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本节内容 3.2.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四、后期物理复习备考建议 不同阶段复习课教学设计(知识建构)的目的 复习课教学 设计的目的 理 解 · 对某知识的全面、抽 象理解 · 抽象知识和具体情景 的转化 综 合 · 多知识点联合解决问 题 基本素质 · 审题、表达、审视答 案等基本能力 复习 ( 一 ) 复习(二) ☆ ☆☆☆ ☆☆  进行科学规划.
Advertisements

命题探究 从地形、气候、自然资源、自然灾害等地理要 素对农业、工业、交通运输和聚落的影响方面正确 认识人地关系,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环境和谐发展 第四章 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考纲解读 1. 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2. 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3. 自然资源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意义.
龙泉护嗓5班 优秀作业展.
2011级高考地理复习(第一轮) 第三篇 中国地理 第一章 中国地理概况 第五节 河流和湖泊.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 专题课件.
颜 港 小 学 2009年数学教师暑期业务培训
人生格言: 天道酬勤 学院: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 班级: 自师1201 姓名:刘 威.
质量分析: 一、成绩分析 二、试题分析:七、八、九 三、教师分析 课改研讨: 一、试题研究。 二、典型试题交流。 三、分小组交流。
第五单元 社会生活的变迁 第1课时 衡量变化的尺子 ——— 时间和纪年 新围初中 王济洪.
民國88年至99年期間,下列何種空氣品質指標污染物有逐年升高的趨勢?
把握新课标,理解新教材, 提高教学效益和效率
服务热线: 菏泽教师招聘考试统考Q群: 菏泽教师统考教育基础模拟题解析.
《山西省2008年初中数学学业考试说明》解读及复习建议
锤炼基础 关注变化 提升能力     ——2004中考数学备考的几点认识 宝应县教育局教研室 乐京科.
氧气的制法 装置 原理 练习 随堂检测.
“罗马曾三次征服世界,第一次是以武力,第二次是以宗教,第三次则是以法律。而第三次征服也许是其中最为平和,最为持久的征服。”
南美洲 吉林省延吉一高中 韩贵新.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2016届高三期初调研 分析 徐国民
岳阳市教学竞赛课件 勾股定理 授课者 赵真金.
第一篇:静力学 1 、研究的主要问题:力,力系的简化原理 及物体在力系作用下的平衡问题。 2 、研究方法:对物体(或物体系)进行受
第五章 电流和电路 制作人 魏海军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群組未知 水蜜桃每4個裝一盒,爸爸買了5盒,一共買了幾個水蜜桃? 爸爸想把20個水蜜桃平分給他的5個朋友,每個朋友可以得到幾個水蜜桃?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祝: 同学们学习愉快! 特殊平行四边形(3).
3-2 轉動的地球 內容分布於 課本
狂賀!妝品系同學美容乙級通過 妝品系三甲 學號 姓名 AB 陳柔諺 AB 陳思妤 AB 張蔡婷安
第十八章 平行四边形 18.1 平行四边形 (第3课时) 湖北省赤壁市教学研究室 郑新民
北师大版四年级数学上册 平移与平行.
热身练习 1、如图,已知AD⊥BC,BD=CD,则△ABC是什么三角形?请说明理由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一、认真审题,明确作图目的。 二、作图按投影规律准确无误。 三、图线粗细分明。 四、需要保留作图线的一定保留。
第1课时 向量与向量的加减法 要点·疑点·考点 课 前 热 身   能力·思维·方法   延伸·拓展 误 解 分 析.
相似三角形 青铜峡市第六中学: 李 成.
4.8 平行线 海南华侨中学 王应寿.
如图:直线AB、CD相交于O,图中有哪些角具有特殊位置关系?这些角数量上有什么关系?
特殊三角形复习.
§ 正方形练习⑴ 正方形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04 第四章 應用幾何 4-1 概說 4-2 認識尺度符號 4-3 等分線段、圓弧與角 4-4 垂直線與平行線 4-5 多邊形
第二十五章 图形的相似 25.1 比例线段 导入新课 讲授新课 当堂练习 课堂小结.
直线和平面平行的判定.
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初二数学备课组 蔡晓琼.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 (2) 和的平方公式 (3) 差的平方公式 (4) 平方差公式.
§ 等腰三角形的复习.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2.3.1 直线与平面垂直的判定 金 雪 花 数学组.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 平原四中 毕经建.
垂直于弦的直径.
七年级上册 第四章 几何图形初步 直线、射线、线段 (第2课时) 安徽省无为县刘渡中心学校 丁浩勇.
《几何图形初步》(四) 2019/4/20.
圆周角.
第五章 相交线与平行线 三线八角.
教学建议 学习目标 § 6.1 矩阵的概念 § 6.2 矩阵运算 § 6.3 矩阵的初等行变换与矩阵的秩 § 6.4 线性方程组的消元解法
12.1 轴 对 称(3).
Welcome 实验:筷子提米.
第一部分 数字电路 第4章 组合逻辑电路 主讲教师:喻红.
几何画板5.03教 程 第三章 用变换菜单作图.
孟 胜 奇.
线段 射线 直线.
2015中考第一轮复习 确定圆的条件.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 股 定 理 包头市一机四中 赵鲜丽.
24.2 与圆有关的位置关系 点和圆的位置关系.
分配律 ~ 觀念 15 × 15 × + 15 × 乘法公式 蘇德宙 老師 台灣數位學習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探索直线平行的条件 第一课时.
美丽的旋转.
线段、角的轴对称性.
《数学》( 北师大.七年级 下册 )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厦大附中 李艺珍.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  浙江版《数学》八年级下册 5.5平行四边形的判定(1).
初中数学 中点问题专题 滨海县第一初级中学 王锦中.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本节内容 3.2

观察 下图是一架梯子的示意图.由生活常识可以知 道:AA1,BB1,CC1,DD1互相平行,且若AB=BC, 行线所截,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 那么在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这个猜测是 真的吗?

如下图所示,已知直线a∥b∥c,直线l1,l2 被直线 a、b、c截得的线段分别为AB,BC和A1B1,B1C1,且AB=BC. 过点B作直线l3∥l2 ,分别与直线a、c相交于点 A2、C2.由于a∥b∥c,l3∥l2,因此由“夹在两平行线 间的平行线段相等” 可知A2B =A1B1,BC2 = B1C1 .

在△BAA2和△BCC2中,∠ABA2=∠CBC2, BA=BC,∠BAA2=∠BCC2, 因此 △BAA2≌△BCC2 . 从而 BA2= BC2, 所以 A1B1 = B1C1. 由此可以得到: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 如果在其中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相等,那么在 另一条直线上截得的线段也相等.

动脑筋 如图,任意画两条直线l1,l2 ,再画三条与l1,l2 相交的平行直线a、b、c.分别度量l1,l2被直线a、b、 c截得的线段AB,BC,A1B1,B1C1的长度. 相等吗?任意平移直线c,再度量AB,BC,A1B1,B1C1的长度, 与 还相等吗? =

下面我们来证明: 假设 ,则把线段 二等分,分点为D,过点D 作直线d∥a,交l2于点D1,如下图:

把线段BC三等分,三等分点为E,F,分别过点E,F 作直线e∥a,f∥a,分别交l2于点E1,F1. 由已知 , 得 . 由于 , 因此 .

由于a∥d∥b∥e∥f∥c, 因此 A1D1=D1B1 =B1E1 =E1F1 = F1C1. 从而 类似地,可以证明:直线a∥b∥c,直线 被 直线a、b、c截得的线段分别为AB,BC 和A1B1 ,B1C1, 若 (其中m,n是正整数),则 l1,l2

进一步可以证明,若 (其中k为无理数),则 从而 , 我们还可以得到: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结论 由此,得到以下基本事实: 两条直线被一组平行线所截,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我们把以上基本事实简称为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

动脑筋 如图,在△ABC 中,已知DE∥BC,则 和 成立吗?为什么?

如图,过点A作直线MN,使MN∥DE. ∵ DE∥BC , ∴ MN∥DE∥BC.

因此AB,AC被一组平行线MN,DE,BC 所截,则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 同时还可以得到

结论 由此得到以下结论: 平行于三角形一边的直线截其他两边,所得的对应线段成比例.

举 例 例 如图,已知AA1∥BB1∥CC1,AB = 2,BC = 3, A1B1= 1.5,求 B1C1 的长.

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 , 解 即 , 因此

练习 如图,AC,BD相交于点O ,直线MN过点O, 且 BA∥MN∥CD. 已知 OA=3,OB= 1, OD = 2,求OC的长. 1.

则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 , 解 所以 BA∥MN∥CD, 因为

2. 如图,点D,E分别在△ABC的边AB,AC上,且 DE∥BC. 若AB =3,AD = 2,EC =1.8,求AC 的长.

则由平行线分线段成比例可知 , 解 DE∥BC, ∵ 又 ∴ 解得

中考 试题 例 如图,在△ABC中,DE∥BC,且DB=AE,若AB=5,AC=10,求AE的长. 由DE∥BC,可得 解 设 DB=AE=x,∵ AB = 2,BC = 3, ∴(5-x): 5 = x:10. 解得 x = 即AE的长为

结 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