) 主要照顧者的養育型態

依附型態 常態性的理論(normative theory) 描述普世共有的原理原則: 新生兒與母親之間的連結(bondage)具有演化上競爭的優勢 (動物行為學) 個別差異理論(individual difference theory) 偏重於描述群體中的個體之間相互差異表現的理論 常模、集中與分散情形、個體的相對位置、智力、性格、性別角色

陌生情境測驗(strange situation test) 幼兒的壓力測驗(Mary Ainsworth, 1978) 12月大的嬰兒,8個情節 1.母親、幼兒、實驗觀察者 30 秒 2.母親、幼兒 3分鐘 3.陌生人、母親、幼兒 3分鐘 4.陌生人、幼兒1st separation episode 3分鐘- 5.母親、幼兒 1st reunion episode 3分鐘+ 6.幼兒 2nd separation episode 3分鐘- 7.陌生人、幼兒2nd reunion episode 3分鐘- 8.母親、幼兒 3分鐘

依附型態類別 安全型(secure)65-70% upset, exploration, welcome 焦慮逃避型(anxious avoidant)20% little distress, little exploration, avoidant 焦慮型抗拒(anxious resistant)10-15% remain near, resent, resistant 矛盾、曖昧、混亂型(anxious ambivalent)

Care-giving hypothesis 養育型態假說 (Mary Ainsworth) 安全型:responsive, quick to encourage, emotional expressive 逃避型/抗拒型:impatient, unresponsive, self-centered, rigid… 焦慮矛盾型:inconsistent, overzealous, rejected, neglected, abused…

依附型態 預測孩童後續的社會心理發展 愈是早期的生命經驗,對於生命發展愈是由長遠與重大的影響 兒童的友伴關係、群性、攻擊性、敵意、學業成績、同儕的評量、老師的評量

成人依附型態 (Hazan & Shaver, 1987) 與個人之人際互動與關係息息相關;嫉妒心、兩性關係(滿意度)、自尊感、尋求支持、酗酒、幸福感、友伴數目、人際知覺正確性… (Hazan & Shaver, 1999 )

依戀型態: working model Griffin and Bartholomew‘s (1994) 內在工作模式的概念,持續使用 以對自己的評價及對別人的評價等兩個向度,來劃分成年人的依附型態,在對自己與他人兩個向度上分別有「好、壞」評價等兩極,交叉形成四個類別,分別為:

依戀型態: working model Griffin and Bartholomew‘s (1994) Self + -- + secured preoccupied (57.4%) (17.8%) Others -- avoidant fearful (19.8%) (4.9%)

台北市五專五年級青少年之依附型態與婚前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研究 張利中 林燕卿 洪素珍

依附型態 核心特質與傾向(trait, propensity) 可以用來預測許多「人的適應與行為」 預測自尊、孤單感、快樂、 預測婚前性行為? 男生? 女生?

導論 Ainsworth, et al.(1978)的研究結果發現,嬰兒的行為表現可以被區分為三種類別: 1.「安全型」(secure) 2.「焦慮逃避型」(anxious/avoidant) 3.「焦慮矛盾型」(anxious/resistant) 長期追蹤研究的結果大多能夠支持上述的三個類型的依附型態分類,且發現依附型態可以有效的預測研究對象後續的心理與社會發展。

Shaver and Hazan (1987) 應用依附型態的概念來測量成年人,結果發現成年人的依附型態與其人際互動行為有關連。安全依附的人比較不會有嫉妒的感受,幸福感比較高,人際關係的滿意度也必較高,而且比較會主動的尋求社會支持。

兩性行為是人際行為與關係中極為重要的一環,青少年的兩性交往與行為,是其人生發展上的一件重要的任務。McDabe(1984)指出青少年兩性互動與邀約具備了六項重要的功能;分別為: (1)獲得樂趣 (2)維繫地位 (3)促進個人之成長 (4)性的實驗、探索與滿足 (5)建立與異性的情誼 (6)尋找婚姻的對象 上述的六項功能基本上指出性的探索與成熟、個人之社會與人際成長及為未來的婚姻生活作準備等功能。

整體而言,本研究之具體目標包括: (1)編製一測量青少年依附型態之測量工具,並檢定此一工具之信度與效度。包含校標關連效度、建構效度及內部一致性信度等指標將被用來撿定所編製之依附型態測量工具的有效性與可信程度。 (2)本研究的另一個重要的目標為探索青少年的依附型態與其婚前性行為之間的關係。

研究方法 研究對象 1.以台北市全部的七所五專五年級學生共計4945位學生為研究之母群。 2.年紀介於18-21 歲之間。 3.研究以比率集束抽樣的方法,劃分為以男生為多數(佔75%及以上者)、男女比率平均者(各佔約50%者)及以女生為多數(女生佔75%及以上者)等三類 。 4.計算出上述學校人數之比率為5:3:3,因此隨機抽取五班、三班及三班的學生,共計438位。 5.經去除已非青少年者38位,本研究實際分析的樣本為408位。

研究工具 1.依附型態量表: 為根據Hazan and Shaver (1987)對於三類依附型態的簡短描述,經過研究者加以斷句之後形成13個問句。 2.加州孤寂量表: 為採用Russel與Cutrona所編定第三版量表 。 3.婚前性行為態度: 為採用王鴻經(1976)所編製的項目。

(1) 就我的習慣而言﹐與他人親近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815 表一 依附型態之因素分析表   因素一 因素二 因素三 安全 逃避 矛盾 (1) 就我的習慣而言﹐與他人親近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815 (2) 我可以很自在的請求別人的幫忙。 .687 (3) 我可以很自在的被別人依靠。 .727 (4) 我不會擔心與他人疏離,或是不被他人接受。 .455 (11) 我常主動與他人親近﹐但對方的反應總是遲疑與冷淡。 -.531 (5) 與別人保持適當的距離﹐我反而覺得輕鬆自在。 .667 (6) 沒有親密關係﹐可以省去許多麻煩。 .771 (7) 與其與他人相互依賴﹐我寧願獨立而自給自足。 .559 (13) 對我而言,不論是依賴別人,或是被別人依賴,都是一件不愉快的事 .348 (8) 與他人交往時,我常覺得自己空有熱情熱性﹐卻換得對方的冷淡與冷漠。 .933 (9) 對我而言,試圖親近他人是一件困難,不自在的事情 .721 (10) 我常主動與他人親近,但對方的反應卻是冷淡與逃避 .456 (12) 我常擔心自己太易伸出友誼的觸角﹐而易受傷害。 .491

表二研究對象性經驗與行為之描述統計 經驗與行為 男 女 全體 人數 百分比 曾否性交 是 否 初次性交年齡 13歲-16歲 17歲 18歲 性別 經驗與行為 男 女 全體 人數 百分比 曾否性交 是 48 27.2 44 21.7 92 22.8   否 132 72.8 183 79.3 315 77.8 初次性交年齡 13歲-16歲 4 2.4 5 2.2 9 2.1 17歲 7 3.9 6 2.6 13 3.2 18歲 21 11.7 10 4.4 31 7.6 19歲 14 7.8 5.7 27 6.6 20歲(未曾性交) 134 74.4 193 85.5 317 性伴侶之人數 無性伴侶 186 81.0 321 78.7 1位 28 15.6 32 14.1 60 14.7 2位 5.0 15 3.7 3位 3 1.7 1 0.4 1.0 4位 2 1.1 0.7 5位 性行為之頻率 未曾 133 73.9 182 80.2 77.2 很少 12 5.3 26 6.4 偶而 22 12.2 23 10.1 45 11.0 6位 0.2 經常 11 6.1 5.6 180 227 407 100.0  

性行為的性別差異 性行為 性別 人數 % 卡方 搭肩摟腰 M F 174 192 83.7 79.4 0.89 接吻 70.5 69.1 0.07 輕度愛撫 64.8 56.4 2.16 重度愛撫 51.2 42.4 2.22 性交 37.5 26.7 3.93* 自慰 1.5/week 0.3/week t=9.46***

表三 全體研究對象依附型態與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矩陣 安全 逃避 矛盾 性行為 態度 初次性 年齡 性伴侶 人數 頻率   -.21** -.45** .32** 性行為態度 .11* -.07 -.09 初次性年齡 .12* -.10 .35** 性伴侶人數 -.13** .07 .13** -.38** -.68** 性行為頻率 -.12* .08 .15** -.41** -.76** .81**

表四 男性研究對象依附型態與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矩陣(n=180)     表四 男性研究對象依附型態與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矩陣(n=180) 安全 逃避 矛盾 性行為 態度 初次性 年齡 性伴侶 人數 頻率   性行為態度 .15* -.12 -.19** 初次性年齡 .18** -.25** .30** 性伴侶人數 -.20** .09 .25** -.32** -.66** 性行為頻率 -.18** .08 .19** -.35** -.75** .81**

表五 女性研究對象依附型態與性經驗與行為之相關矩陣(n=224) 安全 逃避 矛盾 性行為 態度 初次性 年齡 性伴侶 人數 頻率   性行為態度 .10 -.12 -.03 初次性年齡 .05 -.10 .06 .38** 性伴侶人數 -.05 .09 -.02 -.43** -.73** 性行為頻率 -.08 .11 .01 -.46** -.77** .76**

男性學生之研究結果 安全 逃避 佔有 自尊 .10 .25* 孤單 -.40* -.05 .55** 性態度 -.14 -.19* 性頻率   安全 逃避 佔有 自尊 .09 .10 .25* 孤單 -.40* -.05 .55** 性態度 .16* -.14 -.19* 性頻率 .02 .28* 性年齡 .06 -.24*

女性學生之研究結果 安全 逃避 佔有 自尊 .02 .16 .09 孤單 -.46* .07 .55* 性態度 -.09 性頻率 -0.3   安全 逃避 佔有 自尊 .02 .16 .09 孤單 -.46* .07 .55* 性態度 -.09 .04 性頻率 -0.3 性年齡 -.11 -.02

結果與討論 相關係數的顯著與否常會受到樣本數目大小的影響,本研究女性青少年的依附型態與性態度、經驗與行為之間相關不顯著的結果應該與樣本人數的多寡無關,因為本研究女性樣本的統計分析人數有224位,男性樣本數則較少,僅有180位。然而男性樣本的相關係數有顯著,而女性樣本則無,顯示不是受到樣本數的影響。

整體而言,本研究發現性別是青少年依附型態與性經驗與行為之間的一個修飾變項,男性的依附關係與其性行為有關,在女性則無關。 男性青少年是否會有婚前性行為與其「性格」因素有關;而女性青少年的依附關係與其性經驗之間相關不顯著 。 女性青少年是否會有婚前性行為,並不能由其「性格」因素來預測的原因是?

傳統的性別角色期望,男性有可能在性行為「發生」的過程中扮演主動安排的角色,而女性就比較不會提出性行為的明確要求。 因此,一名男性青少年是否會有性行為,會受到他個人的個性、態度與需求的影響;而女性青少年是否發生婚前性行為則可能與她個人的因素無關,反而會與其男朋友的個性、態度與需求等個人因素有關。

以往的研究發現依附型態與兩性關係品質與滿意度之間的關係,且找出「衝突處理」及「人際知覺正確性」等中介變項,發現安全依附者處理衝突的態度較為支持且溫暖(Simpson, Rholes & Phillips, 1996);且較能正確的知覺到伴侶的支持與愛意的行為(Tucker & Anders, 1999),安全依附者因而享有較佳的關係滿意度。

一個人的依附型態應該是以對「母性」為主的一項建構,而對於男性者之間的依附型態則可能來至於稍後與父親之間的互動。表示在人群中會有因性別而特定的依附型態(gender specific attachment style)的現象存在。 有可能有女性對於女性是安全依附的,有男性對於女性是拒絕的,亦可能有人不論對於男性及女性都是安全依附的。此一性別特定的依附型態及其與青少年性行為之間的關係,也值得未來進一步的研究。

學習如何與異性交往是青少年發展上一項極為重要的任務,依附型態是影響青少年人際互動的一個重要的心理特質,本研究則發現依附型態會影響一名青少年與異性的交往,因此也建議未來進行以改變依附型態為目的的教育介入研究,以期經由又對青少年不安全依附的導正,讓青少年建立更正向與積極的人際關係與兩性關係,並且減少青少年婚前性行為以至於懷孕、墮胎等不幸事件的發生。

性自主的議題 拒絕受到性格的影響 拒絕受到環境的影響 性的自覺 性的溝通 自我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