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腰三角形.

Slides:



Advertisements
Similar presentations
2014 年浙江省数量资料 华图网校 刘有珍 数字推理 年份题量数字规律 三级等差 2. 和递推 3. 幂次修正 4. 倍数递推 5. 倍数递推 6. 特殊差级 7. 倍数递推 8. 倍数递推 9. 积递推 10. 分数数列
Advertisements

加強輔導課程家長簡介會 時間: 9 月 30 日(二) 晚上 : 6:45 至 8 : 00 地點:禮堂.
1.2 应用举例 ( 一 ). 复习引入 B C A 1. 什么是正弦定理? 复习引入 B C A 1. 什么是正弦定理? 在一个三角形中,各边和它所对 角的正弦的比相等,即.
九十五年國文科命題知能 研習分享.
司 法 考 试 题 2002年——2009年.
2011年会计初级职称全国统考 初级会计实务 教案 主讲:高峰 2010年12月.
高职院校建设与发展的良好契机 —努力搞好人才培养工作水平评估工作
2013届高考复习方案(第一轮) 专题课件.
全国一级建造师执业资格考试 《建设工程法规及相关知识》 高 唱
财产行为税 是以纳税人拥有的财产数量或财产价值为征税对象或为了实现某种特定的目的,以纳税人的某些特定行为为征税对象而开征的税种。包括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车船税、土地增值税、资源税、印花税、城市维护建设税、 契税、耕地占用税等九个税种。由于其税收收入基本上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所以又称为地方税。 除财产行为税以外,还有流转税、所得税两大类税收。
第十六专题 近代以来世界的科学 技术和文学艺术
服务热线: 菏泽教师招聘考试统考Q群: 菏泽教师统考教育基础模拟题解析.
2011年广西高考政治质量分析 广西师范大学附属外国语学校 蒋 楠.
第一单元 生活与消费 目 录 课时1 神奇的货币  课时2 多变的价格 课时3 多彩的消费.
用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 \.
知识回顾 1、通过仔细观察酒精灯的火焰,你可以发现火焰可以分为 、 、 。 外焰 内焰 焰心 外焰 2、温度最高的是 。
2016届高三期初调研 分析 徐国民
中考试题的 基础性、科学性与规范性 刘文川
会计学 第九章 财务会计报告.
(一) 第一单元 (45分钟 100分).
第一章 民法概述 一、民法概念 P4 二、民法的调整对象 三、民法的分类 四、民法的渊源 P10 五、民法的适用范围(效力范围)
第七章 财务报告 财务报告 第一节 财务报告概述 一、财务报告及其目标: 1、概念:财务报告是指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
发展心理学 王 荣 山.
2017年9月10日星期日.
第十课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辩证的否定观:辩证否定、形而上学的否定观
勾股定理 说课人:钱丹.
圓的線段乘冪性質.
政治第二轮专题复习专题七 辩 证 法.
第二章 负债 1、负债的概念:是指过去的交易或事项形成的、预 期会导致经济利益流出企业的现时义务。 2、负债的分类 流动负债 短期借款
第四章第一节 增值税法律制度2 主讲老师:梁天 经济法基础.
第七章 财务报告 主讲老师:王琼 上周知识回顾.
直角三角形的射影定理 江门市杜阮华侨中学 杨清孟.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 八年级下册
与三角形有关的内角.
1.1 等腰三角形.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高、中线 与角平分线
新课导入 回顾 B 锐角三角函数 sinA 、cosA、tanA 、cotA分别等于直角三角形中哪两条边的比? ┓ C A
人教版数学四年级(下) 乘法分配律 单击页面即可演示.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九年级下册 将军县——兴国 28.1锐角三角函数(第2课时) 兴国县潋江中学 赖华丹.
引例 问题1 从甲、乙、丙3名同学中选出2名参加某天的一项活动,其中1名同学参加上午的活动,1名同学参加下午的活动,有多少种不同的方法?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三章 轴对称 等腰三角形及其性质 湖北省通山县教育局教研室 袁观六.
10.2 排列 2006年4月6日.
练习: 由三个不同的英文字母和三个不同的阿拉伯数字组成一个六位号码(每位不能重复),并且3个英文字母必须合成一组出现,3个阿拉伯数字必须合成一组出现,一共有多少种方法?
2.3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3-4三角形的邊角關係 重點:三角形邊角間的不等關係 (1)三角形任意兩邊和大於第三邊 (2)三角形任意兩邊差小於第三邊
特殊三角形复习.
5.3 圆周角(2).
圆心角、圆周角 本课内容 本节内容 2.2 ——2.2.2 圆周角.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意義 一元一次方程式的解 等量公理與移項法則 自我評量.
《2015考试说明》新增考点:“江苏省地级市名称”简析
1.5 三角形全等的判定(1)
等腰三角形 人教版数学八年级上册
八年级上册 第十一章 三角形 三角形的内角(第1课时) 湖北省咸宁市咸安区教育局教研室 王格林.
2.2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3.3勾股定理的简单应用 初二数学备课组 蔡晓琼.
乘法公式 (1) 乘法分配律 (2) 和的平方公式 (3) 差的平方公式 (4) 平方差公式.
变 阻 器 常州市北郊初级中学 陆 俊.
等腰三角形的判定.
认识三角形(2) 我自信,我出色;我拼搏,我成功!.
等边三角形的性质及判定 … 平原四中 毕经建.
会计基础 第二章 会计要素与会计等式 刘颖
等腰三角形习题课.
第二章 特殊三角形 综合练习 (一) Hqez wjl321 制作.
全港性系統評估 題型分析 (中三).
9.1.2不等式的性质 周村实验中学 许伟伟.
北师大版八年级数学(上册) 第一章 勾 股 定 理 包头市一机四中 赵鲜丽.
坚持,努力,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 第一章 四大金融资产总结 主讲老师:陈嫣.
12.1 轴 对 称(2) 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数学》( 北师大.七年级 下册 ) 第七章 生活中的轴对称 第二节 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厦大附中 李艺珍.
相关知识回顾 1.垂线的定义: 2.线段中点的定义: 3.角的平分线的定义:
Presentation transcript:

等腰三角形

从数学的观点去思考,你观察到了什么图形?

魁星阁 金字塔

侗寨吊脚楼

等腰三角形 一.基本概念 1.定义: 两条边相等的三角形叫做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基本要素: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 另一边叫做 底边 如图AB=AC, 就是等腰三角形 2.等腰三角形的基本要素: 顶角 A B C 相等的两边叫做腰 腰 另一边叫做 底边 两腰的夹角叫做顶角 底角 腰和底边的夹角叫做底角 底边

C A B AC=BC B C A AB=CB AC,BC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腰: 底边: 顶角: 底角: AB,CB AB AC C B A, B A, C

二.等腰三角形性质的探索 做一做1: (1)把你们准备的顶角分别为锐角、直角和钝角的等腰三角形拿出来; (2)把三角形的顶角顶点记为A,底角顶点记为B,C。 (3)把三角形对折,让两腰AB,AC重叠在一起,折痕为AD。 B A C D 观察后你发现了什么现象?

结论: 1、等腰三角形是轴对称图形 2、∠ B =∠ C 3、BD = CD ,AD 为底边上的中线 4、∠ADB = ∠ADC = 90°,AD为底边上的高 C A B D 5、∠BAD = ∠CAD ,AD为顶角平分线 问题1、结论(2)用文字如何表述? 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等边对等角”) 问题2、结论(3)、(4)、(5)用一句话可以归纳为什么?

归纳: 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A (2)要注意是哪三线? C B D (1)“等腰三角形”是三线合一的大前提 C B A (2)要注意是哪三线? G E 做一做2:画出手中等腰三角形的某一底角平分线、对边(腰)上的中线和高,看是否重合? F 如图:BF为AC边上的高,BE为 ABC的平分线,BG为AC边上的中线

思考2:你有办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吗? 如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简写“等边对等角”) 已知:如图△ABC中AB=AC 求证:∠B=∠C C A B 证明:过A作AD⊥BC于D 在Rt△ABD和Rt△ACD中 AB=AC(已知) AD=AD(公共边) ∟ ∴ Rt△ABD≌Rt△ACD(HL) D ∴∠B=∠C(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角相等) 思考1:还有其他的证明方法吗? 思考2:你有办法证明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吗?

要注意是指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三线重合。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1、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相等 (简称“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 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和底边上的中线 互相重合(简称“三线合一”) 要注意是指顶角的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这三线重合。 一般的三角形有这种性质吗?

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①在ΔABC中,∵AB=AC, ∴ ∠B=∠C( ) 等边对等角 ②在△ABC中, AB=AC时, (1)∵AD⊥BC, ∴∠____ = ∠____,___= ___ BAD CAD BD CD B C D (2)∵AD是中线,∴___⊥___ ,∠____ =∠____ AD BC BAD CAD (3)∵AD是角平分线,∴___ ⊥___ ,___ =___ 等腰三角形底边上的中线和高线、顶角的平分线互相重合。 AD BC BD CD

 例题 学一学 ∠A=∠B=∠ACD=∠BCD=45° ∠ADC=∠BDC=∠ACB=90° 例1。在△ABC中,AC=BC,∠ACB=90°,CD⊥AB 则图中有哪些角相等? A C B D ∠A=∠B=∠ACD=∠BCD=45° ∠ADC=∠BDC=∠ACB=90°

A 解: C B 例2、已知:在△ABC中,AB = AC,∠B = 80°, 求∠C 和 ∠A的度数。 因为 AB =AC

解: 例3、如图,在△ABC中,AB = AC,D是BC边上的中点, ∠B = 30°,求 ∠1 和 ∠ADC的度数。 A B C 1 2 因为等腰三角形的“三线合一” 所以AD是△ABC的顶角平分线、 底边上的高,即 ∠1 = ∠ 2 ∠ADC = 90° 因为 ∠ BAC =180° - 30°-30° = 120° 所以

20或22 20 70°,40°或55°,55° 35°,35° 巩固练习: 1.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7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____________ 2.等腰三角形一个角为110°,它的另外两个角为 ________ 70°,40°或55°,55° 35°,35° 3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6和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或22 4.等腰三角形有两边长为4和8,则该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 20

练一练 1、判断下列命题是否正确。 (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 (1)等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和高互相重合。( ) (2)有一个角是60°的等腰三角形,其它两个 内角也为60°。 ( ) 2、如图,在△ABC中,已知 AB = AC ,AD为∠BAC 的平分线,且∠2=25°,求∠ADB和∠B的度数。 D 1 2 A B C

当堂练习 1、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6,其中一条边的长是6, 求另两边的长。 2、等腰三角形的底角比顶角大15 °,求各内角的度数 4、等腰三角形的底角可以 是直角或钝角吗?为什么?

补充例题:

达标练习二(A 水平) √ × 17 50° 80° 50° 一、填空题: 1、等腰三角形若两边长为3和7,则其周长为________。 2、如果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底角为50°,那么其余两个角为______和______。 3、如果等腰三角形的顶角为80°,那么它的一个底角为________。 二、判断题: 1、等腰三角形的底角都是锐角( ) 2、钝角三角形不可能是等腰三角形( ) 17   50° 80° 50° √ ×

达标练习二(B水平) 1、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 4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____________ 2、 若等腰三角形的一个内角为120°,则它的另外两个内角为______ 70°,70°或40°,100 ° 30°,30° 结论:在等腰三角形中,已知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两个角。 ① 顶角+2×底角=180° ② 顶角=180°-2×底角 ③ 底角=(180°-顶角)÷2 ④当已知任意一个内角时,则要分情况讨论

5.已知 如图:在△ABC中,AB=AC,点M在△ABC内,且MB=MC。求证:∠ABM=∠ACM

6.已知:如图,在△ABC中,AB = AC,点D在AC上,且BD=BC=AD, (1)图中有几个等腰三角形? (2)求△ABC各角的度数。 A D B C

3、如图,在Rt△ABC中,∠ACB=900, ∠CAB的平分线AD交BC于D,AB边上的高线CE交AB于E,交AD于F,求证:CD=CF 分析: CD=CF ∠1=∠2 ∠1=∠B+∠BAD ∠2=∠3+∠DAC F 1 2 3 ∠3=∠B ∠ACB =90°,CE是AC边上高

解:如图,令CD=x,则AD=x,AB=2x 挑战:已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线将三角形周长分成2:1两部分,已知三角形底边长为5,求腰长? 解:如图,令CD=x,则AD=x,AB=2x ∵底边BC=5 A B C D ∴BC+CD=5+x AB+AD=3x x 2x x ∴(5+x):3x=2:1  或3x:(5+x)=2:1 5

例4.如图,已知△ABC中,AB=AC,BD=BC,AD=DE=EB,求∠A的度数. 解:设∠A=x ,∠EBD=y,∠C=z ∵AB=AC ∴∠ABC=∠C=z ∵BD=BC ∴∠C=∠BDC=z ∵BE=DE ∴∠EBD=∠EDB=90° ∵AD=DE ∴∠A=∠AED=x 又∵∠BDC=∠A+∠ABD, ∠AED=∠EBD+∠EDB (三角形的外角等于和它不相邻的两个内角的和) ∠A+∠ABC+∠ACB=180°(三角形内角和为180°) ∴解得x=45° 即:∠A=45°

挑战5:如图,已知CE、CF分别平分∠ACB和它的外角,EF∥BC,EF交AC于D,你能说明DE=DF的理由吗? G

小结: 本节课你学到了什么? 1、等腰三角形的性质: 等边对等角 2、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中线 和底边上的高互相重合(三线合一) 3、“三线合一”性质在实际应用中,只要推出 其中一个 结论成立,其它两个结论一下成立, 所以关键是寻找其中一个结论成立的条件。

再 见!