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生理 体液的组成 血液的组成和特性 血细胞及其功能 止血和血液凝固
体液的构成 体液:人体内的液体(占成人体重的60%)。 细胞内液(体液的2/3) 细胞外液(体液的1/3)包括血浆、组织液、脑脊液和淋巴等 血量 人体内血液的总量(占体重的7~8%)。
血液的组成 由血细胞和血浆组成。血浆包括: ① 晶体物质溶液 水、电解质、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气体 ① 晶体物质溶液 水、电解质、小分子、 有机化合物、气体 ② 血浆蛋白 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
血浆蛋白的功能 1 营养 2 运输 3 缓冲 4 形成胶体渗透压 参与机体免疫 参与凝血和抗凝
血液的特性 血浆渗透压 :313mOsm/L,由晶体渗透压和胶体渗透压组成。
血浆晶体渗透压 血浆中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细胞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胶体渗透压 血浆中胶体物质形成的渗透压。 作用:保持血管内外的水平衡
血浆pH值 7.35-7.45 取决于: ① 血液缓冲系统 ② 肺排酸功能 ③ 肾排酸保碱功能
血细胞及其功能
红细胞 1 数量: 男 5×1012个/L 女 4.2×1012个/L 2 功能 ① 运输O2、CO2 ② 缓冲pH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形态:红细胞呈双凹圆盘形,直径约为8μm,无细胞核
红细胞的生理特性 红细胞的功能: (1)运输氧和二氧化碳;(2)缓冲体内产生的酸碱物质。这两种功能均由血红蛋白完成,其中的铁离子必须处于亚铁状态(Fe2+)。 悬浮稳定性: 以红细胞沉降率(血沉)来表示悬浮稳定性,血沉越决,悬浮稳定性越差,二者呈反变关系。增加血沉的主要原因:红细胞叠连的形成。 渗透脆性:是指红细胞在低渗溶液中抵抗膜破裂的一种特性。渗透脆性越大,细胞膜抗破裂的能力越低。
红细胞比容:红细胞在血液中所占的 容积百分比。 男:40% - 50% 女:37% - 48%
生成原料:铁、AA、蛋白质等 促成熟因子:内因子、VitB12、叶酸
红细胞生成调节 + BPA 造血干细胞 BFU-E CFU-E 爆式促进因子(BPA) ① 促进造血干细胞向红系祖细胞分化 ② 促进爆式红系集落的增殖 + BPA 造血干细胞 BFU-E CFU-E
促红细胞生成素(EPO) ① 促进晚期红系祖细胞的分化、增殖 ② 加速幼RBC增殖 EPO + CFU-E 红系前体细胞 RBC
雄性激素 ① 直接刺激骨髓,促进RBC生成 ② 促进肾脏产生EPO
白细胞 粒细胞 淋巴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数量:(4 — 10)x109个/L
中性粒细胞功能: ① 吞噬、杀灭细菌 ② 清除免疫复合物及坏死组织 ③ TX、PG
嗜碱性粒细胞功能: ① 释放肝素 激活血脂分解 ② 释放组织胺 过敏反应 限制 ③ 释放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A
嗜酸性粒细胞功能: ① 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引起的过敏反应 ② 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单核-巨噬细胞 ① 吞噬、消灭细胞内致病微生物 ② 释放多种细胞毒、干扰素和白 细胞介素, 参与机体防卫机制 ③产生促进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 的因子
淋巴细胞 T细胞: ① 具有细胞免疫功能 ② 调节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 B细胞:参与体液免疫 NK细胞:杀伤肿瘤细胞
血小板生理 数量:150-350(×109个/L) 功能: ① 维护血管壁完整性 ② 参与生理止血
血小板的止血功能 (一)血小板粘附与聚集 粘附 血小板粘附于血管损伤处暴露的胶原纤维上的现象。
聚集 血小板相互粘连的现象。
ADP的作用: 促进聚集 第一聚集时相 破损组织释放的 ADP引起。 第二聚集时相 血小板聚集后释 放的ADP引起。
聚集过程:PG类物质的作用 血小板磷脂 花生四烯酸 PGH2 TXA2 PGI2 PGE2 PGF2α TXB2 6-酮-PGF1α PGG2
PG作用: PGG2、PGH2促进聚集 TXA2促进聚集并缩血管 PGI2抑制聚集并缩血管
血小板与凝血 1 吸附因子Ⅰ、Ⅴ、Ⅺ、Ⅻ等,加速凝血 2 释放的: ① 因子Ⅰ、Ⅻ、PF2、PF3促进凝血 ② PF4可中和肝素 ④ 纤溶酶原及其激活物可促进纤溶
血细胞的破坏 (一)红细胞的破坏 (二)血小板的破坏
生理止血、血液凝固 和纤维蛋白溶解
生理止血 生理止血:正常时小血管损伤出血,经数分钟后出血自然停止的现象。 过程: 小血管收缩 血小板血栓 血凝
血凝 血液凝固:血液由液体状态变为不流动的胶冻状凝块的过程。 血清 血凝后,血凝块回缩释出的液体。
血液凝固 凝血因子 血浆和组织中直 接参与血凝的物质。
凝血因子 因子Ⅲ存在于血管外组织 因子Ⅳ、PF3外,余为蛋白质 因子Ⅱ、Ⅶ、Ⅸ、Ⅹ、Ⅺ、Ⅻ、前激肽释放酶均为蛋白酶 因子Ⅱ、Ⅸ、Ⅹ、Ⅺ、Ⅻ均为酶原 因子Ⅱ、Ⅶ、Ⅸ、Ⅹ在肝脏合成,需VK 因子Ⅴ、Ⅷ为辅助因子
凝血过程: X Xa Ⅳ+Ⅴ+PF3+ Xa II IIa I Ia
因子Ⅹ的激活途径: 内源性激活途径 完全由血浆内凝血因子激活因子Ⅹ的过程。 外源性激活途径 由因子Ⅲ触发激活因子Ⅹ的过程。
Ⅱa 的作用: ① 催化因子Ⅰ转为Ⅰa ② 加速因子Ⅶ复合物及Ⅱ复 合物的形成并增强其作用 ③ 激活因子ⅩⅢ转为ⅩⅢa
抗凝系统的作用 血浆中的抗凝物质: ① 抗凝血酶Ⅲ ② 肝素 ③ 蛋白质C
抗凝血酶Ⅲ 来源:肝脏合成 作用: 使Ⅱa、Ⅶ、Ⅸa、Ⅹa、Ⅻa失活
肝素 来源:肥大细胞及嗜碱性粒细胞释放 作用: ① 增强抗凝血酶Ⅲ与Ⅱa的亲和力 ② 激活肝素辅助因子Ⅱ ③ 抑制凝血,加速纤溶 ④ 激活血脂酶,防止血栓形成
蛋白质C 来源:肝脏合成 作用: ① 灭活因子Ⅴ、Ⅷ ② 限制因子Ⅹa与血小板结合 ③ 增强纤溶
抗凝意义: 1 正常时防止血管内血液凝固, 使血液保持流体状态 2 血管损伤凝血时使凝血局限在 损伤局部
纤溶 纤溶 血纤维溶解的过程。 成分:纤溶酶原、纤溶酶、激活物及抑制物
过程: 激活物 纤溶酶原 纤溶酶 抑制物 + _ 纤维蛋白纤维蛋白原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
纤溶意义: 1 维持血液于流体状态 2 溶解血栓使血流通畅
血 型 与 输 血 原 则
血型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