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关节系统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第二十九章 医学原虫 一、教学目的 熟悉: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的生活史、致病 性、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间日疟原虫的生活史。 应用:疟疾的发作、复发、再燃及凶险型疟疾的发生 机制和临床表现;疟原虫的实验诊断与防治原则。 了解 : 溶组织内阿米巴、阴道毛滴虫、间日疟原虫的 红內期形态。 二、教学方法.
Advertisements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英德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孙蕊蕊 2010 年 11 月. 一、何谓群体性心因性反应  群体性心因性反应:又称群发性癔症,是一 种精神或心理因素引起的的一种在临床上只 有精神或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而没有任何可 以检出的器质性病变。意识不丧失,易受心 理暗示影响,使病情加重或减轻。
骨 质 疏 松 诊 断 进 展骨 质 疏 松 诊 断 进 展 山东省立医院 李茵茵. All of us will suffer osteoporosis if live long enough-women and men alike. ( Fujita 语 1997 )
鼻咽癌 一 ﹑ 病因 ( 一 ) 病毒 本病与 EB 病毒感染有关。 ( 二 ) 遗传因素 鼻咽癌患者有家族聚集性和种族易感性, 与遗传因素有关。 ( 三 ) 化学致癌物 一些化学物质(如多环芳烃类、亚硝胺 类、微量元素镍等)与鼻咽癌的发生有一 定的关系。
第六节 呼吸系统常见肿瘤 是一种发生在鼻咽腔粘膜上皮的 恶性肿瘤,东南亚国家多见,我国居 世界之首,广东广西居全国之首,西 江流域发病率特高。 一、鼻咽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NPC) 临床:头痛、鼻衄、鼻塞、抽吸性涕 血、耳鸣,听力减退、复视、颈部肿 块 等。
核素治疗II 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核医学科 侯森. 理想的放射性药物 1 、发射 β 射线或俄歇电子用于治疗,同时发射 γ 射线用于显 像,观察疗效及计算吸收剂量。 2 、半衰期合适,生物半衰期接近物理半衰期。 3 、靶组织与非靶组织比值高。 4 、射程适中,达到治疗目的,对正常组织损伤小。 5 、在体内外稳定性好,来源方便,易于保存,易于供应,
周围型肺癌 CT 征象 分 析 攀钢密地医院放射科. 周围型肺癌: 系指发生于段及 段支气管以远的肺癌,约占原发性 支气管肺癌的 1/4 ,以腺癌多见。 其发病主要和以下因素有关:吸烟、 职业致癌因子、空气污染、电离辐 射、饮食与营养等。值得注意的是, 美国癌症学会将结核列为肺癌发病 因素之一。尤其是结核瘢痕者,男.
第四节 关 格 第四节 关 格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外科教研室 高昌杰 病 名 关格首载于《内经》,或指脉象或言 病机。《伤寒论》将小便不通和吐逆 为主症者称为关格。巢元方等则以大 小便俱不通为关格。至南宋时期,张 锐综合仲景与巢氏之说,提出关格病 上有吐逆,下有大小便不通。近代对 本病的认识逐渐统一于仲景,故本书.
報告人 : 林秋寒. 08:00 從屈尺出發 09:30 到達小人國 11:00 到達六福村 12:30 到達龍騰斷橋 2:00 到達月眉育樂世界 4:00 到達民宿 10:00 到達南方澳 12:00 到達鯉魚潭.
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内科教研室. 一、腰痛定义 二、腰痛历史沿革 三、腰痛病因病机 四、腰痛范围 五、腰痛诊断 六、辨证要点 七、治疗原则 八、分型论治 九、其他疗法 十、复习思考题 十一、临床病案.
肺癌. 概述 w 定义  肺癌或称支气管肺癌,是由于正气内虚, 邪毒外侵,痰浊内聚,气滞血瘀, 阻结于 肺,肺失肃降所致,以咳嗽、咯血、胸 痛发热、气急为主要临床表现的肺部恶 性肿瘤。
流行病學 -肺炎 Pneumonia. 流行病學 -肺炎 Pneumonia 病原體侵入呼吸系統而引起肺部感染發炎稱為「肺炎」 -會造成肺泡損傷,使得氣體交換機能降低或停止。 肺炎的程度、侵犯範圍與部位不同,所表現出來的症狀也不同 一般而言,年齡 55 歲以上、營養不良、有全身性疾病、慢性肺病、昏迷、有氣管內管者,其肺炎的發生率較高。
第十二章 肥胖与体重控制.
医疗事故处理法律制度 ——概 述 张华.
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 骨伤科副主任医师:陈方庆
肿瘤显像.
肌肉與骨骼系統相關癌症之 症狀與原因 蔣安仁主治醫師/博士 正修科技大學
中老年人常見骨關節問題 與保健之道 信恩復健科診所 李素菁醫師 6/25/2010.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PET.
泌尿外科疾病病人的护理 泸医附院外科 杨昌美.
第十三章 炎症显像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李路平 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张建华.
乳房疾病.
第十九章 骨骼和關節疾病(Diseases of Bone and Joint)
股骨头坏死 保髋手术治疗与功能康复 何 伟 2003年3月 保髋与康复.
下肢静脉曲张 谢永慧.
5-1-0 模組五:計畫篇 踏上戒菸路 主題一:戒菸診療室 主題二:戒菸向前行.
心血管疾病篩檢 季瑋珠.
医疗纠纷的 防范和处理 医务部 林星方.
塑身與SPA 主講人:陳盈錦.
澎湖創新旅遊˙觀光工廠.
骨与关节感染病人的护理 护理系外科教研室 岑晓勇.
甲状舌管囊肿 高腾蛟.
眩 晕 眩晕.
浙江省住院病历质量检查 评分表(2014版)解读 医务处.
乳腺癌术后功能锻炼 青岛中心医院外一科.
乳腺疾病—红颜杀手 湖南邵阳市中心医院外五科.
第四讲:创新思维方式 一、创新思维的方法 二、禁锢创新的心理状态及其排除方法 主讲:黄伟雄教授.
中学生普法教育.
设计者: 干晓洁 杨 哲 常振杰 施玉文 晁文坡 田 亚 看清大“铅”世界.
绪论课: 物理学和人类文明.
癫痫的康复治疗 康复系:张晓霞.
便秘的诊断及治疗原则.
第四章:肝胆病证 第一节:胁痛.
消化系统 复旦大学核医学研究所 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陈绍亮.
中 风 中医内科教研室 成都中医药大学 中风.
第六章 颌面骨炎症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影像科 李坚 马绪臣《口腔颌面医学影像诊断学》第6版 口腔医学本科理论课.
非典型股骨骨折與雙磷酸鹽 Atypical Fracture and Bisphosphonates
宗天一醫師 宗天一皮膚科診所 高雄市苓雅區四維三路77號(四維三路、仁愛街口)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SPECT).
鼻 咽 癌 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NPC
菸害防治教育 高雄市立高雄高級中學.
濟州島婚紗攝影+健康檢查 5天4夜.
骨 纤 维 异 常 增 殖 症 (Fibrous dysplasia)
第七章 消化系统和腹膜腔 第一节 胃肠道 石河子大学医学院一附院CT&MRI室.
针刀医学移位性颈椎病 的X线诊断 浙江省仙居县中医院 柴晓峰.
骨与关节结核 外科学教研室.
核心循环 对抗其他玩家抢夺能量 吸收场景中的物体能量变大 被击杀后可以重生 变大后,生命,攻击上升,速度下降 比赛结束提高天梯积分.
影像融合技術介紹 『醫學影像成像原理』.
肩部筋伤 《中医伤科学》筋伤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临床医学院 骨伤科教研室.
高雄市復華中學—實習處 實習處—楊順惠 主任.
放射性核素治疗 李素平.
休閒與社會 教師:陳怡伶 性別與休閒議題 組員 B 吳恩銘 B 邱子豪 B 李國豪
胸腔积液 (Pleural Effusion).
病例随访 脊柱骨巨细胞瘤影像表现 李忠明
骨巨细胞瘤 ( Giant cell tumor of the bone)
BMD另類觀點 廖建榮.
旅遊簡報 班級:六年三班 姓名:白采璇.
骨肿瘤及肿瘤样病变的 X线诊断和鉴别诊断攻略
高山草原生態系 分布於臺灣3000公尺以上高山,如中央山脈.玉山山脈.雪山山脈 分為玉山箭竹草原,高山芒草原及兩者混生林三種
賀 美容系全體師生同賀 捧花設計組 第一名: 葉思妤 第三名: 蔡佳樺 第三名: 沈彩榕 第四名: 吳珮瑜.蔡嘉淇.林穎萱.吳佩燕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骨关节系统 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 核医学科

运动系统的解剖知识 骨关节显像原理和方法 骨转移癌及原发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的诊断 骨密度测定

骨转移癌及原发性骨肿瘤的早期诊断 骨转移癌 原发性骨肿瘤

骨转移癌 有研究显示:大约70%的恶性肿瘤死亡患者在尸解时发现有骨转移; 乳腺癌、肺癌、前列腺癌患者约有85%发生骨转移; 以骨转移为首显症状,而后查出原发肿瘤的以肾癌、肝癌、甲状腺癌、神经母细胞瘤、肺癌、前列腺癌多见。

骨显像较X线早3~6个月发现病灶,骨转移灶中约20%~45%的骨显像阳性而X线阴性,仅有1%~5% X线阳性而骨显像阴性。 骨显像是探测骨转移最灵敏、最简便的十分重要的首选方法。

骨显像诊断骨骼疾病的原理与X线平片的差异 骨显像:通过比较局部骨骼的血流量和骨盐代谢的变化来诊断骨骼疾病,因而在疾病的早期多已有明显表现,通常较X线平片提早3~6月发现病灶。一般比X线所见范围大,灵敏度高,对恶性骨肿瘤,骨转移瘤以及一些骨病有早期诊断作用。

+ + - - + + 两种方法在骨骼病变过程诊断价值的比较 骨显像 X 平片 静止期 (陈旧性病变) 反应期 (<1W) 进行期 (3-6M) 骨显像 + + - - + X 平片 +

骨转移灶的一般征象: 局灶性放射性↑:单发的浓聚灶骨转移和良性病变的可能性约各占50%。 随机的多发性浓聚灶:是骨转移癌的主要特征。 骨转移的好发部位:胸部(占76%:肋、锁、胸骨和肩胛骨 )、脊柱(占47%)、骨盆(42%:髂、坐、耻和骶骨)、肢体(27%)和颅骨( 10% )。 好发生骨转移的肿瘤:乳癌→肺癌→前列腺癌→甲状腺癌→肾癌→鼻咽癌等。

典型骨转移癌影像特征是:多发、无规则的浓聚灶,有时伴有缺损区(冷区)。 单发的浓聚灶,如果此时局部X线平片为阴性,则仍可考虑为早期转移的可能。 需注意的是,骨显像不是诊断骨肿瘤的特异性显像,不要把任何骨骼浓聚灶都看成是转移癌,需要综合判断。

一)乳腺癌(mammary cancer) 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文献报道Ⅰ~Ⅱ期的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率为2%~8%,Ⅲ~Ⅳ期患者的转移率则高达35%~47%。 乳腺癌骨转移病人骨显像异常表现以多发显像剂异常浓聚最常见,病灶分布弥漫,无规律,遍及全身骨骼,但以中轴骨为多发部位。

有研究发现肋骨转移灶最多,其次是胸、腰椎、骨盆,下肢和头颅最少。 有学者发现大约6%~8%骨显像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是单一的孤立结节,其中约50%最终确诊为骨转移。 乳腺癌单发骨转移最常见的是胸骨转移。

对于乳腺癌患者除用于早期探查骨转移,还用于随访、分期、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 术前行骨显像可为病人选择更恰当的治疗方案。 乳腺癌患者骨转移经化疗或(和)放疗后,有的患者骨显像会出现“闪烁现象”。

女,52岁 乳腺癌多发性骨转移。

A B A B ANT POST 52岁,女性,乳腺癌骨转移骨痛 冯秀兰 女52岁,右乳腺癌根治术后13年,胸部、腰背部、右腿等全身多处疼痛4-5月,右腿部疼痛为著,不能忍受,口服舒尔芬2片/次,3-4次/日,不能止痛。Re188-HEDP 30mCi,一周后疼痛开始减轻,部分缓解。 ANT POST 52岁,女性,乳腺癌骨转移骨痛 188Re-HEDP 1110 MBq 治疗前和治疗后5个月 99Tcm-MDP显像,近50%的浓聚灶基本消退。A. 治疗前; B. 治疗后。

二)肺癌 (pulmonary carcinoma)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转移途径: 直接扩散、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其中血行转移可通过动脉和静脉。

有研究显示肺癌骨转移灶以肋骨和胸椎最多,分别占27. 4%和19 有研究显示肺癌骨转移灶以肋骨和胸椎最多,分别占27.4%和19.2%,其次为骨盆和腰椎,各占13%和12%,肩及肩胛骨、下肢和头颅共占18%。 大约10%的肺癌患者伴有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 术前骨显像可减少不必要的手术和即刻死亡的数量。

肺癌骨转移的典型骨显像的类型: 广泛播散型:最常见,与肺癌可通过动脉血行转移有关,随动脉血癌细胞可转移至全身各处。 直接扩散型:转移至胸壁,特别是转移到肺癌上部的肋骨。 胸壁多发灶不伴有远处转移:转移灶多发但仅局限于胸壁,常伴有潜在胸膜病变。 “冷”区改变:显像剂分布缺损。

66/F,肺癌 平面及侧位像 断层—3D

A B A B 陈孟君 女 65岁。胸憋一月,伴背部疼痛20多天,加重两天住院。背部及两肋剧烈疼痛,口服强痛定等,注射安痛定1-2次/日不能控制。 X线胸片及CT:左肺癌,T6、7锥体破坏,全身骨扫描:T6、7锥体及两侧数个肋骨多发骨转移灶,分别给以188Re-HEDP治疗两次,间隔3个月,剂量分别为962MBq(26mCi)和925MBq(25mCi),治疗后疼痛缓解较明显,4个月复查骨扫描:原骨转移灶明显缩小或消退,但有新的骨病灶出现。(见图片) Re188 26mCi 3天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轻微疼痛。3个月骨显像原病灶50-75%消退,但有新病灶出现。 女, 65岁。肺癌,多发性骨转移。背部及两肋剧烈疼痛一月+ ,口服强痛定数次/日、注射安痛定1-2次/日,不能控制。188Re 26mCi 3天疼痛明显减轻,仅有时轻微疼痛。3个月骨显像原病灶>50%消退,但有新病灶出现。A. 治疗前;B. 治疗后3个月

A B A B 男,61岁,肺癌骨转移骨痛。 188Re-HEDP治疗两疗程,间隔20天,剂量分别为1110MBq和740 MBq。血像改变不大。 A. 治疗前;B. 第二次治疗后两个月。

三)前列腺癌 (prostate carcinoma) 在欧美发病率极高,在高龄男性中仅次于 肺癌,但在我国比较少见。 转移:局部、淋巴和血行(血行转移以脊柱、 骨盆最为多见)。

早期和定期骨显像特别有意义: 尸解数据显示:晚期前列腺癌患者中骨转移发生率为80%。 文献报道:前列腺癌Ⅰ期骨转移率约5%,Ⅱ期增至10%,Ⅳ期增至20%。

前列腺癌骨转移以多发显像剂异常浓聚最多见,单一转移灶很少见。 常见于:中轴骨、骨盆和股骨近端多发显像剂异常浓聚,而肾脏显像剂分布很少,即呈“超级骨显像”。

还可见局部累及一侧骨盆,范围可从 半侧骨盆的一串小损伤到几乎累及整个 半侧骨盆,此种类型也比较常见。 可用于前列腺癌患者的临床分期、随 访和疗效监测。

99mTc-MDP 男性,67岁 前列腺癌广泛全身骨转移

99mTc-MDP “超级影像” 男,66岁,前列腺癌,广泛骨转移骨痛。 ANT POST

四)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 常见的小儿恶性肿瘤。 转移途径:淋巴和血行。 新生儿和婴儿常见肝和皮肤转移,幼儿常见骨转移,以颅骨、眼眶、脊柱及长骨受累为主。

大约75%原发灶能不同程度摄取骨显像剂。 骨显像可比X线提前数周诊断神经母细胞瘤。 骨转移的典型征象:肱骨近端、股骨远侧端和胫骨近侧端显像剂异常浓聚,且为对称性,易与儿童骨骺显像剂摄取增加相混淆而漏诊。

骨显像对神经母细胞瘤的价值:确定原发肿瘤的范围、早期诊断骨转移。 化疗后骨显像可正常,但不意味着治愈,有的神经母细胞瘤骨显像不一定出现异常。 骨显像和骨X片阴性,但仍怀疑为骨转移时,可行骨髓显像。 131I-MIBG可用于神经母细胞瘤的探查和治疗。

五)胃癌(gastric carcinoma) 很常见的恶性肿瘤,位居消化道癌首位。 扩散方式:直接蔓延、淋巴转移、血行转移和腹腔种植等。 国内有研究报道:胃癌骨转移率为41.2%,且随时间增加有明显的增加趋势。

骨转移骨显像除了常见的全身多发显像 剂浓聚区外,还有针状骨膜反应或呈超级 骨显像改变。 当患者伴有体重下降、虚弱,或血清碱 性磷酸酶升高的非特异的恶病质状态患者 骨显像证实有广泛的骨转移时,最常见的 原发病灶是胃癌。

六)鼻咽癌(nasopharyngeal carcinoma) 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扩散方式:局部扩散、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 大约有40%~60%的鼻咽癌患者死于骨转移。 转移多发生于放疗后1~2年,以骨转移最多见,尤其是扁平骨多见。

国内有研究报道:鼻咽癌患者全身骨显像骨转移率为56%,且骨转移发生率随病期上升而增加。 常见部位:肋骨→脊柱→骨盆→四肢→肩胛骨→颅骨等。 多发转移灶占79%,单发转移灶占21%。 骨显像对鼻咽癌的分期和治疗都十分重要。

A B 景玉清,女,60岁,鼻咽癌放疗后一年,曾经4个月前153Sm50mCi治疗,但疼痛未缓解,现一个多月明显加重。腰痛明显,99mTc-MDP骨显像示左第二、右第三 前肋,T3、4、5锥体转移灶,188Re45mCi及40mCi两次治疗间隔一月,两周疼痛缓解三个月复查,仍基本不疼,原有病灶已基本消退,T2锥体出现性病灶。 女,60岁,鼻咽癌放疗后一年。腰痛加重一月+,188Re-HEDP 45mCi注射后2周疼痛已明显缓解,间隔一月进行第二次(40mCi)注射,3个月复查,仍基本不疼。 A: 治疗前; B: 二次剂量治疗后3个月

Ⅱ、原发性骨肿瘤 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类,二者比例大约为1:7。 骨显像诊断原发性骨肿瘤的阳性率为70%~90%,可在X线或血清检查出现异常前显示肿瘤灶的存在。 为临床提供原发性肿瘤的位置、范围,对判断肿瘤浸润范围意义较大 ,有助于术前确定手术范围和合理选择放疗照射野及估价治疗效果 ,尤其是对X线平片判断较困难的部位如骨盆、胸骨等处的肿瘤价值更大。

骨显像在原发性骨肿瘤的检查方法中并非首选, (它不能对骨肿瘤病变进行定性诊断,无法确定 骨肿瘤向软组织的浸润,而X线平片、CT、MRI 则较容易做到)。 主要价值在于:早期发现为侵犯部位,及时探查 远处的转移病灶。

一)骨肉瘤(osteosarcoma) 非常恶性骨肿瘤,多见年轻患者,起源于原始分化不良的细胞。 常见部位:骨骺生长活跃部位(股骨下端、胫骨或腓骨上端和肱骨上端)。 病理特征:产生极多的肿瘤骨,也可以溶骨为主,侵蚀干骺端的密质骨,可引起病理性骨折。

典型骨显像图:病变部位明显的显像剂异常浓聚,且分布不均,有时热区中可见“冷区” 改变。 用途:探测原发病灶,主要探查有无远处骨转移。

右侧股骨下端骨肉瘤

右股骨下段骨肉瘤 左股骨原发性骨肿瘤

二)软骨肉瘤(chondrosarcoma) 生长缓慢的恶性肿瘤,多见30岁以上的成人。 好发部位:长骨为主,大多在干骺端靠近软骨板处。 分型:根据病变部位,可分为中心型和周边型。

特征性骨显像表现:浓密的斑片状显像剂异常浓聚。 中心型:骨干骺端和骨干部位有广泛溶骨性破坏----显像剂分布缺损,有时可见异常浓聚或在缺损区中仍见斑片状显像剂浓聚区; 周边型:肿瘤部位血供增加----显像剂浓聚更明显。 注意:骨显像上骨肉瘤和软骨肉瘤很难区分。

A B C 男,44岁。右第9后肋软骨肉瘤术后5年,右后背疼痛明显,X线:右后第7肋骨质破坏。A. 治疗前;B. 188Re 1110MBq治疗后2月疼痛缓解但浓聚灶未改变;C. 二次188Re 1665MBq治疗后4月,浓聚灶略变淡(股骨上端)。

三)骨巨细胞瘤(giant cell tumor of bone) 潜在恶性,起源于松质骨的溶骨性肿瘤,多见于年轻成人。 好发部位:四肢长骨的骨端,常见于股骨下端、胫骨上端,通常为骨骺病变,此外还可发生于骶骨、近端股骨和肱骨。

典型骨显像图:病灶中心呈“冷区”改变,病灶周围显像剂异常浓聚或整个肿瘤显像剂异常浓聚。 应用: 早期诊断、正确估价巨细胞瘤的范围以避免手术后复发; 探查罕见的多中心巨细胞瘤和转移,并有助于排除其他的骨病。

四)尤文肉瘤(Ewing’s sarcoma) 生长迅速的恶性肿瘤,起源于骨髓内的原始细胞,多见于儿童。 好发部位:股骨、胫骨、尺骨和足石骨,也可见于扁平骨,如髂骨、肋骨等。 主要侵犯骨干及干骺端的髓腔,可穿过皮质形成软组织内肿块。

骨显像图: 骨及软组织内肿瘤均有显像剂异常浓聚灶,分布均匀(不同于骨肉瘤显像剂分布不均匀)。 少数也可在热区中见冷区改变。 应用: 确定尤文肉瘤的范围和早期诊断转移上优于X线,有助于放疗范围和手术范围的合理选择。 尤文肉瘤在发病后2年内大约40%~50%患者发生骨转移,因此常规随访骨扫描十分必要。

五)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 MM) 起源于骨髓网状内皮细胞,细胞以浆细胞为主,以侵犯成年人造血性骨髓为特点,多发生于40~60岁患者。 好发部位:颅骨、肋骨、椎骨、胸骨、骨盆和股骨等,膝及肘以下骨髓很少累及。

骨显像图: 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完全正常,阳性表现中单纯热区改变的占67%,热区和冷区合并的占33%。 病灶以多发性为主: 肋骨----病灶常为点状或串珠样; 扁平骨----圆点状霰弹状分布; 股骨----多为片状、条索状; 椎骨----点状或整块骨显像剂分布增浓; 颅骨和髂骨----显像剂分布病灶中央缺损,周边增浓。

冷区改变相对较多是骨髓瘤的显像特点之一。 冷区病灶骨质呈溶骨性改变 原因:为骨质异常细胞分泌一种多肽物质作用于破骨细胞产生溶骨所致,或由于肿瘤细胞高度浸润,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显像剂不能进入。

六)骨样骨瘤(osteoid osteoma) 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但临床特征明显,即持久 性疼痛。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 好发部位:下肢长骨,也可见于其他任何骨。 病理特征:一个小而圆的骨组织核心被反应骨 包围。

典型骨显像图: 骨显像对骨样骨瘤高度灵敏。 表现为:显像剂浓聚,“热区”改变,而且可以有“双密度”表现(即一大一小两个显像剂浓聚区重叠在一起,影像上表现为边界清楚的显像剂浓聚区周围可出现弥漫性显像剂增聚区。 应用: 骨显像对疑有骨样骨瘤病变,但X线检查阴性的患者特别有用,尤其对脊柱、骨盆和股骨颈部位的骨样骨瘤。

七)骨软骨瘤(osteochondroma) 常见的良性骨肿瘤,实质是骨生长方向的异常和长骨干骺区再型错误,也称为骨疣。常见于10~20岁青少年。 好发部位:长骨干骺端特别是股骨远端和胫骨近端。 骨软骨瘤往往向偏离最近骺板的方向生长,其结构包括正常骨,上有正常软骨帽。

骨显像图: 对生长活跃的骨软骨瘤可见临近骨界部位显像剂分布增聚,(与病灶部位血流增加、细胞活跃和外生骨疣表面的软骨钙化有关)。 有些病灶不摄取显像剂或摄取很少的显像剂。

八)骨囊肿 单发性骨囊肿----种局部充满液体周边为纤维组织的囊肿。 动脉瘤样骨囊肿----被纤维分隔开的、互相联系充满血液的多孔隙,可与各种良恶性骨肿瘤伴发。

骨显像图: 单发性骨囊肿----正常或局部显像剂分布稀疏缺损,有时出现病灶周边显像剂分布轻度增浓现象。 动脉瘤样骨囊肿----病灶中心显像剂分布减低伴周边显像剂分布轻度增浓或整个病灶呈弥漫性均匀的显像剂增浓改变。

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的诊断 骨感染性疾病和骨坏死 骨创伤 骨代谢性疾病 关节疾病 其他骨病

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 骨髓炎(osteomyelitis) 骨与关节结核 骨感染性疾病和骨坏死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 骨折 骨创伤 运动性损伤 骨移植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骨炎性疾病等其他骨疾病 骨质软化症(osteomalacia) 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hyperathyroidism) 骨代谢性疾病 肾性骨营养不良症(renal osteodystrophy) 畸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 类风湿性关节炎(RA) 关节疾病 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ary osteoarthropathy) 骨纤维异常增生症(fibrous dysplasia) 其他骨病 石膏症(osteopetrosis)

骨感染性疾病和骨坏死 化脓性骨髓炎 化脓性 骨感染性疾病 骨脓肿 骨结核 非化脓性 结核性骨髓炎 无菌性骨坏死又称缺血性骨坏死,是临床常见的骨关节病之一。 由于多种原因导致邻近关节面组织血液供应缺失,造成成骨细胞和骨髓生血细胞的缺血性坏死。 骨坏死最常见于股骨头、远端股骨髁、肱骨头。

一)骨髓炎(osteomyelitis) 分型: 病程--急性和慢性; 临床症状--化脓性和硬化性; 感染途径—血源性、创伤性和感染性。 好发部位:血流丰富的干骺端(膝关节的上下、踝关节的上下、肱骨的两端和跟骨),除新生儿外,很少累及邻近关节。

骨显像是骨髓炎早期而敏感的诊断方法: 急性骨髓炎患者比较(n=103,3~81岁) 项目 灵敏度(%) 特异性(%) 准确率(%) X线平片需要在发病后1-2W才能显示溶骨性改变,而骨显像在发病后24h内,因局部已有明显的血流和代谢异常而显示为热区,从而可以早期诊断,及时治疗。 急性骨髓炎患者比较(n=103,3~81岁) 项目 灵敏度(%) 特异性(%) 准确率(%) 骨显像 86 98 94 X线 25 96 78

最常见的骨显像图: 病变部位局限性显像剂分布明显增加的“热区”,有的患者可见“冷区”(原因可能是骨髓炎早期血管栓塞,脓液压迫血管)。 急性骨髓炎的骨影像特点: ①三时相影像均有局限性浓聚 ②24h内病变骨/软组织比值随时间上升 ③早期可出现放射性↓(局部压力↑、血栓形成),但很快会转为放射性↑

三个时相均表现为增高(血池相的消退较缓慢),显像剂浓聚主要局限在骨骼内,且随着时间延长,显像剂在局部骨骼中聚集得更多、更集中。 急性骨髓炎与蜂窝组织炎的鉴别诊断: (早期都有局部软组织肿胀,X平片难以鉴别) 蜂窝组织炎 主要表现为软组织血流增多, 血流相、血池相呈弥漫性浓聚,随着时间的延长,有减少趋势(比骨髓炎消退快), 延迟相中,骨显像正常。 急性骨髓炎 三个时相均表现为增高(血池相的消退较缓慢),显像剂浓聚主要局限在骨骼内,且随着时间延长,显像剂在局部骨骼中聚集得更多、更集中。

二)股骨头缺血性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 股骨头血供来源: 股圆韧带内的小凹动脉—股骨头凹窝部; 股骨干滋养动脉深支—股骨颈(供应很少); 旋股内、外侧动脉的分支—股骨颈(主要来源)。

病因:     多发生在股骨头移位性骨折后一、二年,发生率30~50%,与复位早晚有关。因此骨折愈合后又出现疼痛,关节受限和跛行,应注意有无本病的可能。 外伤性髋关节后脱位后,过度饮酒、长期服用激素或非激素类止痛药物、潜水病、减压病、放疗后、烧伤、血液及血管阻塞性疾病等。

原因:股骨颈骨折、长期大量激素等→微骨折→营养血管断裂、髋关节囊内压↑→供血↓ 表现:早期(1周-数周)局部放射性↓; 数周后周围放射性↑中央减低区-“炸面圈征”。

无论何种原因所致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仅在后期,X平片才有异常发现,而骨显像在早期即有异常变化。 早期:股骨头局部显像剂缺损,而因髋臼磨损导致滑膜炎使得股骨头周边出现浓聚带,形成特征性改变--“炸面圈”样改变。 后期:髋臼磨损进一步加重,使得显像剂明显浓聚,掩盖了缺血坏死区“冷区”,断层显像仍可发现“炸面圈”样改变。

右股骨头缺血坏死 “炸面圈”征 平面-前位像 冠状面断层像

三)儿童股骨头骨软骨病(osteochondrosis of capitular epiphysis of femur) 又名无菌性股骨头骨骺坏死症或骨软骨炎、Leff-Calve-Perthes病或Legg-Perthes病。 见于4~8岁男孩,最常见为单侧病变,髋部发生轻度疼痛并可涉及膝关节。 病理特征:股骨头骨骺的骨化核缺血性坏死→股骨头不同程度的畸形与髋关节活动受限→骨性关节炎。

骨显像诊断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可达98%和95%。 特征性表现:股骨头骨骺↓,髋臼部位↑(由于伴随骨髓炎所致)。 早于X线检查数月。 还可用于预测股骨头存活情况和分期。

骨创伤

一)骨折(bone fracture) 大多数不需要骨显像,X片就可诊断。 以下几种情况核素骨显像有重要价值: 1.隐匿性骨折     意外事件后疑似腕骨,舟状骨、蹠骨、胸骨、肩胛骨、脊柱骨附属结构骨折, X线片难以作出诊断时,用多体位骨显像多可明确诊断。全身骨显像还有助于发现无局部症状的隐匿性骨折。 2.近期骨折与陈旧性损伤鉴别     X线骨片显示骨折线而不能判定系近期损伤或陈旧性损伤时,可根据骨显像结果鉴别,有助于确定治疗方案。

3.疲劳性骨折 是战士、运动员和舞蹈演员的常见病,最好发部位为胫骨。腓骨和肱骨也可发生。症状出现后6周内(尤其是在2周内)X线片为阳性,骨显像能提前 I—6周发现病变,故 X线片阴性者应进行骨显像,阳性率很高。 4.病理性不完全性骨折     常见的病理骨为骨质疏松、软骨病、Paget病、纤维性骨结构不良,放疗后、骨瘤等。由于原发病的 X线骨片不正常,有时造成不全骨折的识别困难,漏诊率可达50%左右,而骨显像漏诊率仅5%左右,故 X线骨片阴性时,应进行骨显像,及早确诊,防止骨折加重。

骨折部位聚集显像剂的因素: 局部血流增加 成骨细胞活跃新骨形成 局部交感神经活性降低 急性期(骨折后2~4w ):骨折部位弥漫性↑,并可见到线性分布增浓; 亚急性期(大约持续8~12w ):骨折部位有特征性的、很容易确定的线性异常,且显像剂摄取最强; 愈合期:摄取缓慢而稳定地减少直至最终转为正常。

大多数骨折后2年内骨显像转为正常: 新近骨折----强烈摄取 陈旧骨折----摄取正常或轻度增加 一些骨折,特别是股骨腕部舟状骨的骨折,常合并缺血性坏死。骨显像可探查这类骨折骨碎片的存活力,尤其是三相骨显像和断层骨显像可提高探测的灵敏度: 无存活能力----血流相↓,静态相局部缺损,“冷”区改变 有存活能力----骨折碎片仍有摄取

骨折不愈合: 1、萎缩性不愈合(骨折部位↓)----对经皮电刺激疗法无反应 2、活性不愈合(骨折部位正常或↑)----对电刺激治疗反应良好 骨碎片区普遍↓(反应骨的末端对恰当的反应无能为力导致) 骨折部位缺损(假关节、软组织干预、局部感染或血肿中断所致) 2、活性不愈合(骨折部位正常或↑)----对电刺激治疗反应良好 提示骨碎片有活性,有潜在的愈合能力。

二)骨移植 采用三相骨显像可及时了解移植骨的血供和新骨形成情况,更好的鉴别感染和术后充血。 断层骨显像可以更精确地提供移植骨尤其是结构复杂部位移植骨存活情况。 比X线早3~6周确定移植骨是否存活。 监测移植骨再血管化方面比X线、CT、MRI等检查更为敏感。 对于带肌蒂骨移植可区别移植骨坏死还是周围软组织感染。

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移植方式摄取的能力也不同。 通常移植骨术后能摄取,提示移植骨存活; 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移植方式摄取的能力也不同。 移植骨出现排斥反应或未成活----不摄取或延迟 移植骨成活良好----整块骨浓聚,中心最明显 移植骨成活不良----两端及宿主骨连接处浓聚,中间段较淡 移植骨已死----无摄取

骨代谢性疾病 旧骨吸收 骨质量和功能正常 骨代谢平衡 新骨形成 弥漫性骨骼疾病(代谢性骨病) 骨代谢紊乱 营养缺乏、 内分泌失调、 酸碱失衡、 肾脏疾病、 遗传缺陷等 弥漫性骨骼疾病(代谢性骨病) 骨代谢紊乱

代谢性骨病骨显像的“代谢性特征” 1、中轴骨↑ 2、四肢长骨↑ 3、颅骨和下颌骨↑ 4、关节周围组织↑ 5、胸骨显影明显,呈“领带征”表现 6、肋骨软骨连接处明显↑,呈“串珠样” 7、肾呈淡影或不显影。

上述骨显像特点并不是任一具体代谢性骨病的特异性表现,任何疾病只要存在骨转换率普遍性增高,就可能见到上述骨显像特征。 代谢性骨显像的主要特征是全身骨骼摄取↑,这主要靠肉眼来判断,因此有很多不确定因素。

有学者提出半定量和定量方法来评价代谢性骨病。 代谢指数(将上述7种特征用0、1、2分别代表正常、异常和显著异常,每个患者7个特征记分之和)超过4,即5或5以上可判断为骨代谢异常。 此外还有骨/软组织放射性比值测定、定量骨SPECT测定技术可用于判断代谢性骨病。

(primary osteoporosis) 一)骨质疏松症 (primary osteoporosis) 以低骨量和骨组织细微结构破坏为特征的全身骨骼疾病; 包括绝经后骨质疏松(Ⅰ型)和老年性骨质疏松( Ⅱ型)。 骨密度测量技术----早期检测的主要方法; X线----只有在骨质丢失达到30%以上才异常; 常规骨显像----早期诊断价值有限,没有骨折时,常不能显示任何异常。

常规骨显像不能用来诊断,而是寻找骨折灶,解释骨痛原因。 严重的或“终末期”骨质疏松症患者中,弥漫性摄取↓(表现为图像质量差,本底高,伴有中轴骨和附属骨分布呈“洗脱斑”改变)。 骨质疏松症患者在一定阶段常会出现背痛的症状,椎体压缩性骨折是常见原因(X片中常无明显异常;骨显像可由于微小骨折显示一个长条形的局部摄取增高影)。

(renal osteodystrophy) 二)肾性骨营养不良症 (renal osteodystrophy) 由于慢性肾功能衰竭、钙磷代谢障碍和维生素D代谢障碍导致骨功能紊乱。 病理: 骨样组织增生而矿化不良----广泛性骨质疏松; 骨质软化----对称性假性骨折; 继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 软组织钙化。

骨显像的“代谢性”特征最为明显。 病程长、病情重的患者约20%发生骨质软化,多发生于颅骨、骨盆和脊椎。 偶尔可见胫骨和股骨影像呈“双轨征(double strips sign)”改变----由于骨膜下新骨形成。 “双轨征”也可见于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恶性肿瘤骨转移和原发性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等。

肾性骨病 56/F 肾炎、慢性肾功能不全 全身骨显像 骨影普遍增浓 颅盖骨、下颌骨和四肢长骨明显肾影不清 双手小关节明显的放射性增高 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所致

三)Paget’s病 即畸形性骨炎(osteitis deformans) 英格兰人和北欧国家的人常见。 慢性进行性的局灶性骨代谢异常疾病,早期多局限于一骨,随病程发展大多累及多骨,但累及全身者少见。 病变部位:骨盆→腰椎和胸椎→骶骨→股骨→肩胛骨→颅骨→肱骨等。 病变具有非对称性,长骨一般受累较弥漫,从骨骺端开始向骨干扩展,单独累及骨干的较少。

临床表现不明显、不典型,易混淆,不利于早期诊断。 实验室和影像学检查是极为重要的诊断依据。 血清碱性磷酸酶可因病变范围和活动性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增高----诊断的重要依据。 X线检查对本病的诊断意义重大。

不同时期X线平片有不同表现: 早期溶骨阶段----散在不连续的密度减低区 (常见于颅骨) ----或为典型的火焰状骨质再吸 收前峰; 溶骨与新骨形成并存,继而成骨活跃进入愈合期----逐渐明显的新骨形成与骨质硬化征像,受累部位出现不均匀的密度增高区。

骨显像表现:病变部位摄取↑,早于X线出现异常。 活动期三相骨显像可见血流相摄取↑,比延迟相摄取更敏感。 骨显像特征: 病灶强烈摄取,最高可达正常10倍; 病变轮廓清晰,非对称性; 骨盆发病率最高(可达78%),其次见于胸腰椎、骶骨、股骨、肩胛骨、颅骨和肱骨; 特殊表现——Mickey Mouse征(椎体相对比较特异一种改变)。

Paget’病--畸形性骨炎 病变骨显像剂显著浓聚,高出正常骨6-15倍

关节疾病 骨显像的优势在于早期发现——在患者并发关节痛或X线出现异常之前就显示异常结果了; 特别是较小的外周关节或椎体和骶髂关节受累时; 可以一次成像探查多关节; 骨关节病的类型已确定,骨显像可以显示病变的范围和大小,随访治疗反应效果; 有助于骨关节病的鉴别诊断。

一)类风湿性关节炎 自身免疫性病 主要表现为周围对称性的多关节慢性炎症性的疾病,可伴有关节外的系统性损害。 病理:关节的滑膜炎,当累及软骨和骨质时出现关节畸形。 我国的患病率为0.34%,是造成我国人群丧失劳动力和致死的主要原因之一。

骨显像优于X线检查出现异常(早期当关节骨和软骨未破坏时,骨显像就能在关节区见到摄取明显增加); 但骨显像所见到的关节区摄取增加是非特异的,需结合临床。 骨显像出现整个腕部有弥漫性的摄取↑,伴指(趾)间和掌指间关节的侵犯,可考虑类风湿性关节炎的诊断。 骨显像还可显示全身关节受累情况和范围。

二)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hypertrophic pulmonay osteoarthropathy , HPO) 发生机制不明,一般认为与组织缺氧、感染产生的有毒物质和局部血循环量增加有关; 多继发于胸部疾患(如慢性感染、良性或恶性肿瘤、先心病、COPD等),少数继发于其他系统慢性疾患(如消化系统或血液病或自身免疫性病),或找不到原发灶。 为多发性和对称性,以小腿和前臂最常受累。

X线检查:四肢长骨有骨膜下新骨增生,呈葱皮样或花边状,可波及全部骨干,以骨干远端最明显,骨皮质和髓腔正常。 骨显像:管状骨骨皮质摄取对称性↑,呈“双轨征”改变,多见于肘和膝以下的前臂和下肢。 有报道显示:肥大性肺性骨关节病合并骨转移的大约为20%。

肺性肥大性骨病-双轨征

肺癌,肺性肥大性骨病

骨密度测定 常用的骨密度测定方法 正常骨矿含量或骨密度值 临床应用

骨 量 定义:骨基质含量,即骨有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的总和。 影响因素:年龄、许多全身和局部病变。  骨 量    定义:骨基质含量,即骨有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的总和。 影响因素:年龄、许多全身和局部病变。 准确测量骨量的变化有助于疾病的早期诊断、确定治疗方案、检测疗效、判断预后和随访。 但真正意义上的骨量测定有一定的困难,临床上一般以骨矿物质含量,即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的测量来代替骨量的测定。

人类骨量随年龄的增长而不同,大致可分为6个时期 骨量增长期:出生~20岁,随年龄增长骨量持续增加,年增长率男性为2.2%,女性为1.9%; 骨量缓慢增长期:20~30岁,骨量缓慢增长,年增长率为0.5%~1%; 骨量峰值相对稳定期:30~40岁,骨骼生长处于相对平衡状态,骨量也处于峰值期;

骨量丢失前期:女性40~49岁、男性40~64岁,骨量轻微丢失,丢失率男性0.3%~0.5%、女性0.4%~0.6%; 骨量快速丢失期:主要见于绝经后妇女,绝经后的1~10年,骨量丢失率明显增加,年丢失率1.5%~2.5%,男性不存在此期; 骨量缓慢丢失期:65岁以后女性骨量丢失速率降低至绝经前水平,男性亦较以前出现轻微骨量快速丢失,年丢失率约0.5%~1%。

常用的骨密度测定方法 单光子吸收法(Single photon absorptiometry ,SPA)和 单能X线吸收法(Single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SXA) 双光子吸收法(dual photons absorptiometry ,DPA 双能X线吸收法( 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 , DEXA或DXA) 定量CT(QCT) 定量超声技术(QUS)

SPA和SXA DPA DXA QCT QUS 进行扫描时需置一标准密度校正体模于受检者身体下方,其内含不同的已知密度的溶液或固体参照物,作为参照密度来校正和计算椎体内骨矿密度。 由换能器所发出的超声波穿过骨骼以后,可被另一侧的换能器认知并转变为计数资料软骨而产生能量衰减而进行测量。 利用γ或X射线穿透骨组织时,其能量由于骨矿物质的吸收而衰减,衰减程度与骨矿物质含量成一定比例,由计算机处理衰减后的γ或X射线能量而获得骨矿含量值。 在SPA和 DPA基础上发展的。都是利用射线在低能量状态通过骨和软骨而产生能量衰减而进行测量。 与SPA相似 原 理

SPA和SXA DPA DXA QCT QUS 241Am (59.6Kev)和137Cs(660Kev )153Gd(100Kev和44 Kev) SPA:125I(27.5Kev)或241Am (59.6Kev) 辐射源 桡骨远端1/3点和1/10点,均以皮质骨为主 腰椎、髋骨和某些躯干骨,也可测桡骨 腰椎、股骨近端及全身,周围骨也可测量 脊椎小梁骨 跟骨、髌骨、胫骨、指骨等 测量部位

SPA和SXA DPA DXA QCT QUS 优点 不足 精确性和准确性较高,可测量躯干骨皮质和海绵质,可消除软组织及骨髓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定量测量周围骨的骨矿含量,主要反映皮质的骨密度 不仅可测量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和BMD等,还可测量人体脂肪含量和肌肉含量等。照射剂量低、使用简便快捷、空间分辨率、精确度、敏感性均高于DPA。现以广泛用于骨质疏松的诊断、随访研究、流行病学等研究,为目前应用最多的骨密度测定仪。 可弥补其他的不足。可反映骨的机械特性、结构、强度及骨折的危险性。廉价、便携、损伤简单、无放射性辐射、精密度高等。 优点 无法分别测量小梁骨和皮质骨,不适合测量小梁骨成分较多或软组织量不恒定部位的骨密度 空间分辨率较差、费时、辐射剂量大、价格昂贵 有椎骨压迫和变形者时误差较大,效价比低、辐射剂量偏大。 不足 大多数国家限于基础研究领域。

正常骨矿含量或骨密度值 主要技术指标: 骨矿含量(bone mineral content, BMC ):又称为线密度骨矿含量,是扫描曲线与基底线所围成的区域,代表该扫描骨段的骨矿含量值,单位g/cm; 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 , BMD):又称为面密度骨矿含量,是用线密度骨矿含量除以扫描处的骨密度,单位g/cm2; 骨宽度(BW):又称骨横径,即从扫描曲线的起点、止点分别作垂线,他们分别与基底线相交,两个交点在基底线的长度即代表该扫描部位骨宽度。

影响骨矿含量的因素: 检查方法、仪器:检查原理、表达方式及仪器性能、参数的不同导致所得结果不同。 年龄:不同时期骨量增长或降低的速率不同,BMC/BMD因而随之变化。 性别:女性BMC/BMD总是低于男性,特别是绝经后的女性,其BMC/BMD急剧下降。 体重和身高:较大体重和较高身材的人骨矿含量相对较高,反之亦然。 其他:种族、饮食、营养状况、哺乳等差异可影响BMC/BMD值。

正常人骨矿含量: 骨矿含量影响因素较多,不同地区使用不同仪器、不同方法所测不同部位的BMC/BMD值均不同。 每个骨密度测量室都应有自己的标准。

临床应用 主要用于检测骨密度降低或增高。 临床上最常见的是骨密度降低的患者,广泛性密度增高的疾病较少,因此骨密度测量的应用主要集中在骨密度降低的患者。

一)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骨质疏松症 原发性: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以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一) 骨质疏松症的诊断 Ⅰ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属高转换型 原发性:以骨量减少、骨的微观结构退化,以致骨的脆性增加以及易于发生骨折为特征的一种全身性骨骼疾病。 Ⅱ型:老年型骨质疏松症,低转换型,一般发生于65岁以上的老人 骨质疏松症 先天性 内分泌代谢性 继发性:由于某种疾病或药物而引起骨质疏松,根据病因可分为 营养缺乏性 药物性 失用性 血液性等

病理改变 骨基质和骨矿物质含量的减少,表现为骨皮质变薄,骨小梁的体积变小、变细、数目减少,其减少量可达30%,骨髓腔明显扩大,常被脂肪组织和造血组织所填充。 由于骨质的量减少,而钙化过程基本正常,因而导致骨骼变脆而易于发生骨折。是骨质疏松症最严重的后果。

骨质疏松症是随着人群年龄老化而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公共健康问题,它发病率高,我国约有6000~8000万。 骨质疏松症骨折不仅对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是一严重威胁,还耗费了大量人力、财力。 早期发现骨质疏松,并早期预测骨折发生的危险性,可以为临床医师提供准确及时的资料,以尽早进行药物预防和治疗。

Kanis认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较年轻成人均值低3s以上。 骨密度测定是目前公认的最主要的检测手段。 1994年世界卫生组织专家小组Kanis提出成人女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 (1)正常:前臂远端、脊椎、髋骨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1s(1个标准差)以内。 (2)骨量减少: 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1~2.5s范围以内。 (3)骨质疏松症: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2.5s或以上。 (4)严重骨质疏松症:符合骨质疏松症标准,同时伴有一处或多处脆性骨折。 Kanis认为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为较年轻成人均值低3s以上。

目前国际上对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倾向于: 第一、用百分比代替标准差表示骨质疏松症的阈值: 基本正常: BMD或BMC较年轻成人均值低1%~12%, 骨量减少:减少1%~12%, 骨质疏松症:减少25%以上, 严重骨质疏松症:减少37%以上。 第二、除了腰椎外,由DXA测定的桡骨和股骨颈的骨密度值低于年轻人均值的30%为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比较妥当。 第三、男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断标准及QUS的诊断标准需进一步讨论。

测量骨密度诊断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目的: 当发现骨量减少时就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预测骨折的危险度,以便早期采取预防措施,防止骨折发生。 早预防、早诊断、早治疗骨质疏松症,预防重于治疗。 当发现骨量减少时就应该采取预防措施。

二)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预测 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骨折,导致骨折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BMD降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二) 骨质疏松症骨折的预测 骨质疏松症的一个重要并发症是骨折,导致骨折的因素有多方面,其中BMD降低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BMD 测定预测骨折危险性的理由: 骨的强韧性取决于骨密度; 骨折危险性的增加与BMC减少的水平相一致; 不论丢失情况如何,预防性药物(如雌激素)可以减少髋部和脊柱的骨折。

骨盆骨折是骨质疏松症引起骨折中数量最大、程度最严重的一种。 无论男性还是女性骨盆骨折的发生率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发生骨盆骨折1年内的死亡率比无骨盆骨折者高15%~20%。 对于骨盆骨折危险性的预测具有更重要的意义。

三)对内分泌及代谢性疾病的骨量测量 四)随访及治疗效果的估价 五)评价小儿的生长和营养情况 六)在儿科疾病中的应用

骨显像的新进展 近年来骨显像有很大的进展,主要的表现是随着显像设备的进步和骨显像检查技术的提高,骨显像的适应证进一步扩展;诊断和鉴别诊断骨良恶性病变的能力进一步增强;骨显像在核医学和综合影像学领域的地位进一步巩固和提高。

一、骨显像检查技术的提高 采集特殊体位图像; 应用针孔准直放大技术; 断层骨显像; 骨功能与骨解剖图像的融合图像。  一、骨显像检查技术的提高    骨显像检查技术的提高,主要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对病变精确解剖定位的水平,以便准确诊断,指导治疗,估测预后。为此,近年来进一步推广和发展了如下技术: 采集特殊体位图像; 应用针孔准直放大技术; 断层骨显像; 骨功能与骨解剖图像的融合图像。

1.采集特殊体位图像 何时采用特殊的体位? 在常规全身或/和局部前位和后位采集后,发现可疑病变而不能定位或定性时。依可疑病变部位不同,采取不同特殊体位显像。

下胸椎和腰椎:后斜位能判断病变累及椎体、椎弓根或椎小关节。 胸廓外侧缘:前斜位或侧位能判断病灶的部位、形态、大小和数目。 肩胛骨和肋骨病变的鉴别诊断:双臂抬高胸部后位和双臂外展体位均可肩胛骨有效地旋转,与胸壁离开。 膀胱遮盖耻骨:TOD位(耻骨下方位、蹲位)能使膀胱与耻骨分开。

足部:常用双足背面、双足掌面、左足外侧面和右足内侧面、左足内侧面和右足外侧面四个体位;针孔放大斜位像进一步减少足骨重叠。 腕部:可疑桡骨远端或舟骨损伤,最佳体位是最大的偏尺侧位,使舟骨旋转约45°,远离邻近的桡骨;鉴别诊断豌豆骨和三角骨损伤,采用腕部和手尺(外)侧位。 足部:常用双足背面、双足掌面、左足外侧面和右足内侧面、左足内侧面和右足外侧面四个体位;针孔放大斜位像进一步减少足骨重叠。 肩关节:血池相双肩关节常规体位,患侧肩关节放大前位,臂常规位和外展45度位;静态相再加后位。有助于鉴别孤立性的冈上肌和二头肌长头腱炎、肩袖损伤、囊炎以及肩峰下滑囊炎。

2.断层骨显像的应用 与平面骨显像比较,断层骨显像优点: 增加图像对比度, 提高病变检出率, 改善病变定位, 使诊断更准确。 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断层较平面骨显像能多发现13%~24%的阳性病例和21%~39%的阳性病灶。

断层骨显像适应证: ①鉴别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 ②不明原因背痛; ③缺血性股骨头坏死; ④诊断颞颌关节内紊乱; ⑤评价急性和慢性膝关节痛; ⑥当全身骨未发现放射性分布异常,而局部有明显症状或其它影像学检查发现异常。

断层骨显像方法学的研究已取得一些成果,一般认为: ①准直器的选择:常用低能高分辨准直器,亦可使用低能通 用、针孔、低能超高分辨、圆锥束型和长孔扇束型准直器。 ②采集条件:矩阵128×128或64×64;旋转轨迹身体轮廓或椭圆形;旋转角度360°或180°;投影间隔角度3°或6°;帧数120或60;时间30秒/帧。 ③重建条件:滤波反投影技术(FBP),计算过程简单,重建速度快,能够满足临床需要,但图像存在固有的星状伪影,滤波函数常用Butterworth (Critical Frequency约0.5)或Hanning ( Critical Frequency约0.9);迭代重建技术(预先分组最大期望值,Ordered Subsets Estimation aximization,OSEM),与FBP法比较,能提供较好的空间分辨率,减少伪影的发生。

3、骨功能与骨解剖图像的融合图像 对骨显像阳性病灶进行精确的解剖定位

骨转移在骨显像图上“热区”最常见 同机骨CT图本身的信息 对诊断骨转移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同机骨CT图本身的信息 1)能分辨骨皮质或髓质的病变 2)具有一定的鉴别良恶性的能力 3)特别对常见的易与骨转移相混淆的退行性骨关节病有较准确的鉴别诊断

骨显像和骨CT,两者结果不一致时,只有信息互补方能对某些疾病作出诊断 。

二、骨显像适应证的扩展     近10年来,骨显像适应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虽然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仍是最常见的适应证,但用于恶性肿瘤病人明显减少,由一些恶性肿瘤常规骨显像筛选骨转移,改变为根据每个病人的骨痛症状或肿瘤标志物升高的实际情况,除外骨转移;应用于良性骨病大幅度增加,特别是对运动损伤的诊断有巨大增长,2000年悉尼奥运会期间,骨显像作出了贡献。     X线检查是诊断骨折的首选手段,当X线片阴性或可疑时,常规做三时相骨显像,除外X线未能发现的骨折,血流和血池相有助于估测受损的时间。

Case 1 49/F 乳腺癌术后 全身骨显像 腰椎4不均匀 放射性浓聚 可疑骨转移

腰椎4 双侧椎小关节 局灶性 放射性浓聚 同上患者 融合图像提示腰椎4双侧椎小关节增生性病变

Case 2 65/F 右乳腺癌术后 胸背痛2周 全身骨显像 胸椎11和腰椎4 放射性增高 可疑骨转移

同上患者 融合图像 胸椎11 放射性增高 累及椎体和 椎弓根 提示骨转移

同上患者 胸椎11放射性增高累及 椎体和椎弓根提示骨转移

Case 3 66/M 肺癌2个月 全身骨显像 左肱骨 近端外侧 局灶性 放射性增高 性质待定

同上患者 SPECT 左肱骨近端外侧局灶性放射性增 CT 左肱骨大结节增生

NM 同上患者 FUSION 左肱骨 大结节增生 CT

75/M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3年 左肾癌 根治术后7个月 全身骨显像 胸椎8~10 腰椎2~4 不均匀放射性增高 骨转移待除外 Case 4 75/M 前列腺癌 内分泌治疗3年 左肾癌 根治术后7个月 全身骨显像 胸椎8~10 腰椎2~4 不均匀放射性增高 骨转移待除外

Hawkeye胸部 SPECT横断面 胸椎9椎体前缘突出 放射性增高灶 融合图像 胸椎9椎体前缘骨赘 诊断骨退行性变 同机CT SPECT横断面 融合图

Case 5 M/70 左中肺鳞癌 术后8个月 近来左下肢和 左后肋痛 全身骨显像 腰椎1左上缘 放射性稍高 性质?

同上患者 3D图 腰椎1左上缘 放射性增高

同上患者融合图像 腰椎1椎体左上缘放射性增高

同上患者同机CT放大图像 腰椎1左前缘溶骨性病变累及皮质和髓质  

Case 6 31/M 左上肺癌 全身骨显像 腰椎4 放射性浓聚 不均匀 疑骨转移

同上患者 融合图像 腰椎4椎体 溶骨型病变 骨转移

同上患者 同机 CT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