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2 講︰從東亞觀點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 第2單元 第 2 講︰從東亞觀點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黃俊傑教授 台灣大學歷史學系特聘教授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合聘研究員 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名譽理事長 Email: cc10.huang@msa.hinet.net Website: http://huang.cc.ntu.edu.tw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本著作除另有註明外,採取創用CC「姓名標示-非商業性-相同方式分享」台灣2.5版授權釋出】
1. 引言 本課程的主要目的是,因應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來臨,作為一個東亞未來的知識份子,我們如何建立應有的世界觀與文化觀。本講承接第一講「如何從東亞出發思考」之後,引導各位從東亞的觀點,觀察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的基礎的問題。
全球化不等於西方文化向全球擴張並滲透之過程。 1:1 引言 全球化不等於西方文化向全球擴張並滲透之過程。 從東亞出發思考全球化時代問題。 所謂「全球化時代」這五個字大家耳熟能詳。但所謂的「全球化」過程,發展至今天,其結果卻幾乎等同於西方文化,特別是以美國為中心的西方文化,向全球擴張並且滲透的過程。當然,「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顯然存在著巨大的落差,「全球化」不應該也不完全等於西方文化向全球擴張並滲透。因此,我們要從亞洲出發,來思考「全球化」這個問題。「全球化」它所表現出來的表面現象,潛藏著值得我們深入加以思考分析的實際狀況。
2:1「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表象 1: 相互連結性 (interconnectedness) Szusi Anthony Giddens (1938- ) 我們觀察到「全球化」的幾個表象與實質,茲分別說明如下。「全球化」的第一個表象,所謂「全球化」,不管追溯它的開始時代於一六○○以後,即所謂地理大發現以後,或者是十八世紀中葉工業革命以後,或者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一九四五以後。「全球化」終歸要發展,它是全球各地區各國家互相連結,乃至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連結,不斷的增加的一種歷史潮流。這一點當代的英國社會學大師Anthony Giddens在他的書《超越左與右:激進政治的未來》裏面,對於作為「全球化」,作為 “international”這一點,有非常深入的分析。 參考:英國社會學家吉登斯(Anthony Giddens), Beyond Left and Right: The Future of Radical Politics. (Cambridge: Polity Press, 1994), pp. 4-5. 4
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1943- ) 2:1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表象 2: 無國界的世界 4 I:產業﹙Industry﹚ 資訊﹙Information﹚ 投資﹙Investment﹚ 個人﹙Individual﹚ 臺灣大學 黃俊傑 大前研一 (Kenichi Ohmae) (1943- ) 第二個表象,可以說是「全球化」帶來了一個「沒有國界的新世界」。從十九世紀歐洲各民族國家興起以後,國家的疆界就非常的分明。但在「全球化」潮流的衝擊之下,這個舊世界已經成為歷史。日僪美籍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在他的重要著作《沒有國界的世界》一書中提出:全球化是一個「無國界的世界」,未來在全球化的地球村時代,統治這個地球的是四個 「I」,那就是「產業」、「資訊」、「投資」與「個人」。從當今「全球化」的發展趨勢來看,這個提法的確是「全球化」的第二個表象 。 參考:日本管理學家大前研一, The Borderless World (Mckinsey & Company, Inc., 1990). 中譯本:黃柏棋譯,《無國界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2:1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表象 3: 民族國家的終結 參考: Kenichi Ohmae,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cs (Mckinsey & Company, Inc., 1995). 中譯本:李宛容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6﹚。 第三個現象是所謂「民族國家的結束」,也是日裔美籍管理學大師大前研一所提出。這是他承續其「沒有國界的世界」的提法,進一步提出的論述。在「全球化」時代國與國或地區之間的連結性不斷加強之下,民族國家的疆界終將被打破。
2:1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以上均是「作為結果的全球化」之表象 必須從「作為過程的全球化」來分析本質 自十九世紀民族國家的興起以後,從十九世紀末到通貫整個二十世紀,是西方工業先進國家崛起,掠奪落後國家的資源一百多年。工業革命帶來的資本主義,產品的推銷以及資源的掠奪,又造成了帝國主義,以及亞非拉國家長達一百五十年的反帝、反殖民的過程。所以,所謂民族國家已經結束,未來是地球村的時代,是一種對「全球化」過度樂觀的一種看法,都只抓住了全球化的部分表象。所謂「全球化」確實把全球各地互相連結起來,透過網路、電話、衛星電視等現代科技,我們很容易的看到緬甸的軍事獨裁政權如何鎮壓穿著紅色袈沙的民主鬥士。這是個全球各地互相連結的時代,一個無國界的世界,整個民族國家已經不再壟斷,不再能夠壟斷一切的資訊,乃至資源。這一切都是「全球化」的具體表現,但是,這些都只不過是作為結果的全球化的表象。但是,這些的結果的背後,有更值得我們關注的實質問題,必須要從一個作為過程的「全球化」來加以分析,因為任何一個現象,總是有表象和實質兩個面向。我們在分析「全球化」這個問題時,尤須注意其「表象」與「實質」之間的落差。
2:1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實質 1: 「全球化」的片面性 「美國化」 「全球化」的片面性 「美國化」 為冷戰時代美國新霸權背書,完全忽視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歷史的特殊性在於飽受帝國主義侵凌與民族主義昂揚。 「全球化」的第一個實質,是它具有高度的「片面性」。「全球化」在很大的意義以及很大的範圍之內,它其實是一種「美國化」,全球化是為後冷戰時代美國的新霸權背書。後冷戰時代,美國對全球各地的滲透率,已遠遠超過英國維多利亞女王當權時代。「全球化」完全忽略亞洲國家,特別是中國歷史的特殊性。大部分亞洲國家都飽受歐美帝國主義的侵凌,因此亞洲國家的民族主義都非常的昂揚。一八九五年日本藉著明治維新的成功,化身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強權,甲午海戰中國戰敗割地賠款,台灣成為亞洲內部帝國主義者的殖民地。「全球化」完全忽略中國歷史的特殊性,中國先是受到西方帝國主義的侵凌,後來又受到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我們可以說,「全球化」實際上是對於亞洲人民的苦難的忽略,這是「全球化」的第一個實質。
2:1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20世界中國的苦難與怒吼: 第29軍宋哲元所部37師吉星文團士兵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1937年7月7日蘆構橋事件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中國的開端。 第29軍宋哲元所部37師吉星文團士兵在盧溝橋抗擊日軍。
南京大屠殺30萬中國軍民遇難 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使日本化身成為亞洲的帝國主義強權,其侵略中國,塗炭生靈,令人髮指。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甲午戰爭與乙未割台: 簽約地點:春帆樓 馬關條約簽約地點:春帆樓 11 一八九五年甲午海戰,中國敗北,與日本簽下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簽約地點為上圖的春帆樓。中國割讓了台灣、澎湖及其列島及其相關島嶼給日本。 Twilight2640 Twilight2640 馬關條約簽約地點:春帆樓 Ian Ruxton Ian Ruxton 11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春愁 春愁難遣強看山 往事驚心淚欲潸 四百萬人同一哭 去年今日割台灣 —— 丘逢甲 (1864-1912) 台灣詩人丘逢甲在中國割讓台灣予日本後,逃到中國的次年,寫下了「春愁」這首詩。 —— 丘逢甲 (1864-1912) 1895年, 抗日義軍統領 臺灣大學 黃俊傑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辛亥二月二十四日,偕荷菴及女兒令嫻乘「笠戶丸」遊台灣,二十八日,抵雞籠山舟中雜興: 明知此是傷心地 亦到維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 春帆樓下晚濤哀 1911年3月24日,應臺灣愛國青年林獻堂熱情邀請,梁啟超在湯覺頓的陪同下,帶著女兒梁令嫻,乘日本輪船「笠戶丸」離開了橫濱,經馬關向基隆航行。這一條路線,是當年日本帝國主義武裝佔領臺灣的路線。梁啟超回想當初「公車上書」,愛國救亡,臺灣舉人涕泣而請命,反對割讓臺灣,由於清政府的腐敗無能,致使臺灣淪為日本殖民地,不禁傷愁悲哀。 25日,船泊馬關,這裡是當年李鴻章在春帆樓被迫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之地,康有為有「千古傷心過馬關」的詩句。梁啟超沉悶地漫步在甲板上,靜聽海濤拍岸,往事不堪回首。他脫口詠道: 明知此是傷心地,亦到維舟首重回。 十七年中多少事,春帆樓下晚濤哀。 —— 梁啟超 (1873-1929), 1911來台訪問 13
少年時的梁啟超像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實質 2: 「全球化」的脆弱性 2001年的「911」事件使美國經濟損失1000億美元,全球損失3600億美元。 「全球化」的第二個實質,是它具有巨大的「脆弱性」。這一點很少被注意到。我們可以說,全球化程度愈高的國家或地區或城市,它愈脆弱,因為當四個「I」(產業、資訊、資金 和個人)可以自由流動,出入於世界各國家各地區,甚至各城市時,同時也意味著金三角那生產的鴉片、罌粟也能自由進入這些地區。美國紐約這個自由化程度極高的港口、機場,愈是全球化,它愈是脆弱。眼前最好的例子就是公元二○○一年九月十一日所發生的911恐怖攻擊事件,這件事件使美國經濟損失一千億,使全球損失三千六百億,911事件以後航空業的簫條,旅遊業的沒落等問題,在在證明愈是全球化的地方就愈脆弱,這就是「全球化」的第二個實質。 / Urban 15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實質 3: 「中心國家」的流氓化 杭士基 Noam Chomsky, 1928- 「全球化」的第三個實質,是它造成了「中心國家」的流氓化。「全球化」發展程度愈高,居於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對於全球化的邊陲地區的國家,所施加的控制、壓迫、剝削的力度也愈來愈強,其結果是使中心國家日趨流氓化。當代語言學大師杭士基,在他的專業著作之外,還寫了一本相當批判性的書,書名叫《流氓國家》,而他在書中所批判的「流氓國家」正是他的祖國-美國。在《流氓國家》書裏,他指出所謂「八大工業國」、「七大工業國」(SEVEN、EIGHT)全都是騙人的。海峽兩岸中國人要加入WTO,全看要那少數「流氓國家」的臉色。杭士基對於美國在國際上流氓化的批判,徹底展現一個具有良心的知識份子,在全球化的時代所發出的良心的吶喊。杭士基的典範,令人想起前蘇聯時期,曾經獲得列寧獎章,以及諾貝爾物理獎的前蘇聯偉大科學家塔薩哈羅夫,以他那樣崇高的地位,並沒有加入共犯結構,而持續的批判惡狗,最後終於被流放西伯利亞,這樣的風骨,確實值得我們景仰懷念。 參考:美國語言學家杭士基, Rogue States: The Rule of Force in World Affairs (London: Pluto Press, 2000). 中譯本:林佑聖譯:《流氓國家》﹙台北:正中書局,2002﹚ 16
1.3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實質 4: M型社會來臨 貧富鴻溝加深 全球1%人口擁有40%資產 全球財富集中在北美、歐洲和收入水準高的亞太國家 北美人口佔全球6%,擁有全球財富34% 「全球化」的第四個實質,是它促使M型社會來臨,以及貧富鴻溝的加深。最新的統計資料顯示,全球百分之一的人口擁有全球百分之四十的資產,而全球的財富則隨著全球化的發展,多半集中在北美、歐洲以及中日水準較高的亞太國家,尤其是日本,以及中國沿海的幾個地方,其中最明顯的是美國,美國的人口佔全球百分之六,但它卻擁有全球百分之三十四的財富。美國大富豪索羅斯的資金,進出亞非拉各國,可以輕而易舉的摧毀該國的中央銀行和財政部,這種貧富之間的差距不僅表現在國與國之間,同時也表現在各國國內。
1.2 「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 北京歌舞昇平,河南災民哀嚎 聯合報 96.08.10 18 在2007年8月10日聯合報所刊載的一則新聞,一邊是河南發生大水災,河南災民哀鴻片野,另一邊則是首都北京的歌舞昇平,兩者構成強烈的對比。全球化在國內以及國際上,都加深了貧富的鴻溝。 北京歌舞昇平,河南災民哀嚎 本作品由聯合報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聯合報 96.08.10 18
東亞視域中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問題之實質如何? 1.3 本講問題: 東亞視域中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問題之實質如何? 形成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問題之政治經濟基礎何在? 對東亞知識界而言,應如何因應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 之挑戰? 從東亞的視域來看,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問題的本質到底是什麼?是什麼原因造成了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的問題?它的政治經濟乃至軍事的基礎何在?對東亞知識界而言(就像各位同學、各位大學知識青年來講),我們應當怎麼樣來因應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的交戰?本講主要討論以上三個問題。
2. 「文化霸權」之涵義 及其表現
居於全球化趨勢「中心」位置的國家,憑藉其政經優勢,將其特殊的文化與價值理念向「邊緣」國家擴散,而成為普世價值 2:1 「文化霸權」釋義: 居於全球化趨勢「中心」位置的國家,憑藉其政經優勢,將其特殊的文化與價值理念向「邊緣」國家擴散,而成為普世價值 所謂的「文化霸權」,是指居於「全球化」趨勢中心位置的國家,憑藉它政治經濟的優勢,把它自己特殊的文化和價值理念,向邊陲國家擴散,而成為普世價值,具有這種力量的文化體系,我們就稱之為文化霸權 。
2:2 「霸權」概念溯源: 列寧﹙Vladmir Lenin, 1870-1924﹚: 「無產階級專政」 22 「文化霸權」中的「霸權」二字來自列寧。列寧的無產階級專政,就是要打破資產階級的霸權。 22
2:2 「霸權」概念溯源: 葛蘭西 兩個概念: “War of Maneuver” “War of Position” ﹙Antonio Gramsci, 1891-1937﹚: 兩個概念: “War of Maneuver” “War of Position” 參考:-Selections from Political Writings, 1910-1920 (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 1990); -Selections from Cultural Writings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85); -Selections from the Prison Notebooks of Antonio Gramsci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 1996). 「霸權」這個概念自列寧提出以後,到了上一個世紀二十年代,由意大利共產黨領袖,左派知識份子葛蘭西加以發揮,葛蘭西曾經被意大利的右派法西斯政權抓去坐牢。如今中外許多偉大的知識份子都有坐牢的經驗,當他們在牢裏沉思,常常為人類留下了很多深刻的著作。例如像司馬遷的《史記》,葛蘭西的《獄中札記》等,就是很好的例子。葛蘭西在這本書中,提出對資本主義作戰的兩個面向,一個是正面遭遇戰,一個是游擊戰,資本主義是一個新霸權,所以要針對這個霸權進行作戰。 23
2:2 「霸權」概念新義: 在全球化脈絡中的「新霸權」概念 本講所提出的「霸權」概念,與列寧和葛蘭西所提出者,皆有所不同。列寧與葛蘭西是在國內的階級壓迫的脈絡中講「霸權」。所本講所講的「霸權」概念,則是在比較宏觀的全球脈絡裏進行討論的。
2:3 「文化霸權」之表現方式: (a)價值理念的擴散與宰制: 「人權」理念 “Human Rights” “Heavenly Duty” 「人權」 「天職」 「西方文化」 「中國文化」 全球化時代的新霸權觀念的文化霸權,有多元多樣的表現方式,第一個表現方式就是價值理念的擴散與宰制。自從中國加入聯合國,並且取代中華民國,成為聯合國的常任理事國以後,中國在聯合國等國際場合,與西方主流國家如英、法、德等,最大的衝突之一就是「人」權問題。「人權」是一個近代的西方價值理念,它起源自西方近幾百年來特殊的社會、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生活方式、歷史背景所發展出來的特殊概念。但是隨著西方勢力的擴張,「人權」逐漸成為一個普世價值,全人類共同的價值。至於,我們常常聽到一些西方的高級知識份子的一種論述,認為東方沒有人權,特別中國人沒有人權,中國人也不適合人權這普世價值。但是,事實上,東方也有類似「人權」的概念,我們不妨稱之為「天職」。西方文化跟中國文化的對立,就是在於「人權」與「天職」的對立。遠在兩千多年前《尚書》就有「天聽自我民聽,天視自我民視」的概念。《尚書》、《左傳》都很強調,特別到了《孟子》,可以說完全成功,都很強調統治者必須符合天命。天命的意思就是你要視民如子,視民如傷。所以,說亞洲文明基本上沒有人權概念,特別中國文化沒有人權概念,這是言過其實的一種講法。這裡舉人權跟天權的對比,主要是要來講這種西方價值理念的擴散與宰制。
2:3 「文化霸權」之表現方式: “Human Rights” “Heavenly Duty” 1)「個人」 vs. 「政府」 2) 作為個體的「個人」 中西文化的同中之異,比如說中西方文化都講「個人」。但是在東方文化中,「個人」的意義和價值是在群體之中確立的。例如中國的平劇以臉譜區別好人與壞人,好人出來是白臉,壞人出來是黑臉。在中國的歷史記載中,從史記以後,一直到今天,歷史人物都被分類化,如酷吏傳、忠臣傳、佞幸傳等等。個體只有融入群體的生命之中才有價值,因此中國人可以為了群體的利益付出一切,包括個人的生命。不同的是,西方社會的個人,有種為對抗政府而來的使命感。中國人少講使命,而多講責任,「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你的責任比使命更重要。在西方,「個人」是指作為個體的個人,在東方,「個人」是指作為天人合一脈動理念的人,作為社群成員的個人。然而,邁入21世界全球化的時代裡,東方的這個傳統被壓制下去了,因為全球化的發展使得源自西方的價值理念-人權觀念,已經成為普世價值,這是文化霸權在全球化時代第一個表現的方式。 1)作為「天人合一」脈絡中的「人」 2)作為社群成員中的「個人」
2:3 「文化霸權」之表現方式: (b)生活方式的擴散與支配: 美式速食與中國的「肥胖症」問題 臺灣大學 黃俊傑 美式速食與中國的「肥胖症」問題 參考:-John Robbins, Diet for a New America (Walpole, NH.: Stillpoint Publishing, 1987). 中譯本:張國蓉、涂世玲譯: 《新世紀飲食》﹙台北:琉璃光出版社,1994﹚ -John Robbins, Food Revolution (York Beach, ME.: Conari Press, 2001). 「文化霸權」的第二個表現方式,是生活方式的擴散與支配。特別是最近二十年來,美式的速食文化,快速的隨著美國勢力的擴張,而向全球擴張,尤其是向全球各地的年輕世代擴張。有經濟學家做過研究,說美國的麥當勞,大麥客的售價在各國都不一樣。但是他們內容基本上都是標準化,數量化,規格化,都是一樣的。在東京大麥客是賣一塊錢美金,在台北賣台幣七十九。有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做過研究,說同樣一個東西,在不同的國家,不同的城市,賣的價錢不一樣,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標準,就是三國崇美的程度。各國的年輕人,吃麥當勞漢堡是在消費美國霸權文化。你越崇拜美國,就越沒有主體性。中國改革開放以後,中國的年輕人有過胖的傾向,因為他們都吃美國的速食,這代表著全球化時代美式生活化的擴張,幾已達到無孔不入的地步。 27
2:3 「文化霸權」之表現方式: (c)世界秩序的建構 參考:-John K. Fairbank ed., The Chinese World Order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968) ; -Samuel P. Huntington,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the World Order (New York: Simon and Schuster, 1996). 中譯本:黃裕 美譯:《文明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1997﹚ -Chun-chieh Huang, “A Confucian Critique of Samuel P. Huntington’s Clash of Civilizations,” 刊於 East Asia: A International Quarterly, Vol. 16, no. 1-2 (Spring/Summer, 1997), pp. 146-153. 「文化霸權」的第三個表現方式,是世界秩序的建構。在二十世紀以前,中華帝國是整個亞洲人民的世界秩序的建構者。中華帝國所建立的冊封體制,曾經一度使世界各國,尤其是亞洲各國,不斷的來朝貢。但在當今「全球化」的時代裡,世界秩序的建構者變成是「全球化」的中心國家。杭亭頓(Samuel P. Huntington)在他《文明的衝突與世界秩序的重建》一書裡很大程度發揮這個論點。我在一九九七曾經從一個東亞的一個知識份子的觀點,寫了一篇書評論文,一個儒家學者對於杭亭頓的文明衝突論的批判,發表在美國的《東亞:國際研究季刊》。
2:3 「文化霸權」之表現方式: 吉田松陰〈投夷書〉原文 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明。上圖一份文件,是十九世紀末期,日本德川時代晚期叫吉田松陰的一個知識份子,冒名為日本江戶府書生,瓜中萬二,獻給美國海軍將軍的信函,這封信是用中文寫的,他請求美國海軍將軍帶他和朋友到國外去參觀。吉田松陰門下的弟子,後來都成為日本「明治維新」的重要領導人,其獻書的作為意義非凡。這個例子是要告訴各位,在二十世紀以前,中國也是一個「文化霸權」。德川的知識份子想要和國外的軍民通信是用中文,德川幕府與美國所簽的第一個條約也是用中文所寫的,中文是近代二十世紀以前的霸權,就像現在的英語,和二十世紀以前在國際外交界的法語一樣,都曾經是一個文化霸權。 吉田松陰〈投夷書〉原文
3. 「文化霸權」形成的政經根源 全球化時代造成一種文化霸權,這種文化霸權的形成,是有它的政治經濟的根源。把這些根源加以歸類,可以分成以下這幾種:
3:1 全球性機構的控制: 聯合國(UN) 世界貿易組織(WTO) 世界銀行(World Bank) 國際貨幣基金會(IMF) 第一種,是居於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對於全球性的機構具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掌控的能力。例如聯合國、世界貿易組織、世界銀行、國際貨幣基金會等國際性重要組織,都在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所掌控。世界銀行如同美國的金庫,國際貨幣基金會的董事長不管是誰,都得聽命於美國總統。
3:1 全球性機構的控制: 紐約聯合國總部 2005WTO年會場外抗議群眾 32 Original uploader was DCrow123 at en.wikipedia 3:1 全球性機構的控制: en:User:Djmutex 紐約聯合國總部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果以後,有所謂五強-中、美、英、法、蘇。抗戰剛勝利後中國流傳一個笑話:中美英法日五強,美國是內外皆強,蘇聯外強內不強,英法內強外不強,中國是內不強外也不強,中國是勉強。中美英法蘇五強,在戰後討論要成立一個永久性的機構,以便創造永久的和平。這個機構就叫做聯合國。剛剛經過戰爭的洗禮,這五強找不到一塊地來蓋聯合國總部,後來有個人叫洛克菲勒,他是個大資本家,他說他家在紐約哈德遜旁邊剛好有一塊地暫時沒有用,先讓給五強使用。我們在這看到全球性機構為全球化中心國家所掌控的事實,這些所謂發達工業國,在WTO領袖會議每一次召開的時候,在場外都聚集了大量的抗議的人潮,反對全球化。 Original uploader was DCrow123 at en.wikipedia 2005WTO年會場外抗議群眾 32
3:2 軍事強權作為後盾: 美國「文化霸權」的軍事基礎: - 航空母艦戰鬥群:所謂「西太平洋守 護神」小鷹號航空母艦(1965-2008) - 海外軍事基地 - 可攜帶核子彈頭的洲際飛彈 - 太空科技與軍事通訊衛星 「文化霸權」的第二個政經根源,是以軍事強權作為後盾。美國是一個實質的霸權,它是本講「文化霸權」的最大代表。以美國為例,我們歸納其軍事基礎,至少有以下幾點:第一點是航空母艦戰鬥群,有「西太平洋守護神」之稱的小鷹號航空母艦,在去年退役了。回想1996年台海兩岸飛彈危機時,美國派出兩架艦空母艦進入台灣海峽,其中一架就是小鷹號!第二個文化霸權的必備條件即是海外軍事基地。美國在全世界各地,有將近兩百個海外軍事基地,在日本就有好幾個,在南韓也是。另外,它要有可携帶核子彈頭的洲際飛彈。第四個要點就是它要有領先全球的太空科技跟軍事通信衛星。用這幾個標準來衡量,就可以發現,崛起中的中國,它是農業的大國,它是經濟的大國。它人口多達十三億,但是它不是軍事的大國。因為中國沒有航空母艦戰鬥群,儘管它在2020年可能會有航空母艦戰鬥群,但是它沒有海外軍事基地,可携帶核子彈頭的洲際飛彈通常是一個軍事秘密。中國的太空科技正在迅速發展,我們看到,神舟五號、六號一路發展下去,它可以發射飛彈摧毀外太空的外星,但是它還不具備這些條件,因此它還無法在軍事層面挑戰美國的霸權。
3.2 軍事強權作為後盾: 小鷹號已於2008年退役,它曾是美國在西太平洋最重要的一個軍事力量。 「小鷹號」功成身退 34
Nano-info-geno-cogno sciences 市場經濟網路的控制 3:3 高新科技知識的創新與掌握: Nano-info-geno-cogno sciences 市場經濟網路的控制 「文化霸權」形成的第三個條件,應該是高新科技知識的創新與掌握。從1980年代以後,高科技與新的科技飛躍發展,特別是「奈米科技」、「通訊科技」、「基因體科技」和「認知科學」這四個經常佔據西方主流媒體版面的新科技,常常掌握在全球化中心位置的國家手裡,成為霸權國家不可或缺的工具。這些新科技同時又創造龐大的財富,也使得霸權國家同時控制了市場經濟網絡。
3:4 政經根源的主宰力量:「國家」 大前研一等人的盲點: (a) 國家對政經事務的宰制 參考:-Samuel P. Huntington, “The Erosion of American National Interests,”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 5 (Sep.-Oct., 1997, 75th Anniversary Issue), pp. 28-49. -Peter F. Drucker, “The Global Economy and the Nation State,” Foreign Affairs, Vol. 76, no.5, pp. 159-171. 「文化霸權」的第四個政經根榞,也是最重要的主宰力量,就是國家。在上個世紀最後二十年,美國新英格蘭地區,就是美國東岸,有一些保守派的知識份子,如之前提過的大前研一,他們高唱資本主義勝利進行曲。他們宣稱民族國家已經走入了歷史,國家已經不再重要了。但是,國家在全球化時代的重要性,卻成為這些保守派知識份子的盲點。杭亭頓在1997年美國一份很重要的刊物《外交事務》第75周年專號,寫了一篇文章,提到美國國家利益最大的危機,就是在於國家的意志很薄弱。剛過世的管理學大師,彼得杜拉克(Peter Drucker) 也有一篇講述全球經濟與民族國家的問題的文章,他告訴我們,全球化固然是一個不可抑止的潮流,但是各國的中央政府和財政部在全球化時代仍舊扮演絕對無法取代的角色,發揮重要的功能。
3:4 政經根源的主宰力量:「國家」 大前研一等人的盲點: (b)「超國家聯盟」對「邊陲國家」的宰制: 「日本安全保障條約」﹙1951.9﹚→「安保鬥爭」 波斯灣戰爭﹙1991.1.16﹚ 美國侵略伊拉克之戰爭﹙2003.3.20﹚ 像大前研一這些保守派知識份子還有一個盲點,就是他們忽略了中心國家常常組成超國家聯盟,這對邊陲國家具有宰制的作用。舉例來說,在二戰以無條件投降的日本,在美國核子傘的保護之下,1951年9月,簽訂日本安全保障條約。這個條約主宰著整個二十世紀下半葉的日美關係發展。超國家聯盟幾乎是全球化時代的一個趨勢,1991年1月爆發的波斯灣戰爭,2003年3月美國侵略伊拉克的戰爭,我們都可以看到超國家聯盟共同宰制邊陲國家。 參考:Theda Skocpol, States and Social Revolution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France, Russia, and China (London and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9)
3:4 政經根源的主宰力量:「國家」 美伊戰爭這個名詞本身其實是一個不正確的語法。所謂美伊戰爭,就是老鷹和小雞的戰爭,老鷹和小雞沒有戰爭,只有老鷹把小雞抓起來。剛才我們作為全球化的這一種分析,指出全球化霸權的根源,還有它一個重要的控制機構,國家這個問題。 美伊戰爭 38
4. 從東亞出發 因應「文化霸權」的策略 回到東亞的觀點來出發思考如何因應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全球化是一個不可抑止的趨勢,一方面我們分析全球化的表象與實質,一方面我們又覺得非常的悲觀。因為在全球化文化霸權的新時代裡,所有非英語國家的知識份子就有兩種,第一種只能讀母國語言的知識份子,第二種是母國語言之外又能夠流利應用英文的知識份子。前者和後者,不論他的眼界、胸襟,以及未來的發展,都有巨大的差別。
4:1 因應策略的理論基礎: 抽離於各國之上的價值觀 存在於各國互動關係之內的具體網路 「全球化」 首先從理論基礎層面來討論因應策略,先把霸權文法的工具掌握之後,才能反霸。反霸的基礎在於了解霸權。全球化的理念,它已經形成為脫離於各國之上的價值觀念。它不是存在於各國互動關係之內的具體網絡。比如說人與人相處,國與國相處,都要有「理」。全球化就像一個「理」,我們舉一個故事來說明全球化作為這個理。有一隻老虎抓到了一隻小白兔,老虎告訴小白兔說,當地各種動物,有老虎、獅子、兔子、鮭魚,這裏面有一個理,這個理就是上天都希望動植飛禽,所有的動物的生命都能夠延續。那麼我必須把你吃掉,兔子反對說,我作為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產品之一的兔子,也有一個理,這個理就是說,我兔子的生命不應該被摧毀,兔子不應該作為老虎的食物,而成為延續老虎生命的工具,兔子本身也有一個將生存活下去的理由。它說你如果把我吃掉,你就摧毀了那個力量,上天有好生之德的理。那這一方論述,有沒有說服力?假定你是老虎,你要怎麼樣回應它?老虎說對,我也是共同的接受上天有好生之德這一條理,你看到像我這樣,因為沒有兔子吃,而終於餓死,於是我們就違反了上天有好生之德這個理。兔子覺得這個論述怪怪的,正在思考的時候,老虎已經哇一聲吃到它的胃裏面去,並且保證兔子的故事五十年不會被改變。在這後現代的時代,不是很多的理互相碰撞嗎?其實在國內,各種的政黨,乃至個人之間,都有不同的理在碰撞。全球化就是國際脈絡的一個理,脫離我們世界各國之上的一個高高在上的無上命令。亞非拉各國在全球化的壓迫之下,無所逃離天地之間,他們背後必須向世界銀行貸款,一旦向世界銀行貸款,你就是負債,要不斷的付利息。就被資本主義控制了。 全球化作為一個理,它成為一個絕對不可被質疑的,成為一個超越於各國具體關係至上的一種風尚的價值理念。一旦任何一個東西達到這地步後,就容易被少數國家,或者少數人所掌控、所玩弄,用來壓迫其他的國家。因此我們就是要把那個作為脫離於各國之上的價值觀的理,轉化於內在於各國互動關係之內的理的全球化。一樣是全球化,我們不是反全球化,但全球化的產生過程,必須是在經過各國具體的互動過程裏面來談,經過一個理論基礎的奠基以後,我們就比較容易。所謂從亞洲出發的立場,是深思型的角度,一種對於二十一世紀,新的世界形式的了解,然後我們深入整個亞洲文化傳統,它的歷史傳統來開拓各位的視野。
4:2 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 從亞洲出發思考 參考:-溝口雄三編:《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京:東京 臺灣大學 黃俊傑 Geertz 參考:-溝口雄三編:《アジアから考える》(東京:東京 大學出版會,1993- 1994)。 - Clifford Geertz, The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s (New York: Basic Books Inc. Publishers, 1973) 。中譯 本:韓莉譯,《文化的解釋》(南京:譯林出版社, 1999)。 我們要深入本土文化資源,來開拓亞洲視野。在亞洲各國的知識份子,常常是通過CNN來建立、描繪我們的世界圖像。在非洲地區,每年都有幾萬,乃至十萬以上的幼童飢餓而死。可是我們看不到,因為我們所接收的資訊,都經過全球化霸權國家的辨識系統所過濾。我認為只有深入自己的文化資源,才能夠開拓全球視野。那麼,所謂從亞洲出發是什麼呢?所謂從亞洲出發來思考,從亞洲、從自己的本土文化來思考,這一點是重要。著名的文化人類學家Clifford Geertz寫了一本書叫做《文化的解釋》,書中所探討的就是未來的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我們必須研究具有全球意義的地域性知識,那麼,惟有深入本土文化,才能夠開拓自己的全球視野。
4:2 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 以東亞為視野 以經典為核心 以文化為脈絡 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 (http://www.eastasia.ntu.edu.tw) 以東亞為視野 以經典為核心 以文化為脈絡 過去幾年來,我們有幾個大型研究計畫,就是秉承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的視野的立場來執行的。第一個是「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我們提倡「以東亞為視野,以經典為核心,以文化為脈絡」的一種新的人文研究方式。
4:2 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 台大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我們出版了七十多本專書,這是其中一部份。另外還有台灣大學全球化研究畫、東亞民主研究計畫,所採取的基本上都是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的腳步。 本作品由台大出版中心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台大東亞文明研究叢書
4:2 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 從中國經典詮釋經驗 建構「中國詮釋學」 以儒家倫理為基礎的 CSR8000認證系統的 建立與推廣 從東方的這個經典的解釋經驗,可以建構具有東方文化特色的中國解釋群,這是一個可能性。另外一個可能性,是說現在的WTO所規範下的各國貿易。有一個基本的規範,叫做CSR 8000。CSR 8000是什麼意思呢?是企業社會責任。國家所生產的東西,要貿易賣到另一個國家,假設賣到歐盟各國,他要不要買這個東西,要看工廠的整個生產程序,有沒有符合企業社會責任八天的規範。那個規範裏面有很多點,比如說不可以拖欠女工、童工。違反人權,違反婦女勞動人權,違反兒童勞動人權。CSR 8000這個系統,它所接受它具體要發揚的價值理念,都是近代西方歷史經驗所產生的價值理念。工業革命以後,工業先進國家有感於資本家的貪婪,對勞工階級的壓榨,尤其對童工的剝削,而發展出來的一套CSR。當海峽兩岸中國人都加入了WTO以後,以東亞源遠流傳的儒家倫理作為基礎,另外建立一套CSR 9000做為認證系統。並且向全球建議推廣,這是真正深入本土文化資源,開拓全球視野的重要幫助。 本作品由山東出版社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非政府組織」(NGO) 與「非營利組織」(NPO) 4:3 「國家」宰制力的超越: 21世紀 「非政府組織」(NGO) 與「非營利組織」(NPO) 的茁壯與擴張 因應全球化的策略,還有一個可以考慮的,就是國家宰制力的超越。剛才我們講過,即使在全球化時代,國家,特別是國家機器裏面的各國中央銀行,仍舊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比如說貿易政策、外匯政策等等,但是展望二十一世紀,也許國家宰制力的適度被超越,是我們緩和全球化的片面性與宰制性的一個重要的切入點。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我們應該期許並且推動NGO、NPO等組織的茁壯與擴張。
4:3 「國家」宰制力的超越: 慈濟人員-台灣海棠颱風救災 慈濟人員-緬甸風災過後之救災發放 46 本作品由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本作品由佛教慈濟慈善事業基金會授權本課程『東亞文化:傳統與現代』使用,本資料庫無再授權他人使用之權利,如需利用本作品,請另行向權利人取得授權 台灣的非營利組織、非政府組織,如慈濟、法鼓山、台灣基督教的台灣展望會等等,在世界各地救災。慈濟還深入長江水災、四川大地震等等。可見,未來非政府組織這個民間力量的茁壯,是一條新的出路, 慈濟人員-台灣海棠颱風救災 慈濟人員-緬甸風災過後之救災發放 46
5. 結論 以下我們作出幾點結論。
5:1 地緣政治學 文化多元論 Mahan 參考:-Alfred Thayer Mahan (1840-1914), The Influence of Sea Power upon History, 1600-1783 (Boston: Adamant Media Corporation, 2002) -Amy Gutmann ed., Multiculturalism: Examining the Politics of Recognition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4) 第一點結論:自從十九世紀馬漢的《海軍戰略論》這一本書以後,地緣政治是考量國際關係的一個重要理論基礎,這本書是一個影響人類歷史非常重要的一本書。在展望二十一世紀,地緣政治學是已經走入歷史的灰燼,未來是一個文化多元論的新時代。在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之所以必須批判文化霸權,乃是因為文化霸權不利於文化多元性的發展。在人類所使用的各種語言裏面,每兩個禮拜就有一種語言被消滅,也許兩百年以後,在這個地球上,人類大部分的人使用兩種語言,一種是英語,一種是漢語。漢語有幾千年悠久的傳統,在一千年前漢文化曾經產生了最重要的論述,佛教,儒教,道教,當時的長安城其實就是現在的紐約,同等地位與影響力。全球化不利於文化的多樣性,很多少數民族語言因而被消滅,這是非常不幸的一個狀態。因此,文化多元論是未來的一個發展方向,是我們應該努力以赴的方向。
5:2 價值一元論 價值多元論 第二點結論,是在全球化時代,我們要從舊時代的「價值一元論」,走向新時代的「價值多元論」。所謂「價值一元論」,它的理論背後假設有一個「中心」,「中心」的價值是為普世的、正統的,而相對於「中心」的其他價值,則是邊陲的、異端的。在「價值一元論」的思維模式下,各個邊陲國家、邊陲地區和人民,以是否接近或遠離這個「中心」的價值核心,來做為其文化是否正確、政治是否正確的唯一判斷。 傳統中國的華夷之辯基本上就是一個「價值一元論」的體系,但是,未來我們應該邁向一個價值多元論的一個新的時代,我們要肯定多因的、多樣的、多元的思維模式與價值理念。
5:3 國家中心主義 民間社會論 第三點結論是展望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的來臨,要從過去的十九世紀以來的國家中心主義裏面掙脫出來,而邁向一種民間社會力量的全面解放與發展的一個新時代。換言之,從國家中心主義的舊格局向民間社會論,是對二十一世紀全球化時代第三個期許。
閱讀作業 黃俊傑:〈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問題及其政治經濟根源〉(未刊稿)
延伸閱讀 Kenichi Ohmae, The Borderless World (Mckinsey & Company, Inc., 1990),中譯本:黃柏棋譯:《無國界的世界》(台北:聯經出版事業公司,1993)。 Kenichi Ohmae, The Next Global Stage: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in Our Borderless World (Upper Saddle River, N.J.: Wharton School Publisher, 2005). Kenichi Ohmae, The End of the Nation State: The Rise of Regional Economies (Mckinsey & Company, Inc., 1995),中譯本:李宛容譯:《民族國家的終結:區域經濟的興起》(台北:立緒文化事業公司,1996)。 Noam Chomsky, Rogue States: The Rule of Force in World Affairs (London : Pluto Press, 2000). 中譯本:林佑聖譯:《流氓國家》(台北:正中書局,2002)。 黃俊傑:《全球化時代大學通識教育的新挑戰》(台北:中華民國通識教育學會,2004)
思考問題 「全球化」是一把「兩刃之劍」,您如何分析「全球化」的正反兩面影響? 作為一個大學生,您要如何因應全球化時代文化霸權的挑戰?為什麼?
網路資源 1、台灣大學「東亞經典與文化」研究計畫:http://www.eastasia.ntu.edu.tw/ 2、台灣大學「全球化研究計畫」:http://www.globalization.ntu.edu.tw/ 3、Carnegie Council: http://www.cceia.org/ 4、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 Sciences: http://www.amacad.org/ 5、Creating Links and Innovative Overviews for a New History Research Agenda for the Citizens of a Growing Europe:http://www.cliohres.net/ 6、Globalization Research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Hawaii-manoa: http://www.hawaii.edu/global/index.html/
本講結束 從東亞觀點看全球化時代的「文化霸權」及其建構之基礎
版權聲明 1 56
版權聲明 2 57
版權聲明 3 58
版權聲明 4 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