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情境學習與大考聽力訓 練 陳超明 政大英文系 2016/7/301. 前言:大考聽力  圖文題(看圖選出合適的描述或動作)  問答題(以 5W1H) 為主  對話題(兩人對話,聽出兩人身份、地點、主題內容)  短文(短篇廣播、開場等)  分數:分 A,B,C,F 四級 2016/7/302.
Advertisements

许瑞云医师 你已经很努力地注意饮食、作息、运动, 为什么身体还不能恢复健康 ? 细节 答案就在「 细节 」裡, 唯有掌握关键的一步, 养生才能达到真 正的功效 ! 现在就让我们跟着曾是全球知名的哈 佛医院主治医师的许瑞云, 学习最正确 的养生方法, 轻松打下健康满分的基础 !
教师心理调试 李彩娜.
魏健宏 Chien-Hung Wei 陳乃郡 Nai-Chun Chen
無性生殖是由親代直接產生新的個體,並不涉及配子的生成與結合。
教育社会学 主讲人 李慧玲.
月子保姆理论知识试卷.
*客體關係理論* (Object Relations Theory)
野外求生.
Piaget 的認知發展理論 記得沃納的那棵樹?.
第九講 一生的發展 (life-span development)
家庭需求評估 劉瓊瑛
孕产妇心理保健 2014年01月15日.
弘光科技大學 熱情歡迎各位年輕朋友.
课程知识社会学——对几套初中教材的文本分析
本投影片僅供教學使用 請勿做商業或其他用途用
第五章 招聘测试 心理测试 知识考试 情景模拟和系统仿真 面试.
香港學校輔導 的 政策與發展 學童成長的需要.
觀光人力資源管理 授課教師______指導.
第六章 学前儿童早期情绪 与社会性发展.
自然的食物就是你最好的醫生 上課之前先聽一首歌~稻香 歌詞、音樂還不錯和大家分享一下
正向行為支援運用在台灣 Positive Behavioral Support In Taiwan
怎樣吃才健康? 賴亭竹.
面 试 技 巧.
胫腓骨骨折.
個案研究法 廖耕億老師 ftp:// /gyliao/2015/CaseStudyMethod/
藥物濫用之精神醫學議題 102/05/06 陳俊升精神科診所 陳俊升醫師.
第二单元(6-9课) 近代化的探索.
依附類型對成人浪漫愛情 之預測 Attachment Style as a Predictor of Adult
2013年三好校園實踐學校 多元.實踐~博雅建中人~
孩子的動物朋友-- 兒童與同伴動物的聯結關係
照聖經原則教養子女 Biblical Parenting
報告者:莊清如、梁瑞蘭、沈宜均 指導教授:蔡順良老師 參考資料:慶雯、宜珍、怡君
第五章 面试方法及应用.
——自助助人、助人自助的 学习、感悟和实践过程
反社會(antisocial)行為的治療與預防
社會福利署 中央輔助心理服務 家長講座 大腦全功略(五) 情緒社交能力提升的策略 臨床心理學家 羅澤全
家庭危機與因應 國立空中大學 生活科學系 唐先梅.
新竹縣104學年度健康促進創意教學模組教案設計比賽要點
Feedback 讓學員變得更好!.
文學與生活-期末報告 赤壁之戰 組員名單 : 4A2L0031 王柔之 4A2L0033 劉兆偉 4A0L0063 謝商裕
品读 海伦·凯勒.
CH4壓力及其效應 李志鴻.
动态家庭图体验.
第10章 餐飲禮儀 第一節 席次的安排  第二節 餐廳禮儀 餐旅服務技術 II.
第一節 有健全穩定的家庭就有身心健康的孩子
蔡慶達 蕭武治 賴婉如 陳玟伶 許瀞文 程可珍 健康教育是一輩子的事 「人與食物」「健康心理」充電工作坊
职业生涯规划的故事.
教學目標: 活動設計: 延伸閱讀: 小組討論:由影片引導思考網路戀情可能衍伸哪些問題,可能處理方式。
重庆地区从业人员跨文化交际 能力研究 重庆大学外国语学院 黄赟琳 孙蒙.
陳慧女 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 諮商心理師
男女大不同: 兩“性”心理學 兩性關係與性別教育課程 王惠蓉 授課週數:2
Psychodynamics in Art Therapy
職場成功80%靠EQ 財團法人康寧醫院 執行長暨院長 陳國團.
單靠技術性的知識是不夠的,必須超越技術,使得那藝術成為從無意識中生出的「無藝之藝」。
依附理論 Attachment Theory
第二章  企業談判的理論.
價值觀、態度與工作滿足 Values, Attitudes, and Job Satisfaction
臺北榮民總醫院精神部 兒童青少年精神科 陳映雪 醫師
Human Development 概論 大二 人類發展學 98/9/16.
鄭斐升社工師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人類行為與社會環境 鄭斐升社工師 朝陽科技大學社會工作碩士
台灣大學如何追求卓越 台大95學年度新進人員訓練班 陳 泰 然 教授兼學術副校長 國立臺灣大學大氣科學研究所
聖方濟各英文小學 升中派位結果(2002/2004) 入讀英文中學:95.9% 第一組別(Band 1)學生:80.2%
情境脈絡中的性格: 人際關係、文化與生命全程發展
兒童與青少年發展概述.
狀態 愛 擁有 個別差異 平均準則 主觀意欲 非 物質 生活 客觀標準 物質生活. 狀態 愛 擁有 個別差異 平均準則 主觀意欲 非 物質 生活 客觀標準 物質生活.
中学英语教学中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基于学科关键问题的思考与实践
桃園縣教育處99年9月品格月會 禮 節 親愛的遴選委員早安,熱忱、助人、做事盡力的業泰,今天跟大家介紹業泰的校長學 育仁國小校長林業泰.
社會學習領域 課綱修正宣導簡報 臺北市社會領域輔導小姐.
不可思議的(二).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依附型態的改變與連續性探討 Continuity of Attachment across the Life Span Julie C. Rothbard Phillip R. Shaver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理論的重要性 依附理論提供我們對於個人解釋型態的認識、人格 穩定性的瞭解。依附型態影響了我們的『內在運作 系統』,這些內在運作系統,形成了『依附行為系 統』,這系統形成了不同的動機、認知、情緒、行 為傾向,並塑照了我們的人格。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理論 Bowlby認為,依附關係能夠幫助個體受到照顧者的 關注,在有危險情境時,個體因受到關注,而獲 得安全,這樣具有演化性的意義。 嬰兒的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主要條件性策 略』:安全依附的孩子在壓力情境下尋求親密, 在安全情境下探索好奇。這樣的安全依附關係, 建立於照顧者的敏感、反應性,使得嬰兒能夠信 賴照顧者。 嬰兒的不安全依附關係,扮演了『次要條件性策 略』:不安全依附的孩子,能夠短暫適應壓力狀 態,然而卻在未來的親密關係上出現困難。不安 全依附關係,建立於照顧者不一致、不敏感、無 預測性。 陳怡婷 101/05/21

內在運作模式 內在運作模式,是依附經驗的副產品。 內在運作模式包括了: 內在運作模式的特性: affective and defensive as well as descriptive cognitive components。 Accumulated knowledge about self、attachment figures、 attachment relationship 內在運作模式的特性: 在早期的經驗中,此模式受環境影響,是具有彈性的 印記歷程,然而當主要照顧者提供重複性的相同互動 關係後,運作模式將較難更動。 以Piaget的理論來看,早期傾向accommodate,之後則是 assimilate發揮效果。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型態 依據Bowlby的依附理論,Ainsworth創造了陌生人情 境,依據嬰孩與陌生人的依附行為,瞭解他們的依 附型態。

陌生人情境與依附型態 安全依附型(B):對於與母親的分離感到困擾,會尋 求和照顧者重聚,在陌生人在時,能安全探索。(主 要照顧者對嬰兒的反應顯出敏感和具回應性) 焦慮/矛盾型(C):陌生人情境中,比其他嬰兒更愛哭, 在分離情境中感到困擾,不能感到舒適,因過度注意 照顧者,因此無法有效的探索周圍環境。 迴避型(A):陌生人情境中,嬰孩對於分離顯示一些 困擾,不會尋求和照顧者重聚~他們的注意力集中於 玩具和物品上。 另外的研究。失序/混亂型(D)或迴避矛盾型(A/C): 顯示混亂和矛盾的行為~如:在分離時哭泣,重聚時 又離開等…這可能和與照顧者有未解決的情感,並且 和依附關係的創傷和失落有關。這狀況通常和照顧者 師施虐、憂鬱、困擾或被忽視有關。 陳怡婷 101/05/21

The Case for Nurturant Parenting: Mary Ainsworth and The Strange Situation 陳怡婷 101/05/21

總攬 兒童期的依附型態 成人期的依附型態 兒童早期和青少年前期依附類型的關聯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及影響因素 成人依附訪談 成人愛戀的依附情形和與父母親的情感記憶 兒童依附和成人愛戀的依附關係:相同的動力 成人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 陳怡婷 101/05/21

兒童期的依附型態 1970s行為學派心理學家Masters& Wellman於1974年,亦即Ainsworth的研究之後,抨擊依附理論缺乏證據支持依附行為時間取樣間的穩定性。 96%(48/50)的中產階級嬰兒,在12和18個月大時的依附類型相同 (Waters, 1978) 73 %的母嬰及81%的父嬰,嬰兒在幾個月之間所形成的依附類型具有相當的穩定性 (Main & Weston, 1981) 參考 葉寶玲96/11/23

兒童早期與青春期前期 依附類型的關連 早期依附類型的個別差異和未來認知與社會情緒上有顯著的關連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認知 (Matas, Arend, & Sroufe, 1978) 隨機挑選48個中產階級、18個月大的嬰兒,評估 其依附品質,發現有23個 secure、15個 avoidant、 10個 anxious/ambivalent。 24個月時分3時期觀察4個困難任務,發現secure依 附幼兒運用較多想像力於遊戲中、比較有熱情和 毅力、在問題解決時比較會採納母親的建議、表 現較多正向而較少負向情緒與攻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Arend, Gove, & Sroufe, 1979) 幼稚園教師以California Child Q-sort評定18個月大 幼兒的依附類型、 再測量4-5歲大時的自我復原 (對問題情境有彈性和一致的反應)與自我控制(能 控制對感覺、慾望、衝動與需求的滿足)。 secure依附幼兒比起另外兩種依附類型的幼兒還要 有更好的自我復原力、且好奇心最高;avoidant依 附幼兒自我控制最高;anxious/ambivalent依附幼兒 自我控制最低。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Waters, Wippman, and Sroufe, 1979) 測量15個月大的嬰兒依附品質,3歲半時以Q-sort、 Peer Competence Scale測量母親不在場時的社會能 力(social competence)、自我強度(ego strength) 。 secure較常成為同儕領導者、較有同理心,較能自我指 導、喜歡學習新的認知技巧,較有力量去追求他們想 要的。 Insecure表現社交退縮、猶豫與其他幼兒接觸、活動時 旁觀而非參與,對新事物沒有好奇、缺乏關注。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類型與社會能力 (Pastor, 1981) 62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2歲時與 安全依附型幼兒配對,觀察與評估自由遊戲30分 鐘。 Secure依附型幼兒社交能力較佳、更有興趣參與夥伴的 活動。 anxious/ambivalent型嬰兒較容易忽視配對夥伴,也較少 與配對夥伴互動。 整體關係:anxious幼兒傾向於和母親更親密,而 avoidant較常保持距離,對於物品感興趣, Secure 兒童傾向於和同儕相處。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類型與互動對象 (Jacobson & Wille, 1986)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互動對象 (Jacobson & Wille, 1986) 8個18個月大的嬰兒,測量其嬰兒的依附類型, 2、3歲時分別與8個同性別、安全依附、不熟悉 的嬰兒配對,觀察自由遊戲25分鐘。 secure依附類型配對者出現較正向反應;與avoidant 配對者較少正向回應。 anxious/ambivalent配對者有較多破壞夥伴遊戲與衝 突的情形出現。 根據上述互動經驗,不同的依附關係有不同的 回應型態,這些回應型態,可以穩定性的作為 個體對世界、重要他人回應的預期性參考。 位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類型與攻擊、被動退縮 (Renken et al., 1989) 學校老師評定學前高危險群幼兒依附類型。 12和 18個月均為avoidant依附者,男孩顯現出最多攻擊 行為(aggressive),這當中與壓力的生活環境、父 母照顧不當或具有敵意有關。 此外,也只有anxious/ambivalent型的男孩顯現出 有較多的被動退縮(passive withdrawal)行為。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社會行為 (Erickson et al., 1985) 12和18個月大的96個嬰兒,測量其依附類型,4 歲半到5歲大,觀察其在校問題行為(acting out 行為脫序、withdraw退縮、attentional problem專 注困難) 。 insecurely attached型比secure顯著易出現三類行為中 的一項。 avoidant型在互動中觀察者評定發現如下:高度依賴、 不順從、無能力進行社會互動。教師評定發現如下: 有敵意、衝動、退縮、沒有恆心(與Renken et al (1989) 相同) 。 anxious/ambivalent型缺乏肯定與自信。 參考 葉寶玲96/11/23

6歲兒童的依附分類系統研究 (Main & Cassidy, 1988) 6歲兒童與父或母分離一小時,進行觀察與評定。 設計出一個依附分類系統,secure型重聚時會交 談、高興互動、有高度反應、會藉著找玩具來 接近父母、與父母有身體接觸。 avoidant重聚時減少和限制與父母互動、語言簡 要、注意力在玩具、藉拿玩具離開父母。 anxious/ ambivalent型則以動作、姿勢、語調來 誇大與父母的親密關係、依賴父母、尋求接近 與接觸但有明顯的抗拒與矛盾、有時出現逃避 與敵視。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同儕關係、壓力因應策略(Grossmann and Grossmann, 1991) 德國兒童從嬰兒時期到十歲大,採用Main & Cassidy依附分類系統。 87%的同儕關係和早期依附有高相關。 同儕關係:Secure依附兒童至少有一個或是一些好 朋友;anxious/ambivalent依附兒童沒有任何好朋友、 朋友很少,常認為自己被朋友利用或排拒。 壓力因應:Secure依附兒童會求助;avoidant兒童靠 自己解決問題。 社會行為:不安全依附兒童不是忽略訪談者的魯莽, 就是表現了不合宜的親密。 依附穩定性有10年以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1/2)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1/2) 47個小孩在12和18個月大做依附分類,而後10至11歲 左右參加4週夏令營,觀察這整個過程,並於最後一週 接受訪談。 母嬰的依附關係是培養孩子未來能力與人際關係最重 要的指標。 又一個研究支持依附穩定性有10年以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類型與人際關係 (Elicker at al., 1992) (2/2) 安全依附的兒童被評價有較健康的情緒、自信、 有能力,與同儕在一起的時間較多,較少孤單 一人或是與成人在一起,較受人喜歡、較有社 會能力以及人際互動技巧,對同儕的表現評價 較為正向。 不安全依附的兒童較依賴成人,對同儕有較負 向的評價。avoidance兒童在人際關係上的瞭解 與敏感性最低。 在跨性別的互動中,不安全依附的孩子更常有 冒犯性別界線的行為、坐在異性旁邊。安全依 附得孩子則有較多友誼性行為的出現。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兒童時期的依附型態和內在運作模式 40個家庭縱貫性研究的第6年(Main et al., 1985) 。 12、18個月嬰兒分別評估與父母親的依附類型。 6歲參與任務並以Main & Cassidy (1988)依附分類 來評估 。 6歲對母親的依附與嬰兒時對母親的依附相關為 r=.76;對父親的依附在6歲與嬰兒間相關為 r=.30,連續性不如與母親的強。 可能多數孩子5歲前與母親相處時間較多 參考 葉寶玲96/11/23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認知表徵的測量(Main et al., 1985) 分析兒童與父母分離一小時之後的對話 早期依附類型與對父母說話流利(fluency of discourse)有高相關。 安全依附的孩子和父母親對話中,有最大的流暢性和平 衡互動,並且彼此間直接分享和交談訊息。 D型依附者(disorganized/ disoriented)出現最大困難與停 頓,並且交談由孩子主導。 avoidant型依附者也會出現停頓, 並且他們討論的話題教局限, 而且是討論非人物的主題,如玩具。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依附認知表徵的測量(Main et al., 1985) 分析對一系列與兒童與父母分離的圖片的反應,發現 情緒開放性(emotional openness)與早期依附有高相關。 安全依附的孩子更能有建構性的處理分離,並直接表 達情緒。 分析看家庭照片的反應,發現secure型依附而童笑著 談論、avoidant型依附轉開視線不想看、D型依附突然 變沮喪、失序。 判斷自己社會和情緒適應(social and emotional adaptation) 與整體功能,發現早期母親依附與整體功能有顯著相 關,與父親則無。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Grossmann & Grossmann (1991) 德國6歲兒童畫家人的圖畫。 secure依附者個體化(individualization)較高,家人親 密但不過度,也不是一直在微笑。 Avoidant依附兒童增加家人之間的距離、漏畫手臂、 家人都有相似的微笑。 D型依附兒童畫中有未完成與過度快樂的部分未統 整到畫中。 參考 葉寶玲96/11/23

兒童期內在運作模式 (Bretherton et al, 1990) 3歲幼兒,完成5個故事(story completion task)如打翻 果汁、膝蓋受傷、房間有鬼、父母分離與重聚。 Secure依附者故事中父母責罵打翻果汁少、膝蓋受 傷則父母貼Band-Aid、怕鬼時靠近父母、可以因應 與父母分離、重聚時家人會擁抱。 不安全依附者的回應,則是迴避上述的故事情節, 或者加入一些古怪的情境。 依據「故事模式」測量依附分類,發現依附分類彼 此間,具有高度關聯性(r=.49)。而3歲和18個月 的依附關聯性弱,但仍具有顯著相關(r=.33)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小結 依附研究最大的挑戰就是澄清內在運作 模式的建構,並找出方式有效評量。 而上述研究都是試圖測量因內在運作模 式不同,而有不同的行為表徵。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影響因素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環境因素 62%在12個月和18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Vaughn, Egeland, Sroufe, & Waters,1979) 58 %在12.5個月和19.5個月嬰兒依附分類相同 (Thompsonet al., 1983) 壓力生活事件(stressful life events)或是家 庭環境的改變(change in family circumstances)影響照顧環境的穩定性,可能 造成兒童依附行為穩定性的改變。 社經地位弱勢可能受到壓力生活事件及家庭環 境改變較可能發生的因素影響,而使得早期依 附類型和後期行為問題的關係在發展上缺乏穩 定性(Erickson et al., 1985)。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照顧者-照顧品質 不安全依附兒童(insecure children)出現行為問題>不安全 依附兒童有能力的功能表現>安全依附兒童 (secure children)出現行為問題(Erickson et al., 1985) 安全依附兒童後來出現行為問題者:在2歲時母親對其 問題解決較少支持、溫暖與鼓勵,以及較無法安排任務 或設限。3.5歲時家庭環境缺少適齡的玩具,對母親有 較少的情感以及較多逃避的行為。4歲時母親感到困惑、 沒有能力處理其需求。 (Erickson et al., 1985) 早年安全依附而後來沒出現行為問題者: 3.5歲時其母 親尊重兒童自發性、溫暖、支持、少侵犯、能安排任務、 給限制的。母親本身朋友與家人的情緒與社會支持比較 多。 (Erickson et al., 1985)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照顧者-照顧品質 這些研究指出照顧品質會影響兒童的行為, 甚至 內在運作模式。 但照顧品質的轉變不會完全覆蓋 過去得到的好經驗, 只是早期的不安全依附關係 會使兒童變得易受傷害且持續相當時日,而早期安 全依附關係的兒童,儘管後來照顧環境變差,如果 後來依附關係再變成支持的,可以很快恢復 (Erickson et al., 1985)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照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1) 12個月時為安全依附/18個月變成不安全依附之幼兒母 親的照顧技巧與維持安全依附幼兒的母親類似,但是在 情感與人格特質有差異。這些照顧者,在嬰兒出生前與 3個月大時,自評有較高的敵意與懷疑,並且較少對嬰 兒顯出愉快的表情 (Egeland and Farber, 1984)。 因此我們可說,照顧技巧對早期安全依附形成很重要, 然而母親人格和情感特質,對兒童在成長過程中,維持 安全依附感扮演更重要角色。 對於不安全依附到安全依附的孩子,主要重點在於照顧 者的照顧技巧~尤其是針對尚不成熟的母親。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照顧者-人格和情感特質(2) 主要生活事件(生病、搬家)與依附類型的改變沒有直接 關係 (Frodi, Grolnick, & Bridges, 1985)。 當母親敏感、不 懲罰、支持嬰兒的自主性,嬰兒在20個月時也會維持或 變成安全依附。反之亦然,會變成不安全依附。 情境間(cross-situational)年齡間 (cross-age)依附類型的一致性不能歸因於天生氣質(temperament)。氣質不如父母親教養重要。 參考 葉寶玲96/11/23

環境-家庭生活穩定 Easterbrooks and Goldberg(1990)研究至幼稚園時期, 依附行為的不連續性與雙親在初學步時期的依附品質之 相關性。 20個月時為安全依附者,家庭生活穩定(母親工作模式 穩定而有固定時間與孩子相處)與自我復原力(ego resiliency)有高度相關。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12個月評定依附類型、兒童6歲時母親填寫FES問卷(Lewis & Feiring,1991) 。 早期依附類型與家庭凝聚力(cohesion)、衝突(conflict)交 互作用下成為6歲時行為與精神病理的決定因子,提出 依附X環境互動對情緒困擾影響的模式(vulnerable child / invulnerable child models)。 研究方法:孩子在12個月大時依據陌生人情境而提出依 附分類,六歲時,母親填寫家庭環境量表,發現: 只有5% secure male在6歲出現精神疾患徵兆,卻有40% insecure male出現。高衝突的家庭, 50% male出現精神疾患徵兆,而低 衝突家庭, 0% male出現精神疾患徵兆。 環境壓力對secure male發展出精神疾患,只有低影響力, 然而對insecure male發展出精神疾患的原因,則有高影 響。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適應為發展歷史與目前環境的產物(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互動影響Interaction 適應為發展歷史與目前環境的產物(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 以系統性回歸分析,發現Strange situation中測出安全 依附與不安全依附者,若學前階段適應差,小學時 早期安全依附歷史者會朝向正向發展(Sroufe, Egeland, & Kreutzer,1990)。 早期依附關係成為發展的關鍵點,對未來造成影響。 參考 葉寶玲96/11/23

小結 Ricciuti(1992)對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依附的型態並 沒有基因的依據。 早期形成的依附類型有可能受到日後環境改變(家庭生 活、重大生活事件發生)、照顧者品質及性格改變而影 響 然而兒童將認知表徵的照顧環境帶入新的狀況中。環境 因素影響運作模式而表現在可觀察到的行為中。照顧環 境的改變導致運作模式改變。亦即依附類型與照顧環境 具有交互影響效果。 先天氣質較環境對依附關係的影響,更不重要。 Ricciuti(1992)對雙胞胎的研究認為,依附的型態並 沒有基因的依據。 環境因素 Working models Observable behavior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早年依附與成人期依附 參考 葉寶玲96/11/23

依附型態從嬰兒持續到成人嗎? 「依附行為是人類從搖籃到墳墓所具有的特徵」(Bowlby,1979,p29 參考邱暐茜95/12/29資料) 參考 葉寶玲96/11/23

早年依附存在成人期嗎? 嬰兒期依附類型繼續在成人愛戀(romantic)與親子 (parenting)關係中存在(Ainsworth et al., 1978) 依附動力(dynamics)在兒童與成年可能是相似的, 只是成人期形式較複雜。 依附型態起源於與父母的關係,之後變得更精緻, 在重要的親密關係脈絡下有所改變。 參考 葉寶玲96/11/23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AAI能夠有效預測(80%)一個家長的小孩在陌生情境 中會形成什麼樣的依附行為(e.g.,Ainsworth&Eichberg, 1991;Fonagy,Steele,&Steele,1992;Grossmann&Grossmann,1991’Main et al.,1985), 亦即家長對於他們父母的原始感受想法不知怎麼地 會直接關連到子女的依附關係。 儘管有些成人在成長過程中依附模式改變了(可能 受其他更緊密的親密關係影響),然而目前的研究 傾向成人雙親般的行為,時常且相當地直接反映出 他們早期依附史。 補充:AAI由兩種rating scales組成,其一是 成人回顧其早年的雙親教養經驗,其二是成人 現在對父母的想法(current state of mind)。 參考 葉寶玲96/11/23 陳怡婷 101/05/21

Adult Attachment Interview, AAI 在那些於陌生情境中被標定為有安全依附的孩子,長大後回 憶親職經驗,具有Main et al.(1985)所謂的”coherence of discourse”、”coherence of mind”,他們能夠回憶特定的童年期 事件,並對事件給予平衡和真實的描述。 然而,也有一些成人與雙親或雙親之一,有不安全的依附關 係,然而他們在成年期後,也有安全性依附關係的出現,他 們的認知運作模式,也具有、”coherence of mind”的特徵。 另外,Dozier and Kobak學者們發現,迴避或排除依附的大學 生,有更強烈的膚電傳導性,這可視為防衛和拒絕的現象~ 這樣的反應,和Sroufe and Waters’s(1977)提及,陌生情境中 迴避型嬰兒的更容易被激發(有更高的心跳比率)有關連。 陳怡婷 101/05/21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93)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 成人期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Hazan & Hutt, 1993)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93) 研究方法:自陳報告(adjective checklist) 對象:大學生和成年人 Hazan and Shaver測得三種類型的比例: 56%secure 25%avoidant 19%(anxious/ambivalent) 這樣的比例,和陌生人情境測驗差不多雷同。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Hazan and Shaver, 1987) Ainsworth(1978)嬰兒依附研究結果一樣。 Feeney&Noller(1990),澳洲成年人:安全依附有支持性關係,焦慮依 附缺少父親支持,迴避依附者經驗到更多母親的分離經驗。 Milulincer et al.(1990),以色列成人:迴避依附者經驗到母親更少的 正向回應,焦慮依附者經驗到父親更少正向回應。 缺點:使用adjective checklist,並非是最佳方法。 1.無法區辨程度:每個母親都可能有回應、批判、不信賴的時刻。 2.回想的記憶有可能是最近的經驗。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成人依附模式根源於兒童期的依附關係(Rothbard and Shaver, 1991) 以180種形容詞等級-因素分析-量表修改成31個量尺, 作為測量工具。 安全類型:描述母親更放鬆、有趣可愛(幽默、自信、好相 處、耐心)、獨立性。 不安全類型(逃避、焦慮/矛盾):描述母親充滿困擾(神經質、 憂鬱、焦慮、困擾),描述父親身心不適應,並且他們在父 親出現時感受到疏離,以及父親也在困境中(缺乏彈性、沒 有耐心、沒有合理的情緒)。 統計出現高度明顯的發現,可以知道是符合理論基礎預期。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成人依附模式 Hazan&Shaver (1987,1990) Bartholomew (1989) Secure Anxious/ambivalent Proccupied Avoidant Frearful dismissing Batholomew認為,四種分類的概念模式,和人格變向相關連的理論較一致,並且和成人人際經驗上較相合,並且在內在運作模式上,更能區辯自己和他人。 補充:陳怡婷 101/05/21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Simpson, Rholes, and Nelligan, 1992) 約會的大學生在一個類似陌生情境實驗室,男女分開填 問卷。回到等候室的路上,給女生看一間陰暗的心理生 理實驗室,告訴他們下一階段的活動會產生很大的焦慮。 回到等候室後錄影5分鐘,作為口語和非口語型為編碼 的依據。 Secure的女生向其伴侶尋求情緒與身體的安撫; avoidant的女生反而在情緒和身體上遠離伴侶、較少對 伴侶提及激起焦慮的活動、較抗拒身體接觸。 Secure男生提供安慰與支持較多。 焦慮以及逃避依附為尋求支持(support seeking)、提 供支持( support provision)的決定因子。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參與者聽到將要互動的人人格的描述、相關訊 息(此人喜歡分享個人的想法與感受與否)。然 後評定喜歡此伴侶的程度及願意對此伴侶開放 自己的程度。 Anxious/ambivalent依附最可能對高度自我揭 露伴侶開放甚於低度自我揭露伴侶。 avoidant依附則對高低自我揭露者開放程度沒 有差別,但是與二者互動時,對高度自我揭露 者有較多負面情緒。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romantic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觀察和評定與高低自我揭露者的互動。 Secure、Anxious/ambivalent對高度自我揭露者透露較 多個人資訊、互動時表達較多情緒和判斷、較喜歡 高度自我揭露者。 Avoidant因為開放的互動經驗到不舒服而對高度自 我揭露者有較多負面情緒。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依附相似的動力 (Mikulincer & Nachshon,1991) 戰後訪談三種依附的以色列人並進行壓力、因 應、健康的問卷。 Secure較會去尋求社會支持和有效因應、無延宕 的哀傷。 Avoidant戰時使用否認、逃避因應策略,戰後對 飛彈攻擊較生氣、較多有身體化症狀。 Anxious/ ambivalent戰時強烈難過、聚焦在情緒 的因應策略。 Grossmann and Grossmann(1991)1歲在陌生情境中評出依附類型,10歲時訪談依附相關的感覺和經驗。secure兒童害怕、難過或是生氣時較會去找人;avoidant自己解決問題。

兒童期依附與成人romantic附相似的動力 (Hazan & Shaver, 1990) 成人的工作相等於嬰兒的探索活動。 Secure成人與同事相處佳、對工作感到滿足、收 入與教育程度適配。 Avoidant成人與同事相處較差、喜歡獨自工作、 工作提供一個避免社交的好理由、賺很多錢、 和secure差不多、其員工流動率高但是仍賺錢 〈因為工作大多自己做〉(此部份為Hutt, 1992的 研究) Anxious/ ambivalent不欣賞工作、錢賺較少。

兒童與成人依附動力之間的平行 安全依附成人如安全依附兒童有較多正向情緒 (Simpson, 1990 )、較信任人(Collins & Read, 1990) 安全依附成人較可能找到安全依附伴侶(Brennan & Shaver, 1994;Collins & Read, 1990;Kirkpatrick & Davis, 1994;Senchak & Leonard, 1992 ) Anxious/ ambivalent兒童有較多同儕關係中的衝 突; Anxious/ ambivalent成人也經驗較多關係快 速破裂。

成人期依附型態的不連續性(discontinuity)(Hazan & Hutt, 1993) 回溯式的訪談38歲成人發現有一組對關係的信 念與期待十分穩定、另一組則有改變。 與Bowlby的觀點相同,關係的運作模式傾向於 穩定,改變的比穩定的要少(22% vs 78%)。 改變發生在secure的比insecure的多(98% vs 2%)。 若是改變發生在兩種不安全依附之間,從 avoidant到preoccupied的比較多(100%)。

結論(1/2) 依附型態雖然不是固定不變,不像遺傳的人格特質 般穩定,但是有相當的一致性。 依附型態雖然不是固定不變,不像遺傳的人格特質 般穩定,但是有相當的一致性。 依附風格的連續性是由於內在運作模式是固定的。 生命前幾年,依附模式較開放而可能改變,隨照顧 者行為而改變,透過重複的經驗,在兒童期與青少 年期保持恆定,在潛意識下運作。 依附型態是有可能改變,改變的因素需進一步確認 (早期經驗依附困難,溫暖與支持的婚姻、增進與 父母的關係或人際間關係的改變可以促使依附改 變。)。

結論(2/2) 未來研究可包含影響依附型態的穩定與不穩定 因素,尤其是成年期。 目前依附關係的什麼程度與態度影響依附類型? 成人依附可以說明早年依附關係多少比率? 青少年與成年早期的友誼或戀愛關係影響個人 描述早期依附經驗?

THE END 謝謝聆聽 參考 葉寶玲96/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